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起突发事件。然而,回到考场,考试时间已过。林巧稚只好悻悻地离去。这


时她已不对考试结果抱什么希望了。

可在发榜之时,她却发现在百里挑一的金榜之上有她的名字!原来,在
考场之外,她被考官发现了难得的素质:第一,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在
协和学习至关重要;第二,处理突发事件沉着果断有序,这是当医生不可缺
少的;第三,她的各科总成绩并不低。

林巧稚终于实现了到协和学医的愿望!

协和的淘汰制极严。75 分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二门不及格
除名,绝无补考和商量的余地,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啊!但林巧稚
凭着她的苦学和聪慧“生存”下来了。

有一次,当一个男生在谈话中对女生表示轻视时,她毫不示弱地说:“哼!
不要觉得男生行,女生不行。你敢比吗?你考100 分,我就考110 分!”

果然,在漫漫8 年学习中,林巧稚独占鳌头,一路领先。当1929 年6
月毕业之时,入学的25 人,只剩下16 个了!而她却高居榜首,并获得协和
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同时获得了博士学位。要知道,这是在她同
时担负着繁重社会活动的情况下获得的!她以自己的实际结果向世人证明:
女子比男人一点也不差!

不平凡的职业道路

被留下在协和医院当住院医的林巧稚,选择了妇产科。说起来,这还有
段经历。关于毕业后搞什么专业,她曾有过多种选择。开始,她想过搞公共
卫生专业,但当听人说女人学医只能搞公共卫生,这使林巧稚感到不平,从
而坚决放弃了。她也想过搞儿科,但后来她觉得许多儿童的病痛来自先天,
看来妇女的病痛是影响下一代的大问题,加上每每想起母亲死时的惨状她就
不能平静,最后终于选择了妇产科。林巧稚成为协和医院第一位女住院医。

仅仅半年时间,她就以自己出色的表现折服了众多同行和上司,被破格
聘为总住院医,走完了按常人需要5 年才能走完的路。紧接着在第三年她又
赢得了去英国深造的机会。到1935 年,林巧稚已成为“协和”很有名气的主
治医了。

林巧稚事业上的成功,是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的。那个时代,妇女总是
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协和医院院规明确写着:“愿做实习女医师,住院女医
师,请勿结婚”。林巧稚历尽千辛万苦为自己争得的事业,怎么能放弃呢?
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要家要事业的人生之路。即使后来她的地位已不受婚
姻限制时,她也再没有成家,她怕家庭、孩子拖累自己,从而影响把精力放
在她的病人身上。她把这个信念坚持了一生。

林巧稚是一位勤奋的实践家,她一生中亲自为成千上万的妇女接过生,
治过病,甚至为不少母女二代人接过生。林巧稚带学生,特别注重他们的实
践能力。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要想当一名合格的妇产科医生,至少要接
生一百次,才能获得最基本的经验。因此,她带的学生,几乎个个都成为妇
产科的有名专家。

1941 年,林巧稚成为“协和”第一位女主任医师。在“协和”,就是外
国人要想获得这个职位也决非易事。然而,凭着高超的医技和众人皆知的高
尚医德,在妇产科主任空缺时,院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中国女医生林巧
稚。


日本人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协和”被日本人占领,林巧稚失业了。为
了糊口,更为了事业,她开始个人行医。在此期间,她更多地接触到最广大
的劳动人民的生活,这使她深深地感到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民的痛苦。她的感
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把自己的全部爱心,献给那些在痛苦中生活的姐妹
们。

爱心

林巧稚的医德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心是出了名的。她看病人,
从不问贫富,更不是在手术台上向病人要钱的那种医生。相反,她往往还向
被救治的贫苦患者贴钱。

有一次,天已经很晚,一个人力车夫找上门来求她给妻子接生。她随车
夫钻进漆黑的胡同,在车夫低矮的住房中看见了在痛苦中呻吟的孕妇。这时
羊水已破,但因胎位不正造成难产,母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林巧稚一边轻声
安慰,一边紧急处置,终于使孩子在黎明时分顺利生下。当车夫因没钱觉得
无以为报时,林巧稚竟从身上掏出50 元给车夫,让他买点营养品给妻子补补
身子,然后悄然离去。像这样的事在林巧稚的一生中不知做过多少次。

在医院里,每次她带实习生查房时,都要向学生询问一些诸如“产妇生
下孩子后几天下奶?喂奶姿式正确吗?产妇吃饭情况怎么样?”等看似很普
通的问题。但这恰恰体现了她对产妇的关心和爱护。她常说,“我们不仅要
看到病,还要看到人。她们有不同的家庭和生活习惯,不同的病史和身体状
况,不同的社会背景。搞不清这些,就不易帮助产妇度过难关”。“当一个
医生,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产妇、病人入院,就把她的整个生命交
给了我们,要把她们当成亲姐妹,从每件细微的小事上做起,体贴和关怀她
们。。”

林巧稚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产妇生产时,只要是她守候,总是在
产妇阵痛伸出手乱抓之时,把自己温暖的手伸过去让产妇抓握,这就使产妇
立刻感到极大的安全和有信心。她说:“我不能让孕妇在这时去抓床头上的
铁栏杆,因为那样手关节是要受凉落下病的。”

林巧稚的爱,还体现在她为病人的前途着想上。特别是对影响生育和家
庭幸福的病例,她更是慎之又慎。有一次,一个女工在检查身体时被诊为子
宫肌瘤,并要实施子宫摘除术。这对女工和她的家庭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她
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林大夫。林巧稚重新给她做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凭着丰
富的经验她断定这只是个生理性瘤子,无须摘除子宫,而且还确诊女工已有
了一个小宝宝。当女工第二次入院来到林巧稚身边,由林大夫亲自给她接生
下一个孩子时,女工是多么高兴啊!这位女工深情地说:“是林大夫救了我,
挽回了我的幸福家庭!”

林巧稚,凭着爱心和高超医技,赢得了千千万万妇女、母亲和儿童的心。
她工作在北京,但她的病人却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在林巧稚生活的那个年代,
知道林巧稚这个美丽天使的人,真是无法计数。

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者

按中国的传统观念,有没有医生,女人都照样怀孕生孩子。因此,我国


妇产科学长期不被人重视而处在很低的水平上。这不能不对我国妇女、儿童,
乃至整个民族的体质产生重要影响。

林巧稚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深深感到,妇女的身心是否健康,从怀孕、
生产到产后对妇女、婴儿的检查、监护、操作、护理是否科学,是一个关系
两代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大事。因此,她致力于这门科学后,就以自己的全
部精力来研究它,探讨它。

在临床上,林巧稚把给妇女接生和护理,变成了一门精湛的艺术,凡经
她的手,再难产的产妇,都会化险为夷。她挽回了无数母亲和孩子的生命。
她在实践中摸索的一整套技术、方法和程序,成为我国妇产科学的重要基础。

林巧稚发现,许多的妇科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许多婴幼儿的疾病都
是来自先天。因此她极为赞成我国医疗制度中“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她
认为单纯的医疗是治末不治本,医院只是治病的第二、第三道防线,真正的
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在对广大正常生活中的妇女进行普查普治上。50 年
代末,她组织了一次对北京某小区5 万人口的普查普治试点。他们克服了思
想的、物质的困难,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终于初步
摸清了诸多妇女疾病,特别是子宫颈癌的发病规律,同时对普查中发现的疾
病逐个进行了早期治疗。这一尝试为在妇产科领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奠定
了基础,并逐渐使妇科普查成为制度,大大提高了妇女的健康水平。

林巧稚在对妇科恶性肿瘤的防治上做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除上述对子
宫颈癌的防治成绩外,在她的指导下,她的学生在治疗“绒毛膜上皮癌”这
一高度恶性肿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到80 年代初,一、二期绒毛膜上皮癌治
愈率几乎达100%;三期病人的治愈率也达到了53。4%。

1962 年初,包头一个女工寄来一封求救信。信中说,她已生了4 个孩子,
但每个出生后不几天就全身发黄死去。现在是第5 个,已怀孕7 个月,她抱
着一线希望求林巧稚救孩子一命。

林巧稚毅然接收了这个孕妇。待孩子生下时,果然出现上述症状。这是
典型的“新生儿溶血症”,病因是父母血型不合。林巧稚和她的治疗小组,
勇敢地充当了第一个向这种病冲击的集体。他们采取给婴儿换血的方法,把
脐静脉切开,抽出病血,注入新鲜血,终于救活了这个孩子。

在此之后,他们又先后做成了几十例“新生儿溶血症”病例,填补了我
国在这一妇产科学上的空白。

林巧稚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一贯倡导者和积极支持者。她所领导的计
划生育研究组织,是人数最多、技术力量最强、提供科研成果最多的单位之
一。他们倾全力紧抓不放,长期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为我国控制人口、优生
优育做出了极为杰出的贡献。

与此同时,她还用极严密科学的方法,治愈了许多妇女的不育症,给那
些希望有孩子的家庭带来了天伦之乐。

林巧稚始终不忘科普工作。她知道,只有千家万户都懂得了最基本的科
学知识,才能使人类自身生产的落后状况获得根本改观。为此,她在攻克尖
端病症的同时以极大的精力编写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
等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从而大大促进了这一学科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对林巧稚鞠躬尽瘁的一生的真实写照。1983
年4 月22 日,在走完了82 年勤奋人生之后,林巧稚病逝于北京。


林巧稚,这位生命天使,这位获得千千万万妇女衷心爱戴的伟大中国女
性的名字,将和她创建的事业一起永存!

(赵北志)


童第周
——著名实验胚胎学家
(公元1902~1979)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实验胚胎学家,他突破了认为生物的遗传性状只受
细胞核控制的遗传学观点,为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他一生持之以恒,严谨治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水滴石穿

童第周1902 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童第周
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父亲常常给小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
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
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
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
学的顶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
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
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 岁那年,在哥哥
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
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
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
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
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
中学。该校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多少达官贵
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
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而且,他从未学过英
语。自从确立了要考效实中学的目标后,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开始自学英
语,常常学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决心所感动,答应供他上学,还请在宁
波的朋友为弟弟打听效实中学的招生情况。

哥哥的朋友从宁波给童第周带来了不利的消息:效实中学这次不招一年
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
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现在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这可怎么办呢?哥哥
犹豫不决,就去与童第周商量。听到这个消息后,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
定要进效实中学,于是,他决定去考插班生。

靠着“水滴石穿”的精神,铁杵也能磨成针。童第周考取了效实中学三
年级,只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一年以后,童第周从倒数第一变为顺数第一,
几何成绩从入学时的不及格变为一年后的100 分!后来,童第周以优异的成
绩考入了复旦大学,成为复旦的高材生。毕业以后,他又到比利时布鲁塞尔
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 年获博士学位,这时他32 岁。


旧货摊上的显微镜

抗日战争期间,童第周一家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小镇上。他们一家人靠着
少得可怜的薪水生活。当时,童第周在一所大学教书,教书之余,童第周还
继续着他的胚胎学研究工作。

要研究胚胎学,光靠空想不行,必要的实验是少不了的。做实验就得有
实验设备,可上哪儿去弄这些设备呢?为此,童第周吃不香、睡不着,科学
研究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事情,不能搞科学研究就像要了他的命一般的难受。
看着童第周的那股难受劲,全家都为他着急。

一天,童第周从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