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我们晓得,万物,能生万物,能生的那个因就是一念不觉,那是因,就动了这个念头,极其微细的波动,我们没有办法发现。不但我们没有办法发现,经上给我们讲,七地菩萨都感觉不到,八地以上感觉到了,圆教八地,他发现了。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这五个位次知道。所以叫无始无明,无始两个字好,无始什么意思?无明也不是真的,所以你不要以为实报庄严土是真的,没这回事情。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没有说实报庄严土例外,没有这个讲法。所以连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也是虚妄的,不过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也没有起心动念,这个真是厉害,他有能力给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要以为我们起个心、动个念没人知道,那你就大错特错。你看这个宇宙缘起,它的作用,那个一念动了,就是在自性里面变现出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妄从真起,它不是真,但是它依真而起。就好像我们屏幕里面这些影像一样,屏幕没有影像,影像是依屏幕显现出来的,没有屏幕你现不出来。它是依自性现相,这是依报。正报是自己,自己跟境界同时起来,叫阿赖耶的三细相,三细相是一念完成。

  业相,用我们现在科学家来讲,它是能量,能量能变成精神,也能变成物质。变成精神就是第七识,变成物质那就是相分。我们讲见相两分好懂,见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质,也就是境界相,精神是转相、见相,它真的转变了。自性里头本有的是见闻觉知,这是本有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有见闻觉知。阿赖耶里面就把见闻觉知变成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从哪里来?是从见闻觉知变现过来,如果你转识成智之后,受想行识没有了,就又回到见闻觉知。常寂光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为什么?它有见闻觉知。所以常寂光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求佛,它真的就起感应。这个感应,经上讲四种,我们在《华严》里面讲得很清楚,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四种。真有感应,我们粗心大意,没有感受到。念念都有感应,所以佛没离开我们,十方三世佛,没离开。佛是什么?佛是自性,自性里面的德能。

  贤首国师依《华严经》造的论,《还源观》这篇论文,是依《华严经》教义写的这篇文章。你看它起作用的时候,这就是无论是精神、是物质,它的作用周遍法界,那个速度之快,念头才一动就周遍法界,比光快,比电快。光跟电跟周遍法界不能比,差太远了。它怎么会没有感应?第二个告诉我们,“出生无尽”,出生是变化,变化无穷。第三个“含容空有”。我们如果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意念不但主宰我们的身、我们的相貌、我们的健康,不但主宰这个,主宰我们地球山河大地,它主宰了遍法界虚空界,主宰了星系在空中运行的轨道,规律。宇宙是谁创造的?念头创造的,这个念头多厉害。念头稍微不正,那你就是多灾多病、多忧愁多顾虑,你的生活很辛苦。念头要是回归正道,正常的人天生活,那真的是幸福圆满,人天道。可是可别留恋人天道,留恋人天道,免不了要造罪业。造罪业,一个变化又变成饿鬼、地狱,统统都是你念头变的,没有一样东西是外来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黄老说,《金刚经》上这四句话,“意谓即相离相,离尽虚妄之相”。这句话怎么说法,离尽虚妄之相,虚妄之相的根就是阿赖耶的三细六粗,三细六粗舍掉,那你真的把虚妄之相统统放下了。统统放下,不再去分别,不再去执着,甚至于不再起心动念,“即见实相”,你就见到自性清净圆明体。你记住,我们眼看、耳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就见到自性清净圆明体,“故云即见如来”。恭喜你,你究竟圆满成就,你成就法身如来。“此指法身如来也。法身如来离一切相,故云实相无相”。无相就是体性,像我们举的比喻,屏幕,屏幕是实相,确实没有一切相。一切幻相在它那里显现,它丝毫不沾染,它丝毫没有妨碍;换句话说,与它根本就不相干。这个意思要懂,我们成佛了,我成佛了,还有许多人没有成佛,我这个镜面是干净了,那些人没有成佛在我这里显相,染不染我这个屏幕?不染。我虽然成佛,那些没成佛的跟我一丝毫都不染,一样生活在一起,快快乐乐。他们在造业,佛菩萨呢?佛菩萨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跟自己一样。所以学佛,不发菩提心,不发度众生的心,成不了!为什么你不发?不发,你没有放下,没有把自己放下,那怎么行?你还有我,你还有执着,你还有成见,你是道地的凡夫。所以障碍从哪里来的?自己来的,除自己之外,什么障碍也没有。你一念觉悟,障碍就没有了,迷的时候障碍重重。

  “但非无法身,故云实相无不相”,无不相就是实相的作用。他要到人间来度这些众生,要不要现相?要现,要现就是无不相,释迦牟尼佛现相,他不现相就不能讲经说法,不能帮助我们。他虽现相,他现相他是个觉悟的相,他不是个迷惑的相。迷惑的相造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统统在造业,造什么业?轮回心造轮回业。造善业生三善道,造恶业生三恶道,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他来示现的时候,他不造善也不造恶,我们给它定个名字叫净业,清净叫净业。所以他示现的这个相,天天起的作用,跟六道没关系,不但跟六道没关系,跟十法界也没关系。如果他的无始无明没断尽,他还住实报庄严土;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他住常寂光土。没有关系!万法是一体,这个要知道。为什么会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佛度有缘人,广义的来讲,一切众生跟佛是一体,哪一个众生跟佛没有缘?统统有缘,一体!怎么会没有缘?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性变现的,它怎么会跟自性没有缘?哪有这个道理!

  佛度有缘人,那是什么?缘成熟的,是讲这个。缘不成熟,佛来度他,他不听,他不愿意接受,那个叫无缘,不是真的无缘。所以我们听这句话的时候要会听,不能泄气。听了他能信,他能懂,他真干,这个缘成熟了。这样的人这一生肯定得度,就是佛菩萨帮助他、教给他、引导他,他一定能够出离三界,就是脱离六道轮回,这是什么?根熟的众生。遇到净土法门,他这一生真的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圆满得度。次一等的,次一等听了是好也听懂,这个世间五欲六尘放不下,还贪恋这个,他断恶修善,来生得人天福报,他也相信佛法,这是缘没成熟。佛菩萨对这些人帮助他提升,所以遇到佛菩萨都是有好处,决定没有坏处。烦恼习气重的,障缘深的,佛菩萨在阿赖耶识里头给他种种子,见色闻声,见到佛的形像,听到佛说法的音声,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阿赖耶里面种种子。这个机会也不多,全世界多少人一生没有这个缘,没有见到佛像,没有听到一个佛的音声,很多很多。佛没有舍离众生,众生不愿意,迷在五欲六尘里面,迷得太深,回不了头,遇到这些因缘他回避。我们就晓得,他在这个六道里还有苦受,还有很多很多的苦他要受。受尽了苦,苦尽甘来,受尽苦他才会回头,他才有求超度这个念头。

  下面这句话说得很好,“生灭之法,全属虚妄,但生灭之中,有个不生不灭的”。这个要知道,生灭当中有不生灭的,不生灭的是什么?是自性。自性是什么样子,它有个样子?有,见闻觉知。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对波斯匿王讲:你这个肉身是生灭的,这个肉身里头有个不生灭的,不生不灭的那是真正的自己。他说在哪里?佛就讲:见性。诸位要知道,眼识有生灭,见性没生灭。佛问他:你几岁的时候第一次看恒河水?他想了,三岁,母亲带他在恒河旁边走,知道那条河叫恒河,他见到恒河水。然后再问他:你十岁的时候,你感觉得你的身体是不是比三岁的时候衰老?是的。二十岁的时候?二十岁比十岁又衰老。会衰老就是生灭的。你今年多大年岁?六十二岁,波斯匿王跟释迦牟尼佛同年,六十二岁。他说:你六十二岁那个见,见恒河的那个见,你见有没有变?他说见没变。没变是真的,身体会变,一年比一年衰老,那是假的,那是生灭。所以生灭身当中有不生不灭的性,见性不生不灭,闻性不生不灭。老的时候眼花了,那是什么?那是工具上成了问题,不是见性的问题,你戴个眼镜又正常了,所以那个是生灭,证明见性是不生不灭,闻性是不生不灭。眼识是什么?你看了之后分别、执着,那是背后第六意识、第七识在操纵,第六意识在分别,第七识在执着,它在那里操纵你。可是讲见闻觉知,那个与六,七识不相干。所以我们生灭当中有个不生灭,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叫法身、叫法性。所以要珍惜,借这个假身就把真的东西修出来,借假修真。假是身,六根的根身,真是什么?真是真性。

  交光大师讲《楞严经》,他有个注解叫《正脉》,写得很好。因为在这之前,交光大师是明朝人,跟莲池大师同时代,在这之前解释《楞严经》多半都用天台家的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里面的奢摩他、三摩、禅那。交光大师提出他的新的看法,他说《楞严经》里面的舍识用根跟天台不一样,为什么?天台没有离心意识,《楞严经》上是讲舍识用根,所以跟天台家的讲法思想上不相同,所以他重新做个注解叫《正脉》。你们在序文上看得到。他有一段因缘,他的寿命到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跟阿弥陀佛请假,他说《楞严经》注解得不圆满,他要给它做个新注,向阿弥陀佛告假,等我把注解注完之后再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同意了,就走了。他不会说假话的,序文里有这么一段故事。所以《楞严》是舍识用根,教我们修行怎么样?你看不要用眼识看,用见性看;听不要用耳识去听,用闻性去闻,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说得是不错,可是不容易!舍识用根可不容易。

  舍识用根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那你所用的全是见闻觉知,六根的根性,不是六识了。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叫解悟,我们没做到,没做到是没放下;放下了,那就是真的,那叫证悟。明白,而没有做到,解悟。这个解悟也是经教薰习的遍数多了,长时薰习,慢慢就明白,明白叫看破,知道事实真相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佛在楞严会上就是教我们,你尽量去用六根的根性,不要用六识。我再说一遍,识是什么?识是执着,末那是执着,意识是分别,第六意识是分别,阿赖耶是落印象。前面的五识,那是受阿赖耶三细相的影响,它跟它们走了,所以眼耳鼻舌身就造业,前五识造业了。如果跟着自性走,跟着见闻觉知走,前五识叫成所作智,成就如来度化一切众生,变成度众生的工具,无量功德。舍识,实在讲,舍第六意识,就是不要分别;舍第七识,不执着;舍阿赖耶识,不落痕迹,那是什么境界?《无量寿经》上的清净平等觉。不执着,心就清净;不分别,心就平等;不迷惑,就开悟了。交光大师注得好,所以《楞严经》,交光之前都叫旧注;交光之后,很多人学他的,它叫新注。旧注也很难得,为什么?一般人学习比较容易。新注是注得好,可是初学的人不容易达到。这就提醒我们,生灭这个色身里头,真的有不生不灭的在,不生不灭的这个性,除见闻觉知之外,没有办法显示出来。讲见闻觉知也得大乘法有点基础,没有基础,很难讲得清楚,很不容易体会。

  “诸生灭法是差别相,但差别之中,有个无差别的。不生不灭,无有差别,即是平等相”。这一句也不好懂。差别是什么?差别是相,我们就说一个普通的讲法,刹那生灭的相似相续相,这是差别。无差别,无差别是性。我们用电视屏幕就容易理解,屏幕里面的音声色相,刹那生灭,有差别;可是屏幕没有差别,屏幕是平等相,差别与无差别不二。“故云实相乃平等一相也”。这一念有形、有识,都不可得,这叫平等一相。精神的现象、物质的现象都是一念起的,这个一念,诸位要知道,弥勒菩萨所讲的一念。一秒钟当中有多少个一念?如果弹指我们算五次来讲,弹得快的五次,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兆的念头,它怎么不平等?当然是平等,这是幻相,它不是真的。

  我们再翻开来看第十八页,还是说这个问题。“实相义深”,这意思太深了。“若明实相,即为悟大乘理”。理是什么?理是经之体,也就是这个经依什么说出来的,它有个道理,这个道理是大乘理。下面老居士用比喻来说明,“兹以喻明:譬如以金制作塔、像、瓶、碗、钏、环”,这个我们都懂,这是器具,黄金制作的,“各显差别之相”,它有塔的相,这个相可以是佛像,可以是人像,可以是玩具的像,这是什么?器。用金跟器来做比喻,它有各别不一样的相。“倘将众器,重入冶炉,复化为金,原有诸相尽皆消灭,但各器本体之金仍旧如是”。统统把它熔化出来,那就是金。“可见各器差别之相,有生有灭,皆属虚妄;但各器本体之金,平等一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个比喻好懂。古大德用一句话来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自性清净圆明体,这是自性;把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精神现象、物质现象比喻作器,都是这个体变现出来的。体能生能现,阿赖耶识能变。为什么一真法界里面的东西不变,永恒不变?我们就明白了,阿赖耶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实报庄严土里没有阿赖耶,已经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所以它只有能生能现,没有所变,没有能变的,所以在那个世界是永恒不变。那个世界的人是化生的,容貌永远不变,身体永恒不变,真的我们一般讲“菩萨菩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