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数码摄影进阶-一棵泡菜的学习总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实用数码摄影进阶-一棵泡菜的学习总结-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沙翁说:好的东西自己独享直到带进棺材,其实是一种浪费。

  ——————————————————————————————————————-

  慎之说:在还没有色彩校正设备之前,一定要保存拍摄的原文件,最好是RAW。否则等你有了设备可以获得准确的色彩后,你会恨自己一辈子D!

  ——————————————————————————————————————-

                题记:

  2001年9月去了一趟云南,借了一个数码相机…SONY…P3,所见即所得的照相方法令我对照相开始有了一点兴趣。自己很快添置了一些器材,数码的有CANON PRO 90IS,胶片的有OLYMBUS傻瓜和CANON EOS 30,感冒后自然开始发烧了。伴随我发烧之路的就是这个网站——色影无忌。2003年6月,我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单反——10D。2004年12月,我又倾我所有,购买了CANON的顶极机器1DS MARK II。在这不长的时间里,为了追求摄影的乐趣,我付出了很多,同时摄影也给予了我无比的快乐和满足。

  走入摄影殿堂的那天起,选择数码还是胶片作为自己的兴趣方向成了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显然,最终我选择了数码。在色影无忌众多色友的指导下,数码摄影这个备受争议、让人激动得颤抖又常常令人困顿以至愤怒的怪物逐步向我展开了她的神秘面纱:原来这里是哈里波特的魔法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真实与虚幻并存,辨别似乎毫无意义。然而,突然有一天,我还是悟到了真实与虚幻的区别:拍摄的东西都是虚幻的,而拍摄时的心情和态度才是真实的!在按下快门期待记录影像的时候,实际记录的是我自己的灵魂。

  回忆自己的学习历程,总是为走过的弯路而痛惜不已,也为自己将来还要走的弯路担忧。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内目前还没有较为系统和实用的讲解数码摄影的书籍,来指点我这样的“迷途”羔羊。尽管我感觉自己刚刚找到数码摄影的大门,还是决定开这么一个帖子,一方面自己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以利提高,另一方面给那些与我两三年前感同身受相同的数码摄影爱好者一点参考。本文力争体现本人读书不求甚解,实用就行的原则。

  我承认对摄影,对数码影像,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每天还不断从小西MM、老西先生、显卡、试试、元素、阿农、特懒、DaXiaGu等等DX那里汲取养料。虽然有点自不量力,不过闲着也是闲着,灌点水吧,反正说错了,论坛中会有人指正不至于“毁”人不倦。

            一、数码摄影的是与非

  数码摄影是魔鬼还是天使?在无忌上争论得天昏地暗。尽管其中部分发言非常偏颇,但思想总是从争辩和实践中的来的,所以争论也是值得看看的。我的看法:数码摄影,了解它,她就是天使,不了解它,她就是魔鬼。

         (莫测的数码之门——绝非源自PS)

  摄影的乐趣有主要存在于三个过程中:摄的过程、后期制作过程和作品欣赏过程。每个人对三个过程的偏好都不同,而我对三个过程都乐此不疲。只偏爱其中一个过程的也大有人在,也是快乐摄影的一种,无可厚非。如果对后期制作不感兴趣,我想选择数码还不如选择胶片,如果因为时髦或者相片颜色艳丽而选择数码,DC将是最好的选择。

  数码摄影的核心魅力是让摄影人自己全程自主控制开始到结束后的每一个细节。对细节的控制,需要摄影人对每一个细节的充分了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发现数码摄影面临的挑战一点也不比传统摄影来得少,甚至更多。如果对图片质量要求高,对后期关注但不执着,选择高级DC也是明智的,要达到一定的清晰度,象素400M以上还是需要的。如果对图片质量和后期有完美主义的追求,在135的世界里,选择DSLR是唯一的出路。

  除了黑白摄影,传统摄影人对全程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并不多,比如我们很少看到和听到自己后期处理彩色照片的摄影师。传统摄影人更多研究的是摄影中摄过程。因此,数码摄影要求摄影人作好思想准备,不但要学会传统摄影对摄影过程的控制,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关于色彩处理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后期处理。后者理论性更强,学习起来是枯燥单调的,更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时间积累。在带给你无尽快乐的时候,总是需要你先有认真的付出,这是一个玩家不愿接受,但却永远绕不开的结。这可能是数码在我国遭到一些传统摄影人抵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了。

  数码摄影的另一问题来自于成本。表面看,数码摄影不需要购买胶片似乎可以节约一些投入。但事实上,只要外出旅游超出一天,数码的成本缺陷就会现露出来。数码摄影比传统摄影一点都不节约。备用电源(电池)和存储容量的解决都是需要不菲的投入的。最要命的是,这些东西不象胶卷和干电池一样到处都有卖的(至少目前是这样的)。后期处理中需要的油墨、纸张等耗材的价格,也并不比冲印店的冲洗费来得轻松。

  那么数码的成象质量到底能否和胶片一样呢?尽管有许多争论,但令人庆幸,数码在摄影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目前已经达到了实用水平。尽管国内职业摄影师对数码摄影还有颇多看法,但在国外多个领域中它已经显现出优势,比如时装、新闻等领域数码摄影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流。至于风景摄影,似乎本身就不是135的强项,因此苛求135的数码如何如何是不现实的,但如同传统135摄影一样,数码135也足以应付大多数场合。

  数码DC的快速发展的原因我认为一是机器脱离胶片后外形设计可以在时尚上大作文章;二是冲印的照片明显比胶片负片来得讨巧:颜色鲜艳,清晰锐利。这两点都吸引了最爱照相、同时管理着中国男人钱袋的的广大女性,得以高速发展。高档DSLR的发展,原因更复杂一些:1、比胶片更加准确的色彩和白平衡再现。传统摄影中,这两个问题依赖对胶片的选择和同(或)时携带多部相机来完成的。尽管有胶片可以选择,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胶片在处理不同光线时都可以广泛胜任,这是导致国外许多职业摄影人走上数码摄影道路的最主要原因。

  2、简化了拍摄过程,如去掉了一大堆恼人的滤镜、不再需要不停地换卷等;3、后期处理的自由度和对作品的自我控制,给予摄影者达到自我满意最大化的期望。

          二、知识准备:数码摄影的新问题

  数码摄影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摄影过程中的感光介质,但是这个感光介质的改变,却导致了革命性的后果。

  胶片是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记录影像,而数码则是采用了数学和数字的方法来记录影像。摄影本身是一门艺术,艺术似乎是很难用数学来衡量和评价,如何能用数学来解决摄影呢?因此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在数码的世界里是如何用数字来表达与摄影相关的各种颜色信息的。

  首先看看颜色到底是啥东西。人眼看到的颜色是人的视觉神经对光线波长的一种反映,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和物理的相互作用,所有颜色印象的产生,是由于时断时续的光谱在眼睛上的反应,不同的波长,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不同的颜色反射(感觉),波长越长的光线,穿透力越强,给人印象也越醒目。波长由长到短排列的顺序就是我们熟知的“赤橙黄绿蓝靛紫”。感谢上帝,在动物界里,能够象人一样区分如此丰富的颜色的并不多,许多“视”力敏锐的动物如狗,其实都是色盲。这可能是摄影成为全球最广泛的爱好之一的生理解释吧。

  理解数码摄影中色彩的数码特性,必须理解以下概念:

  1、三原色,RGB表示法。有理论认为,人眼看到的所有颜色都是由三种基本的颜色:红、绿、兰混合而成的,在现实中该理论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因此该理论被广泛应用。数码世界里,也普遍采用该方式表示颜色:用红(R)、绿(G)、兰(B)三种纯色的不同亮度数值的组合来表示某一特定的颜色,每一单色的数值代表了颜色亮度,0最暗,数值越大越亮。因此如(r,0,0)不同的r值,如255表示某种亮度的纯红色,(0,g,0)表示某绿色,而(0,0,b)则是某种兰色。(r,g,0)则是某种橙色或黄色。RGB数值表示颜色,是数码摄影中最基本、最普遍采用的记录颜色的方法。

  2、HSB表示法。颜色也可以由色相(Hue)、亮度(灰度,Brightness value)和饱和度(Saturation)来定义。

  色相指的是色彩的外在表相,即是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产生的人眼感觉的颜色,如红、黄等。饱和度(色度)指的的是颜色的纯度,或者浓度。在图像处理软件中的调整操作如颜色选择等,因HSB描述颜色形象而直观,一般采用该方式来进行功能描述,但数据记录依然采用RGB方式。

  我们可以把常用的“赤橙黄绿蓝靛紫”的七个字,记忆成一个顺时针(或逆时针)循环的颜色轮,在该轮上紫色和红色相接。

  1。jpg( 文件大小: 12。5KB 点击数量: 12 )

  2。jpg( 文件大小: 9。2KB 点击数量: 10 )

  「该图更为精细,补充以为参考」

  这样,容易记住颜色色相的变化方向,在相机的颜色平衡和后期调整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对红绿兰三种原色的色相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我们想要的颜色。比如,红色物体的色相顺时针(向右)调整将会向黄色和橙色过渡,向左将会向紫色或者(MAGENTA)过渡;绿色的色相向右将会朝蓝色(湖兰,CYAN)过渡,向左会朝黄色过渡等。

  从这个色盘我们可以找到某种颜色的补(对)色和过渡色,这样在拍摄时,可以更好地选择补色或者过渡色来制造对比或者柔和的色彩气氛。其中相邻的是过渡色,在一起会比较柔和,而实线相对的是补色,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当然也可利用补色此销彼长的原理来调整画面色偏色。图不大,但用处很多,可将它打印随身携带。

  除常用的RGB,HSB以外,软件后台处理也常采用CIE Lab等与设备无关的色彩空间对色彩进行“精确地”数字定义。不管什么方法,我们知道颜色在抽象的数字世界里,可根据引起人眼不同视觉反映的特点的强弱进行数字化的描述。

             3、色温和白平衡:

  色温的概念,是19世纪末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所创立的。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纯黑物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摄氏度时,就会变成暗红色,达到1050一1150摄氏度时,就变成黄色,等等。因而,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热力温度相对应的。只不过色温是用开尔文(K)色温单位来表示,而不用温度单位。黑色的铁在加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当黑体受到的热力使它能够放出光谱中的全部可见光波时,它就变成白色,通常我们所用灯泡内的钨丝就相当于这个黑体。色温计算法就是根据以上原理,用。K来表示受热钨丝所放射出光线的色温。根据这一原理,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

  通过其定义可见,色温和RGB、HSB相同,也只不过是颜色物理特征的一种数学表示方法而已,但是不同的是,色温一般是用来描述光源发射的光谱的颜色物理特征的,而RGB等色彩的数码表示法是用来描述拍摄主体发射光的颜色特征的,二者从两个方面对拍摄现场的颜色信息进行了描述和表达。

  人眼看物体的颜色会因光源投射光线颜色的改变而产生改变,也就是说物体的颜色会随着光源的色温而改变。白色物体在不同色温的光线下,也会反射出不同的颜色。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相机的CCD或CMOS感应器,并不能准确记录和还原不同色温下白色物体所反射的光源的色温(颜色)。为获得准确的颜色还原,准确记录现场的光源色温,数码摄影需要对感应器进行校正,传统摄影需要选择能够准确还原现场光源色温的胶片。白色是所有颜色的混合光,因此校正了白色物体的色彩还原,就可以获得所有色光的准确还原,故一般选用白色物体作为校正参考,该校正过程也被称为白平衡的校正过程。

  知道了色温是用来描述现场光源(光线)的,白平衡是针对感光器材如何还原现场光线的色温的,颜色的RGB表示是描述拍摄主体的,就掌握了摄影中决定摄影主体色彩感觉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从哪里下手对摄影作品的颜色进行精细控制和调节了。

          4、摄影数码化和摄影艺术的关系

  由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来,在传统摄影里,那种拍摄者对拍摄主体和现场光线的颜色特征的心理“感觉”,在数码摄影里却以RGB和色温这两个数学方式进行了“精确”描述。因此,摄影好象从玩“感觉”变成了对现场的所有颜色和光线的数学函数的求解。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这物体颜色和光线特征这两方面的记录都只是对颜色的记录,与摄影作品的艺术表达没有直接关系,数码摄影仅仅是把颜色数码化了,而不是对艺术进行数码化,因此数码摄影不但不会有损摄影的艺术性,而是对摄影艺术的丰富和扩充。

          5、颜色的相对性和色彩空间;

  颜色对于人来说,只是心理感受,因此无论是色相、亮度还是饱和度都是相对的。如果人向许多动物一样,只能识别黑白图像,颜色这个词可能就仅指黑白两个字了。而中灰色放在黑色旁,人们认为它比较“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