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失误-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家这次也耍了他。
    关于盟军的主攻地点,德军最高统帅部曾有过多种预测。希特勒曾说:“在我
们漫长的海防线上,除悬崖峭壁外,敌人可以在任何地段登陆。”他认为,盟军在
登陆时一定会夺取一个大港口,他下令将西线的全部主要港口划为要塞,德军在那
里必须“坚持打到最后一颗子弹,最后一份口粮,直到丧失保卫的可能性为止”。
希特勒和龙德施泰特把目光巡视了整个法国海岸,最后确信,加来是最可能的主攻
地点,因为,加来具有成为主攻地点的一系列条件:
    一是距离最近。整个英吉利海峡以加来处最窄,仅21英里。在法文中,加来
就是狭窄之意。如果天气晴朗,那么,驻守在英格兰的英国士兵,可以看到对岸的
峭壁在午后泛出的金光。如从诺曼底登陆,其距离是从加来登陆的3倍,如从布列
塔尼登陆,其距离则是从加来登陆的5倍。三条路线,孰优孰劣,可以说是一目了
然,盟军不会舍近求远。
    其二,从加来登陆便于登陆部队获得空军最大程度的支援,战斗机从英国东南
部飞到这里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如果在诺曼底登陆,他们可能刚到攻击目标上空,
就得掉头回去。而在加来登陆,他们进行空中掩护的时间可以比在诺曼底登陆多出
6倍,这不等于空军力量增加几倍?这是其他各条登陆线路所不及的。
    其三,从加来登陆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实惠。龙德施泰特曾指
着加来海岸后面的平坦地区,对希特勒说;“这是个平坦、开阔的地区,是巴顿坦
克的理想之地。一旦他们在这儿站稳脚跟,那他们4天工夫就可以打到莱茵河。他
们将深入鲁尔河流域,摧毁我们的工业力量。如果他们在诺曼底或者布列塔尼登陆,
就有可能无谓地陷在那里几个月。然而,要是在加来登陆成功了,元首,战争将在
圣诞节前结束。”当时希特勒的脸都气白了。
    其四,从加来登陆,可以占领港口,控制海上通道。如果没有港口,则大批作
战物资无法安全、迅速地上岸。诺曼底半岛虽有两个港口,但加来地区有3个,且
靠近比利时防线的结合部,攻击起来也许比较容易。
    其五,从加来登陆可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摧毁德军的战略要地。德军用来
轰炸伦敦的V-2火箭就在加来地区。
    龙德施泰特认为,从加来登陆完全符合军事原则,希特勒也这么认为。隆美尔
的B集团军群主要任务是防守加来,加来一段的大西洋壁垒,比其他任何一段都要
坚固。
    但希特勒还有一个神奇的第六感觉,这个第六感觉一般情况下是很灵的。这次,
他的第六感觉又告诉他,盟军可能从诺曼底登陆。加来作为一个登陆场,固然有很
多优势,但是,它也有显而易见的缺陷。比方说,加来的出口较少而且狭窄,会堵
塞登陆部队向内地的突击。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此外,加来地区虽然有三个港口,
但是这三个港口还是停泊不下集结兵力所需要的船舶。加来海峡与距它最近的大港
口勒阿弗尔之间的距离,比瑟堡距登陆场要远得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加来作为一
个登陆场的优势太突出了,盟军如果在这里登陆,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根本无法达
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根据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没有突然袭击,要取得决定性的优
势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这就足以使它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登陆场。相比较而
言,诺曼底作为一个登陆场,倒是可以做到出其不意。这就不由希特勒不重视了。
他一方面深信盟军的主攻方向仍是加来,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盟军很可能
会从多处同时入侵法国,诺曼底和布列塔尼这两个地方遭到进攻的可能性极大。5
月6日,约德尔电话通知勃鲁门特里特,让他通知所有的德军司令部,“元首特别
重视诺曼底地区及其防卫”,这个命令得到了彻底贯彻,诺曼底地区的兵力突然增
加。
    隆美尔又是一种想法。虽然他同希特勒和龙德施泰特一样,认为一切迹象、一
切理由都表明,盟军将在加来登陆,但是,他对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前施展的战
略欺骗还记忆犹新。兵法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盟军的意图实在难
以判明。虽然一切迹象都表明加来是最“合乎清理”的主攻地点,但是,蒙哥马利
会拿士兵的生命去冒险吗?如果他是蒙哥马利,他将从卡尔瓦多斯登陆,利用装甲
部队将德国第7军和第15军分开,然后向巴黎挺进。而且,不论盟军从何处登陆,
它必须处于空军最有效作用范围内。尽管如此,隆美尔还是摸不清盟军的意图,因
为这个范围还是太大了。
    盟军真有力量在欧洲四处点火吗?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德
军西线外军处处长、面部瘦削但头脑敏捷的阿历克斯·巴龙·冯·罗恩纳。罗恩纳
是少有的几个受到希特勒宠幸的情报人员之一。这当然是有缘故的。1939年8
月希特勒要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是,军官团反对他这个主张,尽管元首的英明
在过去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是,他们还是认为,波兰是英国和法国的盟国,波
兰的安全是得到这两个大国信誓旦旦的保证的。如果德国进攻波兰,英国和法国势
必会在西线发起进攻,德国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可是希特勒不这么想。在19
39年8月14日上萨尔斯堡的军事会议上,他告诫他的普鲁士军官团:“英国这
回不会像1914年那样,让自己慌手慌脚地陷入一场历时数年的战争中去……英
国为什么而战?你不会让你自己为了一个盟友而被人宰掉……英国没有一个真正有
胆略的领袖。我在慕尼黑领教过的那帮家伙都不是能打一场世界大战的人物。”希
特勒断言,一旦战争爆发,英国可能会召回大使,中断两国的贸易关系,对德国实
行全面禁运,但这有什么用?尽管如此,深受普鲁土军事传统熏陶的德国军官还是
惴惴不安。就在这个时候,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罗思纳上尉,越过了他的上司,向元
首进言:当德军进攻波兰时,傲慢的法国连动也不会动一下。患难之中见真情,希
特勒对罗思纳的支持铭记在心,罗恩纳这个名字也就记在了元首的心里。作为一个
独断专行的独裁者,希特勒对德国情报界提供的众多的情报分析报告并不恭维,可
只要是署名罗思纳的分析报告,希特勒必定是要仔细过目的。罗思纳在东线外军处
效力,深得东线外军处处长盖伦的信任。后来,由于利斯在情报界的地位已经到顶,
如果他要继续升迁,就必须离开情报界,因此,利斯离开了西线外军处,盖伦就推
荐罗恩纳出任这个职务。利斯说:“这正是他天生所就的职位。”作为处长,罗恩
纳事无巨细都要过目,对下级管得很严,已经近乎苛刻。他也喜欢在下级面前以上
司自居,喜欢挖苦。讽刺犯了错误的下级。但是,人人都知道,在他那无框眼镜和
紧锁的双唇后面,有一副像玻璃一样清晰的头脑。在德国情报界众多的情报分析人
员中,罗思纳有“头脑冷静,讲求实际”的美名。这正是他受到同事尊敬的地方。
    作为最受希特勒宠幸的情报分析家,罗恩纳的主要职责就是判断盟军的意图。
隆美尔的情报主任安东·施道瓦塞曾说:“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关于人侵问题的看
法主要是以西线外军处提供的情报为基础的,在本质问题上跟这个处的意见是一致
的。”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罗恩纳在希特勒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罗思纳在这个问题上并无多大的把握。虽然他是一个精明的情报分析家,
但是,他也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他目前就是一个“无米”的“巧妇”。作为
德军情报机构的主要情报分析家,他却缺乏必要的情报资料。
    说罗恩纳没有必要的情报资料,并不是说罗思纳手头没有什么资料,恰恰相反,
每天飞到罗恩纳案头的间谍报告几乎像雪片似的,但罗思钢面对这些情报还是一筹
莫展。他无法分清这些报告中,哪些是间谍的夸大其辞,哪些是盟军情报部门使的
反间计,还有,即使有些间谍是真的在为德国服务,他以前的报告也都是正确的,
但是,他这一次的报告还是正确的吗?对此,他心中一点底都没有。他的下级、西
线外军处美国科科长里夏德·奥伊勒就说:“判断这些问题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西线外军处本身是一个情报分析机构,它无权向国外派遣间谍,这就注定它只
能依靠德军谍报局的外派间谍,而德军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本身就是反对希特勒发
动这场战争的,他对于德国打赢这场战争一点兴趣都没有。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
挖空心思与盟军联络上面,怎么可能指望他派出的间谍能有很大作为呢?事实上,
谍报局确实派出了不少间谍,但这些间谍都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有的不了解英国
的风土人情,到英国后四处露出马脚;有的间谍连一口流利的英语也讲不出来,一
上岸就落入法网;还有的因为无法融入英国社会,结果连吃的东西都找不到,最后
只好饿死;更多的则落入英国反间谍机关手中,为了活命他们成了双重间谍。对此,
德军谍报局并不知情,而罗恩纳对间谍发回来的大量报告却心存疑虑,他也不相信
他们的报告。由于德军失去了空中优势,德军的航空侦察也无法进行,即使偶一为
之,也陷入了盟军为他们设置的圈套。罗思纳唯一可以借重的就是无线电侦察。我
们已经看到,由于盟军的无线电欺骗,罗恩纳在这个问题上是注定要栽跟头的。
    从1943年底开始,德国的无线电技术人员就觉察,英伦三岛的无线电通讯
量在逐渐增加,而地中海战场的通讯量却在逐渐减少,英伦三岛已经变成了一个兵
营。后来,他们还发现,美国的精锐部队第82空降师已经从意大利调到美国。这
使罗思纳作出了这样一个判断:盟军将从英国进攻大陆。1944年2月8日,他
向最高统帅部报告:“1944年,(敌人)计划在东地中海以外地区实施作战行
动, 其目的在于迫使(就世界性的战争) 做出决定,因此,(敌人)将倾其全力
(从英国)发起这一行动。”但是,罗思纳并没有证据让希特勒相信,盟军不会从
巴尔干地区和挪威登陆,也无法让希特勒从上述地区撤出部队加强法国方面的防御,
他更无法搞清盟军的突击地点。这样,希特勒不得不把他的部队分散在下列五个地
段:荷兰、加来、诺曼底和布列塔尼地区、法国的比斯开湾及地中海沿岸。这正是
“卫士”计划力求达到的目标。
    要确定盟军的主攻方向,唯一的办法是搞清盟军的兵力部署。如果盟军没有足
够的兵力来实施进攻,那么,它是不可能四处出击的。但是,自从敦刻尔克大撤退
后,西线外军处就无法对英伦三岛上的军事力量作出肯定的判断。到登陆日前,罗
思纳又把自己一步步地引进盟军为他设置的陷讲中去。这同德国情报机构之间的勾
心斗角有关。在德国众多的情报机构中,纳粹党的情报机构党卫军保安局的地位天
生优越,而它的主要对手德军谍报局则因在情报战中屡战屡败而失去希特勒的欢心,
再加上德军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海军上将卷入了反对希特勒的“黑色乐队”,因此,
1944年初,卡纳里斯被解除职务,党卫军保安局的恩斯特·卡尔登勃鲁纳被任
命为谍报局局长,具体工作由施伦堡负责。他们上台后,大刀阔斧地改组德军谍报
局,从而建立起党卫军保安局的一统天下。按照制度,党卫军保安局有权审查西线
外军处提供给希特勒的情报,为了向希特勒表明党卫军保安局的情报来源以及智慧
和客观性都比德军谍报局高明,也为了保证西线外军处提供的情报同党卫军保安局
的口径一致,党卫军保安局总是把罗思纳提供的盟军的战斗序列估计打一半折扣。
这符合希特勒的口味,战争后期的元首已经没有勇气直面事实,不愿意看到盟军过
于强大,而情愿采取鸵鸟政策。而希特勒对罗思纳提供的情报是相信的。这样,希
特勒实际上无法看到真实的情报。罗思纳为此叫苦不迭。后来,情报分析科英国组
组长罗杰·米歇尔中校想出一个办法:西线外军处在提供情报时把盟军作战部队的
数目增加一倍,这样,当党卫军保安局砍掉一半后,剩下的数目同实际情况将差不
多。罗思纳采纳了这个建议。制度规定,西线外军处在估计敌人情况时,凡提到某
个作战师的存在,必须同时提出它存在的依据。为此,米歇尔又建议,将盟军故意
泄露的情报作为真实的情报予以接受。罗思纳明白,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但事
出无奈,只得接受了,他希望当他将夸大了的情报估计送审时,党卫军保安局会援
引惯例,将它砍去一半。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党卫军保安局这次对罗思纳的
报告没有作减半工作,罗思纳的报告被原样呈送希特勒。在这份报告中,罗恩纳大
大夸张了盟军兵力。他认为,盟军在英国集结了85~90个作战师,另外还有7
个空降师,而实际情况是,盟军只有35个作战师,包括3个空降师。这个估计数
字后来标到了德国国防军所有的图表上。这样,“卫土”计划虚构的美国第是集团
军就成了一种现实。借罗思纳之手,盟军的欺骗计划获得了完全成功。
    应该说,罗恩纳对盟军兵力的估计是大体准确的,在缺乏足够的情报手段的情
况下,罗思纳的判断能有如此精确度,确实不易,但是,由于德军情报界内部的倾
轧,德军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既然情报部门认为盟军有能力在多处发动进攻,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对盟
军的主攻方向就很难断定。一直到登陆目前一天,龙德施泰特对盟军意图仍然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