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大师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大师造-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壬二以何身受者. 以天龙等身.及从意乐门.一切皆堪发愿心.而为此愿心之所依。此中如道炬注释云.「于生死发出离心.念死及慧与大悲。」是谓以如前所说之次第而修心.于菩提心稍得将意转变之领纳也。
  壬三受之轨则分三。癸初加行仪轨.癸二正行仪轨.癸三完结仪轨。 初又分三.子初殊胜皈依.子二积集资粮.子三净修其心。 初又分三.丑初净地设像陈供.丑二启白与皈依.丑三皈依竟说学处。 今初
  于寂静处.洒扫洁净.涂以牛身五物.洒以旃檀等胜妙香水.散布香花。将铸塑等三宝尊形及函轴并诸菩萨像.供置于几座等微妙之案台。幔盖花等供养之资具尽其丰饶.当为设备乐器食物等。善知识所坐之座位亦以香花庄饰陈设.于诸先觉者.更从供僧施鬼等门中积聚资粮。若无力供养.则如贤劫经所说.仅供布缕等.亦须作之.若有供者.则须无谄殷重寻求而供.令法侣见者心生惭耻不忍。藏人于阿底峡尊者前请为发心受戒时.曾告曰.「供养劣者.菩提心不生。」佛像则须一极善开光释迦佛像.无可无之方便.经函亦须略波罗密以上之般若经。次请圣众.弟子沐浴着鲜洁衣.恭敬合掌。戒师当令弟子于诸功德资粮田.至诚生信。想一一佛菩萨前.皆有自身恭敬而住.徐诵七支行愿。
  丑二启白与皈依者. 次于戒师生大师想.礼拜献供.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为发菩提心事而请白云.「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最初于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我名某甲.今亦如是.请阿遮黎耶.令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乃至三请而说.次所对之境.为佛及灭谛为主之道谛法.并不退之菩萨圣众僧。时则从于今日乃至未得菩提之间.为救护一切有情故.佛为皈依之大师.法为正所皈依.僧为皈依修行之助伴.作总思惟。别想如是意乐.于一切时中当不退转。以猛利欲乐.如前所说之威仪而作皈依。「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从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皈依诸佛两足中尊。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从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皈依寂静离欲之法诸法中尊。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从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皈依不退菩萨圣僧众中之尊。」如是三说。此中一一皈依各一存念。及皈依法之辞句与余不同。是依阿底峡尊者所作之仪轨也。
  丑三皈依竟说学处者. 凡前于下士时所说之诸学处.今于此中阿遮黎耶亦应为说也。
  子二积集资粮者. 于正传承诸师.及前所说资粮田之前.当如前说而诵七支行愿。
  子三净修其心者. 如前所说慈悲之所缘行相令其明显。
  癸二正行仪轨者. 于阿遮黎耶前.右膝着地.或作蹲踞.合掌而发其心。于此发心既作所缘.谛想诚誓乃至未得菩提而不弃舍之意乐.非但发心为求利他.愿当得佛已耳.当依仪轨而发之。如是若于愿心之学处而不能学.不过仅想为利一切有情我愿成佛而已矣。以轨则而发者.于发心之学处.能不能学皆可受之。然愿心可有如是二种.若以仪轨受行心已.于学处不学则为不可。故许从龙猛及无著所传众多之戒轨.有可作不可作之差别者.不应理也。教授胜光王经亦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但能发心亦成多福.」以作根据.修次初编中云.「若人于诸波罗密多.虽不能于一切时处.修学一切学处。然亦感果大故.应以方便摄持.而发菩提心焉。」故于施等学处.若不能学.可以发心.不可受戒.极明晰矣.受发心之仪轨者.于十方一切现住佛陀.及其一切菩提萨埵之前.请忆念我.「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见作随喜.以彼善根.如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我某甲.亦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于无上正等广大菩提而为发心。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诸未解脱为令解脱.诸未出苦为令出苦.诸未入涅盘为令入涅盘。」如是三反念之.皈依仪轨与此二者.虽无明说须随阿遮黎耶念.然随念为是。此等是有阿遮黎耶之轨则。若不得师.应如何作者.如阿底峡尊者所造之发心仪轨云.「如是虽无阿遮黎耶.自于菩提发心之仪轨者.当于释迦牟尼如来及十方一切如来.意念思惟.作礼拜及供养等仪轨已.不须诵阿遮黎耶之辞.但皈依等之次第应如前也。」
  癸三完结仪轨者. 阿遮黎耶为弟子宣说愿心之诸学处。
  辛二得已守护不失分二.壬初修学于此世发心不坏之因.壬二修学于他生亦不离菩提心之因。 初又分四.癸初修学为猛利增长发心故念其胜利.癸二修学正为增长发心故于六次发心.癸三修学发心已于任何事不舍有情.癸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今初
  或阅经藏.或从师闻.思惟菩提心之胜利。如华严经中广说.必须阅之。彼中如前所引.谓如一切佛法之种子。又谓摄一切菩萨行.及一切愿故.犹如略示。此谓广说支分虽有无边.于略示中一切皆摄。彼之略示.是如彼之总聚.谓摄菩萨一切道扼要之总聚也。菩萨地所说之胜利.是愿心胜利。彼说最初发心坚固菩萨有二胜利.谓成胜福田.及摄持无恼害福。初者.如说当成世间人天所应礼敬。谓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功德之处。又如说云.「发心无间.从种性门.即能映蔽诸大罗汉。」谓成无上也。又如说云.「虽作少福.亦能出生无量果故.为胜福田.及为一切世间所依止.犹如大地。」谓如一切众生之父母也。次摄持无害者.常为两倍转轮圣王之守护神所护.虽在睡眠迷闷放逸之时.诸常住药叉.或诸非人.不能扰害.诸能息灭疾疫传染病之密咒明咒.虽在他有情无有效验.至菩萨手犹能应验.况诸验者。以是显示虽消灾等业.若发心坚固.则易效验。于诸共同之成就亦因有此愿心则速成也。随所住处.恐怖饥馑非人等灾.诸未生者即不生等。舍命之后损恼亦少.且无诸病。具足忍辱柔和.能忍他害.而不害他等。又复恶趣难生.虽生恶趣亦速解脱.于彼亦仅受微苦。并依此缘极厌生死.于诸有情而起悲愍。由菩提心所获之福.设有形色尽虚空界亦难容受。以财供佛未足少分。德施所问经云.「菩提心之福.假使有形体.空界充满.犹复有盈余。纵尽恒沙数.诸佛刹中人.满盛诸珍宝.奉献世间尊。若有以合掌.心礼于菩提.此供养殊胜.彼无有边际。」阿底峡尊者绕金刚座而行.曾思如何作速得圆满菩提。诸小形像.悉皆起立.问诸大者云.「欲速成佛.当于何学。」答曰「当于菩提心而学也。」又于道场上虚空中.有一老母.幼者问之.亦如前答。尊者闻已.于菩提心大生决定云尔。如是摄大乘诸教授之关要.一切成就之大藏.超出二乘之大乘别法.于诸佛子广大行劝勉之最胜依者.当知是菩提心也。于修习彼当增勇悍.如患渴者忽闻水名.应于多劫中.以希有智.最极微细观察诸道.知唯此为成佛最胜之方便.佛及菩萨所见故也。入行论云.「于多劫中极观察.诸佛见此有胜利。」  
  癸二修学增长于六次发心者分二.子初修学不舍已发之愿心.子二修学增长。 今初
  如是既请佛菩萨善知识为作证明。于彼等前.为未得度有情发令度脱等誓后。若见有情数量众多.且复造恶.须于多劫励力历时久远.况二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以此为缘生起怯弱而置发心之担.则较别解脱戒之他胜其罪尤重。此摄决择分中所言也。倘舍誓受之心.须于恶趣长夜流转。此入行论中说也。又云「如盲于粪聚.如何而得宝.如是何幸遇.我发菩提心。」当念我得此者.甚为希有.于一切中不应舍离。缘念于彼.一刹那顷亦不放弃之誓愿。应多修习。
  子二修学增长者. 如是仅不弃舍犹为不足.须于昼三次夜三次以大勤勇令其增长。此复如上所说之仪轨.若能广修当如彼作。若其未能.则于福田观想明了.献供养已修慈悲等.当六次受持也。此之仪轨者.即「诸佛正法菩萨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每次三返也。
  癸三修学不舍有情者. 须知弃舍有情之心量如何.如依作不应理等因缘.便起是念.从此任何时中.亦不作此义利也。
  癸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者. 以仪轨受愿心已.于日日中当于增长菩提心之因.供养三宝等.积集资粮而努力焉。
  壬二修学于他生亦不离菩提心之因分二。癸初修学远离能坏之四黑法.癸二修学受持不坏之四白法。 今初
  四黑法者.一谓于和尚阇黎尊长福田而作欺诳。欺诳境中.和尚阇黎易知。尊长者.谓欲作饶益人。福田者.前所不属之具德者也。于彼等前为作何事而成黑法耶。谓于彼等随于何境.心虽了知故作欺诈.即成黑法。而非妄之谄诳者.如下当说.此中须以虚妄而欺诈之。集学论云.断诸黑法.是为白法。此之对治.是四白法之第一也。二令他于无悔处生悔。谓他修善无悔之补特伽罗.于彼所作之事.以令悔之意乐.于无悔处令生悔也。于此二中.能不能诳.及生不生悔皆同。三诽谤安住大乘之有情。谓于菩提发心现前具足律仪之人。于彼所作之事。以瞋心发起而说不雅之恶言。对于境说者.谓了解其义之人也。生此甚易.而过患亦极重.前已略说。复次.若于菩萨生轻毁心.尽彼劫中而彼菩萨须住地狱。除谤菩萨.余任何业.皆不能将菩萨堕于恶趣.此最极寂静决定神变经所说也。摄决择分中亦云.「未得记?之菩萨.若于记?菩萨忿恚诤毁.随起几许恚心.须于彼许劫中.复从初始修行地道。」是故于一切中须灭瞋恚。设若生起.无间而忏.于其防护亦须励力。即彼论中所说也。四随行谄诳无正直心。其境者.谓他有情俱可.于彼如何作者谓行谄诳。其中谄诳者.如以升称为谝等。诳者.如无功德诈现为有。谄者于自作罪方便不显.此集论中说也。
  癸二修学受持不坏之四白法者. 即反四黑法也。其中一白法之境者.即一切有情也。所作者.于彼设遇丧命因缘.下至戏笑.断故知妄说。若如是作.即自能于和尚阇黎等增上境不生欺妄也。第二白法之境者.谓一切有情。所作者.于彼无谄诳.以正直心而住。此是第四黑法之对治也。第三白法之境者.谓一切菩萨。所作者.起同大师之想.随于四方赞其实德。夏惹瓦云.「我等虽作微少之善.然无增长之相.而坏尽之相则甚多。于菩萨及法侣.以瞋恚轻懱.互生疮.而坏尽也。」以是若能将此及于菩萨前所生之疮断之.则集学论中所说之依于补特伽罗而起之损失。将俱不生。以不知菩萨于何有故.应如迦叶问经「于诸有情.生大师想。」是修净相.以作增上云耳。又护功德.是谓听者至时.非不往四方称赞而成过失也。此为第三黑法之对治。第四白法之境者.自所成熟之有情也。所作者.令不乐小乘.执持圆满菩提也。此亦就自己说.须将所化之机安立于圆满菩提。若所化之机不生圆满菩提之意乐.则不成罪以不能成办之故耳。以此断第二黑法。若有至心将他安立于一切安乐之究竟欲乐.则虽仅令他发生少不乐之追悔.及令不乐之加行.必不为也。能如是则必不失菩提心.师子问经云.「累生于菩提.心于梦不舍.况于未睡时.不须说何成。佛告曰.或村或城邑.随其所住处.正入于菩提.以是心不舍。」复次文殊庄严刹土经云.「断除我慢嫉妒悭吝.及见他富饶意生欢喜.若具此四.不舍所愿。」又宝积经云.「若于一切威仪中修菩提心.及随作何善之先修菩提心.则于他生亦不离此宝贵之心。如是于一切中而为观察」等.显然而说也。
  辛三犯已还净法者. 除不舍愿心.及心不舍有情二者之外.若违诸所学.乃至未具菩提戒之间.虽无菩萨之堕罪。然以有违誓受之学处.故成恶行。当以四力而忏之。
  已三发心已学行之法分三.庚初发心已于学处须修学之相。庚二释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庚三正释于学处修学之次第。 今初
  如是发愿心已.于施等学处不能修学。彼亦如前所引慈氏解脱经所说.虽亦有大胜利.然若不于菩萨学处修行心要.则定不能成佛。故于行当学也。三昧王经云.「以是当以修为心要也。何以故.童子.若以修为心要.则得无上正等菩提不难故也。」又修次初编亦云.「如是发心菩萨.知自未调伏不能调伏于他已.自于修布施等极作加行.以无修行则不得菩提也。」修者谓受戒已.于彼学处而修学是也。
  庚二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故须转入修成佛之方便。 然彼亦须一不错之方便。途径若错.任几许努力.果仍不生。如欲取乳而掣其角也。又虽认为不错.若支分不全.亦费力无果。譬同种子水土等.若随一不具.苗即不生。此修次第中编所说也。若尔.何为全而不错之因缘耶。大日经云.「秘密主.彼一切种智者.是从大悲之根本生.是从菩提心之因生.是以方便而到究竟。」此中悲者.如前已说。菩提心者.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方便者.施等皆圆满也.此莲花戒所说。有一类人于如是之道起邪分别者曰.「凡是分别.不但恶分别.纵是善分别.亦是系缚生死。以其果报不出生死。如金索绳索咸成系缚.黑白二云同覆虚空.白黑狗咬皆生痛苦也。以是之故.唯有无分别方是成佛之道。其施戒等者.是为未能修如是了义之庸愚而说。得了义已.而更入彼等行者.如同国王降为农民.得象已而寻象迹也。」作是说者.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之经以作根据而成立也。彼谓一切方便.非成佛之正道。成大诽谤。以遮佛所教示之心要.分别无我慧之观察.远舍胜义故。此莲花戒尊者虽以无垢教理善为破除.广建诸佛悦豫之善道。然至今犹有一类轻持戒等诸行者.于修道时.舍弃彼等.如前而作。又有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