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搞明白了,以后我遇到章嘉大师,他劝我出家,劝我真干,这个责任很大,这个使命也非常神圣,不容易。我们要把佛法平反过来,回归到教育,释迦牟尼佛是个思想家、是个哲学家、是个教育家,搞清楚、搞明白,这个教育确实能救社会,能救这个世界。这话不是我说的,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的,这个话说得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现在非常严重,“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真知灼见,不容易!

  可是不认真修学,不能依教奉行,经典里面的东西看不出来,尤其翻经差不多绝大部分完成在南宋以前。还算是很难得,翻经的大师都有高度的智慧,用最浅显的文字,近乎白话文,古时候这种白话文,让佛教育能普遍的传播。所以佛经这个文字的体裁,在文字学里面称为变文,变化的变,跟古文完全不一样,比古文好懂多了。你看看我们汉唐的文章,你看佛经,这个佛经是汉朝时候翻的,你跟古文一比,这很容易懂,古文比这难多了,所以翻经的人也用了心。虽然是很浅显,可是现在没有文学的基础,他还是很困难,所以我们学佛不能不学文言文。现在文言文的老师也没有了,我们很感激上一代这些学者专家们,他们不在了,也没人学,可是他们留下来的资料,我们果然用功的话,行,能把这个课补起来。台湾国语日报出了一套书《古今文选》,这是老一代的这些学者专家们他们的心血,注音注得很正确,注解注得很详细。现在《全集》好像有十六、七册的样子,精装本。我们如果从这个里面去学习,花上两年的时间,读佛经那就毫无障碍。这桩事情不能不干,得要用两年的工夫,把中国古文找回来,有助于我们对佛经文字上的突破,文字障碍就没有了,我们能够看得懂,你才能够知道怎样学习。

  经典,《无量寿经》的翻译很特殊,这几种译本里面的内容浅深差别很大,黄老居士在这个注解里面,这一段讲得很详细,文字不难懂。我们接着把后面这个念下去,“日本日溪师”,这法师的名字。“亦同沈氏之说”,前面这是讲清朝沈善登居士,他是同治年间的人,也是咸丰之后,他的在《报恩论》里面提到这个问题。他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认为这翻译的人所根据的梵文原本,不是一个本子,才会有现在问题的出现。日本日溪师他的看法跟沈居士相同,“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康僧铠的本子,这个本子翻得好。所以自古以来,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学习《无量寿经》都采取康僧铠的本子。康僧铠是在中国三国时代曹魏,是那个时代的人,也是在那个时候翻的。“稍差异者不少”,依据其他的四种本子,跟他们采取学的,今经是他们现在学习的康僧铠的本子,一比较里面差异很大,差异不少。“思夫,多异本”,这思夫,我们想想,这么多不同的本子。“传者不一”,传的人多。“故致斯异”,因为那个时候都是手抄的,不是印刷,手抄抄错了的、抄漏了的、抄成别字的,这是在所不免,这种经验我们都有。“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这就佛说的不是在一个时候,也就是多次宣讲。“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这几句话说得好,因为佛教众生在一生当中修行证果,在一切经里头,这一部经最殊胜,有理论、有方法,自古以来,依这一部经修行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这是大慈大悲,不是说一遍,说很多次,所以梵文的原本就有好几种不同的本子,每一次说不可能完全相同。我依照这个经本,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我依照这个本子讲这部经讲了十遍,我讲的十遍现在留的光碟每一遍不一样。有人要把它写成讲记,问我根据哪一次,我说最好十次你们都听,你们也做会集本。这是第十一次,十一次我们就完全讲解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这也是我跟黄老居士认识一场,他老人家大概大我十几岁,写这个注解的时候是在生病,非常辛苦,日夜不休息把这个注解写完成,真的是稀有,很不容易。这是诸佛菩萨、这祖师大德慈悲到极处。

  “以上诸德”,就是以上这些大德们,“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过去这些大德们他们主张,《无量寿经》确实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的,不是像其他的经只讲一次,没有再讲过重复的,这一部经是很特殊,多次宣讲。他下面举个例子,“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也”。《大宝积》是一个大单元,这个单元里面它分二十几会,每一个会是一个小单元,二十多会合起来是个大单元。在这个大单元里面他讲了《无量寿经》,这个经题叫“无量寿如来会”,《大宝积经》里面一会,这就是多次宣讲的证据。

  “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也”。这个唐译就是《大宝积经》里面“无量寿如来会”。跟现在流通最广的康僧铠的译本,这里头大同小异,他判定这是一个原本,一个原本两种翻译。他说“宋译亦甚明畅,而辞句前后大异,又一梵本也”,这肯定不是同一个本子。“汉吴二译,文辞拙涩,而义有相补备者,则又一梵本也”。这是看现在这五种的译本,至少是三个不同的梵本,这说得很有道理。“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筴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传到日本,日本有几位法师也有这种看法。“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祇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祇因译者意乐不同”,每一个人的领悟、感受不一样,说原本应该是一个,有人有这种看法的,黄老居士认为“实未能服人”,这个说法没有办法叫人心服口服。“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这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有两个本子,罗什大师翻的,“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那个时候大师到中国是姚秦的时代,姚秦建国在现在甘肃河西走廊。中国人喜欢简要详明,不喜欢麻烦。“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也”。这是能说得通的,罗什大师翻的《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翻译的是直译的,里面讲的是十方佛,罗什大师翻为六方佛,就省掉四方,这是翻译的人他的喜欢、爱好、看法不同,但是经义一点没有变更。“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于是,不但详略不同,且义理之深广亦异,故不应是译人意乐不同也”。看看其他经典,同一个译本不同人翻译的。再看看《无量寿经》这五种本子不一样;换句话说,肯定不是一个梵文本。

  下面举例子说,“例如弥陀大愿”,这个太重要了,这个大愿,换句话说,是阿弥陀佛传给世人重要的信息,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就是大愿。“例如弥陀大愿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必生之愿”。这一句多重要,我们怎样往生到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头脑清醒,有人提醒他念佛求生净土,十念就能往生。这个机缘是关键,一生没有遇到佛法,临命终的时候在断气之前有人告诉他,一切放下念佛求往生,求往生是求净土,他一听的时候他就能信,他就发愿想去。头一个头脑要清楚,如果说痴呆症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听了就欢喜、就相信、就发愿,这是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旁边人带着他念,十声佛号他断气了,肯定往生净土,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这个多重要!这是“弥陀大愿之髓”,精髓。“此愿见于魏唐两译”。就是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康僧铠的本子,《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的这个本子有,有十念必生,而汉译、吴译这两译的愿文当中没有十念必生,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差别?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与汉吴两译之廿四愿祇是译笔开合之不同,则实难自圆其说”。这个愿文有四十八愿的、有二十四愿的,翻译的人决定不能把四十八愿变成二十四愿,也决定不可能把二十四愿把它分开为四十八愿,这个不可以的。这就肯定是两种不同的梵文本,也就说明肯定是佛两次说的,不是一次说的。所以说“世间焉有如是大胆之译人,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这是黄念老他的看法。“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这个大愿五种本子里有三种不同,这个是太大了,这就不可能有这种错误的,有二十四愿的、有四十八愿的、有三十六愿的。所以他们讲至少三种不同的,就根据这个说的,至少佛在世的时候三次宣讲。

  “又如《吴译》廿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这个很重要。“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没有这两愿,没有国无女人、莲花化生,没有这两愿。“若谓原本是一,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何以廿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筴不一”,就是梵文的原本不是一个本子。“正如沈善登氏所说,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又因梵筴易脱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耳。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五种本子里面出入很大,浅深不一样,这世尊当年在世,因为听众不一样,宣讲善巧方便就不相同,结集经藏的时候统统结集下来。所以是原本不同,不是一个本子。五种本子都传下来,今天我们要学习必须五种本子都要念,为什么?里面有些很重要的,这个本子有,那个本子没有,你念一个本子,你就得不到圆满的信息,必须五次你都听了你才真正能明了。这么一来对初学就造成很不方便,学《无量寿经》要学五种本子。所以历代学净土的都学《阿弥陀经》去了,学《无量寿经》的人不多,原因在此地,《无量寿经》版本太多,没有一个完善的版本。

  所以古人就想到会集诸译重要,会就是集大成,集五种原译本的大成编一个新的本子,这就有必要。“是以从宋至今”,宋朝王龙舒第一个作的,王龙舒他的名字叫日休,日月的日,休息的休,叫王日休,龙舒是地名,这就在安徽舒城,在我们庐江隔壁,现在讲桐城派这个地盘上的人,他是舒城人,他是第一个做会集本。第一个做会集本,你看这样的一个学问家、大善知识发这个心,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唐译《宝积经》里面“无量寿”这一会他没看到。换句话说,他这个会集还有漏失掉的,不能算是完整的。但是这个会集本子好,确确实实这个本子出来之后,被收入《龙藏》,日本收入《大正藏》,学习《无量寿经》用他的会集本的人就多了,比读康僧铠本子的人还要多。连莲池大师注解《弥陀经疏钞》,所引用的《无量寿经》的经文,都用王龙舒的会集本,可见得它影响很大。

  第二个彭二林,就是彭际清,彭际清做这个本子是校正,是用这个康僧铠的本子。康僧铠的本子里面有很多很难读的,他把文字统统整理,等于说删节,校对、删节,他用一种本子,不能算会集。第二次会集是魏默深(魏源),这是清朝咸丰年间人。第三次这是夏莲居老居士,“与先师”,夏莲居是第三次会集的,民国初年。很不容易,他这个会集本最初出来这个本子,我手上还有一部,是线装本。跟我们现在的本子不一样,我们现在本子分成四十八品,他原来最初会集的是三十七品,大概以三十七道品这个意思来会集的。慈舟法师在北京、在济南曾经讲过,而且作过科判。他的科判,黄念老送给我一份,他影印送一份给我,我还有这一套资料。现在这个本子,是夏老居士会集之后修改了十次,修改十次才完成这个定本。这个定本我也给它做了科判,做得很详细。所以我们有科会,这里有流通,诸位都能够看得到。科会分得很细,全经思想体系、文章脉络,你一目了然。你能看懂这个,你对佛经你才生一种佩服、敬仰,这种心自然就会生出来。这一段是讲这个五种原译本。

  下面这就讲四种会集跟校正,“以上五译,互有优劣彰晦”,也就是五种原译本都有长处,也都有缺陷。“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于汉吴两译则未彰”。汉译、吴译这两种本子,“十念得生”这个本愿它没有,“一向专念”也没有提到。“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于唐宋两译则不具”,这两个译本里没有这段文,这段文章非常重要。我们今天为净宗同学选定的朝暮课诵,晚课就是读这段经文。魏译是康僧铠的本子,这是翻译得比较完备,“为诸译冠”,这是流通最广的。“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这两愿它没有,这个译本里没有。“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这个意思就是这五种本子,把它比较对照,这里面就看到差别。“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这文字繁琐,“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有这么多的缺点。“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紊是杂乱,“郁而不章”,郁是沉闷,就是世尊跟阿弥陀佛度人的这些宏愿,没有办法彰显。“余深惜之”,余是王龙舒居士,所以他发心做这个会集本。“于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校正会集,叙为一经,名曰《大阿弥陀经》”。这是《无量寿经》会集本的开端,是在宋朝有这么一个本子。

  “校会之本”,从宋到现在一共有四种,第一种“《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他不说翻译,他不是翻译的,他是校对重新编辑。第二种也叫“《无量寿经》,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第三种叫“《摩诃阿弥陀经》,也是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这是会集本,这是第二次会集,“原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