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罗斯福传-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质、设备和情报;苏联也应以其所能向美国提供类似的援助。
罗斯福清醒地意识到,援助苏联抗德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他
在1942年3月11日对摩根索说:〃没有什么事情比让俄国人
被打垮更糟糕的了……。我宁可丢掉新西兰、澳大利亚或任
何其他东西,也不愿让俄国人失败。〃起初,英国人是连结苏
美之间的环节,后来斯大林对英国的不信任感与日俱增,丘
吉尔则针锋相对,反倒是罗斯福居中起到了〃粘合剂〃的作
用。〃先欧后亚〃战略意味着美苏采取某种协调一致的行动的
必要性,但罗斯福决定仅把这种协调行动限于军事范围之内,
而不在政治上或领土上作出什么许诺。并且,他尽量让英国
去和斯大林在外交战线上就这些棘手的问题打交道,而斯大
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强硬的谈判对手。斯大林对
前去商讨加强英苏关系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刚刚重新出
任)指出,苏联要求盟国正式承认苏联6个月前(即1941年
6月)的边界状态,即意味着要求美英等认可苏联自1939年
以来吞并的拥有数百万芬兰人、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拉
脱维亚人、罗马尼亚人和波兰人的领土。
  罗斯福对此极感为难。英国是在援助波兰时参战的,而
现在斯大林却坚持要保留在这个国家覆亡之时他乘虚侵占的
领土。尽管斯大林在后来与波兰流亡政府签订了一项协定
(该协定规定给1939年9月被红军俘获的波兰战俘以自由,
并把他们编入一支新的〃解放军〃),但协定对战后疆界含混
不清,在伦敦的波兰政府对斯大林的这种处理方式相当不满。
罗斯福就此难题在阿卡迪亚会议上与丘吉尔进行过讨论,认
为如果接受斯大林的要求,“那将同我们正在为之而战的全部
原则背道而驰〃,因此边界问题必须留待和平会议召开时才能
解决。罗斯福指出,在目前讨论斯大林的战后领土目的,不
仅违反了美国公认的、写在《大西洋宪章》上的国际道德准
则,而且也将危害国内的团结和盟国间的团结。因此,从
《同盟国家宣言》产生之日期,几个主要盟国间就产生了不断
困扰内部团结并最终严重损害同盟本身的难题。
  前苏联学者总是故意贬低美国租借援助的作用,称苏联
所得租借援助就评价值来说,“没有超过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
年代生产总值的4%〃。这显然不符实际,美国从1941年下半
年到大战结束,向苏联租借援助的总价值为108亿美元,几
乎占美国所有租借援助总额的14,其中包括1.5万架飞机,B
5.2万辆吉汽车、38.5万辆卡车和3.5万辆摩托、42万部
军用电话机和可环绕地球50多圈的电话线,以及大量的军工
生产的原材料和重要设备。罗斯福希望在这些方面尽量满足
苏联的需求,并试图用品他方法来满足平安全要求,从而使
斯大林同意把边界问题搁置起来。同时,他开始考虑战后和
平和与之紧密相关的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问题。
  珍珠港事件后的将近半年时间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
被动地处于守势。兵分数路的日军攻势逼人,相继占领了泰
国、香港、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关
岛和威克岛,美、英、荷丧师失地,损失惨重。罗斯福〃先
欧后亚”的战略也使得美军在这期间难有较大作为。1942年
3月,罗斯福将太平洋战场分成两大战区,西南太平洋战区由
麦克阿瑟上将任总司令,太平洋战区由切斯特·尼米兹海军
上将任总司令。为了提高士气,表明姿态,美军只能使用舰
载飞机进行轰炸一阵就飞走的袭击。1942年4月18日,由航
空母舰“大黄蜂号〃上起飞的—25式轰炸机群执行了对东B
京的空袭,极大地震动了日本朝野,并促使日本最高统帅部
贸然发动攻势以图挽回面子。很快在20天后,日军在珊瑚海
战斗中首遭重创,并被迫推迟入侵莫尔兹比港的计划,澳大
利亚因而得以幸免。6月4日,日美海军航空兵在珍珠港西北
1134英里处的中途岛海域展开激战。结果日本损失4艘航空
母舰、330架飞机,美军仅损失1艘航空母舰和150架飞机。
此战标志着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丧失海空优势的日军由
进攻转入防御,美军则开始由防御转入进攻。双方经过了为
期两个月的预兆不祥的休整后,随即爆发了一场历时半年的
大血战——瓜达卡纳尔岛争夺战。拥有优势兵力和火力的美
军取得了完全胜利,日本则充分暴露了其国力有限、战线过
长、海空军备不如美国力量雄厚等弱点。至此,日美两国的
海军力量进一步发生了变化,美国完全掌握了制海权和制空
权。
  阿卡迪亚会议期间,丘吉尔向罗斯福提出在北非登陆的
〃体育家计划〃,罗斯福当即表示赞同,并认为此举意义有三:
(1)在不让德国控制可能对将来反击轴心国有意义的外围基
地方面有评价值;(2)由于该地区只有德军驻守,而维希政
权可能同意不予抵抗,因此可能为美国对柏林作战提供旗开
得胜的绝好机会;(3)此举既可提供一个鼓舞美国和盟国士
气的速战速决的机会,又能以美国的巨大威力挫败德国人的
锐气。1942年7月25日,罗斯福正式批准这一代号改为〃火
炬〃的行动计划。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任命艾森豪威尔为盟军
北非远征军总司令。11月8日,美英联军在卡萨布兰卡、阿
尔及尔、奥兰三地登陆,其中进攻并占领卡萨布兰卡的是巴
顿将军。美英联军随即占领整个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并直
逼突尼斯城下。次年春夏之交,盟军与德国〃非洲军团〃司
令、〃沙漠之狐〃隆美尔统率的德军在突尼斯展开激战,5月
13日,25万德意军队被迫投降。盟军取得了作战以来所赢得
的最大一场胜利。北非的解放也使地中海上的航路畅通,并
可由此经苏伊士运河直达印度洋,这使得从波斯湾增援苏联
成为可能。并且,对丘吉尔所称的〃欧洲柔软的下腹部〃施
加打击的道路也敞开了。它还彻底粉碎了德、日期图在中东
和印度会师的狂妄计划。斯大林对北非战役评价极高,他说:
〃由于非洲的军事行动表示主动权转到我们盟国手中,欧洲的
军事政治状况从根本上变得有利于英美苏同盟。它破坏了轴
心国体系中的领导力量希特勒德国的威信,从精神上瓦解了
希特勒在欧洲的盟国。……它为打垮意大利和孤立希特勒德
国创造条件。最后,它为在更靠近德国的要害地区开辟欧洲
第二战线创造了前提,而这对战胜希特勒暴政将具有决定性
意义。〃①
  1943年元旦前夜,白宫除夕晚会照例举行。罗斯福一家
①《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26页。
人和老朋友们欢聚一堂。午夜钟声响平时,罗斯福手执香槟
酒杯,提议〃为联合国家的胜利干杯〃。当晚,二楼那间东西
向的长方形大厅里放映了一部新影片,即由著名影星英格丽
·褒曼和汉弗莱·伯加特合演的《卡萨布兰卡》。
  1943年1月11日晨,载着罗斯福总统的波音314型飞
机从迈阿密空军基地起飞,前往卡萨布兰卡与丘吉尔举行高
级会谈。会前,罗斯福两度邀请斯大林参加会议,但时值苏
军将向斯大林格勒发起总反攻的前夕,斯大林走不开。
  会议决定,1943年优先考虑的作战计划是:首要目标是
攻占西西里岛,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减轻德军对苏军的压
力;消除德国潜艇的威胁,确保大西洋的交通安全;分散德
国对俄前线的压力;加强对德战略轰炸,继续准备横渡英吉
利海峡的力量,把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推迟
至1944年执行;执行太平洋和远东的作战计划,以击退日军
进犯和支持中国。罗斯福强调,竭尽所能援助苏联是一种
〃有利可图的投资〃。他还在会议结束时首次提出了盟国将迫
使轴心国军队〃无条件投降〃的原则。
  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会议的目标之一是要为〃法国的困
境〃找一条出路。所谓纳粹占领区的抵抗运动,大体是指对
纳粹占领者的破坏活动和游击战争,它意味着建立影子政府
和影子政党为迎接解放之日奠定基础。不同的欧洲国家对遭
受纳粹占领的经历有着不同形式的反应,这种反应往往取决
于它们经受的纳粹占领下的待遇。抵抗运动与已有的流亡政
府的关系错综复杂,其背景是英、苏、美这三个追求各自战
略目的和战后政治版图的大同盟国的深刻影响。东欧国家和
法国的抵抗运动正是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上述特征。这种情形
极大地困扰着英、苏、美三国首脑的战略计划,促使他们不
得不付出大量精力和心智在战时会唔中解决这一难题。并且,
抵抗运动与战后各国重建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致于它从一
开始就具有多重意义。
  夏尔·戴高乐在法兰西山河破碎之时于伦敦建立〃自由
法国〃全国委员会,以此作为流亡政府的胚模,但当时法国
南部的维希政权似乎还残留着〃正统合法〃的形式。在对待
法国的政策上,美英存在着严重分歧。丘吉尔视戴高乐为法
兰西抗战的象征,并从道义上和物资上给予支持;罗斯福则
坚持美国同维希政权(实际上受德国控制)保持外交关系。罗
斯福认为戴高乐是一个令人生厌的家伙:他不愿为抗战的努
力而暂时放弃政治上的对立;他希望用非民主的手段使自己
成为法国独裁的政治领袖;他极力反对总统关于法国在战后
只能起次要作用的设想,而且处处力争恢复法兰西殖民帝国。
罗斯福嘲讽戴高乐,说他不自量力地自比圣女贞德和克雷孟
梭,然而他不可能同时像这两个人。由于英国试图在战后领
导一个欧洲国家集团,丘吉尔如此热心帮助戴高乐,使罗斯
福怀疑后者是英国的工具,是〃大英帝国马厩里喂养和训练
的赛马〃,是丘吉尔养活的〃不听话的孩子〃,而丘吉尔则是
个〃蹩脚的爸爸〃。
  现在,维希政权随着法国全境被德军直接占领而不复存
在,罗斯福转而支持从纳粹监狱出逃并与维希政权关系不密
切的前法国政府的亨利·吉罗将军。英美各支持一方,矛盾
公开化了。罗斯福决定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与丘吉尔达成妥
协,请戴高乐与吉罗前来与会,并主要地由自己作主〃包办
一场婚姻〃,让两人共同领导法属北非的事务,等到战后让法
国人用民主手段自行解决他们的分歧。罗斯福还认为,起自
己的声望和妥协天赋,这场婚姻是不会出问题的。
  戴高乐在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强烈要求下很不情愿地来到
卡萨布兰卡。丘吉尔在邀请电报中曾以威胁的口吻催促他与
会,〃否则我们将不得不和您分道扬镳〃。戴高乐是〃冷淡而①
严峻地〃到达会场与罗斯福会唔的。他基本上拒绝与吉罗将
军合作,他在1942年的奋斗成果使他骄傲地认为他自己就是
法兰西命运的化身。他承认罗斯福总统很有魅力,但〃从他
那彬彬有礼的贵族面孔后面,可以看出他对我是毫不留情的
……他说的和平是一种美国式的和平,他深信自己必定是主
宰和平结构的人物,被蹂躏的国家应屈从他的评判,特别是
法国,应该承认他是救星和仲裁者。〃戴高乐再次拒绝了英美
为迁就他的强硬而修改了的计划,他对丘吉尔发牢骚说,该
建议只完全适宜于对待美国中士军阶的人。丘吉尔本已向罗
斯福表示将大体接受这种妥协,现在他为戴高乐不合时宜的
固执和孤傲所恼怒:戴高乐先是拒绝与会,来了又拒绝与吉
罗和解,尔后又拒绝美英关于实现法国人和解的计划,最后
又拒绝在为了缓和由于他的拒绝而产生的后果的公报上签
字。作为大英帝国的首相,竟在美国总统面前,处处被一个
公认为是他的受恩人和制造物的人嘲笑!随即,首相与戴高
①(法)弗朗索瓦·凯索迪:《戴高乐与丘吉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年版,第273—274页。
乐之间爆发了战时最激烈的一次争吵。1月26日,戴高乐作
出让步,联合公报宣布生效。具体事宜留待5月份磋商。
  罗斯福认为:戴高乐为了未来的政权而在悄悄地进行着
竞争,所以纷争就出现了;戴高乐以法国人民无法表达但可
以设想的支持作为根据,想要取得英美的认同;法国人对戴
高乐所表现的同情和支持,并不表明他们要选择戴高乐作为
未来法国政府的首脑,而只是说明法国人切望同英美两国并
肩合作,继续抗击纳粹德国。罗斯福为了表达他对戴高乐的
厌恶,在会谈的最后一天,他没有通知丘吉尔就与吉罗签署
了《安法协议》,保证美国和英国援助吉罗保留全法国在军事、
经济、财政和精神上的利益,给予他〃一切便利〃团结全法
国反对德国的人于一个当局之下。当丘吉尔在2月份获悉这
些协议时,他坚持要修改协议,并把戴高乐也包括进去。罗
斯福还不愿意〃自由法国〃稍微染指北非战役,称不管戴高
乐〃多么生气或多么仆人〃,就是不能在成功之前向他透露丝
毫消息。罗斯福认为一旦让〃自由法国〃参与盟军行动,德
国人马上就知道了。罗斯福的对法政策,促使戴高乐在二战
胜利后推行反霸抗美的外交路线。显然,他一直对罗斯福在
二战期间对他的冷淡和厌恶耿耿于怀,并使得自己从另一个
方面强化了内心的孤傲与倔强。
  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罗斯福的〃情绪就像一个放了假
的小学生,使他在处理某些困难问题时抱着几乎是漫不经心
的玩赏态度〃,他那场〃包办婚姻〃就反映了典型的罗斯福风
格。艾森豪威尔将军在罗斯福抵达北非的当天就与总统会谈,
他在《欧洲征战记》的回忆录中写道:〃他显得开朗乐观、充
满活力、甚至有点活泼诙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