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什么力量,但长年滴下去,连石头也能砸出坑!这就是‘水滴石穿’。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做成!”不想,妈妈的这句话竟真
的管了竺可桢的一辈子。

1905 年,竺可桢在东关镇小学毕业。他的学习从来都名列前茅。同年,
他考入上海澄衷学堂,学习照样数一数二。只是他个子矮小,身体瘦弱,引
得不少同学笑话他,甚至说他“学习虽好,却身单力薄,恐怕活不过20 岁。”
可桢也深为自己的身体发愁,决心从锻炼入手来改变这种状况,并在自己床
头贴上“言必行,行必果”的条幅以示决心。从此,人们天天见到他锻炼的
身影:跑步,舞剑,做操。。经过一段时间他的身体果然越来越好,几乎什
么病都没有了。从那时起,他的体育锻炼一直坚持了一辈子,他能活过80


高龄,与此不无关系。

1909 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0 年以优异成绩赴美留学。在美8
年,他先后在伊利诺农学院、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学习和研究。在国外学
习,他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为了振兴贫弱的中国。因此,他的第一篇
气象学论文,就是《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而他的博士论文,则是《台风
中心的若干新事实》,真是身在异国,心系祖国。1918 年,他获得博士学位
后,即抱着“科学救国”的美好憧憬返回了祖国。

气象事业的拓荒者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与气象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但是那时中国
的现代气象事业,却几乎等于零。

竺可桢成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真正拓荒者。他知道,为了推进这一事业,
有两件事最为重要:第一,建立全国范围的气象观测站。只有运用现代科学
技术,对大面积的区域进行长期定点的连续观测记录,从而获得大量第一手
资料,才能把气象学建立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掌握天气变化的规
律。第二,必须着手培养气象人才,中国只要有了一支数量众多的气象人才
队伍,这个事业就一定能干下去,并会越干越好。

1921 年,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后来的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建起了第
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气象站,并正式开始了观测记录。从那时起,他以自己特
有的韧劲,开始了建立全国气象观测站的艰苦工作。要知道,在那内忧外患
的年代,要办成一件正经事是多么难啊!但是,经过八九年的不懈努力,他
东奔西跑,苦心经营,终于在全国范围建起了40 多个气象站和100 多个雨量
观测站,先后开展了高空探测、无线电气象广播和天气预报。这个数量很有
限的气象观测网,就是我国整个现代气象事业的最初基础。

气象观测是件极其琐碎艰苦的工作。每天要对各种数据一个不漏地忠实
记录,不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气象观测除在地上的定点观测外,还要通
过放气球进行高空观测。20 年代,竺可桢在南京,通过释放160 多次高空气
球以及其他各种方法的观测实验,终于掌握了南京地区天气的某些规律。他
在《南京三千米高空之风向与天气预测》的文章中写道:南京3000 米上空若
刮西北风,并且是从地面向上逆转,天气则晴,若3000 米高空刮西南风,则
24 小时内将有雨。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相当准确地预报南京地区天气。

竺可桢还在大量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研究了中国气流运行,特别是东南季
风与中国雨量的关系。他指出,夏季季风的水汽,是中国大陆雨水的主要来
源,每年气候变暖,我国降雨带便随季风由南向北推进;该季风强,则往往
长江流域主旱,华北主涝,季风弱,则相反。

竺可桢自回国之日起,就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气象学教育工作。他先后
担任中央大学地学系的教授和主任,浙江大学校长,气象所所长,中国气象
学会会长。解放后历任中科院副院长,地学学部主任。他知识渊博,热爱学
生。他循循善诱,热心科普事业。有一次,他在东南大学广场做演讲,从天
上的28 星宿,讲到无数的中国古代天气谚语,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黄河
流域,讲到地球、航海、灯塔,从测量讲到野外实习。。学生们听得如醉如
痴,从傍晚直到深夜都不肯散去。

在竺可桢的培育下,一大批气象人才成长起来。这些人,后来多数成为


新中国早期气象工作的中坚力量。

有趣的物候学

从解放初开始,人们总能看见一个老人每天早晚步行纵穿北京的北海公
园,这看看,那摸摸,并不时在本子上记点什么。他在搞什么呢?几个好奇
年轻人的一次询问,揭开了秘密。“老同志您这是在搞什么研究啊?”见是
几个年轻人问,老人高兴地笑了:“你们知道九九歌吗?——一九二九不出
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
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就是说,在冬春之季,随着时间推移,结冰、化冰,
柳树发芽,大雁飞来,都是随天气变化而必然依次发生的现象,这就是物候
学。古时老百姓家中没有日历,许多人就是从某些标志明显的动植物变化来
确定种庄稼的农时。。”

年轻人听出了兴趣,而四周听讲的人也越来越多。“进行物候观察,对
象要有选择。比如,桃、杏、丁香、洋槐,就是几种预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
植物,而春季它们的花变化又最明显;再比如动物,燕子和布谷鸟是预示天
气变化的最明显标志,因为它们是候鸟,每年飞来和飞走的时间都相当准时
而固定。。”老人的侃侃而谈,使四周听讲的人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科普教育。
后来人们才知道,老人就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早在20 年代,竺可桢就从古籍和民谚得到启发,开始了对物候的观察研
究。他发现古人写文写诗在描写初春初夏时,总是提及燕子和布谷鸟,于是
便开始了对它们长达几十年的观察记录。在南京,在杭州,在北京,从未间
断。他记燕子每年第一次出现的时间,记布谷鸟第一次鸣叫声,记燕子、布
谷鸟最后消失时间。。有一年在北京,直到5 月下旬,燕子出现一个月了,
还没听见布谷鸟叫声。他有点沉不住气了,“不对呀,它该来了。”他问家
人,也都说没有听见。于是他嘱咐道:“注意点,它该来了,谁先听到赶快
告诉我!”终于在两天后的 5 月25 日,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他和家人同
时听到了“布谷、布谷,快快布谷”的悦耳叫声。

在长期的观察中,他发现了几个有趣的规律,如:相同动植物表现的物
候现象,会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推迟,但不同月份速率不一样。在南京,桃李
开花约在3 月31 日前后,而北京到4 月19 日才露花瓣;前后相差近20 天,
但5 月下旬以后,许多物候现象就仅相差几天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
受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冬末春初,南北温差大,而进入初夏后,北方迅速升
温,南北温度便相差无几了。像南京、北京,3 月相差4℃,5 月就几乎相等
了。

再如,相同植物随地势升高,物候现象推迟。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
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庐山上桃花比山下开
得晚多了。这又是为什么?原来,地球上随地势升高,气温会以平均每100
米0。6℃的速率下降。这现象在竺可桢的多次考察中被一再证实。

1961 年初夏,他的一次考察记录清楚说明了这一点:6 月3 日晨,自阿
坝出发,海拔3200 米,树枝上见霜;行至某地,观察路边小河有冰,海拔
3600 米;至米亚罗,小麦半腰深,海拔2700 米;傍晚至茂汶,小麦金黄,
正在收割,海拔760 米。他们一行在一天之内从冬走到夏。

还有,在同一地区各种物候现象发生的顺序是一定的,绝不会前后颠倒,


如北京北海公园,一定是湖先解冰,然后草木先后出叶开花,开花顺序必是
桃、杏、丁香,最后洋槐;燕群出现均在阳历4 月21 日前后,布谷鸟则在5
月下旬。。。

竺可桢这位敏锐的观测者,从万千人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中,得出了极
不寻常的科学结论。

气候变迁

人们在常识的范围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最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
世界是不变的。

然而,竺可桢在他的气候变迁的研究中却给我们揭示出令人惊奇而有趣
的事实,它充分证明,世界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一成不变。

竺可桢30 多岁时,曾看到一篇外国杂志说过:欧洲12~14 世纪200 年
间,气候异常寒冷。这引起他很大兴趣,他想,亚洲是否也一样呢?有什么
事实可以证明呢?凭着他博古通今,能敏锐抓住事物内部联系的特质,很快
想到了雪是寒冷天气最明显标志,每年第一场雪早,最后一场雪晚,即标志
这年冬天长。而对雪的记录,在我国繁浩的古文典籍中并不鲜见。

他开始了对二十四史等各种历史典籍的艰苦查找工作。结果,他发现了
惊人的秘密: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记载中,宋朝记录的下雪次数最多,尤其
是南宋,在1131~1264 年的133 年中,杭州春天下雪的记录就有41 次。而
南宋所处年代不正在12~14 世纪之中吗!竺可桢从不同的角度和依照不同的
论据,竟得出与欧洲科学家完全相同的结论!

竺可桢还发现,在今陕西关中地区,从公元前770 年到宋朝的近2000
年中,梅树的生长曾从南向北发展,最后又逐渐消失的事实。清顺治至康熙
前期,气候也异常寒冷,如1654 年(顺治十一年)北京冰冻期达110 天,比
近年最冷的1957 年还长半个多月,江西向来做贡品的柚、桔也多被冻死、绝
迹。这些现象和结论,均与欧洲惊人地一致。

竺可桢在著作中讲了个有趣的故事: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罗布泊附近发
现了古楼兰国遗址,证明它曾盛极一时。在一个少女的墓葬中还发现了鱼骨
草编的鱼篓、篙杆和桨橹。这至少说明,现在一望无际的沙海,古时竟有人
以打鱼为生!原来,在1600 多年前,这一地区气温比现在平均温度低3~4℃,且气候湿润,雨量较丰;无奈气候变迁,遂成沙海。

竺可桢以他出色的研究,揭示了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并雄辩地再次证明:
永无休止的变动,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文采·人品·日记

竺可桢是自然科学家,然而他的文采也是有口皆碑。他2 岁认字,7 岁
能诗;他遍读史书古籍,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他的文章言简意赅,行
文流畅,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他的演讲和授课,引经据典,博古通今,深
入浅出,富有情趣。

竺可桢具有极好的人品,他热爱祖国,从年轻时就立志科学救国;他热
爱学生,关心他人,为教好学生,他倾其所有毫无保留,为保护学生和教工
免遭反动当局迫害,他不顾个人安危,据理力争,甚至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


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尤为突出的,是他那成为习惯的几十年如一日的连
续观察和记录。因此,他的论著,证据确凿,逻辑严密,令人信服。他一生
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终于在72 岁高龄之时,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竺可桢的日记,在科学界是出了名的,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写日记。
只是由于抗日战争期间的颠沛流离,1936 年以前的日记大部散失了。保留下
来的,是从1936 年起至1974 年2 月6 日的,共计38 年零37 天,830 余万
字,中间无一天间断。竺可桢的日记,文采飞扬,记事准确严谨,许多日记,
不用整理,即是一篇科学文章的初稿。竺可桢的日记,忠实地记录了他周围
自然的和社会的演变,记录了这位科学巨人勤奋、探索的一生。它成为我国
科学界的无价之宝。

竺可桢日记的最后一篇,是在他逝世的前一天写的,这时,他已在床上
不能动弹。在听了当天的天气预报后,他写到:“1974 年2 月6 日,气温最
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1~2 级,晴转多云。(局报)”。。。

(赵北志)


侯德榜
——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
(公元1890~1974)

看看你的四周便会发现,你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化工产品。衣着,化纤织
品占了多半;食品,免不了使用面碱、香精、味精、糖精、颜料;药品,更
是少不了化学制剂;用品,人造革、油漆、塑料做的梳子、钢笔、暖壶壳、
食品袋、盆、衣架。。;再说得远点,化肥,农药,薄膜,绝缘材料,建筑
装修材料。。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化学工业,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
重要基础产业。

我国化学工业起步较晚,正式打下现代化工的基础,也不过是几十年的
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有一位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者是不会被人们忘
记的,他就是侯德榜。

德榜之初

闽江畔,一个小学堂正在上课。教书先生要学生背百家姓。一个小孩站
起来刚背两句,就想不出了。其他小孩,有的想背,有的想躲。忽听窗外传
来悦耳的背书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不一会,把百家姓一字不差
地背完了。

先生惊讶地向窗外看去:啊,是那个因家穷读不起书,常在窗外偷听的
圆脸小男孩。先生喜爱上这个爱学习又聪明的孩子了。他亲自到孩子家中告
诉其父母,学费不收了,让他读书吧!意外的惊喜使父母对孩子的希望有了
着落。

原来男孩的父亲姓侯,在孩子生下时,就给他取名“德榜”。那是希望
他将来能有功德于世。侯德榜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 年)八月九日,老家
就在离福州不远的闽侯。若没有那位好心的先生,也许他的命运就是另一个
样子了。

1904 年,由于他好学,又有了一定的基础,住在福州城里的姑姑就资助
他考进了一所英国办的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在学校里,他学习总是名列
前茅,对数理化有特殊的兴趣,但却不大喜欢圣经。

1907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