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60本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生必读的60本书-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生的读书计划》   

    《哈姆莱特》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哈姆莱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哈姆莱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法国着名作家 雨果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俄国着名文学批评家 别林斯基   

    英雄的悲剧美 

    〃英雄的死亡与太阳的西落相似……〃 

    哈姆莱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 

    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莱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莱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哈姆莱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 

    身为王子的哈姆莱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奇怪地驾崩,王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这一切,都在哈姆莱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 

    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 

    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莱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佚名 

     
 



《简·爱》

    《简·爱》 
    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精神资源 

    提升了女性的尊严,给予了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昂然矗立的女权图腾柱 

    19世纪杰出的经典着作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影响女性世界的杰作 

    《简·爱》是英国19世纪着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全书以其对于一位〃灰姑娘式〃人物奋斗史的感人刻画而取胜,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品,是全世界能阅读小说的妇女必读的经典之作,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及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是不同凡响的,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 

    一百多年来,《简·爱》的影响不衰,作家、评论家对它的热情不减,它至今仍然是广大读者喜爱的书。 

    这部作品在50年代,对我们这些青年特别是女青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震动作用。我以为,它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好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对于一般女性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如何保持应有的尊严和发扬自立、自强精神,会有直接的启迪作用。 

    着名学者 王充闾   

     

    《简·爱》着重于心灵史的开掘,罗切斯特和简·爱的心灵通向全世界。《简·爱》我读过不少遍,这部小说很有魅力。 

    着名作家 路遥   

    《简·爱》问世100多年来,始终是英国小说中拥有广大读者的一部作品,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各个国家一代代的青年,常常都是从拜读它开始踏入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欣赏园地。 

    《世界文学史》   

    女权图腾柱 

    夏洛蒂·勃朗特似乎是一位精通读心术的女巫,她的杰作《简·爱》带有浓厚自传气息,给笔者的印象宛如一根昂然矗立的女权图腾柱。 

    翻开《简·爱》烫金的封面便感到书中的反抗气息像开启了瓶盖的啤酒瓶口喷出的二氧化碳般扑面而来,幼年的简被欺凌、被侮辱的灵魂在挣扎抗议,戴着良母面具的里德太太像披着人皮的毒蝎,用其钳子与毒刺撕扯、螯蜇孤立无助的简,而简在此时表现出的耿直与倔强像头气冲冲伸头顶人的发疯的小山羊,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极有骨气的灵魂被魔鬼拉扯着,但灵魂最终挣脱了魔爪,并扇动已残破的翅膀在阳光下飞翔。可以说《简·爱》这部作品在序幕中就让勃朗特奠定了总体的耿直、反抗的基调。 

    随着情节的发展,简·爱离开盖茨海德府到洛伍德学校就读,由于这所学校条件十分艰苦外加简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多年后简在洛伍德学校磨砺得德艺双馨,洛伍德学校像外表麻砺粗糙的珍珠贝一样,孕育了简·爱这颗通体散发着贞洁、清新、正直、聪颖的光晕的珍珠。可以说简在洛伍德学校所受到的熏陶绝大部分来自知识和艺术,并且这种熏陶多年后最终升华为简的自尊自重不卑不亢的气质。18岁时的简,如同一株并不十分娇艳却散发着淡淡幽远的芳香的茉莉。 

    简离开洛伍德到桑菲尔德任家庭教师一职时,遇到了罗切斯特先生。青年时代陷入一场骗局式的不幸婚姻中,那个疯狂、淫荡、奇丑无比的妻子像响尾蛇一样把罗切斯特心中的梦想与温情毁灭了。罗切斯特曾为了逃避梅都莎的注视,一度在极度堕落的生活烂泥淖中打滚。有一天他真正嗅到简·爱这株茉莉沁心芳香,简的正直、纯洁、自爱、自尊、自重释放了罗切斯特先生在爱情炼狱中的灵魂,改变了他的爱情怀疑论,于是他不顾一切地追求着简,简也将自己置于跟他对等的地位,与之比翼双飞。罗切斯特这只渴望纯爱的蛾扑向简这个散发着贞洁与清纯光辉的烛,最后夜莺的歌声与饱含款款深情的热血,终于摧开简心头炽热的玫瑰。简在桑菲尔德府中无论对罗切斯特先生还是仆众乃至上流社会的贵公子与千金小姐,都没有把自己的人格与尊严置于他们之上或下,简将自己与他人的人格与尊严放到天秤上称出相等的重量,她毫不掩饰自己独立与自尊、倔强、独立的天性,让读者油然而生对人性的深深敬意。 

    勃朗特竭尽全力用心血打造品质具有唯美风格的简,使简的品行几近完美无缺,在《简·爱》这部作品的序幕、发展、高潮中,主人公的反抗、纯洁、正直、朴实、自由、坚毅的个性都是各个重点章节的主旨,它们如同乌云上方灼灼闪耀的星辰勃朗特将女性的这些品性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勃朗特写出了〃灵魂只需要灵魂想听的东西〃,以一个普通女人身份在她的作品中公开了自己的爱与憎,没有将私人爱憎〃腌制〃成自怜自悲的〃咸菜〃,她间接地使自己的爱憎以〃女权〃的形式抬头,于作品中〃在连当时宪章运动都还没有提出男女平权思想的情况下,鲜明地描写了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给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甚至婚姻上独立自主,热烈地为妇女的尊严与正当要求辩护〃,因此她的勇气与作品的思想政治意义很让中国传统的文学评论者击节赞赏。在《简·爱》这部作品中,读者稍加留心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便不难发现她实际是个〃极度关心其自由与内在完整〃的存在主义者,简·爱的生命活力与人格结构就是在不断的挣扎、对峙、反抗与自珍自重中不断强盛丰满的。因此,《简·爱》这部杰作在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表现,夏洛蒂·勃朗特不愧被称做英国女性存在主义文学的先驱。 若水 

     
 



《雷雨》

    《雷雨》 
    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的悲剧。 

    远看《红楼梦》,近看《雷雨》 

    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着作 

    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着作 

    《雷雨》是着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这部剧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并被定为中学与大学的必修课,这就足可证明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3岁的曹禺就读于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不仅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几十年来,《雷雨》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它的华彩,它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译成各种文字,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作者于全剧的构造、剧情的进行、对白的运用,的确是费了莫大的苦心,而都很自然紧凑,没有现出十分苦心的痕迹。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学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医学的人看来,即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他的这篇作品受到同时代人的相当地欢迎,是可以令人首肯的。 

    郭沫若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多幕长剧,写成于1933年,最初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剧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框架里,集中描写了周、鲁两个家庭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复杂纠葛和由此形成的大悲剧,深刻地暴露了老中国上流社会的历史罪恶。《雷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话剧在创作上的迈向成熟。 

    北大教授 唐沅   

    《雷雨》大胆地吸取了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成功地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暴发力大的剧作。结构严密紧凑,完整集中。人物少,时间短,场景集中。剧情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文艺理论家 冉忆桥  

      

    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 

    关于《雷雨》的主题,曹禺有过这样一段阐释:〃《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青年时代的曹禺满怀激情,尝试用创作表达自我的人生感悟,然而冷静的理性思考的相对缺乏又令他无法对人生困惑一一做出解答,因此《雷雨》创作更多呈现出情绪化的倾向,感性体验的丰富完整为剧本注入了充沛的生命力。这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然是种〃神秘的诱惑〃。 

    首先,这种〃神秘的诱惑〃源自对于无常命运的恐惧、惶惑与呼号。未出场的第九个人物〃命运〃始终是全剧的最高主宰,它轻而易举、反反复复地捉弄、摆布场上人物,它的突然而至与悄无声息触动着每一个人的恐惧神经。隐忍退让的鲁侍萍时时警惕、步步为营,无时无刻不在恐惧的煎熬中希冀逃脱命运的惩罚;自大蛮横的周朴园对于前半生的罪恶可能带来的灾难也同样有着深沉的焦虑,他害怕与侍萍的任何瓜葛令他失去现有的一切,他担心命运将无情地剥夺自己已经拥有的财富与名誉……对于命运的极端恐惧折磨着每一个强烈欲望中的灵魂,他们焦灼的心情恰似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