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德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德国-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意志民族的第一个英雄。路德很快就适应了这个新的角色,他自己说:是德意志人促使他成为一个斗士。
  温文尔雅的路德变得激扬飞越,他敢于同那些著名的神学家辩论,在一次拉丁语辩论中,路德说:“教会可能犯错误,只有《圣经》是确
  实可靠的。”
  而一个叫艾克的神学家说:“如果你这样认为,你就是一个异教徒!”
  路德突然用德语说:“我并不否定教皇及教会的权力,但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来自圣门。但即使德国皇帝不是圣门出身,我们也应该尊敬他
  。”
  这是石破天惊的一击,路德第一次以德意志代表的语气说出了本该由德意志皇帝说出的话。他的话口耳相传,让德意志人突然意识到自己
  还有一个国家,似乎也是一个民族。
  而罗马教廷感受到了威胁,他们试图用荣华富贵来收买他,开价是枢机主教和大主教的职位,也就是说路德可以“平地一声雷”,直接进
  入罗马教廷的核心。但这个诱惑实在算不了什么,路德早已沉浸在对宗教的信仰和战斗的激情中。
  他开始写第一篇关于神学的思考,他找到了一个让教皇气得发疯的比喻,而许多信徒却感到一扇天国的窗户打开了,他说:“信徒和上帝
  ,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他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联系,每个人都有读《圣经》的权力,而无须受教廷的曲解与戏弄。
  更大逆不道的是路德发表了宗教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论罗马教皇权》。路德认为罗马是万恶之源,而教皇的胡作非为说明他的眼中根本没
  有上帝,而他横行霸道的行径会使德意志走向灭亡。他在文章里大声怒吼:“把罗马来的恶棍赶出国境!”
  这已经不是宗教之争了,在他的文章里弥漫着德意志的情绪,充满了为德意志民族利益歌与哭的斗志,他甚至号召人们用武力反抗教皇对

  德意志事务的干涉,他说:“拿起武器,向人世间的这种瘟疫发动进攻!”
  路德和教廷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教皇宣布路德如不忏悔将革出教门。而路德的回应是召集学生举办一次焚烧大会,他把一卷羊皮纸掷入火中,还有所有的宗教法规。
  1521年1月,罗马教皇签署破门律,宣布把路德赶出教门,并要德意志交出路德。
  此时,德意志皇帝查理五世刚刚加冕,他拥有六顶王冠,而每一顶都来自血统的继承,几乎通过继承控制了小半个欧洲。他的七代祖先中
  ,只有一个是德国人,而他甚至听不懂德语,生活从来没对这位年轻的皇帝说过“不”。他与罗马教廷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为此,他宣布传
  唤路德到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公开辩护。
  路德决定去见皇帝。他的决定让整个德意志为之轰动。因为一百年前,有一个叫胡司的人也因为宣扬被教廷视为“异端”的学说,而被当时
  的皇帝召去见驾,结果一去不归。同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吗?
  路德上路了,大队人马跟着他,所到之处人头攢动,抵达沃尔姆斯时,军人吹起了号角,围观者围了一层又一层,仿佛在欢迎一位凯旋而
  归的勇士,卫兵不得不为他在前面开道。 
  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凯旋的进军。
  面对皇帝,他明确答复:“我既不信任教皇也不相信宗教会议,因为事实证明他们的话经常出错和自相矛盾。我不能也不愿放弃我说过的
  话。因为违背良心的行动既无益处也不光荣。”
  教皇的代表后来沮丧地报告:“十分之九的德国人欢呼‘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的少数则高呼;‘罗马教廷该死’!”查理五世面对汹
  汹群情,不敢处置路德,他只能命令不许任何人向路德提供帮助。但这道命令毫无作用,萨克森选帝侯直接派军队把路德送到瓦特堡隐居。人
  们对查理五世深为不满,在一则标语上写道:“国家不幸,弄了个孩子当皇帝!”
  2、他是这个时代的刀剑和喉舌
  在瓦特堡,路德做了另一件伟大的工作,对德意志民族来说,这件事情比维滕堡教堂大门上的论纲要重要的多。路德把《圣经》翻译成了
  德文。在他之前,并非没有人翻译过,路德做的是第二十一个版本,其他版本大同小异,而他的版本却是上溯到最早的,完全未经人们篡改的
  版本,是直接从希腊文翻译过来的。开始他只译了《新约》,十二年后,才将整部《圣经》译成。
  最可贵的是,他是用德意志人最常用的语言翻译的,这种语言属于人民,他由此确定下来了一种通用的“标准”德语版本,他自己说:“
  我为这件工作不得不问一问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市集上的贩夫走卒们,我要亲眼看他们在谈话时是如何开口的。”
  路德创建了统一的德意志语言文字。民族语言的统一,是文化和心理的统一,是一个民族国家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德国来说,路
  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后来的德国诗人海涅说:路德把一种死了的,可以说已经埋葬了的语言,译成了另一种还完
  全没有出生的语言。
  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古登堡印刷术则迅速把德文版的上帝之声传递到各地,被方言分开的各邦终于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
  流了,德意志的乡村和城市,贵族和农民被一条无形的血脉联系在一起,不管他们是否情愿。
  路德的译文非常优美,从康德到黑格尔,从歌德到海涅,都对他的译文抱有深深的敬意,因为路德的译文正是这些文化巨人学习德语的课
  文,是他们走上人类智慧顶峰的最坚实的一块石阶。
  正当路德在桃花源中著书的时候,德意志已是天翻地覆。先是骑士起义,接着是闵采尔农民起义,人们读着路德早年的缴文走上战场,比
  如那句:“我们为什么不在他们的血泊中洗清我们的双手呢?”

  但此时,路德的立场变得温和,他说:“能够制止这场暴乱的只有我可怜的躯体,既然上帝不希望保护我,与基督比较起来,我的脑袋不
  算什么。事业本身不需要进行讨论,刀剑也无补于事。上帝必须主宰一切,人的关心和力量与它无益。”他试图阻止起义,甚至与闵采尔辩论
  ,他中途改变立场,使起义者与他分了手,他失去了上百万颗人心。
  在这场起义中,德意志三分之二的农民投入战斗,人民要求统一,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要求取消农民的不公正状况。在19世纪中
  叶,俄国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指出:德意志的目标是它的基督教抗议宗精神——不单纯是路德时代的那种抗议宗精神,而是一种持续不断
  的抗议宗精神,一种对罗马世界的持续不断的反抗。
  这场大起义历经十余年,才被彻底镇压下去。13万农民被杀,而且杀得残酷无比。
  一位候爵禁止为那些眼睛已经掉出来的农民包扎伤口。其实早在起义前,贵族领主就随意虐待农民,一个农民跪在领主面前,恳求保留右
  手,以砍去左手为代替。但不管农民怎样哀求,他的右手还是被剁掉了。米郎克松在一本书中写道:“对于德意志这样野蛮成性的民族来说,
  农奴制确实太温和了。”这是对德国历史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注解。
  失去了人心的路德寻找到了新的皈依,那就是音乐。其实德国人正是在音乐中寻找到迷失在生活中的自我,他们的恐惧与失落都在音乐中
  得到解脱,音乐使他们摆脱了庸常的生活。从某种程度来说,音乐就是德意志的另一个上帝。
  路德在年老的时候与德意志皇帝查理五世和解,他放弃了自己当年独立的思想,这是一个典型的德意志悲剧,这一幕也在许多德国人身上
  重演。
  而那位皇帝查理五世,在一位公爵请示是否挖出路德的尸体并毁掉时,他答复道:“我的敌人是活着的人,而不是已经死去的人。”
  也许有人痛恨路德,有人敬仰路德,也许他有许多弱点,但无人可以忽视他的存在,也无人可以否认路德对德意志的意义,是他将整个民
  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联在一起,是他通过与古登堡印刷术的结合,改变了德国的政治、文化状况,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正如
  后来海涅对他的评价:
  “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地工作、来研究他的
  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
  

分裂
  1618年5月23日,捷克的布拉格王宫,突然,大批全副武装的群众冲入王宫,到处搜寻国王菲迪南,却找不到,愤怒的人群将两个国王的宠臣从20多米高的宫殿窗口扔了出去,这两个家伙掉到了王室的垃圾堆上,居然都保住了小命,一个昏了过去,一个伤了腿。谁也不会想到,这么一件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的事件,居然会引发欧洲第一次国际战争,而且一打就是三十年,其间,德意志大地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用那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形容也并不过分。
  1、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意志已经无望地倒在地上,被踩得稀烂,撕成了碎片,流着鲜血。
  “掷出窗外事件”的起因是哈布斯堡家族。以奥地利为统治中心的哈布斯堡家族从15世纪30年代起就占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位置。自路德引发的宗教改革以来,在德意志的大地上,诸侯们分成了天主教阵营和新教阵营,而哈布斯堡家族属天主教阵营。
  如果仅仅是宗教纷争也就罢了,问题在于哈布斯堡家族通过一系列的联姻和继承,占有了阿尔萨斯、士瓦本、捷克等大片土地,西班牙也与他们保持密切的合作。哈布斯堡家族对于罗马帝国往昔的辉煌心向往之,他们试图以此为凭建立一个囊括意大利、德意志在内的真正统一的
  大帝国,进而谋求欧洲霸权,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看作是他们的一次统一的尝试。
  但摆在哈布斯堡面前的阻力,就是德意志的那些选侯们,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央皇权的壮大,更糟糕的是,哈布斯堡的战略意图也引起法国
  、英国、丹麦、瑞典这些国家的注意,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看到欧洲出现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于是整个欧洲隐隐然分为了两个阵营。
  哈布斯堡信奉天主教,而反对派诸侯则多属新教,查理曼大帝的子孙不约而同地扯起了宗教的大旗。出身哈布斯堡的菲迪南打击捷克新教
  势力,实则与宗教没多少关系,他是为了巩固哈布斯堡的统治,扫除阻碍自己的力量。
  遗憾的是,这位被狼狈地赶出捷克,却反而得以继任新的德意志罗马帝国皇帝的菲迪南陛下,他的才具与哈布斯堡家族的宏大目标相比,
  实在是太不相称了,时局不明,准备不周,举止失措,兴之所至,贸然挑衅,结果一下子就挑起了捷克的民族情绪,更要命的是引起了整个欧
  洲的警惕。
  他大咧咧地在捷克镇压新教势力,却没办法控制时局,一乱之下,身不由已,由得一个小小的捷克起义军打到首府维也纳城下。堂堂大皇
  帝竟向下属“天主教联盟”请求支援。天主教联盟调动大军直接介入,而对立的“新教联盟”虽然也卷入战争,但是没有直接出兵,捷克起义
  被镇压,菲迪南血洗捷克,取消信教自由。
  刚得到胜利的菲迪南洋洋得意,为压制新教诸侯,把手伸向德意志的西北部,这让英法和丹麦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丹麦以保护新教的名
  义进攻菲迪南,而菲迪南居然被并不很强的丹麦军队迅速击败,他再次向天主教联盟请援,可是他前段时间得志便猖狂的表演让联盟的诸侯们
  感到害怕,他们也不愿意看到皇权的强大。于是坐观皇帝惨败。
  在菲迪南欲哭无泪的时候,三十年战争中的两颗巨星之一出现了。一个叫华伦斯坦的军人愿意自募军队出战,而且不要皇帝出钱,只要一
  个名义。菲迪南简直不信有这等好事,他问华伦斯坦:波希米亚能否养活两万军队。华伦斯坦回答:“不是两万人,而是五万人。”
  不知道他对皇帝又说些什么,菲迪南很快就委任他做司令。但是不久,整个德意志都能猜出来他大概说了些什么,而一向对人民冷酷的菲
  迪南对此丝毫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华伦斯坦有捷克人的血统,但他却把自己视为纯粹的德意志人,他是一个新教徒,却替天主教皇帝打仗,其实他什么宗教都不信,他信仰的
  是权力和一统德意志的梦想。但他的确是一位杰出的统帅。他嘲笑那些传统的作战原则,他征召雇佣军,一出手,就轻轻松松连胜几场,而天
  主教联盟怕好处都被他占了,也匆匆出兵,丹麦战败。
  华伦斯坦声名鹊起,但这名声在德意志老百姓看来,实在是太血腥了,因为没有固定军 
  费,他居然纵兵大掠,一来补充军费,二来调动士气。这样一来,他所到之处,如同蝗虫过境,寸草不生,老百姓只能在废墟中哭泣。这也是
  这位一代英才最为人所唾骂的地方。
  在当时迎接华伦斯坦凯旋而归的不仅有老百姓的怒骂,还有诸侯们的弹劾。原因在于华伦斯坦虽然残忍,但是却非常有志向,他希望建立
  一个统一而富强的德意志,与哈布斯堡家族空想式的战略相比,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认为诸侯不除,国无宁日,极力主张废除诸
  侯,统一全国,然后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发展海上贸易,建立世界强国。由此后欧洲发展史来看,不能不佩服华伦斯基的远见。
  但是他小看了德意志诸侯的实力,他们威胁菲迪南,要解散军队,不选他的儿子做皇帝。菲迪南屈服,免华伦斯坦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