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佛教临济宗的创始人义玄法师在此圆寂,而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重要教派
之一,于12世纪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僧徒众多,因此近些年来日本佛界临
济黄蘖协会友好访华团多次前来祭塔拜祖。
                                苍岩山
    苍岩山坐落在井陉县胡家滩,距石家庄市区70公里。这里群峦叠蟑,碧
涧深邃,涌泉溪流,绿荫积翠古刹幽深,殿阁奇丽,享有“五岳奇秀揽一山,
太行群峰唯苍岩”的盛名。山上建有福庆寺,楼台、殿、阁,或跨断崖,或
依绝壁,或沿山曲,或临深壑。其建筑选址独县匠心,择景异常巧妙,所以
古人用“万景临诸壑,千峰拱上方”的诗句赞美它。从苍岩山山口入山门,
依次是苍山书院、碑房、天王殿、桥楼殿、大佛殿、峰回轩、砖塔和公主祠
等主要建筑。
    苍岩山自古为燕赵名山,它不仅有奇秀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有著名的寺
院,因而在1989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苍岩山风景是由特定的山水骨架所构成。山分东西两峰,对峙而立,南
北一岭,横亘于后,三者之间为壁立百大的巨谷深涧。涧底崖间怪石鳞峋,
溪水淙淙,白檀茂密古柏苍劲,险栈盘绕,古刹凌空。明代吏部尚书乔字在
 《怀元瑞》诗中写道:“两峰相望涉崔鬼,鸟道盘盘去复回。万劫禅房森上
列,千寻鬼斧划中开。”其奇秀的自然风光与古雅的寺庙建筑融于一体,由
山、崖、石、林、泉、溪和亭、台、楼、阁共同组成了岩关锁翠、风泉漱玉、
书院午荫、碧涧灵檀、悬磴云梯、峭壁嵌珠、桥殿飞虹、尚书古碣、说法危
台、虚阁藏幽、炉峰夕照、山腰绮柏、阴崖石乳、空谷鸟鸣、窍别天开等苍
岩十六景,以及牛金寨、峦台垴、八里栈等七十二峰。其主峰八里栈1044。6
米。
    苍岩山原有志公寺、北寺和福庆寺三座寺庙,前两座早毁,只有福庆寺
保存完好。福庆寺原名兴善寺,相传始建于隋代,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
年)真宗大修之后敕赐“福庆寺”匾额而更名。该寺主殿为“公主祠”,祠
筑于两峰崖中,坐西面东,内倚绝壁,外临断崖,祠宽三间,进深一间,单
檐九脊顶,上覆琉璃瓦,四周云雾苍茫,轻烟缔绕,远望似天中梵宫,若隐
若现,清代名士梁韩镇有“岩下仙宫如画图,琼华紫翠小芳壶,青鹅一去林
花落,洞口云封半有无”之绝唱,贴切地描绘了公主祠的幽景胜境。该祠建
于金代,原名叫“妙阳公主真容堂”。
    相传,隋文帝有三个女儿,小女儿名妙阳,美貌聪慧,帝后十分喜爱。
一日文帝欲试妙阳文才,顺口说一上联:“鞋头绣凤凤穿花,鞋动凤舞”,
要妙阳对下联。妙阳不加思索,开口便对出:“扇面画龙龙戏水,扇摇龙飞。”
文帝称妙。两个姐姐忌妒她的才智,想刁难她,对她说:“三妹,你如能把
我俩诓出屋外,我俩就服你!”妙阳一听,连声叹气说:“从屋里往外诓非
为本事;如二位姐姐到屋外,我往屋里诓,定能诓进来。”俩姐信以为真,
就起身出屋。妙阳大笑道:“好不容易把姐姐诓出来了!”帝后见此,更加
疼爱。后来,妙阳公主身染风癣,百治不愈,夜梦佛祖相告,井陉苍岩山有
一神泉,用泉水洗浴可治愈此病。妙阳遂告别父母,来到苍岩山。一日浴后
入睡,恍惚间骑马腾空来到云外自在天,目睹帝释天尊在发落亡灵,从宝镜
中看到了人间悲欢离合,荣辱休咎等情景,后经天尊点化,矢志出家修行,
以超脱凡尘。妙阳醒后,不久病愈,决心削发为尼。公主出家是皇家之耻辱。
皇后百般劝阻,无济于事:文帝严厉斥责,仍矢志不移。无奈,只好应允。
妙阳公主奔赴苍岩山,途经南华寺,留寺小住几日,文帝为挽回帝王的面子,
随后密派太监放火烧了南华寺。他这一烧,惹怒了天尊,遂降灾皇宫,帝后
满身皆生脓疮,久治难愈,一夜佛祖梦告,此疮需亲生女儿的手眼熬制汤药,
服后方可医治。长、次二位公主听说要献出手眼,都不答应。三公主得知,
念父母养育之恩,毅然让人剁下双手、挖掉双眼,献给了帝后。帝后病愈,
遂为公主在苍岩山兴建了寺庙,敕名“兴善寺”。后传说在此出家的不是妙
阳公主,而是南阳公主。此说一出,南阳代替了妙阳,并传说南阳公主在苍
岩山一带为民祛病消灾,积德兴善,有求必应,百姓尊为“苍岩圣母”,香
火兴盛。
     寺内的桥楼殿是苍岩山最奇、最美之景,游人至此,无不为其构筑奇妙
而赞叹。殿建筑在一座长15米、宽9米的石桥上,为二层楼阁式,殿面宽五
间,进深三间,四面出廊,重檐歇山。楼殿顶势平缓,翼角高翘而柔和自然,
上盖黄绿相间的琉璃瓦顶,正脊为琉璃花脊,其上置有狮子驮塔、仙人骑龙
和飞乌等琉璃怖件,造型生动逼真。上下檐的椽、檩、枋上均有彩绘,殿内
有壁画。整座楼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游人从涧底仰望,桥如飞虹,殿似
梵宫。昔人有诗:“绣壁双分耸翠微,横空金壁若虹飞”(清名士梁韩镇诗
句)。“千丈虹桥望入徽,天光云彩共桥飞”(清名士吴郡三诗句)。今有
人这样描绘:“双崖断处造桥工,仿佛凌霄驾彩虹。仰视弧高盈万丈,登卧
疑是到天宫。”由桥下沿360级的“悬登云梯”登上桥楼殿,可见殿前悬挂
着的金字楹联:“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生动地描绘了桥楼
殿的佳境。因这里地处半山,两侧山崖壁立,中有一涧开裂,云烟飘雾聚集
于此,殿阁若隐若现,拱桥若停若动,确有身置“仙山琼阁”之感。
     从桥楼殿下涧底仰望,青天一线,桥楼凌空,宛如彩虹高挂,故有“桥
殿飞虹”之美称。
     桥楼殿是如何修起来的呢?相传,造桥楼殿时工程相当艰巨,尤其在深
达40多米的深涧之上垒券砌石,使住持智鉴法师十分犯愁:填土吧,山上哪
来这么多土?填石吧,凿山会破坏寺内的风水;架木吧,又怕木料支撑不住。
一年快过去了,已到三九寒天,智鉴法师正在崖下踱步,猛抬头望见沟头悬
崖下的滴水结成了硕大的冰柱,法师恍然大悟,如果用柴草填入涧内,引泉
水冻结,既省工,且也坚固。待冬天把桥修好,春夏时天暖,柴草中的冰冻
自然消融。传说桥楼殿就是这么建起来的,后人将此建筑方法称为“柴草冰
冻法”。所以,桥楼殿无论从选址构景上,还是在造桥技艺上,均堪称“独
具匠心,鬼斧神工”实为我国古代建筑之杰作。
                                 毗卢寺
     毗卢寺坐落于石家庄市郊区滹沱河南岸上京村东,距市中心6公里。它
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是河北著名的佛教临济寺之一。昔日规模宏大,香火甚
旺。据《正定县志》载,毗卢寺在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和明弘治八年
 (公元1495年)曾经两次大修。原有天王殿、释迦殿(前殿)、毗卢殿(后
殿)、祖师殿、伽蓝堂等建筑上百间,占地 2公顷,拥有净田、蔬圃 17。3
公顷,古树千余株,是一处风景优美的著名寺院。清末民初,由于天灾人祸
等原因,致使寺院遭受严重破坏,但前、后两殿壁画保存完好,至今饮誉中
外。
     毗卢寺壁画人称“三绝”。其一是内容丰富,仅后殿就绘有各种人物508
身,其中既有传统的佛祖生变故事,也有道教的天庭地狱和神鬼仙人;既有
儒家宣扬的忠臣良将、孝子烈女,也有反映民间生活的九流百家;可以说是
集释、道、儒三教于一体,融人、神、鬼、仙、佛、罗汉、菩萨于一画,实
属罕见,其二是构图井然,画技精湛。壁画的各种造像分为122组,各组既
独立成幅,又相互关联,主从分明。人物虽干姿百态,但通过巧妙构图而浑
然一体。画面线条流畅,人物性格造型生动,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充分展现
了古代画师的高超技艺。如后殿西壁所绘的佛界旷野大将,身着红袍,顶戴
缨盔,侧身迈步。猛回首怒视,似发现敌情、拔剑欲刺,神态栩栩如生。其
三是着色既对比强烈,又和谐协调。毗卢寺的壁画着色以石绿、殊红为基调,
虽鲜艳却不媚俗。所用颜料以矿物质为主,历久不退,至今仍光彩夺目。在
我国人物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毗卢寺为何建在滹沱河滨?当地民间流传着种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
是为了镇九小龙。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小湖,湖水与滹沱河相通。湖溪两
岸,绿树成荫,百花争艳,风光秀美。有一天,龙王九子闲暇无事,溯滹沱
河而上观景玩水,来到上京村东湖中,恰遇一个名叫京花的村姑到湖边掏水,
九小龙上前调戏,京花慌忙呼救,众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用锄头把九小龙
打得头破血流。九小龙恼羞成怒,引来滹沱河水,兴风作浪,一时间波涛汹
涌,房倒屋塌,人畜伤亡无数。毗卢佛东游到此,见九小龙所作所为,即口
念经咒,片刻间使水退浪息。九小龙见毗卢驾到,忙跪地认罪求饶。毗卢规
劝小龙回归东海,为民及时布雨。从此,上京村一带连年风调雨顺,人们过
上了丰衣足食的安乐日子。后人为了纪念毗卢佛降服九小龙,便把村边的小
湖称“九龙湖”,并在湖边兴建了这座毗卢寺。
                              天下第一桥
    北方人爱听秧歌剧。秧歌剧中有一个传统剧目叫《小放牛》,剧中唱道:
 “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是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
轧了一道沟。”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在赵县城南2。5公里处,它横跨洨水南北两岸,
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608),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桥体全部用
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
    赵州桥结构新奇,造型美观,全长50。82米,宽9。6米,跨度为37。37
米,是一座由28道独立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在大桥洞顶左右两边拱肩
里,各砌有两个圆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减少桥身重量,节省石料,这在
建桥史上是个创举。桥面两边的栏板望柱,雕有各种精美图案,刀法苍劲,
造型生动。在结构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给人一种巨身轻灵、跃跃欲飞的
动感。线条刚劲之中见柔和,稳重之中显轻灵,雄伟之中含隽永。在主拱顶
上雕有龙头的龙问石一块,八瓣莲花的仰天石点缀于桥侧。这些雕像,寄寓
着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水安的愿望。赵州桥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对我国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敞肩拱”的远用,为世
界桥梁史上的首创,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桥”是当之无愧的。赵州桥的精
巧可夺天工,举世无双,引来许多文人墨客的咏叹,把它比作“新月”、“玉
环”、“长虹”、“苍龙”等。他们颂扬大桥“力将岸争,势与空斗”。唐
朝的川颖说此桥“制造奇巧,人不知其所为”。宋人杜德源有“架石飞梁尽
一虹,苍龙惊蛰背魔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
北,雨添新水去朝东”之句,堪称颂桥的代表作,而前人的“水从碧玉环中
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更集中地概括了大桥之奇。
    据唐中书令张嘉贞撰写的《石桥铭序》载:“赵州洨河石桥,隋匠李春
之迹也。”经考证,赵州桥确系隋代匠师李春和众多石匠集体建造。千百年
来,赵州桥成了名闻中外的优秀建筑,被誉为华北一宝,所以自宋代以来,
广泛流传着鲁班修桥的神话故事,人们把匠师李春喻为“圣人”。相传古代,
洨河水一到夏秋两季便浊浪翻滚,常常泛滥成灾,两岸百姓有急事谁也过不
了河;平时也只能靠木船摆渡,很不方便。一夭夜里,月光皎洁,工匠祖师
鲁班,赶着白花花的羊群来到洨河边,瞬间,羊群化作各种各样的石头,鲁
班挥锤动工,至拂晓时分,一座雄伟壮丽的大石桥身披晨曦横跨洨河两岸,
这一喜讯即刻轰动了百姓,人们奔走相告,同时也风闻到仙界。“八仙”之
一的张果老十分惊讶,约了柴王爷一同试桥。只见张果老倒骑毛驴在前,驴
背褡裢里装着日、月;柴王爷推车在后,车上装着五岳名山。行至桥中心,
将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见势不妙,一纵身跳入水中,用手将桥托着,才使
大桥安然无恙。桥面上,毛驴上坡吃力,留下了几个深深的驴蹄印;小车过
重,车轮碾出了一道深沟;柴王爷用力过猛,右脚一打滑跪在桥上,留下了
一个大大的膝盖印;大桥下面,鲁班用力托住桥身,留下了一只大手印。这
就是大石桥上留下各种痕迹的由来。如今,你如果有幸参观这座被称为“天
下第一桥”的赵州桥,这些痕迹仍然一一清晰可见。
    赵州桥 (安济桥)对我国桥梁建筑影响深远。座落在赵县城西门外、与
其相距不足5里之遥的永通桥便是一例。永通桥又称“小石桥”,横跨清水
河上。建于金代明昌年间 (1190—1195),与安济桥结构形式完全一样,亦
为单孔石拱桥,全长32米,跨度26米,宽6。3米,由20道并列的单拱构成。
桥上栏板雕刻精美,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大石桥看功劳,小石
桥看花草。”意思是说,大石桥看的是对世界桥梁史的贡献,小石桥看的是
精美的装饰。现存的栏板多为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的遗物,分为两种类
型:一是栏板两端雕成斗于蜀柱,上有优美的浮雕,雕着人物和奇禽异兽,
画面栩栩如生;二是以荷叶墩代斗子蜀柱,花板为两幅鸟语花香图,细观之,
如闻花香,如见乌飞,真乃精美绝伦!俗传鲁班修大石桥时,其妹鲁姜修小
石桥,兄妹争胜,限一夜完工;鲁姜技艺不如鲁班,只得处处模仿大石桥,
天将拂晓,工犹未竣,幸得天神暗中相助,妹竞胜兄,且若干部分较大桥为
优美。另有民间传说,此桥为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