《王文彦临床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文彦临床医案-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脉症合参,证属脾胃气虚,肌肉失其所主而致。治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健脾丸加减。人参15g,黄芪30g,白术15g,当归20g,茯苓20g,陈皮15g,柴胡15g,炙甘草15g,山药20g,神曲15g,焦山楂15g,莲子肉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1994年3月28日
乏力、食少纳呆等症悉减,左眼睑似有感觉,但仍不能瞬眼,舌淡,苔白,脉细。
此脾胃渐苏之象,但气血恢复正常尚待时日。
上方久用唯恐过燥,加白芍15g,生地15g,川芎15g,合当归以成四物之意;加麦冬20g,以滋五脏之阴。
六付,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1994年4月5日
乏力倦怠等症已解,左眼闭合自如,唯夜眠仍不实,梦多,舌淡红,苔白,脉沉。病人脾胃已健,气血亦实,所以不能安眠者,乃心血亏虚,心神不易刻安也。
予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之人参归脾丸,1丸日三次,连续服用一个月。
随访诸症皆安,未再复发。
【按语】重症肌无力一病,中医属痿证范畴。其病因病机多认为属于肺热伤津,湿热浸淫,或气血不足,肝肾阴虚等所致。王老总结以往治疗痿躄经验,并结合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认为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主肌肉,与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脏腑肌肉失于濡润,故出现肌肉瘦削,痿弱不用。其它前人所论情志所伤,劳倦太过,房室不节,伤湿、伤热等诸般因素,无不通过影响脾胃而诱发痿证。故治疗上,应围绕脾胃这一中心环节而兼顾其它。本例患者病半年而能速效者,皆因肾气未衰,脾胃用药力专故也。
雷诺氏病
徐某,男,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6年10月28日。
四肢关节痛年余,以四肢小关节痛为主,遇风寒加重,肌肤关节苍白,肿胀,得温热肿胀消,皮色正常,疼痛缓解,曾在某医院按“雷诺氏病”对症治疗,病情无缓解,时至夏季,发作次数减少。近一个月来频繁发作,逐渐加重,伴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舌淡,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证属脾阳虚,复感寒湿之邪,痹阻脉络,阳气不能通达四末所致。治以温阳健脾,散寒通络。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赤白芍各20g,柴胡15g,枳壳15g,白术15g,当归20g,细辛5g,甘草1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11月4日
四末肿痛次数明显减少,程度减轻,体力亦增强,食欲稍增,大便仍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患者寒邪稍减,湿邪胶着,宜侧重健脾化湿,活血通脉。
上方加防己20g,茯苓20g,路路通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6年11月11日
四末肿痛三日未作,已无明显乏力,饮食基本正常,大便仍溏,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病者寒湿渐去,脾虚未复,治宜以健脾化湿为主,以巩固疗效。
处方:黄芪25g,桂枝15g,党参20g,白术15g,苍术15g,茯苓20g,当归20g,陈皮15g,枳壳15g,炙甘草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本病中医属痹证范围,多由素体脾阳虚弱,经脉不充,每因感受寒湿之邪,痹阻经脉,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而引发。故治疗上宗“四逆散”之意,重用温阳益气健脾之药,以达散寒通络之功。方用四逆散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三治十八剂而告愈。本例与荨麻疹案二的病因病机基本相同,治法方药亦极相似,且均在短期内获愈,这就是中医异病同治的具体体现。
冻 伤

陈某,女,39岁,职员,初诊日期:1995年3月10日。
患者于六年前冬天双手冻伤后诱发局部红肿,虽至夏季肿消,皮色仍紫暗,其后每冬感寒诱发,逐渐加重,疼痛难忍。查之:双手肌肤肿胀,紫暗,触痛明显,活动受限,肌肤不温,舌质暗红,苔白润,脉沉细。
证属寒邪入侵,阻痹经脉,气血瘀滞,阳气不能通达四末所致。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细辛5g赤芍20g,延胡索20g,五灵脂15g,鸡血藤2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5g,当归15g,羌活20g,防己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5年3月17日
双手疼痛稍减,肌肤肿胀,紫暗未变,活动仍不灵活,自觉双手畏寒凉稍减轻,舌质淡红,暗滞,苔白,脉沉细。
患者寒邪痹阻日久,瘀血凝滞难通。宜加重活血化瘀之力。
上方加水蛭5g,土鳖虫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月经期间暂停服药。
三诊:1995年4月3日
双手疼痛、肿胀减轻,活动较灵活,寒凉感消失,肌肤仍紫暗,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此寒邪渐去,经脉复通之象,效不更法。
久服尚需顾护脾胃,上方加大枣10枚,生姜4片。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双手肿胀、疼痛缓解,活动自如,自觉双手温暖潮湿,皮肤暗红变浅,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寒邪已尽去,经脉瘀滞尚未尽除,治宜缓图。
予桃仁四物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调之。
处方:黄芪20g,桂枝15g,赤芍20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20g,当归20g,防己15g,鸡血藤20g,大枣10枚。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该患为冻疮,由寒邪阻痹经脉,阳气不能通达四末,气血瘀滞所致。其病既成,每因感寒而加重,终致气血不通,肌肤、骨骼失于濡养,坏死而成脱疽。本患病程虽久,但经脉尚未闭塞,故重用温经散寒,逐瘀通脉,使寒邪去,经脉通,其病自愈。该患以上方加减服用三月,诸症消失,随访二年未再复发。
荨 麻 疹
案一:
余某,女,36岁,工人,初诊日期:1999年9月12日。
患者于二天前游公园赏花后突然腹部剧痛,继之恶心、呕吐,昨晚至今晨腹泻二次,便中带血,不发热,静点及口服抗生素无效,面目浮肿,皮肤搔抓后隆起,搔痒,腹平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舌淡红,苔白,脉弦。
四诊合参,证属风寒之邪直中,胃肠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所致,治以温中散寒,活血通脉。
处方:干姜10g,桂枝20g,蜀椒15g,桃仁20g,川芎20g,赤芍20g,藕节炭20g,焦白术20g,炙甘草30g,防风15g,蝉蜕20g,当归10g。
三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9年9月16日
患者呕吐、腹泻已止,仍轻度腹痛,已能进食,皮肤仍时痒,舌淡红,苔白,脉沉稍弱。
风寒渐去,经脉渐通,效不更法。
上方去蜀椒,加党参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腹痛缓解,皮肤已不痒,搔之不隆起,唯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脉弱。
此风寒已去,脾胃未复,治以健脾和胃。
处方:党参20g,白术15g,茯苓20g,山药20g,砂仁10g,甘松15g,陈皮15g,炙甘草1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该患者在西医院诊为“急性胃肠炎”,后又诊为“腹型荨麻疹”,对症治疗均无效。中医辨证为寒邪直中,但便中带血,明显已伤及血分,故在温中散寒药中加入活血通脉之品。其皮肤风疹与腹痛为同一病因所致,故加入防风、蝉蜕以求表里同治。
案二:
刘某,女,36岁,农民,初诊日期:1996年6月18日。
患者于三月前浴后受风寒致双手和双脚小关节痛,以双手指关节为重,得温热缓解,遇寒凉肿胀,皮肤苍白,关节疼痛。曾在西医院诊治,或曰“雷诺氏病”,或曰“寒冷性局限性荨麻疹”,予对症治疗不效而来诊。察其双手皮色如常而欠温,触凉水后肤色渐白,稍后肿胀,舌淡,苔白,脉细弱。追问病史:素体较弱,食少,便溏。
综合四诊,证属素体脾虚,浴后腠理开放,感受寒温,痹阻四肢经脉,阳气不能通达四末所致。治以健脾益气,温阳通脉。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柴胡20g,枳壳15g,白芍20g,炙甘草15g,防己20g,细辛5g,防风15g,白术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6月24日
服药二剂后,关节肿胀疼痛未再发作,仍体虚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日一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此寒温已除,经脉亦通,脾胃虚弱未复之象。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处方: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云苓15g,炙甘草15g,陈皮15g,当归20g,桂枝15g,白芍20g,扁豆15g,砂仁1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6年7月2日
关节肿痛未作,乏力倦怠及食少纳呆已解,大便仍先干后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病邪已除,正气渐复,脾气仍弱,故给予启脾丸,1丸日二次口服一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乃四逆散证之变证。患者素有中阳不足,复因感受寒湿,痹阻四肢经脉,阳气不能通达四末,寒湿亦难温化,每因触及凉水,寒湿更盛,故现四末肿胀疼痛。方取四逆散,加黄芪、桂枝、白术、细辛以助益气温阳通脉之力,并用防己、防风以祛湿通络,其中桂枝一味多功,既能温脾阳,化寒湿,配防己、防风其祛湿通络之力更著。
另:本病中医称之谓脉痹,多由寒湿之邪入侵,痹阻血脉而致,其治法不外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然寒湿之邪最易因遏脾阳,活血之品常易伤及胃络,故在治疗本病时一定要顾护脾胃,以收全功。
静 脉 炎
案一:
甄某,女,43岁,个体,初诊日期:1997年3月6日。
双下肢肿胀月余。一月前无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逐渐加重,重着胀痛不适,下午加重,晨起较轻。自服利尿药减轻,停药后加重。查尿常规、肝功及心电图等均正常,双下肢静脉血流图示:双侧静脉、股静脉多发血栓。查:双下肢肿胀,左下肢较重,踝以下皮肤紫暗,舌暗红,苔白,脉沉。
证属寒湿入侵,痹阻下肢经脉,血行受阻所致,治以温经通脉,活血化瘀。
处方:黄芪30g,防己20g,地龙20g,细辛5g,赤芍20g,红花10g,牛膝20g,黄柏20g,苍术20g,鸡血藤20g,桃仁15g,地鳖虫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7年3月13日
双下肢肿胀稍减轻,皮色变浅,服药后胃脘不适,食欲减退,大便正常,尿量增加,舌淡红,暗滞,苔白,脉沉。
前法奏效,唯药性过猛,宜顾护脾胃。
上方加大枣10枚,砂仁1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7年3月19日
双下肢肿胀消失,皮色正常,胃脘部仍感不适,饮食尚可,舌淡红,苔白,脉沉。复查双下肢血流图:右下肢静脉血栓消失,左静脉仍有一小血栓。
此寒湿渐去,经脉已通之象,治宗前法以巩固疗效,并兼健脾和胃。
上方去细辛、地鳖虫,加陈皮15g,党参20g,茯苓20g,炙甘草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案二:
徐某,男,52岁,农民,初诊日期:1982年7月6日。
患双下肢静脉曲张十余年。三月前无诱因右小腿胀痛,逐渐沿浅表静脉走行处红肿,继之溃破,流脓血,伴发热,经抗炎治疗,发热退,红肿渐消,溃疡不愈合,且溃疡周围皮色逐渐加深呈暗褐色,伴乏力倦怠,双下肢重着,饮食量少,大便溏,舌淡红,苔黄腻,脉滑。
证属湿热之邪流注下肢,郁久化热所致,治以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辅以托里生肌。
处方:黄柏20g,苍术20g,牛膝20g,茵陈30g,木通15g,双花20g,萆薢20g,川芎15g,赤芍20g,鸡血藤20g,当归20g,黄芪5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82年7月13日
下肢溃疡面渗出物减少,倦怠及下肢重着减轻,大便仍溏,食少纳呆,舌淡红,苔黄稍腻,脉滑。
欲祛湿,先健脾,气血充,肌肤生。故治法中应兼顾脾胃。
上方加白术20g,苡米20g,焦山楂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82年7月20日
下肢溃疡面分泌物极少,部分结痂,周围皮色变浅,饮食量增,乏力倦怠减轻,舌淡红,苔黄,脉滑。
湿邪渐去,应以扶正为主。
上方去木通、茵陈、双花、萆薢,加党参20g,白芨15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82年7月27日
下肢溃疡已愈合,结痂脱落,仍感双下肢重着,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黄,脉滑。下肢溃疡虽愈,湿热之邪未尽去,宜清利湿热,佐以健脾,以求根除。
处方:党参20g,苍术20g,茯苓20g,黄柏20g,牛膝20g,苡米20g,川芎15g,鸡血藤20g,丝瓜络15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本例中医亦称廉疮腿,系脉痹日久,郁而化热所致。初治以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为主,方用三妙合木通、萆之类。因局部血脉瘀闭,气血不达,溃烂之处难以愈合,故在活血通脉同时辅以托里生肌之品。后期湿热毒邪已衰则宜活血通脉为主,血行脉通则湿热余邪易于尽除。
月经不调

安某,女,19岁,学生,初诊日期:1994年11月6日。
四个月前于经前游泳,泳毕月经来潮,经水甚少,伴腹痛,三日而净,其后至今月经未潮,并时感腰酸,小腹冷痛,双下肢肿,经西医检查无器质病变,多方服用中药未效。舌淡红,苔白,脉细。
证属寒凝胞脉,瘀血停滞,治以温经活血之法。
处方:炮姜10g,小茴香15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0g,陈艾叶15g。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4年11月10日
上方服二剂后月经已来潮,量少有血块,小腹冷痛,腰酸痛,舌淡红,苔白,脉细。
月事虽来,寒邪仍未尽去,待月经净后,仍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
上方去红花,加杜仲20g,肉桂心10g,益母草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4年11月21日
小腹冷痛及腰酸缓解,双下肢仍浮肿,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寒邪去,瘀滞通,阳气未复,治疗应以温阳益气为主。
处方:黄芪30g,当归20g,桂枝15g,赤芍20g,川芎15g,杜仲20g,艾叶5g,菟丝子15g,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