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久二人再次相见,张仲景问王仲宣:“你服过五石汤了吗?”王仲宣有些
反感地说:“服过了。”张仲景仔细观察了他的气色说:“不像,看你的气
色,肯定没有服过。为什么你不听从医生的劝告,而轻视自己的生命呢?我
劝你还是赶快服些吧,不然就麻烦啦!”可王仲宣还是不信,未按张仲景说
的做。果然20 年后,王仲宣开始脱眉,脱眉到第187 天,便不治身亡。可惜
这位极有才华的文学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撰写巨著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
对参加科举考试,以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就要张仲景参加考试。古时的
人以不忠不孝为最大耻辱,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一
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 年),他参加了考试并
且中了“举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 年),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
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
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
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
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
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
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
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
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


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他
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有
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
经验。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对“王神
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俗话说,“大兵
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
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 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
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 多人,自汉献
帝建安元年(公元196 年)以来,在不到10 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
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
心钱。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
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张
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
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
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
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
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 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
病论》。

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于是他就到
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
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
匮要略》两本书。《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
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
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晋武帝司马炎统一
天下后的公元285 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
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阎晓强)


马钧
——三国时期的机械大师
(公元2 世纪)

马钧,三国时期魏国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是我国古代的机械大
师。他有不少的发明创造,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他在
传动机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称他为“天下之名
巧”。

改进织绫机

约自公元前2 世纪开始,有一条横贯亚洲的交通通道,东起渭水流域,
向西通过河西走廓,再经新疆而抵地中海并转罗马各地。这条联系欧亚非与
中国的古交通通道,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连绵不断的骆驼队、马车队、
马帮队,满载着蚕丝和绫绸,从中国内地通往中亚与欧非许多国家,历经千
余年。

丝绸队通过的地方,有个扶风县,这里大多数人家都以织绫为业。每天
晚饭后,家家都传出叽咔叽咔的织绫声,一直到深夜。

在一座茅草房里,穷苦的母子二人正在油灯下做活:母亲织绫,青年在
做木雕工艺活。母亲不时地催促儿子去睡觉,自己却在织机上艰难地织着,
直到筋疲力尽,实在踏不动织机了,才停下来休息。

这个青年叫马钧,家穷读不起书,但求知欲很强,平时特别喜欢观察事
物,善于动手,练得心灵手巧。当时穷人全靠两只手养家糊口,马钧虽然有
一手好木雕手艺,可家中的柴米大多还要靠母亲繁重的织绫劳动去换得,他
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时的织绫机叫提花机,是汉昭帝时一位不知名的女发明家创造的。绫
是表面光洁如镜的提花丝织品。为了织出复杂精美的花纹图案,经线要分成
几十组,每组经线由一“综”控制。“综”是使经线上下开合交替的接受纬
线的装置,而每一“综”则由一个叫蹑的踏具操纵。提花机最初为120 经120
蹑,后来虽已有改进但仍然要用50 或60 根经线织绫,每穿一根纬线就得踩
50~60 下蹑,劳动强度极高,效率很低,年老妇女织起来非常吃力。能不能
将织绫机改造得省力一些呢?马钧认真观察母亲织绫的一举一动,并蹲下身
子仔细分析绫机的部件。看起来,改进绫机,关键是把蹑的数量减少。马钧
看了又想,想了又看,还是想不出办法来,于是他慢慢踱到村外大路上。

大路边上长着一棵野核桃树,一群孩子正围着它打转,想把核桃弄下来。
一个孩子爬上了树,可核桃长在树枝上,他刚伸手,树枝一晃,差点掉了下
来,小伙伴赶紧让他下来。有的小孩捡起石头土块往上扔,不仅未打下核桃,
石块掉下来,差点砸伤了自己。这时,一个外号叫机灵鬼的孩子马上想了个
主意,他叫大家解下裤带结成一根长绳,在一端系上石块,使劲往树上一甩,
绳子从一根树枝上绕了过去。然后把绳子两端捏在手里,使劲一拉,一下子
掉下来十多个核桃,再一摇晃又掉下来不少,孩子们欢呼跳跃,纷纷趴下来
捡。

突然,马钧眼睛一亮,从孩子们的举动中得到了启发:长绳一次能摇下
来很多核桃,如果用一大块蹑代替许多小蹑,蹑的数量能大大减少,踩起来


就省力了。

他奔回家中,立即动手,又锯又刨,两天后做成了12 块蹑板,以及关连
的机械,然后把新蹑板安装在绫机上。

傍晚时分,马钧坐在绫机上,将第一块蹑板试踩了一下,虽然费了很大
的劲,可是他看到,绫机上的经线倒是一下子给提起了十来根。成功在望,
马钧高兴极了!

为什么踩起来还那么费劲呢?马钧有个追根究底的习惯,他钻进绫机下
面,仔细研究,发现是蹑板离座位太远,所以踩起来吃力。另一原因是,蹑
板和关连的部件都是新做的,木料未干透,所以转动不灵活。经过改进,果
然灵活省力。

马钧便把绫机一律改为12 蹑,简化了操作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生产
效率提高了四五倍。各地都很快采用马钧的新绫机,使绫的生产大幅度提高,
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再造指南车

新式织机的制造成功和迅速推广,使马钧远近闻名,连在京城洛阳的魏
明帝也知道了。魏明帝将马钧调进京都,给了他一个“给事中”的官职。这
是一个顾问性质的官,没有什么实权。马钧一点也不在乎,他的兴趣本来就
在机械方面,正好可以整天和能工巧匠们在一起切磋技艺,使他广收百家之
长,思路和眼界大开,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制造技术水平。

一天散朝,许多大臣围在一起玩一件“宝贝”:一个四方铜盘,中间转
着一只汤匙,汤匙停住后,匙柄正好指向南方。马钧上前一看,心里就明白,
这是古代的指南器——司南。

这些人当中,有个魏明帝的亲信,叫高堂隆,他夸夸其谈:“你们大概
都不认识吧?这叫司南。”说完他用力再拨了一下汤匙,停住后匙柄又直指
南方。他很得意地卖弄道:“看见了吗?由于匙柄永指南方,所以叫司南。
据说古代还有指南车,但那仅仅是传说而已。”魏明帝的另一亲信秦朗也随
声附和地说古代指南车是虚构的传说,未必真有。

突然,一个宏亮的声音肯定地说:“古代是有过指南车的,只要动脑筋,
这种东西是可以再造出来的。”

诸大臣大吃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新到京都的给事中马钧。不少人替
他捏一把冷汗,认为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得罪高堂隆肯定要吃大亏。

高堂隆还很少碰到有人乱插嘴,更没有人敢发表与他不同的见解,今天
马钧竟敢顶他,非常气愤。但他表面不动声色,却把事情奏告了魏明帝:马
钧会造指南车。高堂隆心想,马钧造不出指南车,皇上必然发怒,那就有马
钧的好戏看了。

魏明帝听奏后,果然下诏要马钧造指南车。

究竟有无指南车呢?传说炎帝族的首领神农氏和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作
战,由于战场上起了大雾,炎帝的士兵摸不清东西南北,迷失了方向,结果
被蚩尤打得大败。

炎帝族请另一部落首领黄帝来助战,黄帝造了一辆指南车,能在雾中明
辨方向,就打败了蚩尤。此传说有文字记载。

据传3000 多年前,周朝的政治家周公,也造过指南车,送给一位部落首


领带回南方去了。

马钧接到魏明帝的诏后,经过连日废寝忘食的努力,绘制了图形,设计
了制造方案,终于造成了指南车。魏明帝兴高采烈地观看了指南车,非常佩
服马钧的灵巧能干。

“水转百戏图”

封建统治者总是贪图享乐,他们妻妾成群,皇帝就有“三宫六院七十二
妃子”,其他有名无名的不计其数。不少后宫妃子一辈子未见过皇帝的面。
宫里养有成百上千的歌伎舞女,供皇帝享乐。有人进献一种百戏模型给魏明
帝,这种“百戏图”造型精美,但不能活动。

高堂隆原想以造指南车来陷害马钧,不想马钧真的制造成功,而且得到
魏明帝的夸奖,心里很不是滋味,但面上却不敢表现出来。不久他心生一计,
想再次难倒马钧。

一天,趁魏明帝正在欣赏“百戏图”,高堂隆凑到跟前说:“马钧心灵
手巧,陛下何不下旨,叫他让这套木偶能活动起来呢?”

魏明帝听了很是高兴,立即下诏交给马钧一套“百戏图”,让他把这套
木偶活动起来。

马钧接下了“百戏图”,经过几天的琢磨研究,心中已有了底谱。他重
新雕刻了木人,暗中设下了机关,利用水力将它发动,制成活动的“百戏图”,
叫“水转百戏图”。只要把机关一开,乐工木偶们立即击鼓吹箫,歌女木偶
们翩翩起舞。杂技木偶的表演更是精采,有的叠罗汉,有的翻滚、抛球,有
的在绳索上作惊险的动作。表演变化多端,维妙维肖,极为生动有趣。

尽管“水转百戏图”对生产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作为机械发明,其复
杂和精巧都达到了新水平。它充分展示了马钧在机械传动设计与制造方面的
才能,也标志马钧的制造技艺登上了新高峰。

新式龙骨车

指南车和“水转百戏图”的制造成功,使宫廷好不热闹,它们成了皇帝、
大臣和后妃们娱乐观赏的重要玩艺儿。马钧不爱凑热闹,一天他穿了便装,
独自出宫,来到南门口。

他看到一片空旷的高地上种着蔬菜,但因附近池塘地势太低,无法引水
灌溉,农民只好吃力地挑水浇菜。

趁这些农民休息的时候,马钧走到他们中间聊天、询问,跟他们商量用
什么方法把水引上高地。看起来,用杠杆吊水,辘轳吸水等老办法都不行,
还得另打主意。

马钧一路想,一路往前走,不觉出了南门。忽然看到两个壮汉子正在用
系着绳索的畚箕戽水,他们是想把一条水浜弄干,从那里抓鱼捉鳖。

马钧心里突然亮堂了:畚箕,这也可以当作汲水工具,如果模仿畚箕形
状,多做些木叶,装成连续戽水的机械,不就是汲水机了吗?只要能将水戽
到高地,再多开些沟,就可以灌溉整块菜地了。

马钧连夜画好图纸,找来几名能工巧匠,大家一起制造。经过多次试验、
改进,一架新式汲水机终于制成了。他们马上到菜地试验,两个木匠跳上去


踩动,吱嘎—吱嘎。。,一会儿菜地畦沟里就灌满了水。

当地农民欢天喜地,奔走相告,汲水机械迅速得到推广。有了汲水机械,
天旱,地势高,也能安上它来抗旱救灾,不用再挑水受累了。以后人们管马
钧制造的汲水机械叫水车龙骨车,也有叫翻车、踏车的。它运送和安装都很
简便,运作时可以两个人踩,也可以四个人踩,还有用手推动的。这是当时
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广大农村运用非常普遍,一直延续了1000 多年。直
到今天,在某些电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