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果前行教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果前行教授-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总而言之,我们从无始劫以来所遭受的种种痛苦折磨,无非是错误地造作恶业和拒绝

行善业的结果,“现在,在这短暂无常的人生中,何时死亡是未知的,如果我一直为恶业

和无记业所控制,这就像到达金银岛后,却只带回一些有毒的植物,这是一种毁灭自身的

行为。所以,无论如何,我必须舍弃恶业,修持善业,转化无记业为善业,永不落入魔罗

的势力范围下,愿诸传承上师能护佑我完成上述诸善法。”如是思惟并献祈请文。
  在下座后,行者应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来思惟:

“保任警觉心之重点,乃于审慎检视身心。”

    一再地检验过自己的行为后,假如身语意三门皆符合法教,就应生起欢喜心,并了解

这是由于三宝的慈悲而生起的。
    “愿我生生世世皆能如此。”依此来思惟,并且尽自己的能力,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皆

如法。假如我们大多数的行为不是恶业就是无记业,那么我们应如是想:“我之所以不能

从此世界得到解脱,是因为经常产生错误的思想。假如我继续如此作为,下一世我就不一

定能出生于善道了,更不用提得到解脱和无碍智慧。甚至在此生中我将变成天人和凡夫俗

子的笑柄。”行者应尽可能的生起此思想。
    更进一步地说,假如我们是因为想得到此生的名闻利养和别人赞赏,我们的行为表面

上是相当的美好,并似乎精进于戒律的持守和闻思,那么我们就应该如此地想:“如果我

的修持并不能对治烦恼的话,得到他人的称誉有何用呢?如果我的修持真的能对治烦恼的话

,即使我的修持看起来不那么美好,那么我又失去些什么?假如我的修持对治,却被那些应

该被降服的烦恼所征服,而我应该要防护持守的律仪已丧失,这就像不能消化的良药变成

了毒药。这种口头上和外表上虚假的宗教能欺骗一般智慧不明的世俗众生,然而却不能骗

过佛陀和菩萨们洞察无碍的慧眼。他们会对我非常的不高兴。而我的解脱目的和多生多世

的努力将变得无意义。假如真的如此的话,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损害了。”如此思惟后,

行者并尽可能地回想自己所有的过错。如同入菩萨行论所说的:

“我恒常安住于诸佛菩萨前,
圣众清明无碍慧眼洞察一切。
如是思惟已,心中充满惭愧和敬畏,
依此方式,再三的未忆念诸佛。”

    进一步地,我们应该思惟:“假如我为了治疗世俗的疾病,必需听从医生的忠告。那

么,当我正陷入轮回之沈疴,忍受烦恼和业力此疾病的痛苦,并辗转轮回于三苦,如是等

如病入膏亡,我若是还不遵照已解脱之大医王(佛陀)的开示(佛法药方)来作明智的取舍的

话,我岂不是太愚痴?”如是我们应谨慎于取舍,以佛法作为明灯。如入菩萨行论云:

“凡人遭遇世俗疾病时,必需遵照医生的指示,
若是遭受百病缠身时,欲望炽燃等等当如何?
轮回世间一切诸众生,能因一病毁灭尽无余,
遍寻世界任何之角落,难得疗治百病苦良药,
不听从大医王之开示,难能对治世俗轮回苦,
如是岂不愚蠢笨如猪,此生不度更待何时度?”

    要言之,此生和未来世的苦乐是完全依赖于善恶业。所以学习如何分辨取舍善恶业是

最重要的。如经云:

    有情为业力所生,亦为业力所牵引,其乃共业之部份,业则为其之全部。

那些为业所造和牵引的众生,指的是出生于善道和恶道或其它地方,都是业所造作出来的

。他们必经历部份的业,则指出快乐和痛苦都是由于个别的善恶业所引起。以业为他们的

全部财产,则指出造业者必须尝受他自己行为的果报。如百业经(Karma Sataka)中云:

“有情之苦乐,皆业之果报,
重重不同业,受报有情众。
续生种种业,辗转轮回中,
如业力巨网,圣者如是说。”

    也许有人会问:“假如真的如此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些沉溺于恶业中的人,

在此生中享受极大的快乐。”此种快乐的享受不是此生业报,而是他们前世的善行在此生

成熟。此生所造恶业的果报将在来生受报。更进一步地说某些作恶多端的人享受比他人更

多的福报,应可以给我们些启示,因为此人此生犯下的恶业的巨大的力量,所以他过去世

所累积的善业的果报,本来可以在他的未来世继续的享用,却仅在此生的欲乐中耗费殆尽

。接下来他将只有痛苦的业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尼欧王国的故事。依照此故事的传说,尼欧国是充满罪恶的,连续

下了七天的米雨和珠宝雨,但最后却下了七天的沙雨,并淹没这一切,同样的假如一个善

业的实修者忍受疾病的折磨等等,那么这并不是此生善业的果报,而是前世恶业的成熟果

报。一些从事巨大善业的人比其他的人受更多的苦,这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因为此人今

生所作的善业的巨大力量,所有过去世恶行的果报,原本在未来世还要尝受,则在此生的

受苦中却已耗尽。从今以后,他将不再尝受痛苦,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九会

(Vajracchedika)中云:    
    “须菩,尊贵的法子们,背诵经典的偈颂,忆念并持守经意。读诵并理解,然而他们

仍然遭受痛苦,非常痛苦,假如有人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须菩提,他们前世所累积的恶业,可能使他们出生于恶道,却已在此生尝受,因此他

们的恶业将很快地净除,并得到如同佛陀的证悟。”
    所以,假如一个纯正的佛法实修者遭受到像那样的痛苦,我们不该如此想:“像这样

的痛苦竟然落在我身上,实在太不公平了,可见并没有因果报应的真理。”相反的,我们

应该为此而觉得高兴。如同入菩萨行论所说:

“譬如一死囚,仅受截肢苦,
不杀即释放,岂不幸运哉?
若受些微苦,即远离地狱,
岂不幸运哉?”

所以,假如有人对因果业报的法则有很大的信心,并且以此正确地来取舍善恶,那么我们

可以肯定地说此人将不会出生于三恶道。如同提婆阿阇黎(Acarya Aryadeva)所说的:

“具大正见者,假使百千劫,不堕三恶道。”

至此,所教授的是大乘和声闻乘之共同道。
第三篇  实修觉受见的教授

    由实修觉受见以产生菩提心的教授
在金刚乘根本论颂中提到对实修觉受的见解,它说:“凡具专一禅修者即具实修觉受见。

”有两种方式来确定这个意义:(一)禅修直到此一般性的共同体验能从行者心识中生起,

之后(二)此时禅修观想快乐,思惟,“我在金刚乘将得到殊胜不共的体验”。

大乘共道之禅修

观修直到一般性的共同体验从行者的心识流中生起
对一般具有专一禅修的行者,他们拥有此一般性的体验之见。一般的行者是指修持波罗密

多乘(显教)共道者。一般的专一禅修包含慈悲心、以及菩提心。实修觉受见,指的是能产

生一种清净自然的愿力的修持,能毫不自私的为一切虚空(法界)众生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

。而获得此一愿力的方法是:(1)观修慈心:这是指愿利益所有众生的心愿。(2)观修悲心

,这是指愿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3)观修菩提心:这是指为利益众生愿证佛果。

第十二章  慈心  

慈心即愿利益一切众生之心
    观修慈心的原因  也许有人会问:“轮回世间的本质就是痛苦,那么抛弃轮回来取声

闻缘觉的涅槃,消除了一切的五蕴炽苦,不再有痛苦,而进入涅槃中,就如同火烧成烬,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获得这种状态吗?”这是错误的见解。如果行者舍弃了一切有情众生,

忘失了从无始劫以来,他们都曾做过我们的慈母,而只想努力获得个人解脱之乐。这就好

像儿子看到母亲被河水冲走,儿子却快乐地毫不在乎留在岸上,虽然他有办法救她。因为

无法报答母亲的恩德,我们会佷惭愧,并且成为他人的笑柄。如在寄弟子书中提到:

“陷于轮回中亲人,如入漩涡难自拔,
由于辗转生死流,不知众生曾为母,
如今知众生如母,若只崇尚已解脱,
忍心抛弃宿世母,为人儿女太可耻! 
世间儿女多邪恶,未闻弃母如破履,
母亲慈爱多伟大,襁褓期无限关爱,
含辛茹苦抚养成,忍心弃母于不顾?”

    同时,曹巴讲辰(即杰称仁波切)于其歌集中云:

自求解脱实无益,三界有情皆父母,
若将父母滞于苦,追求己乐岂无愧?

    有人也许会问:“虽然事实是如此,但是因为对于自己的爱胜于他人,何况生命是短

暂的。再说,何时死亡是不确定的,并且要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是很难得又稀少的,那么

努力从这个世界得到自我解脱的方法不是很合理吗?”但是这是错误的。声闻、缘觉的证悟

是不究竟的,因为这无法达到究竟证悟的圆满功德,并且缺乏利益众生的广大行以及舍弃

自我,声闻、缘觉的证悟就像是不良工艺,很难改善,而最终须很长的时间来证得佛果。

因此这不是智者应当努力的目标。
    此外,放弃了以暇满人身来追求究竟的证悟,而反而去追求不究竟之解脱的人们是非

常愚痴的。虽然有人会认为修持大乘是困难的,但是修持小乘同样也是困难的。修持大乘

是不困难的,因为我们所搭乘的工具和道路都是舒适容易的。一切众生都是帮助我们修行

的朋友,因为一切缺乏安乐的众生都是我们修慈心的朋友,一切在痛苦中的众生都是我们

修悲心的朋友,一切贫困的众生都是我们修布施的朋友,一切伤害我们的众生都是我们修

忍辱的朋友。因此,就像诸佛是成佛道上的指标,因此众生是帮助我们走向证悟的朋友。

所以我们应以极大的尊敬来对待众生,就像看待诸佛一般。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欲求成佛之庄严功德,
应向众生及诸佛中求,
礼敬诸佛,却渺视众生者,
如何能证得佛果。”

    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应该爱众生就像母亲爱她的子女,我们应该努力从内心深处来观

修慈心,希望众生都能得到安乐。
观修慈心的利益  我们在一刻中观修对众生的慈心所集聚的功德,胜于一天中供养十亿的

诸佛。如在月灯经(Candradipa sutra)中所说的:

“于亿万刹土,日施无量供,
供养十亿佛,比慈心功德,
万分难及一。”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伤害或帮助一个众生,就是伤害或帮助一个佛陀,众生即在诸佛之

中,而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诸佛因众生安乐而喜悦,
因众生受伤害而悲伤,
若损恼众生,即损恼诸佛。”

“有众生欲踢吾头,欲杀我,
吾皆不还手,
愿诸佛因此喜悦!”

“大悲之佛陀!视众生如已,
此乃无误见!众生虽无明,
但皆有佛性,应礼敬如佛。”

慈心的本质  本质如下:行者应以众生为禅修之对象,希望众生皆具乐及乐因。如在入中

论中月称阿阇黎所云:

“为众生安乐努力,即是具大悲心者。”

    观修慈心的方法  要观修慈心,首先应先开始观修对亲人的慈心,因为对他们较容易

生起慈心。其次,应该观修对敌人的慈心,因为对敌人生起慈心较为困难。最后,我们应

该观修对一切众生生起慈心。
    首先,应先观修(A)对母亲的慈心,其次应该(B)再加入对于其它亲人的观修,最后是

(C)再加入一般众生的观修。
    A。以自己的母亲为禅修对象,行者应如是:(1)忆念母亲。(2)思念母恩。(3)思惟当报

母恩。
    1.忆念自己的母亲:不管今生的母亲仍然健在还是已经去世了,行者应该在自己心里

生出这样的忆念,忆念自己母亲的外貌,例如她的脸,容颜之类,就像她现在(或过去)的

样子,同时也要回想母亲疼爱、珍惜自己的样子。个人应该强烈地想说,“这就是我慈爱

的母亲。”
    2.思念母恩:(a)思念母亲给予我们此身体和生命的恩德。(b)思念母亲教导我们明辨

是非善恶。(c)思念母亲养育子女所必须忍受的种种痛苦。
(a)思惟母亲生育之恩:我的母亲当时怀我足九个月。怀孕中母亲滋补食物营养及做一切可

能利益我的事,并且避开那些可能对我有害的饮食和行为。母亲如此辛苦的生下我,使我

具足暇满人身,所以母亲对我真是恩重如山!
在忆念她给予我们生命的慈爱时,我们应该想:“被生下后,我的身体不能照顾自己,我

的音声不能和别人沟通,我的理智在取舍之间仍无法分辨善恶,所以我无助地像条虫。在

这种情况下,我的母亲非但没让我自行灭亡,反而以非常慈爱的心来疼惜我,以慈爱的眼

神来观护我,用亲蜜的名字叫唤我,以双手来拥抱我。她以口喂食,用双手清除我的尘垢

,用她的体温来温暖我,喂我喝香甜的奶,保护我使免于接近水、火、断崖的危险,保卫

我让我不受冷热的侵袭。她无法忍受和我仅仅是分离片刻的痛苦,她以伟大的爱来滋润我

,这爱大得就像她细心照料她那好像要跳出的心脏一般。”
    (b)我们应如是思惟母亲教导我们明辨是非:“当我仍是一无所知的时候,她教我饮食

,行住坐卧以及和他人沟通的方式。她教我认识一切大小事物。因此我的母亲她非常的慈

爱,在应对进退方面她教了我无数的事物。”
    (c)思惟母亲受尽艰苦抚养我们成长:“母亲不顾她自己的健康和幸福,她总是担心我

可能会生病,去世,或不能和其他的小孩一样。为了这个缘故,她做得比我们所能描绘的

还要多,例如去求卜、问卦、找医生、诵经息灾、修法等等。为了照顾我,白天她没有片

刻闲暇,晚上没有睡眠,她如此辛勤地工作,以致于手脚都剥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