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赞赏的,知人入微,善体民情,君臣之间皆能以友道相处。据传乾隆与当时的名臣纪晓岚就发生了一起“老头子”的故事。有一个大热天,翰林院的人热恼之极,不堪忍耐故统统脱光衣服聊天。这时乾隆突然便服到翰林院,旁人远远见之一哄而散,纪晓岚人胖,且又是深度近视眼,一下子摸不到衣服,也没地方躲,索性就钻到桌子底下。乾隆看不到人就四处转悠,纪晓岚模模糊糊地看见好像有人在转,他在桌子下憋不住了,就伸出头来问:“老头子走了没有?”这下可给乾隆逮住了,叫他出来问话:“你们如此无礼,胆敢骂朕是老头子?”纪晓岚解释道:“万岁!万岁!万万岁!国之大为‘老’,国家元首为‘头’,真龙为天‘子’,全国百姓都尊称陛下为‘老头子’,实乃对您衷心的钦佩。”乾隆破颜一笑,也就不计较了。若是遇到残暴易怒之君主,纪晓岚等人定是难逃重罪之名。
  虽然国王在必要之时也须以帝王的威严惩罚恶劣之徒,对恶习难改者适当地用方便法门调治,但若常时发脾气则是君王之大忌。如果国王动辄暴跳如雷,芝麻绿豆点的小事也大动肝火,不要说是人,就算你是帝释天,众眷属也会远离。同样的道理,身为高僧大德寺院住持者也应温和地对待弟子,善加保护他们的信心,令恶不生,使善日增。
  又如毒蛇,其头顶上虽有昂贵的如意宝珠严饰,但其嗔恨心极重,体内充满毒液,善恶不分,见人就想咬一口,常令众生闻之丧胆,避而远之。同样,嗔恨心强盛的君王如同毒蛇,虽然拥有如意宝,智者仍然是闻之即舍,见之即躲,没有谁愿意亲密地依偎在其身旁。
  纵使贪图财富者,亦应守护法为重,
  若坏法规虽得财,则此今世怎恒久?
  纵使是贪欲炽盛、乐求财富的人,也应该以守护王规善法为重。若败坏佛法及世间法规,虽然得到财产,但于今世又怎么能保持恒久呢?
  世间诸人大都珍视财富,贪图享用,认为人活在世间,要想活得快乐幸福,就必须获取财富。这也不无道理,《入中论》云:“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欲界之众生皆为寻求衣食丰足、资财受用圆满而劳苦奔忙,避苦求乐亦是人之常情,他们是不可能与知足少欲的修行人相提并论的。就算是修行人,若让他当下断除对一切财富资具的贪欲,也是极其困难,无始以来贪执五欲妙乐的深重习气哪能一下就放弃呢?但是作者警告诸人:即使是贪图财富,在获取之时也应该遵守法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佛教亦有清规戒律,在这些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你尽可努力精勤地去追求,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如果一个人在追求财富受用之时毁坏法规,违背道义,虽然他暂时能得到一些利养,但绝不会保持长久,罪恶昭著必将败落。有些藏民到他方将别人的牦牛偷走,牵到自己家中,满以为可使自己今后变成富人,永享安乐。他们自恃高明,高兴得手舞足蹈。但是过不了多日,失主便会寻迹找来,那时则只能自怨自哀,喟然长叹,涕泣涟涟而无人悲愍。因藏地历来延续着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了一个颠扑不破的“法规”:若人偷了别人一头牦牛,一经查出,偷者除了归还偷得的牛以外还必须另赔九头牛,即还一赔九。如今虽不用赔九,但也得赔三,若人偷了一百元钱,被抓住后必须加赔三百元,否则事情难以摆平。就算法院审判长亲自裁决,若违反这样的规矩,藏民也不服气、不听从,或者因此而打斗乃至互相残杀,或者双方协议到寺院请求高僧大德来处理。另一条规矩,若我说某人偷了我的一头牦牛,说出此话后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别人真偷了牦牛,查出后他得赔我三头牦牛;二是通过调查,他没有偷我的牦牛,那么我非但找不回牛,反而还要赔给他一头牛。这些都是藏地的风俗习惯,其来源是法王赤松德赞专门为在家人制定的十六条法规,称为“道行规范十六条”,求财之人皆不能违犯。
  所以,人人都应重视法规,不懂的则应多问、多学,力求精通,严防不犯。
  对戚亦勿过越亲,对敌亦勿过越恨,
  欲望亲友结怨因,对怨报复皆易行。
  对自方的亲戚和朋友不要过分地去亲近,于怨敌也不要过分地忿恨。因欲望结成亲友却是结成仇怨之因,对怨敌进行报复都很容易实行,而且谁都会做。
  漫长的轮回正是因为众生的无明烦恼、颠倒执著而流转不息,因缘会聚之时,亲人可能成为怨敌,怨敌也可能成为亲人,一切都是如梦如幻般无实有。自己无数次投生,无论转于何处,每次都孤身而来,孑然而去,出生的痛苦亲人不能代受丝毫,死时惊恐万状无怙无依,亲人也不能救护,因此对亲人不能过于亲热。另一方面讲平时对亲友越贪爱亲热,则生离死别的痛苦就越大。尤其站在修行人的角度,亲人对自己寻求解脱、修持善法所造的违缘远远超过怨敌,爱里生害也是常事。对怨敌也不能过分仇恨,因为他们在对我们作损害时也没有自在,受烦恼业力的指使之故。如《入行论》中所云:“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既曾伤有情,理应受此损……或由愚得害,或因愚还嗔,此中谁无过?孰为有过者?因何昔造业,于今受他害?一切既依业,凭何嗔于彼?如是体解已,以慈互善待,故吾当一心,勤行诸福善。”
  世人之间的结成亲友或仇怨,都极为容易。一般人不懂因果,以贪亲嗔敌而结下更多怨仇,动辄埋下堕落三途之苦因。现代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父母和教师皆教导自己的子女或学生应该如何保护亲人,降伏怨敌等,如是父母为儿女造下罪业,儿女又以同样的方式作回报,所以亲友是结怨的因。有一次,嘎达雅那尊者见一位妇女怀抱幼子正在吃鱼,一只狗爬在她面前。她一边吃鱼,一边扔鱼骨打狗,那只狗则津津有味地啃食鱼骨。尊者即以神通观之:原来妇女怀中的孩子是前世杀害她的仇人,所吃的鱼是她前世的父亲,而狗却是她前世的母亲。于是尊者说偈曰:“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希有。”因亲怨不定之故,应舍弃对亲戚的贪爱和对怨敌的仇恨,修持大平等的菩提心。为此,无垢光尊者也告诫修行人曰:“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米拉日巴尊者也说:除了光明觉性以外,我没有一个世间的亲人;除了烦恼以外我没有一个世间的敌人……
  柔和既能胜柔和,柔和又能胜粗暴,
  柔和能成一切故,智者皆云柔最利。
  柔和之本性既能胜伏柔和,又能战胜粗暴,因为柔和能成办一切事业,是故智者们皆交口称赞柔为最利。
  柔和的范围极广,从性格、语言乃至人物事物的方方面面皆可包括。如某人身心调柔,温文尔雅,又如某物韧性好,不易折断等。柔和之所以被提倡和称颂有两个原因。首先,以柔和能融入柔和。性格柔和的人相互交往之时,因两者身心调柔,彼此都通情达理的缘故,难以出现矛盾纠纷,办事顺利又圆满。其次,柔和能战胜粗暴。俗话亦说:“柔能克刚,软能胜强。”若以舌头和牙齿为喻:牙齿极为坚硬,在食用脆硬之物时不避锋芒,来者不拒,若硬抵硬,牙往往会被挫伤。蛀虫也特别喜欢钻牙缝,长年累月便出其不意地摧毁牙齿。牙齿寿命极短,人上了一定的年纪后牙齿就会脱落,最后一颗不剩。而舌头极为柔和,遇到脆硬之食便会吸卷着用唾液反复浸泡,一次次舔含,最终将顽食消尽吞咽。因此舌的寿命比牙齿长,人活多久它就能长存多久。古人亦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谓之‘柔弱胜刚强’。”宣化上人在美国讲经之时也经常提到:柔和能胜柔和,柔和的人也能胜过刚强的人。如此比较,便知柔和的功德远远大于粗暴。
  有些性情粗暴难以调伏的人,若遇性情柔和者却有办法使他们安静下来,心服口服地听从训示教导。比如大德高僧、活佛菩萨,他们性情非常柔和,待人以慈悲之心。一些初入门的弟子,在其前无论有什么不如法的行为或不妥贴的话语,他们皆能以广博的胸襟容纳,善言软语地宽容彼等:“哎!对!好!是……”然后以善巧方便伺机加以调服,使得每个接触他们的人都能随之转移。若人以柔和的性情慈悲为怀,那么一切事情都能成办。所以历代高僧大德、仁人智士在其所造的论著中皆说柔和为最胜,亦是整个世界上最锐利的办事武器,必能百战百胜。
  不论谁为吾之敌,不说谁人不慈吾,
  虽不仁慈亦不言,一言即将成裂痕。
  不谈论谁是我的敌人,也不说谁人对我不慈悲。虽然别人对我不仁慈但也不能声张,一言道出即会使彼此之间形成裂痕。
  在世间人际关系微妙复杂,与人谈话经常要观察自己的语言,分清该说的和不该说的。万事万物唯有在平衡中运行才能维持长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所交往的人,谁都有优点,谁也都有缺点。如果某人各方面都对自己不好,处处与己作对,彼此之间有了矛盾,但在其他人面前也不能将此层关系挑开,使敌我关系明显表现出来,否则恐怕会使双方关系更糟糕。所以,与人相处要讲究策略,切不可鲁莽行事。从仁慈的角度来讲,若把别人弄得走投无路的话,就好象堵住鼠洞消灭老鼠一般,一切生路都堵死了,那么一切好的东西亦都可能会变成坏的。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理让三分”,可能于彼于己都有更大的益处。
  有的人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心中所想从无隐藏,见人就讲,唯恐别人不知。如言:“某人对我很不好。”“以前我和他是朋友,现在已经成为敌人……”这种语言对自己相当不利,对方听到后肯定十分不悦,彼此的矛盾因此会加深恶化,这样做实无必要。又有一些人对自己的依靠处如上师、父母、亲朋等,凡是不能尽己心意,稍有不满便说:“父母不慈爱我,把我当外人看”或“上师不慈悲我,好象总对我有点看法……”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你的话一出口就会被好事者添枝加叶广作宣扬,当上师或父母听到后,也会感到痛心。
  就算有人对自己真的不仁慈,也要少说,最好不说。出家人和在家居士之间寡言少语尤为重要。把对别人不满的想法一说出口,彼此的裂痕即随之显现了。语言刺痛的伤口是极难愈合的,乌鸦和猫头鹰之间的关系不正是因语言中伤而导致的吗?为了防患未然,稍微忍耐一下不是更好吗?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自己说错了话以后才去观察、反省、后悔,那时对自己诅咒责骂也无济于事了。因此凡事之先应观察自己的语言。
  不顾惭愧与羞耻,不知敬蔑之差别,
  惟有贪图财食者,不应住于彼等处。
  不顾忌惭愧与羞耻,也不懂得尊敬和蔑视之间的差别,惟有贪图吃喝与钱财的人,智者不应与此等人共相处。
  人格低劣的人,没有惭愧心和羞耻心,在世间法方面如此,在佛法方面也是如此,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是非法。还有些分不清恭敬和轻蔑的差别,就象狗一样是不受抬举的,若人恭敬地将狗抬在肩上,它会惊恐地狂吠乱叫,弄不好还要咬你一口。若任其于地上奔跑,轻蔑地投以残羹剩饭、不净粪,它反会欢喜地摇尾巴并美美地享用。如果一个人在它面前恭恭敬敬地磕大头,它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人和狗截然不同,人的思维辨别能力应该比狗高才是。虽然从胜义方面讲不分胜劣,但在世间法当中仍然需要分清敬与蔑。
  以上不顾羞耻、不知惭愧又分不清恭敬和轻蔑的人,存活于世间,只为贪图财产和食物,心中所思所想是财食,口中叨念的也是财食,身体所行更是为了财食。对此等人实在没有相处的必要,稍有智慧的人则不应与他们交往共住,相遇以后也当速速远离为妙。因为与他们相处对自己的修养、学识不会有半点好处,反而会沾染上恶劣的习气,使自己堕落。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作为学佛修行希求解脱的人,对所依止的善师和同参道友也需要观察,不求学问、不求善法、不知羞耻的人,人格尚不完备,又怎能引导你趋向解脱呢?故当舍弃!结交道友亦是如此,当寻求能使自己增上功德的善友。
  若未观察新境前,则彼不应弃旧境,
  一足尚未立稳时,若举双足定跌倒。
  在对新的环境尚未观察了解之前,则不应该轻易舍弃旧的地方。一只脚还没有立稳的时候,如果提起另一只脚,则肯定会跌倒。
  任何人在对新的环境未作详细了解之前,切不可舍弃旧的环境,比如自己的学习、工作、住宿之地。有的人喜欢新的事物,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想到别处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求学之时博学众家之长自是好事,但愚笨的人却是天天换老师,学业总是半途而废,使老师也对其产生厌烦之心,到头来一事无成。工作也是如此,有的人好高骛远,不安于现状,仅听别人一面之词,或见报章杂志,广告征聘等,便匆匆辞掉自己的工作准备另攀高枝,大展宏图,结果却处处碰壁,或上当受骗,或长期失业致使生活拮据……养育自己成长的故乡土地也是一定的因缘业力形成的,俗话说:“顺则生,逆则亡。”若人不观察而舍弃自己的家乡,远赴自己认为经济发达的特区,往往因水土不和身患诸疾或是不适应激烈的竞争而被社会淘汰。好比鱼儿离开水会死,鸟没有空气不能飞翔一样。换换新环境并非坏事,但在调换之前必须经过详细的观察,看自己能否适应,等适应后再舍弃旧的环境也不迟,以这样方万无一失。若超出自己的适应范围,盲目地去一个新的环境而又匆匆舍弃旧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