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聪慧的智者虽然已经了知学者的论著,但也会恭敬虔心地学习。如同珍宝虽然极其贵重,在尚未销售之前它的价值也是极其微贱的。世上树木虽然有很多,但生长檀香的森林却很少。同样,世间的学者虽然也多如繁星,而能宣说格言的学者却极其罕见。
  乃至未得正等觉佛果之前,任何一位智者都不敢口出狂言说:“我已精通一切学处,再无所学。”大学者索克曼说过:“学问之境愈广,妙智新知愈无止境。”庄子亦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间的学问尚且如此,那出世间精深的佛法更是无有穷尽。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是闭关、观修本尊,还是闻思佛经教典、诵经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之时,都不应以此为满足,而应发誓:“活到老,学到老,修到老。”乃至菩提果之间,必须以如湍急的河流般持久、勇猛地精进闻思修。佛陀在因地行菩萨道求法时所经历的苦行,所拥有的精进,末法时代的众生自是望尘莫及,但却不能自暴自弃,学佛就是要沿循佛走过的修行路走下去。正是因为我们自身有许多的不足和过错,所以才需要学修。
  真正有智慧的人纵然已经精通显密教法,乃至世间各种学问、各宗派的观点,他们也从来不会认为自己了不起,而是更为谦虚恭敬地到其他智者前闻受佛法。地处偏远高寒的喇荣山沟藏龙卧虎般地汇集了众多有学的智者、德才兼备的高僧。无论多么有学问,有地位的人皆外现平凡之相,恭敬虔诚地在法王如意宝座前闻受显密教法,哪怕是浅显易懂的《百业经》等教典,亦恭敬谛听。许多大堪布身兼传法的要职,每天要为四众弟子上几堂课,但仍旧不间断地在其它堪布前听课,这些都是智者所独有的特征。又如已精通诸多新旧派教法以及因明经论的恰卡瓦格西,一次他到嘉香瓦格西家,见其枕边有一个小经函,随手翻阅偶见一句手抄的法句:“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顿生强烈的信心,赞为希有之法。询问后得知乃是朗日塘巴尊者所造《修心八颂》中第五颂的后半偈。为求这个窍诀的传承,他只身前往拉萨,一边转绕觉沃佛像一边打听消息。不幸尊者已示圆寂,但恰卡瓦格西仍不死心,继续寻找尊者的继承人以求传承。后来遂愿于夏瓦格西处闻法六年,终于得到了圆满的传承。
  珍宝有多种,通常所称的七宝石为: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珍珠、水晶,在给佛像装藏时最好具足七宝。珍宝虽然很贵重,但是在未销售之前也显不出它的价值。如出产宝石的海岛或矿山,在未开采前,众多珍宝却与土石无差,平凡而寂静地安住着。机缘成熟之时,才被精心提炼、加工成为光耀世间的珍品,推销上市方得一显高昂的身价。智者也是这样,当他们站在人群当中时和普通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一讲法或辩论便如鹤立鸡群般瞩目,任何时候他们都不失智者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常于其他智者前恭敬闻法,接触一段的时间以后,人们才能了知其与众不同的殊胜之处。
  在整个世界上,森林众多,古木参天,种类繁多,尤其森林覆盖面较广的地方,漫山遍野长满了松树、柏树、桦树等普通的树木,但却看不见檀香树林,因为檀香树是树中极品,如珍宝般希有贵重,产地亦属罕见。据说炉霍县绕根神山上有一片檀香树林,许多人专程去寻找却没有看到。几年前,法王仁波切一行赴美国夏威夷弘法期间游览了当地一座著名的檀香山,仔细观察后觉得不太象檀香,倒和一般的柏树比较相近。真正的檀香山如印度的玛拉雅神山,此山中遍满优质檀香树,气味幽香独特,沁人心脾。除此以外,檀香树林太少太少!同理,于整个世间虽然有很多精通各种学问的智者,如文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哲学家、发明家、以及大法师、大活佛等,但真正能宣说格言的智者确实罕见。迄今所熟知的,仅有龙树菩萨、萨迦班智达,全知麦彭仁波切等少数几位,其余宣说格言的智者却鲜有所闻,纵有也极为少数。
  骏马行道知胜劣,金银冶炼知纯浊,
  大象战场知勇懦,学者著论知学问。
  骏马在路上奔驰的时候才知其胜劣;金银在冶炼之时才知它纯浊的程度;大象在战场上作战时才知道它是勇敢或是懦弱;学者要看他所著的论作方知其学问的深浅。
  骏马的胜劣从外表很难分辨。在赛马场上,无论白马还是黑马都饰以精美而华贵的马鞍,乍看起来各有千秋,且都显得英武、神俊、强健、有力,仿佛每匹都是特等的宝马。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赛马盛况空前,待一声令下,万马齐奔,夺得桂冠的必定是快速、稳健、脚力持久的宝马,这才是最殊胜的骏马。而那些脚力不佳,速度不快的形象骏马却早已败下阵来,一批批被淘汰。贵重的金银通过烈火炼烧能使之熔化成为金汁、银汁,此时金银中若含有杂质便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如是就能轻而易举地辨析金银的纯度,发现浑浊物就需要进一步提炼。大象的胜劣也只有在战场上才能识别。古印度经常用象来作战,且是强有力的四大军队之一,若是英勇擅战的大象仅具一头也足以打败敌国,懦弱胆小的大象拥有得再多也起不了多大的用处。所以检验大象的好坏,看它是“勇士”还是“懦夫”也只有在战场上与对手交战时方能了知。
  同样的道理,若欲了知一个学者智慧的深浅,学问的寡博,那么看看他的论著当下就可判定,若只看人的外表则难以区别。末法时代,骄傲自满的人常常妄自尊大,喜欢在众人面前摆出傲慢的姿态炫耀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但其所具有的是真智还是邪慧,只需观看他的论著即可了知。古印度曾有严格的造论制度,凡有著论的内道论师,待其论著造好以后,由国王居中作证,并召集众多班智达、学者、作家参加论著审定大会,届时将该论当众念诵一遍,与会诸人一旦发现论中观点有误或有疑惑,皆可出场辩驳。经百辩而无过错者,则共许为殊胜正论,并将之供奉于尊胜幢上受众人瞻仰礼拜,论师亦被正式尊为大智者。在辩驳的过程中,若论中有错处过患,则将该论拴于狗尾上,以火焚烧,且禁止流传,据说嗅到此烟者也会招来很多过患,作者虽然不被施以斩首、剁手足等酷刑,但也不准再造如是之劣论,且终生服苦役,甚至逐出教团。
  真正的智者能以自己的智慧遣除众生的无明痴暗,如遍智法王无垢光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等。凡学习过《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行者相信会有深刻的体会,每阅读一次,闻受一次,都能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智慧,百闻而无厌足,其内容之深奥的确是不可测量。宁玛巴最重要最杰出的传承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其智慧则如杲日般普照世间。他的每一部论著一经闻思,学人就会觉得论中的内容越来越殊胜,所得加持也越来越大。尤其令世人瞩目震惊的是,他老人家居然于七岁游乐时随口造著了《定解宝灯论》这部总说见修行果,且归纳大小乘、显密、中观、唯识等各宗派的一切观点和窍诀的殊胜论著。这并非是某人在经过许多苦行后得智者之名,复又皓首穷经地东摘西引撰凑成的,而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从大圆满的智慧海中自然流露的,他在一切著论的学者中堪称是独一无二。对于此等究竟了义的论典,我等学人皆当数数精勤地学修,以求通达。
  若欲一切世间众,皆为自己当正量,
  则当推究此善论,对症下药勤修行。
  若知一切世间事,彼能修成诸正法,
  是故行持正法者,乃是菩萨之善规。
  如果想一切世间中人都将自己当作正量的标准,那么就应该推崇研究这本善妙的论著,且对症下药精勤地修行。若人了知并精通一切世间事,那么此人就能修成一切正法,因此凡是行持正法之人所奉行的就是菩萨趋行解脱的善规。
  此处“正量”是指远离过失,道德情操高尚,所作所为都如理如法的人。前文已述,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位十全十美的量士夫,他以无漏的智慧和无伪的悲心为众生指引了成就解脱的道路、觉悟的道路——他是如何走过来的,遭遇了或经历了什么(也即是佛的修行历程)。所谓学佛就要按佛要求的那样去行持,逐渐灭除烦恼妄心,完善自我。佛教的教义以慈悲为怀,小乘奉行的是不伤害他人,采取克制、无暴力和自律;大乘重点则除了上述教法外,还包括无私地服务大众,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奉忍耐与宽容为超越痛苦的最上法门。本论即已归摄诸法窍诀精髓,如果你想世间上的一切人都把你当作正量人,那么学修此论即是方便之捷径。凡为如来家族中的成员,无论在家或出家,所作所为必须如律如法,否则世间诸人对于佛法非但不起信心,反而易生邪见导致诽谤、远离佛道等恶果。若虔心研究这部格言论,学会谦、让、忍、退,学会高瞻远瞩,学会达观人生,则自心不起烦恼,同时又能为他人信服,利乐他人。博大精深的佛法殊妙难以言传,细品此论简言要语,人生百味,修行利乐蕴集其中,切身体证者其乐无穷。
  学者不仅要精通格言义理,且要对症下药般地照之精进行持。修学佛法,不可能将八万四千法门学尽,须知一通百通的道理。《水树格言》中说,口渴之时无需饮尽江河水,仅喝一碗即能解除口渴之苦。同样,自之烦恼,贪嗔痴等哪一方面比较严重,如是当以佛法中相应的妙法甘露去对治。惑根断尽则烦恼不生,所以人格稍差的人学修此论可完善人格;愚笨者按论中义理行持也能渐得智慧;成功时学修以冷静心态;失意时学修以寻求慰藉激发向上的动力……好比患者求医,当医生确诊后便对症下药,无论多么严重的病,药到亦能除之,对此勿庸置疑。同理,一个业恼深重的患者若依止具德的善知识医师,在其座前哪怕仅听一个窍诀或佛经中四句偈的内容,只要对症,则“患者”的生死大问题都因此而解决了。
  佛法不离世间法,如果能了知一切世间诸事,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定能遣除违缘,化解怨恨,处理任何事情都会得心应手。静心处世,以静制动,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作为一个高僧大德,除了精通佛法以外,还应精通世间法,这样才能圆满地处理弘法利生事业中各类棘手的问题,以便善巧地引渡被三毒烦恼烧灼得头晕眼花的人。法王如意宝即是这样一位圆满的怙主,精通显密教法,融汇贯通,同时又了达世间法。他所创办的道场之所以称为“喇荣五明”也有着很深远的意义,那即是希望自己的弟子们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为此,学院人才济济,僧才倍出,于全球享有崇高的盛誉。而另一些高僧大德因处理世法不太善巧,故而违缘接连不断,耽误了自己弘法利生的大事,也就谈不上行持正法了。度化众生是菩萨殊胜广大的事业,所以真正要想行菩萨道的佛子自当努力精通佛法和世法,待因缘成熟之时就可大展宏图,创办道场、摄受弟子、讲经说法等。
  耆婆良医以巧法,以药为食治重疾,
  吾以随顺世间理,宣说殊胜此正法。
  贤善的良医耆婆以殊胜善巧的方法,把食物当作药治愈了严重的疾病,我(作者)随世间的伦理,以世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宣说了佛陀殊胜的正法。
  耆婆是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的一代名医,医术精湛,手到病除,医德高尚,救死扶伤无有疲厌,且不计得失。他具足殊胜的智慧,创造性地配制了许多医方,为印度的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经有一次,耆婆以巧妙的方法把“酥油”作为药给国王食用,从而治好了国王的恶疾。
  与耆婆同一时代的一位国王,生平最讨厌酥油,因此他颁布了一条恶劣的命令:凡在他耳边提及酥油名者,立即处以死刑。当时食物的种类不多,酥油便是一种促进身体健康的最佳营养品。国王讨厌酥油,故于几年的时间里滴油未进,从而导致体质一天天垮下去,终因营养不良引发了严重的疾病。众多名医会诊后,一致认定,国王必须服用酥油才能使身体恢复健康,但苦于国王制定的法令,故无人敢在国王面前提及“酥油”一词,更没有人敢让国王亲自服用。无可奈何之下,众医生只好求教于耆婆。
  耆婆体谅众医生的苦衷欣然前往。首先他让人准备一匹马,几天内滴水不给,令之受渴。然后设法灌醉国王,趁其不省人事之机给他服用了适量的酥油。国王酒醒后闻到一股浓烈的酥油味,怒不可遏。一见跟前的耆婆医生,确定是他所为,震怒之下起身拔剑追杀耆婆。耆婆早有准备,骑上一头大象直奔鹿野苑。国王追出宫门,侍卫已替他备好了那匹几日未得水喝的骏马。国王气急败坏地飞身上马,紧追不舍。追至河边,国王的马口渴难忍,见水就狂饮起来,无论他怎么催促,马也不走。国王又气又急出了一身大汗,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耆婆乘象渡河远去。待马喝足了水,国王使出全身力气举鞭一扬,马便飞渡过河,疾驰而去。不愧是匹宝马,渐渐地又要追上耆婆了,这时耆婆又将一个大水器盛满凉水置于路中,跨象又行。国王经过时,马又低头饮水,王虽然心中焦急,但也无计可施,等马喝够了,再追耆婆时,耆婆已经进入鹿野苑城。国王一路狂奔,药力行遍全身,浑身出汗,大病却因此痊愈。据说国王渐渐想通了,非但没杀耆婆,且以重金酬谢。
  喻事于理,作者之意即我也是参照耆婆救人的方法,表面上演说世间法,实际却述尽了佛法的真谛。因为初学者世间习气比较重,若一开始就为之宣说甚深的空性或大圆满等殊胜密法,因他们智慧有限故难以理解和接受,反而可能导致诽谤。所以本论前八品将佛法融入世间法而作宣说,此最后一品则进一步升华,专门宣讲了释迦牟尼佛最精深的法要。
  生自广阔海岛上,智慧龙王所摄持,
  具德格言珍宝藏,为满学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