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失误-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0月,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濒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边缘。”苏联驻波恩大使瓦连
京·法林说:“当时我们的坦克部署在柏林,距美国坦克只有200米,并已做好
战斗准备。此外,作为这些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我向你们保证,如果美国人执行他
们的命令——捣毁柏林墙——那么我们的坦克就会开火。”克格勒说美国即将发动
战争,在赫鲁晓夫看来是完全可信的。1962年3月9日,苏军情报部又获得一
份情报,说1961年9月上旬美国曾计划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美国当时的核力
量远远领先于苏联。这项计划之所以没有实施,是因为1961年8月五日苏联宣
布进行大规模的核试验。这种说法后来在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那里得到了
印证。1962年6月4日,罗伯特邀请博利沙科夫到他的郊外别墅作客。谈话中,
罗伯特暗示,他完全知道博利沙科夫的真实身份,有意通过他向苏联领导人传达美
国总统的意思。他说,美国国防部确实有几次向总统提到过美国和苏联的力量对比
及相应对策,但都被总统否决了。他告诉博利沙科夫,肯尼迪总统对美苏之间的力
量对比十分清楚,但是,总统决没有发动战争的念头。这些话很快传到了赫鲁晓夫
的耳中,但赫鲁晓夫却怀疑这是否是肯尼迪的肺腑之言。回想到此前发生的事件,
赫鲁晓夫觉得肯尼迪在欺骗他。那是1962年3月,在博利沙科夫的引见下,赫
鲁晓夫的女婿阿朱别依访问了美国,见到了肯尼迪。在谈话中,肯尼迪表明,美国
人民从心理上很难接受古巴所发生的一切,但美国并不打算对古巴动武。肯尼迪讲
得信誓旦旦,辞真意切,但客人却认为肯尼迪没有讲真话。1962年3月间日,
克格勃报告:美国已经作好武装入侵古巴的准备,并得到了总统的批准。赫鲁晓夫
觉得,自己上当了。肯尼迪一直在委阴谋。你不仁,也休怪我不义。赫鲁晓夫终于
决定,把进攻性导弹运进古巴。经与古巴政府商量,苏共中央主席团国防委员会同
意了赫鲁晓夫的提议。
    在一场眼对眼的较量之后,赫鲁晓夫总算真
    正领略了肯尼迪的风采。原来,他并不胆怯,关键
    时刻,其胆量一点也不逊于赫鲁晓夫。这就决定
    了最后丢脸的是赫鲁晓夫,而不是肯尼迪。
    10月22日,美国总统将就重要的外交事务发表电视讲话,这个消息同样传
到了苏联情报机构耳中。克格勃、格鲁乌在美国和联合国都有大批情报人员,美国
有什么风吹草动是不可能瞒过他们的。
    消息传到了莫斯科。赫鲁晓夫立即意识到,一定是古巴的导弹出岔子了。可能
美国人已经发现苏联把核导弹运进了古巴,这个期限比他预想的提前了许多。他原
先以为,苏联可以秘密地把战略核武器运进古巴,安装起来,作好战斗准备,而不
让美国人察觉。这样,苏联就可以和美国在比较平等的条件下进行谈判。这样,柏
林问题可以解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可以得到美国的承认,而加勒比海上一颗红
色的明珠古巴,将发出更绚丽的光彩。它将不再为生存发愁。这样,苏联也可以和
美国缓和关系,最终进入一个和平竞赛时期。
    可是事态实在发展得太快了。仅仅两个月时间,美国人就摸清了底细。这使他
感到有点沮丧。美国人会怎么行事?肯尼迪难道会善罢甘休?赫鲁晓夫不能确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肯尼迪不会无动于衷。
    有关美军的动态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到了国防部,又传到了赫鲁晓夫的耳中。赫
鲁晓夫觉得,此事不可等闲视之。他决定,立即召开主席团会议,研究对策。
    莫斯科和华盛顿的时区相差好几个小时。华盛顿7点,正是华灯初上,可莫斯
科已经是深夜了。但尽管如此,苏共中央主席团今天晚上注定要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了。
    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介绍了情况,认为美国不会轻易对古巴动武,即便肯尼
迪宣布入侵古巴,美国也至少需要一昼夜的准备时间。马利诺夫斯基的分析是准确
的,一支军队要从和平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没有几天时间的准备是不可想象的。但
是,马利诺夫斯基的讲话并没有消除赫鲁晓夫心中的忧虑。美国入侵古巴,目标当
然是冲着苏联的导弹来的。此外,苏联还有几千名技术人员在古巴,如果发生冲突,
他们势必遭殃。如果苏联有人员伤亡,那么苏联是不可能不作出反应的。而美国与
苏联之间的战争前景大家都清楚,那就是一场世界大战,一场核大战。这将是史无
前例的。一场核大战肯定会使几亿人遭殃,而苏联能否度过这场危机,他心里一点
把握也没有。
    几乎人人都知道赫鲁晓夫是轻率、鲁莽的,美国和苏联之间的
    几次直接对抗,同他的鲁莽是分不开的。为了吓唬美国人,他也时不时地祭起
核大棒,但是,只有他知道,苏联的力量是如何不堪美国的一击。如果美苏之间真
的发生一场核战争,那么,最后在地球上生存下来的必定是美国,而不是苏联。尽
管这些年他一直在拼命发展核武器,但苏联的核力量与美国相比还是相差一大截。
这些,外人可能不清楚,但他作为苏联的最高决策人,却不会不清楚。
    事关苏联的存亡,他再不会鲁莽了。肯尼迪的讲话还没有开始,赫鲁晓夫已经
作出了决定:“我们不想发动战争,但如果敌人要对古巴发动进攻,我们将会作出
反应。”此言一出,今天会议的基调也就确定了。剩下的就是看肯尼迪会如何反应
而苏联如何回应,从而体面地结束危机的问题了。根据赫鲁晓夫的提议,苏联驻古
巴的武装力量应进人紧急战斗状态,战争开始时苏联不会使用核武器。但是,如果
美军真的在古巴登陆,那么,苏联可以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马利诺夫斯基建议,
使用核武器的命令暂时不要发出,等肯尼迪发表声明后再说,看美军是否真要入侵
古巴,否则将给美国留下苏联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借口,在外交上对苏联不利。会议
通过了马利诺夫斯基的提议,莫斯科时间23时55分,会议结束。几分钟后,苏
联驻古巴人员通过克格勒渠道接到了全面进入战斗状态的命令,但命令中排除了使
用核武器。
    肯尼迪已经在电视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美国要封锁古巴,检查运往古巴
的货物。但是,美国一时不能作好准备,封锁将在几天之后奏效。目前美国所做的
仅仅是说说而已,肯尼迪是否改弦更张,现在谁也说不清楚。赫鲁晓夫心中又存在
一份侥幸,他要看看情况再说。他与肯尼迪打过几次交道,对这个人,他有一个基
本认识。
    肯尼迪家族当然是一个著名的家族,但这个家族的名声似乎并不太好。肯尼迪
的父亲曾是美国驻伦敦大使,在任期间,他与英国首相张伯伦搅在一起,为绥靖政
策鸣锣开道。对肯尼迪大使这段时间的经历赫鲁晓夫也是清楚的。肯尼迪家族有着
经协的传统,赫鲁晓夫大概在心里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尽管约翰·肯尼迪表现出色,
但在赫鲁晓夫心目中,父亲是个胆小鬼,儿子也不见得英勇到哪儿去。他认为,以
他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对付肯尼迪这样一个政坛新手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他
发现,肯尼迪敢于作出支持古巴流亡者入侵古巴的决定,但关键时刻却不敢向陷于
困境的流亡者提供武装支援,致使入侵失败。这与赫鲁晓夫的行为方式当然大相径
庭,也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猪湾事件后,曾有人作如是评论:“朋友看我们像傻瓜,
敌人看我们像无赖,其余人看我们像窝囊废”。实际上,在赫鲁晓夫心目中,肯尼
迪又何尝不是一个窝囊废!1961年的维也纳会晤更印证了他的感觉。他在维也
纳对着肯尼迪口若悬河,而肯尼迪则只能洗耳恭听。这次会见后,赫鲁晓夫发现,
肯尼迪是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没有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从心底里他认为肯尼
迪是软弱的。随同肯尼迪参加会谈的艾夫里尔·哈里曼也发现,肯尼迪对这次会谈
感到非常震惊,十分不安,精神上真有点垮了。而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苏联外交
官列·谢夫琴科则说:“同肯尼迪会晤的时机很好,不过,外交部对会晤的印象不
怎么好。肯尼迪未能对付得了尼基塔,这很危险。尼基塔觉得肯尼迪是一个弱者,
认为他甚至可以恐吓肯尼迪。每个人都得意洋洋,这改变了我们在美国人面前的自
卑感。发现一位美国总统可以被吓往而不能以强硬的方式作出反应,这种心理作用
非常重要。”谢夫琴科还说,苏联领导人对冷战专家杜鲁门以及面带笑容但实际上
相当强硬的艾森豪威尔记忆犹新,而目前这个与他们打交道的约翰·肯尼迪当然也
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是后来美苏之间屡屡发生对抗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但是,赫鲁晓夫当然失算了。能够在美国击败这么多候选人脱颖而出的肯尼迪,
当然也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只不过,他确实需要在实践中磨炼。与赫鲁晓夫的每一
次对垒,对肯尼迪来说,当然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机会。肯尼迪确实在这场斗争中
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
    意识到自己上当后,肯尼迪怒不可遏。关于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赫鲁晓夫已
经多次保证:苏联不会在美国的家门口部署进攻性武器,苏联的核武器威力已经足
够,用不着把核武器运到古巴去。可是,现在看来,这些信誓旦旦的保证全部是欺
骗,那么,美国以后如何同这样一个没有信用的领导人打交道?
    但是,盛怒归盛怒,肯尼迪的行动并没有失去理智。在危机刚开始的时候,吉
尔帕特里克和邦迪就为他开了一个好头。知情者虽然感到震惊,但大家都知道,必
须保守秘密,过早把消息泄露出去没有好处。这样,美国可以从容不迫地考虑对策,
让赫鲁晓夫自我得意去吧。肯尼迪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因此,从10月侨日确信
古巴有导弹到10月22日晚上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决定对古巴进行封锁,整整六
天时间,华盛顿捂紧了盖子,一声不吭,但美国的决策机器却紧张地运转起来。执
委会将从各个方面研究可以选择的途径,国务院在争取拉丁美洲各国和盟国的支持,
而五角大楼则着重研究各种可能被采纳的军事方案。为了不让外界察觉美苏关系出
现了意外,肯尼迪仍按原定计划到康涅狄克州为民主党候选人助选,直到午夜才返
回首都。10月18日,肯尼迪接见了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两人谈了两个多小时。
在谈话中,肯尼迪尽力把话题往导弹上引,但是葛罗米柯就是不搭腔。葛罗米柯到
最后也没有弄懂总统到底是什么意图。当天晚上,执委会举行会议。国务院八楼正
在举行宴会,腊斯克正在招待苏联外长,正好麦科恩和麦克纳马拉一起出现。敏感
的新闻记者围了上来,他们大概也意识到出了什么问题,因此,这两位麦先生就故
意装出是前来赴宴的。会议结束,为了防止再度碰到新闻记者,执委会的九名成员
全部挤进了司法部长的轿车。第二天,总统又到芝加哥助选。在华盛顿,麦克纳马
拉宣布,三军参谋长将在华盛顿暂留六个星期,以讨论编制预算问题。只是到20
日,嗅觉灵敏的英国人才意识到可能出了问题。当时,英国情报代表团正在美国访
问,他们在英国大使馆与中央情报局会谈。在这一个星期的开始,他们发现,参加
会谈的美国官员越来越少,有时全体美国人都被叫走。到星期五,他们断定,必定
是古巴出事了。新闻记者也嗅出了一些不平常的气味,《纽约时报》注意到军队的
调动和其他一些异常迹象,到周末也推测可能与古巴有关,甚至推测到可能与核导
弹问题有关。詹姆斯·赖斯顿写了一篇报道送到白宫,要求核实。总统亲自打电话
给该报的发行人,要求新闻界将消息封锁到他发表电视讲话的第二天,说如果发表
这篇报道,那么在他有机会实施自己的计划之前,就可能面临莫斯科的最后通碟。
于是,该报另换了一篇有关古巴问题的报道。《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了有关的消
息,麦克纳马拉要求该报将消息抽掉,该报也答应了。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驻
华盛顿记者刚从古巴旅行回来,他在古巴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但在华盛顿,他却
遇到好多高级官员打听哈瓦那的气氛如何,他就意识到古巴可能出问题了。21日,
国务院起草了致各国政府首脑的43封公函,等待总统签名。致赫鲁晓夫的信件也
已经写好,它将与肯尼迪的演说副本一起送到赫鲁晓夫手中。美国各驻外领使馆已
经得到通知,要准备应付示威游行和暴力行动。在肯尼迪发表演说前一个小时,美
国各驻外大使都得到了一份说明情况的电报。美国护照处专门为一位旅客办理护照
签证,他就是前任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在空袭主张被否决后,他曾负气不出席执
委会,但当政府要求他去法国向总统戴高乐说明情况时,他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军事上作出“隔离”古巴政策的同时,美国在外交上也争取了主动。由于苏
联曾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在古巴部署进攻性武器,苏联在外交上已经先输一着。现
在美国抓住了这一点,大肆向盟国宣传苏联的背信弃义。美国驻联合国代表阿德莱
·史蒂文森在联合国口若悬河,控诉苏联的行为,结果,安理会的11个国家中,
美国获得了7个国家的的支持。美洲国家组织也通过了决议,支持美国对古巴进行
“隔离”;非洲的几内亚和阿尔及利亚也表示,拒绝苏联飞机在该国过境,不让它
通过空中走廊把核武器运进古巴;在巴黎,戴高乐将军接待了艾奇逊。他看了照片
后说:“如果发生战争,我将同你们站在一起。”这让艾奇逊大为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