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保定成为燕南一大都会。明洪武元年 (1368)改名“保定府”,清康熙八年
 (1669)始为直隶省省会。
     保定名胜古迹很多,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城市。市内最著名的有战国时赵
国老将廉颇将军的故乡——东、西廉良村,有战国时燕赵两国的分界石“大
列瓜”,有造型精巧、曲径通幽的古莲池以及雄伟的大慈阁、保存完好的总
督府衙门等。在其西北部有举世闻名的满城汉墓、易县清西陵。北部有人文
荟萃、被誉为“天下第一州”的涿州。西南部有国内第一砖塔定州开元寺塔,
 “天下第一药市”安国药王庙,以及远近驰名的曲阳北岳庙。东部有风景秀
丽、物产丰富的华北明珠白洋淀。此外,还有报贤纳士的黄金台,保存古籍、
传授诗经的君子馆,以及北宋杨延昭抵御契丹、镇守三关的故事,也都发生
在冀中。这里民间艺术和节日花会尤为世人瞩目,素有“中国北方歌舞之乡”
之称,狮子龙灯、竹马跑驴、旱船花车、高跷背哥、吹歌秧歌等等,花色齐
全,每逢年节和喜庆活动,观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保定府的三宗宝
     “保定府,三宗室:铁球、面酱、春不老。”这是一首广泛流行于保定
及其附近地区的古老歌谣,几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
     铁球又称健身球,为三宝之首。它通体圆滑,明光净亮,球体中空,内
装有音板和钢簧,分雌雄二球,握在手里运转,叮咚作响,一个低沉浑厚,
一个清脆悦耳,一高一低,一阴一阳,协调一致,优美动听,既能收到强筋
理神之功效,又能在铁球的悦耳音响中陶冶性情,旧时各省的官宦、商贾进
京往返于保定途中,必定购买此物,做为馈赠亲友或达官显贵的见面礼。
     相传,保定铁球起源于元明时代,原为实心球,最早流传于宫廷,能起
锻炼身体和防护作用。明代一位宫廷巧匠把实心球改装成带有音响的铁球,
轰动了宫廷,于是皇帝命令他专做铁球,供宫廷要人玩赏。数年后,工匠告
老还乡,落户到保定南郊西马池村,仍以制铁球为生,自造自销,进城出售。
保定本是畿辅重地,又是出京第一府。居民富庶,买卖兴隆,每天造的铁球
供不应求。于是工匠便委托鼓楼南乾石桥一家代售。为保持产品的信誉和专
利、严守秘方,自己生产,不收徒弟,传子不传女,共把这一戒条传为家法
世袭相沿。有些拿手的特技,主人总是在深更半夜之后,才在一间秘室中操
作。可是,当传到末代主人时,他只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姑娘长到十
五六岁时,便多次向父亲求艺。严守家法的父亲为恪守祖上的遗训,予以拒
绝。但姑娘并不死心,除日常留意制球的粗加工活外,还不时地偷学精加工
的绝技。每当更深夜静,父亲聚精会神地干活时,她就悄悄地溜到窗下,用
舌舔破窗纸偷偷地学艺,她忍寒冬耐酷暑,数年如一日。一天,姑娘正看得
起劲,一个喷嚏涌上来,“啊嚏”一声,惊动了父亲,老人一气之下,染病
不起,不久便死去了。姑娘出嫁之后,另起门户,制起铁球来。因姑娘铁匠
铺系名家所传,所以信誉经久不衰。后来,乾石桥两侧出现了几家专制铁球
的铁匠铺,保定铁球,逐渐风靡全国。传说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总纂、太
师太保纪晓岚爱玩健身球,并向乾隆皇帝介绍健身球的益处,他俩因玩此球
而都得长寿。
     现在保定铁球,是在沿袭了明清时代制作工艺技术基础上,经过进一步
改进与革新研制而成的,工艺更加精湛,深受用者欢迎。健身球早在 1937
年以前已远销欧美与日本等国。如今引销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波兰、
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贝宁等十几个国家和香港地区。
    保定面酱味美而富有营养,含有蔗糖的甜味和香油的香味,经化验,其
成份为氨基酸0。4%,还原糖26。4%,食盐9。58%,水分48%。据有关资料
记载,保定面酱始产于清康熙十年 (1671),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
鼎盛期为清末民初,当时全市有五六十家酱业作坊,年产面酱达200多万斤。
由于其历史悠久,质量优良,在京、津、冀以及东北、西北、齐鲁和湖广等
地久负盛名,是理想的烹任调料,故而成为保定“三宝”之一。
    保定面酱分为两种:一为甜酱,一为陈年老酱。甜酱一般于农历三月十
五日开始制作,加工时先用水和面,不经发酵即上笼蒸熟,再经伏天日晒加
温发酵,秋冬即可食用,酱香味美。陈年老酱的做法与甜酱做法略有不同:
起初也是先将面用水和好,待其发酵上笼屉蒸熟,然后再用日光照射升温发
酵,经过三个伏天才成为产品,待大部分水分被蒸发以后用勺子舀起来能拉
成细丝,盛到罐内浮而不流,缸内面酱的表面象漂浮着一层黑色的油绸,红
中透黄。远远一嗅,顿觉酱香浓郁,气味芬芳,品尝过后倍感咸甜适中,口
香味美。
     “春不老”与雪里蕻属于同科,却有区别,为保定的传统蔬菜。“春不
老”在保定的栽种历史相当久远,早在唐宋时代就有了少量的生产。它喜欢
寒凉,宜在早秋栽种,晚秋收割。生长期仅60天,亩产却高达万斤以上,是
一种生长期短而产量高的优良蔬菜品种。保定郊区一些村子向有栽种“春不
老”的技术和习惯,收获后经过腌制,无论存放多久,既不生筋又不长柴,
而且颜色翠绿鲜嫩,是人们冬春季节喜受的小菜。相传在晚清时,对此菜的
加工尤其细致,要经过几道手续:先将原菜整理干净,放入缸内腌制数日,
加少许食盐,捞出后再用手搓,然后编成小辫,放入少量花椒,再置入缸内,
半个月后方可食用。这种麻花形的蔬菜不仅色泽鲜艳,形状美观,而且味道
清淡可口,余味无穷。据说庚子年间,慈禧太后为躲避八国联军连夜脱逃,
在其回北京路过保定时,因吃腻了山珍海味,对保定的酱小菜和“春不老”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亲自为小菜赐名“太平菜”,为“春不老”赐名“备
瓮菜”。
                                 古莲花池
     到保定,无人不游古莲花池。
     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中心,为元时汝南王张柔 (1190—1268)开凿。元
太祖二十二年 (1227),张柔移镇保定,画市井,定民居,建城郭。他不仅
投入了他的军队,并且驱使他南征时虏掠来的大批南方工艺匠人兴建园苑,
引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种藕养荷,构筑亭榭楼台,广蓄走兽鱼鸟,
名此园为雪香园。元初,大文人元好问游此,为其美丽景色所陶醉,留下了
 “荷芰如绣,水禽飞鸣上下,君与游人其乐而不能去”的感叹。时居要位的
官吏郝经也称赞说:“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
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矣。”因池内荷花茂盛,明代改为“古莲花他”。
正门匾额“古莲花池”四字,为1921年直隶督军曹锟请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
世昌题书。
     在元代,古莲花池为王侯将相的私人宅第。明万历年间进行大规模扩建,
调整建筑布局,改名为水鉴公署,为官府独占,成为达官显贵悠游宴饮之所。
清雍正十一年 (1733)在其西北建莲池书院,后辟为行宫,乾隆、嘉庆、慈
禧等巡幸河北,皆驻跸此处,仅乾隆一人就达6次之多。古园林规模日增,
美轮美奂,胜甲畿内。园内有耀锦亭、临漪亭、寒绿轩、藻咏厅等12景,总
面积24,000余平方米,池水面积为7,900余平方米,分南北两塘。整个园
林近似正方形。园林以池为主体,池又以北塘中央的临漪亭 (水心亭)为中
心,环池庭院重重,珠玑充盈,飞光溢彩,玲珑幽雅,山、水、楼、台、亭、
庑、榭错落有致,相互衬托,在水中倒映成趣,组成了著名的莲池12景。每
当荷花盛开,微风拂煦,香气四溢之时,宛如一幅“摇红、涤翠、婉带、霞
衣”相映交辉的美妙画图,游人无不为之陶醉。
     步入北门,站在假山前乾隆皇帝游莲花池题书的“春舞坡”,透过结构
巧妙的“三空三斗”牌楼,可观赏“灌锦亭”的风采。这是一座飞檐微翘、
红柱擎托的古亭。相传,元代万户府的侍女们常在此浣纱,前人据此摘取诗
圣杜甫“濯锦江边未满园”这一诗句的前两字定该亭名。憩息亭中可以怡取
荷塘情趣,玩味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境界。亭东
面是造型独特、端正秀丽的水东楼。站在楼阁之上,细观濯锦亭等亭子的攒
顶,均是“莲叶托桃”的造型。这里包含着一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比如
人们看到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行宫屋脊上的“莲叶托桃”的石雕时,就会
津津乐道地叙说慈禧西逃的故事: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被吓破了胆,慌忙和光绪等人装扮成
老百姓模样,连夜逃走,从北京一直逃到西安。她提前好几个月就通知要经
过的州城府县,为其建造行宫。消息传到保定,可把袁世凯忙坏了。由袁世
凯推荐,慈禧任命李鸿章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一上任,为讨慈
禧欢心,就到处选调能工巧匠,强拉民夫,搜刮钱粮,不分昼夜白日地强迫
工匠赶修行宫。人们对慈禧和李鸿章一伙的行为恨得咬牙切齿,工匠们更是
气愤和痛心。为了出气,大伙一合计,就在行宫殿堂的屋脊上雕塑了一个大
荷叶,荷叶上托着一个大仙桃,谐音为“连夜脱逃”,意在影射慈禧一伙连
夜逃出北京的丑事。当时太监李莲英看出破绽,禀告了慈禧,慈禧大怒,下
令杀害了建造这个莲叶托桃的工匠,石雕也被毁掉了。但是,这个故事却一
直在百姓中间广泛流传。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被杀害的工匠和让后人记住慈
禧的这段可耻历史,便在莲池公园中濯锦亭等一些亭子的攒顶上,重新建造
了“莲叶托桃”的石雕。
     莲花池内还有一处名唤“长生馆”的地方。馆前三间马鞍脊抱厦,台基
延深入池,最宜垂钓、赏菏,故同治年间名“钓鱼台”。正门上方高悬黄底
绿字的“君子长生馆”匾额。匾下喜鹊登梅透雕门楣,玲珑透剔,栩栩如生。
抱柱两边所挂楹联为清代遗物,更增添了这里幽雅脱俗的气氛:
         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
         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叫思古发幽情。
     其柱联则更精确地概括了古莲池与莲池书院所独具的意义:
         堂开绿野,园辟华林,俯仰千秋留胜迹;
         地接瑯環,山邻宛委,师承百世起人文。
     行宫时代,这里曾是弦歌绕梁的“课荣书舫”。据重修莲池碑刻记载,
同治十年(1871)在莲花池开局续修《畿辅通志》搜集资料时,肃宁县令送
来的该县君子馆砖拓本上有“君子长生”四字,众编修见字触景生情,遂将
 “钓鱼台”(一说“课荣书舫”)改名为“君子长生馆”。其意是说:池中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高风亮节,颇具君子之清廉,应该与世长存。
                             涿州的刘备故里
     乘京广线火车出北京南行不远,便可看到矗立着两座高塔的古城,这便
是涿州(古称范阳)。清乾隆帝南巡从此经过,曾题“世间幽燕无双地,出
京范阳第一州”,称这里是出京城后的“第一州”。
     涿州不仅地理位置临近国都,而且人文荟萃,历史古迹也很驰名。像三
国时期的汉昭烈帝西蜀刘备及其猛将张飞,北魏地理学家、以《水经注》称
扬于世的郦道元,唐代苦吟诗人贾岛,结束五代以来混乱局面、建立北宋王
朝的宋太祖赵匡胤等,都出生在这里。
     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国故事的主人公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更使涿州名
扬天下。宋代朱熹诗云:“楼桑大树翠缤纷,凤鸟鸣时曾一闻。合使本枝垂
百世,讵知功业只三分。”诗中的“楼桑大树”,是指涿州城西南的楼桑树。
因该村有一棵大桑树,又叫大树楼桑村。这棵大桑树,树状如楼,象征富贵。
这个村子传为刘备故里。村中建有昭烈庙,庙宇宏广壮丽。前殿神像均为木
雕,高丈余;后殿中除有刘备像外,还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庞统
以及甘、糜二夫人等的塑像。庙中古柏参天,碑碣林立,历代官员名流留下
的题咏甚多。从前,每逢仲春,这里迎神赛会,热闹非凡,名为“春社”。
昭烈庙经“文化大革命”浩劫,破坏极其严重,主要建筑只剩下一座庙门。
此外,院中还剩下一座碑壁,壁两面各嵌碑刻一方。西面是《紫阴先生题汉
昭烈庙诗》碑,东面是相传为关羽所画的《风雨竹》碑。紫阳(即朱熹)诗
碑经多年风雨剥蚀,许多字迹已很难辨认。 《风雨竹》碑上,左边为风中劲
竹,竹叶倾斜,如被狂风吹偃;右边为雨中劲竹,竹叶下垂,似遭暴雨淋浇。
两枝劲竹的竹叶由字组成。读来是一首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
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读诗观画,人们无不感到关羽不仅是过五关斩
六将的神武将军,也是一位能诗善画的文墨才士。距楼桑村西北2。5公里之
遥有个忠义店,历史上曾叫张飞店,是张飞的老家。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传说,张飞是卖肉出身,他家门口有一服井,肉置其
内,上压一巨石,重约千斤,谁也搬不动,肉不会丢。张飞曾夸下海口:“谁
能力托千斤石,让他拉肉一刀。”一日,红脸大汉关羽从山西过来卖绿豆,
听说张飞夸口,就左手搬开千斤石,右手一刀把整扇子肉拉走了。张飞回来
一见,火冒三丈,就到粮食市上找到关羽,他上前并不言语,伸出双手,各
抓一把绿豆,一攥拳,手中绿豆便碾成碎末儿。两个人为此打了起来。赶集
的人谁也不敢劝架。这时,刘备推一小车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