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谓“调整时期”前三年的有关数据列于表17中。重心的转移表现得十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 年12 月22  日通过),《北京周报》第 52 期 (1978 年12 月29  日),第11—13 页。 ② 陈云:《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③ 这些数据来自余秋里:“关于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人民日报》, 1979 年6 月29  日,第1、 3 版。分突出。在这前三年中,不仅轻工业年增长越来越快,而且重工业的产量在1981年实际上也下降了。最有意义的变化,或许是出口的增长。在1952—1978年间,出口增长率仅为年均 7%,而就其实际增长而言,它应该更低。1979—1981年,名义上的增长率是原来增长率的4倍(每年29%),而实际上差①将近1/3(每年18。6%)。增加的出口中,绝大部分是向国外销售制造品,其中,纺织品是最大的项目,但绝不是唯一的项目。在出口物资中,“工矿业产品”份额的数据 (不包括纺织品)从1978到1980年,从占总出口量的37。4%升至51。8%,这不仅是由于1979年石油价格提高的缘故,而且也是②诸如自行车、缝纫机、瓷器甚至机床三类产品出口扩大的结果。到1981年,③出口额升至国民收入的9。5%,将近前20年出口额的两倍。 此外,中国不仅从日本和西方,而且还决定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获得大量资助性贷款。通过开放,中国经济已不再是“封闭的了”,中国在制定未来发展战略方面可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
  军费开支也稳定下来。与越南的战争,造成1978和1979年军费开支的短期暴涨,但到1980年这项开支便缩减到70年代中期的水平。军事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中的一项,但花费大宗资金增加过时的坦克和飞机的数量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现代化首先需要改进中国的技术,以便进而能奠定先进武器体系的设计和制造的基础。这个重心上的明显改变的部分原因,或许是中国有意识地要沿着它的东亚邻国的发展战略方向进行,部分原因也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不仅仅是投资的效益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可以设法从管理改革上解决而不致造成工业重心的改变。但管理改革并不能克服这个事实:中国的能源产量不足以维持一个高速增长的重工业战略。
  调整时期第一阶段的经济指标表17                            (1979—1981年)                   单位:增长率(%) ① 我们至今仍无一个合适的价格指标能用来缩小中国这整个时期中的外贸数据。1979—1981  年间实际意义 上的数据,来自《中国对外贸易年鉴》(1984)第4 卷,第5 页。 ②  1981 年中国人改变了划分外贸项目的方式,因而,要得出一个通行的数据,与1981 年和更 早几年的类 似范畴进行比较,是不可能的。 ③  “国家统计局关于1981 年国民经济计划结果的报告”,《中国经济年鉴》(1982),第82—83 页。年 份1979             1980           1981分 类重工业                        7。7             1。4            —4。7轻工业                       9。6              18。4           14。1全部工业                     8。5              8。7             4。1农 业                        8。6              2。7             5。7基本建设投资a                4。2              7。9           —20。7出 口a名 义                        26。2             28。7           35。0实 际                        25。6             20。3           10。6进 口a名 义                        29。6             20。0           26。2实 际                        15。7             6。5            —6。7a。基本建设投资、出口和进口的数据以时价计。其他的百分比全部得自不变价格的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第136、 210、 299、 357、 390页。
  在1952至1978年间,能源生产总量每年以10。3%的速度增长着。煤的 生产的增长率较为缓慢,但60年代和70年代初大庆、胜利和其他油田的迅 猛发展足以弥补了煤的不足。在1978至1981年间,能源总产量的增长实际 已处于停滞状态,这三年中的增长率仅为微不足道的0。2%。早先几年忽视 勘探工作、忽视发展新煤矿,以及忽视修建能将煤运往能够利用它的地方的 铁路,都是造成这个重大损失的原因。如果中国的计划制定者还是继续坚持 以往低效率的重工业战略,1978年后中国要想继续发展,只有转向单位产量 耗电量较少的消费品工业部门,并对高效能源设备进行投资。计划制定者还 着手于一项重要的投资方案,开发新的石油和煤的资源,发展一套支援运输 网络;但是,这些投资即使是有大国际能源公司的参与,在80年代中期以前 也是不能获得多大益处的。因此,调整时期实际上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战 略及其贯彻过程中的错误和低效的最终产物。加速工业增长 (1982—1987年)原估计工业调整时期将贯穿整个80年代的绝大部分时间,但结果却是,只有1981年一年,总的增长才减到第六个五年计划中规定的调整指标(即工①业增长每年仅为 4%)。到1982年,中国已处在持续80年代大部分时间中的经济繁荣的早期阶段。
  由于几个事件的干扰,这个调整计划刚一提出便被废止。首先,在1980和1981年已经下降的能源生产总产量,在1982年恢复增长,而到1984年,能源产量的年增长率已超过9%,这个数字可与70年代初所达到的增长率相媲美,直到1986年才降回到仅为3%的增长率。近海地区并无重大的石油发现,也没有发生使能源产量重新增长的其他方面的突破。能源的增长是大力发展原煤生产、运用引进的技术从现有油田中开采出比以往所探明的可能性更多的石油、水力发电的适度发展,特别是葛洲坝第一期工程完成的结果。
  中国工业对能源的需求大大超过了它所能供应的限度,但这种过度需求是苏联式官僚指令性经济的一个特征。
  表18                            外 贸 的增 长年 份19701975197819801983 1986分 类总出口(以百万美元计)  226072609750181202223030940总进口                    2330749010890200202139042920贸易差额                  —70—230—1140—1900840 —11980年 份1971—1978         1979—19831984—1986项 目出口增长率(以每年%计)价 值                             20。0                17。9          11。7数 量                              7。8                16。0         n。a。
  进口增长率 (以每年%计)价 值                             21。3                11。2         26。1数 量                             12。9                6。7          n。a。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481页;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 (1987),第89页;《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第4卷,第5页。
  具有同样或更大意义的是放松了对中国工业外汇的限制。中国扩大出口的最初尝试,已被证明是极其成功的。在1978年之后的三年中,出口在名义上翻了一番多,尽管进口迅速增长,但到 1981年贸易赤字已被消灭,并在1982年出现了大量顺差 (表18和表20)。出口的增长是扩大制造品出口和油价上涨的结果。简言之,在油价下跌以及石油出口随之下降之前,石油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量的 1/4(参见表19)。
  除了扩大出口外,中国开始大量向国外借款,并为大规模的旅游业敞开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第23 页。国门。最初,这些借款来自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采表19                          中国的进口结构分类 总进口      制造品的其中重工业和化学初级产品的进口其中石油和矿业(百万美元)进口(占总工业制造品的进口 (占总进口的产品的进口 (占年份               进口的%) (占总进口的%) %)          总进口的%)19531022 20。6 8。3                                 79。4       0。819571597 36。4 10。1              63。6       1。119652228 48。8 17。8              51。2       3。119702260 46。5 12。8              53。5       2。819757264 43。6 12。5              56。4       15。019789745 46。5 10。4              53。5       13。819801827246。6 12。9              53。4       25。1198322197 53。8 22。0              46。2       21。219863094263。6 n。a。                                36。4       11。9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1984),第4卷,第9页;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1987),第89页。
  取了援助性信贷的形式。1980年,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①1981年世界银行同意向中国提供第一批贷款。 此外,中国还决定同意外方以合资和其他方式直接进行投资。同意合资的决定意味着,中国必须正式拟订合资法、新税收法以及能保证将外方投资者和中国政府之间关系中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引入其他法律。然而,却没有一部法典能充分保护外国投资者,使之能避免那种绝大部分投入的资金由国家分配而不是由市场自由获得的经济体制的不确定性。可是,日本和美国的公司仍开始大规模地投资,以期在将来获得利润。但是,直接投资最多的却是香港,而且其投资主要投向与这块殖民地相邻的广东省。在80年代初期,基于文化、语言和家族纽带的私人关系恐怕是更好的保护,比国家不成熟的法律更可靠些,也可避免与政府做生意的不确定因素。
  为中国贸易逆差支付的资金表20                   (所有数据均以百万美元计) ① 哈罗德·K。雅各布森和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中国与基本的国际经济组织”。年 份19781979—198219831984 1985 1986项 目(年平均)贸易差额逆差 (—)或        —1140 —55  +840—1270—14890—11980顺差 (+)旅游业的外汇收入             263         662       941 1131 1250 1530国外贷款的使用                 n。a。  2718 10651286 2688 5015外国直接投资的使用             n。a。  442             916 1419 1959 2244外汇储备一年              2154n 5079 14342144201191310514终 (不包括黄金)a。这个数字为1979年的数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499、 530页;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摘要》(1987),第80、93页。
  如表20中的数据所示,当中国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很小的时候,每年 从旅游业、贷款和直接投资中获得30—40亿美元。结果,中国的外汇储备迅 速增加,1982年超过110亿美元,1983年更超过140亿美元。尽管借款额增 大,但中国仍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净贷方。由于调整政策,中国投资减缓, 而外汇又如此迅速增长,这就意味着,中国积累了多于它能有效利用的外汇。 由于有了积累起来的外汇盈余,再继续维持调整时期的低速增长率的指标, 在经济上是没有什么意义了。
  工业增长表21                        (1981—1986年)分类年份       国营工业      农村集体工业 城市集体工业及其他       全部工业总产值(以1980年价格10亿元计)1981     405。44           60。10             80。04            545。581982     434。03           65。90             88。24            588。171983     474。78           78。91            100。29            653。681984     517。12  111。31                    132。02            760。511985     584。02  170。28                    171。28            925。581986     620。13  223。06                    187。57            1030。73年增长率 (以%计)1982       7。1             9。7              10。2               7。81983       9。4             19。7             13。7              11。21984       8。9            41。1              31。6              16。31985      12。9            53。0              29。7              21。71986       6。2            31。0               9。5              11。41982—1986  8。9                   30。0              18。6              13。6说明:“农村集体工业”和“全部工业”的数据,包括“村办工业企业的产量”。中国的数据通常将村办工业的产量包括在农业生产总值中。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1987),第24、38页;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1986),第130、227页;《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194—195页;《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215页。
  最后,令人吃惊的是,中国领导层竟发觉自己正处在80年代初期农业繁荣的时期。在两个极好的年景之后,1980年一年收成欠佳,但到1981年农业产量回升,随后,在1982和1983年农业产量迅速增长。关于增长率上升的原因,我们将在本章后面加以讨论。这里要提的一点是,农业的缓慢增长限制了工业发展的速度。农业是消费品工业投入资金的主要来源。农业出口是外汇的来源之一,农业进口是外汇的主要用户。例如,中国粮食进口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