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稚砦捣ǎ耸彼幸虻拢绫ナ庇枋场F湓谖粗なス郧胺酱Χ袢さ呦瘴Q轮希牢薇吆@酥校┦κ抢怠4耸倍鞯拢缂⒄叩檬常姓戎餮伞S氡ナ钡檬常鲇性錾险撸嶂鼗杭保笥胁畋稹9试剖Χ魇し穑滴次G椅遄嵌袷溃谏抵兀嘤敕鹪覆幌辔粼谙徒偾Х穑讶衔训髂逊朗湾纫蕴厥庠噶Γ稚砭榷龋罘鹜尬S校戎琢槐芪勰唷H坏笔湾仍谟《冉瞪嵛吹弥担湔捣ㄊ保嵛吹梦牛鶚勚幔芍钇腥⒙藓骸⒋蟀嘀谴锎荩嵋辔从搿<傲髦敛匚溃⒌紫俊⒆诳Π椭钍绦荩岣次吹们子觯巧侠粗罘鹨贼呃畲笫π镎ǎ峤源ι砘猓敝料衷冢擞錾鲜Γ鞘χ魄缮愠郑驴擞写恕8创危敝迪衷冢治侵兄茸钦撸淠训髂逊邮湾仁贝扔泄6嶂鲜δ饲桌吹魑曳遥涠鞯轮兀蚱裱俺K鼙饶狻
  庚二、说法恩者。正法难闻,人所恒知。据《藏须请问经》云:”说法之恩,一字一劫,报之不尽,何况吾师为吾开示整个佛法,其深恩广德,更属穷劫莫报。”昔人有为求一句偈。备行难行,或舍弃王位,或身施罗刹,或以身燃灯,种种苦行尚所不惜。即如马巴罗渣瓦(弥勒日巴之师),其自传云:”自往求法,见山如木立,无路可上,又遇大森林,猛兽毒蛇,不知如何穿过,因恐後生视求法为畏途,故不备载”云云。又如阿底峡尊者,为求菩提道,经十三日之海洲危险。吾等今不费劬劳,而得值遇上师,何幸如之。吾人以往所造恶业,犹如误食毒药,遇良医为我吐之泻之,化解其毒而为甘露,此医之恩赐为何如。吾人所作不善,师导之忏悔,吾人现处之贫病,师教之修善,不惟能获长寿受福,且种後世利乐因。吾人过去积有漏善业,师教转入大乘无漏业,其恩又为如何。
  庚三、加持恩者。上师即不用口为我说法,我但能一心恭敬,所得加持,亦能令吾通达,使成佛果。过去印度大德俄底黑若噶米为阿底峡说法,尊者以加持力,生种种神通,入三昧耶定。又格勒降错赐与仆却昂旺降巴以陈年内供水,饮後回房,一时慈心悲心油然涌起,乃至上殿犹以衣掩其面上之泪痕,恐为人见。又颇邦喀至拉萨,遇降巴吞珠仁波卿,命与同修供养上师法(喇嘛却巴),於其中间,慈心、悲心、信心,油然生起,法修未毕,泪湿衣裙。此皆属师恩加持之显然者。
  庚四、遂求恩者。凡上师所赐,一饮一啄,皆应永念不忘。即师无赐,而行人一切安乐名利,亦当知无一非上师所赐。就近因说,安乐名利,由善法而来,善法即从上师学来。就远因说,今生利乐,由於前生善根,而前生善根,仍由前生上师处学来。吾人自呱呱堕地,究何所知,从稍知人事起,渐至现前究竟利乐,而引入佛位,无一不由师来。知经教义,明取舍法,不空过此生,亦莫非师恩。昔荣增意喜降宅,一日乏食,空腹听经,适其师仆觉绛巴,得藏王供一袋糌粑至,荣增私喜以为己德所感。下座後,其师呵之,以其不识师恩。荣增顿自惭伏,忏悔。吾人每以知食,知衣,知文字技术,与修学诸法之师,宜有差别,而不知皆由佛空乐不二智慧中之所显示,如百川聚海,和合一味,以时机方便,各有所教也。现西藏一般皆认现世达赖、班禅,各各大师,皆大悲观音所化现,最初原本无有,由大悲初化人,次立法(世出世法)。其视汉土,则谓一切文化历史,皆文殊之所化现。此皆属於寻伺观察思惟者。此种思惟,在使人生起对师生敬,若果一念及师,涕泪横陈,即是敬心生起之徵相,於此当住定一时。
  戊四、云何行依止胜利。
  此行字,不在思惟,而在见诸行事。由念恩门而遵师语以行,是为行依止。此中分三、一、供养上师一切受用(如财物等)。二、承事,即侍奉。三、为依教奉行。三者中,以後者为最殊胜。昔弥勒日巴云:”供养我都无,依行以为尊。”所谓《依庄严经论》云:”最殊胜供养,即依教奉行。”所谓依教者,即依师所说道次,昼夜勤修是。说加行与正行竟。
  己三、(依马车为丁三)於完结时如何者。
  “所积诸善,由普贤行愿,或以净愿七十颂等,於现在究竟诸所应希愿处,以猛利欲乐而回向之。”
  如前所说,正行修毕时,观想前面诸师,收入顶上释迦,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从自身而至六道有情。复观顶上释迦分身为二,一入自心,自身即成释迦,放光遍照有情,亦悉皆成佛,复一一收入自心。顶上释迦亦收入自心。自心黄色字,上有白色吽字。吽字周围有释迦心咒。於此念咒数遍(嗡、牟尼、牟尼、麻哈牟尼耶、娑哈。)若已学密,即用密法收摄法。如未灌顶者,则诵道次回向文,自此至止观,一一皆分初中後三段,即加行、正行、结行。修加行结行法,均与此同。惟中间修正行一段,各有修法不同。颇公云:依此法修,如修暇满大义,则正行可易为暇满大义。如先修六加行,或将加行、暇满、死无常,三法合修,共作为正行。或将全下士道共作为正行,然後修完结行亦可。每日最好宜修四座,最少二次,亦可。
  六月二十六日讲
  “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後夜,四次修习。初修之时,如其太久,易为沉掉所扰,若於此串习,将来纠正甚难,故须时间短少,次数增多,稍留余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否则将一见座位,便生厌呕,必待修习稍熟,乃可渐次延增。於一切所缘,务令不急不缓,离过而修,则障难鲜少,疲劳昏沉等,皆能息灭也。”
  完结行,初修时间要短,次数要多,晨修六加行一遍,其後修正行,修之时间,不宜过长,倦则稍休息,务使身心清明,毋使昏沉掉举来搅绕。修止、修观,均系如是。如不注意,以後沉掉过患,即属难除。又有秘诀,所谓”稍留余趣”,即对所修境,正有清明趣味时,立即暂休,引起下次乐修之心。亦如好友相对,正乐即别,以後随时当生再见之思。反是,则有见座即呕之弊发生。如已能住缘,则稍增时间亦可,但勿过於弛纵。
  戊二、於未修中间应如何。分二。己一、总明。己二、正明。
  己一、总明。
  “礼拜、经行、念诵等等,虽有多门,其主要者,若仅於正修时精进,未修间,则於其所修法不住念知,多诸散乱者,则生效甚微。”
  未修时间,虽分礼拜、旋绕,念诵诸门,而最主要者,仍为系念正修。如於未修时间,泛览事师法及常啼传,或供曼遮等,是为极顺正修之事,所当作者。如未修时不住念知,则正修时纵有所得,亦易损失。反之,未修时善住念知,正修时纵有所缺,亦可弥补。且一切造罪事业,多由於未修时身心放逸而起故。
  “故虽未修之际,亦应读诵观览关於此类之教法。并数数忆念之,广修助道顺缘,勤忏障道罪垢,且於一切之根本,即本所受之戒,宜善护持。”
  此谓未修时,须修助道顺缘,忏妨道违缘,防护所受戒律。古德云:”修行而不知积资,如未沾润之种子。如欲心生通达而不串习,如画火焰。不善守戒,如无主之宝。”种未沾润,不能生芽。画火,不能发光生热。无主之宝,人人得而取之矣。故於修未修时,均能护戒、积忏,并串习所修诸义,亦即整个道次修法。
  己二、正明。分四
  “复应於止观易生之四因,善修习之。”
  四因中,一、守护根门,二、正知而行,三、於食知量,四、悎悟瑜伽。即不修止观,於他法亦须修此,而後戒等方易守护不失。
  庚一、守护根门
  “谓依於根尘生六识已,再於识所了别之悦意六境,及不悦意六境,生贪瞋时,当好自防护,莫令生起。”
  此门分噶巴、挡巴,即一守、二遮。如色声香味触,有悦意不悦意六种,由悦意之六种而生贪,不悦意六种而生瞋。随时警觉,贪瞋一起,立即遮止,如是,《朗忍》谓之固守。所守者何,即六根是。以何固守,即正念是。固守何处,即悦意之六境与不悦意之六境是。以何法固守,即噶巴是(觉即对治)。固守本体为何,即无记或善心所是。然此不过对治贪瞋现行,而烦恼根本,则仍赖通达空性。如自身生贪,能知其为三十六物,无实身可行,则贪念自息。如用不净观,先观眉间一洞,内脓血渐变而成白骨,渐及全身,皆现白骨。如用挡巴,则须先择净地,远离可欲境。总之,如对治有效,则用对治,对治无效,则择地远离之,如居山林或寂静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然此为粗劣有情而说也。
  庚二、正知而行
  “如《入行论》云:‘身心於时时,应数数观察,专务於此者,即护正知相。’此谓身等於彼彼事转时,须依正所了知之应作不应作而行。”
  身心能於时时数数观察,即具足正知教授。噶当大德有云:”动中常察语,独处常观心。”此能观之心,即正知相。昔有一人名月称(此与月称菩萨同名而非彼月称)其父积有六袋粮食,因而心起贪想,由六袋粮籽,年年丰收,增加可以满楼,由此富有,而娶妇,而生子,子取何名。正悬想间,适鼠噬袋坠,遂致殒命。此由不正知观心之过患如是。过仓巴云:”身语意三业,尤以观心为要,能如此,则入有意义道内,虽近市廛,亦不为动。否则闭门静坐,任心乱弛,仍与未修无异。因说偈云:四大和合须弥身,应有常住不动心,希有修要即在此,如能修此即修行。”故身心於彼彼事转时,须依正知,察其应不应作而作,应作即作,否则即止,不使入於不善一面,而入於善之一面。如是不放逸,是正知相,略说如是。在《入行论》及无著《五地品》,则有应行应言各五种,均经详举,如身业、眼业、肢业、法衣钵业、乞食业等是。
  又须依正所了知之应作与否云者,如寂天菩萨云:”任修何法,若心是如何思惟,自己尚不明了,纵所修为安乐因,亦无意义。”以三业中意为主故。如噶当派善知识贡加瓦,专事观心,座前以黑白石子,记其善恶念头,白多则自赞,黑多则自责。故观察心意,比较观察言行,尤为根本,尤为重要。能如比正知而行,一可远罪,二可生定。专用守护根门与正知而行二法,亦可不堕三恶道。
  六月二十七日讲
  庚三、於食知量
  “改正过多过少违量而食之串习,总以无碍修善为度。又修於食爱著之过患,以无染心及为饶益施者,并念身中诸虫,现以食物摄受,俾未来世亦得以法摄而化之。又念,为作一切有情义利,而受此食。”
  总上可分为四点:一、遮过多,二、遮过少,三、遮违量,四、遮具足烦恼。如过少则生饥饿疲乏,有修善无力之弊。过多则生身重神昏,呼吸不调之弊,均不能修。古德谓,当自揣食量如何,分为三份,食其二而余其一,作风脉调和之余地,总以无碍修善为度。亦当自揣,上度所食能支持至下度食时,不起饥乏,乃为合度之相。违量者,谓食未消而复加食,使消化不及,因而生病者是。四、烦恼食,能生不悦意事,及不安乐因。所谓烦恼者,分饭食来源与资料来源,如由屠夫刽子手而来之食是。资料,谓由贪爱其滋味,即为贪烦恼而受用,如对食物而生起偏爱耽嗜者是。故当先思饮食过患,此中分三:一、受用过患,二、消化过患,三、成因过患。一、受用过患,入喉即成不净。二、消化过患,下咽後化为血液,或粪溺等,种种不净。三、成因过患,凡一饮食之成就,多须经过种种辛苦而来,其中有被人劫夺侵食,攘窃等之情事,由是而引起父兄不睦,或天人斗争,亦事所恒有,因此关系,牺牲生命者有之,为人奴役受鞭挞者亦有之,甚且有求食不得苦之烦恼,临终而堕入三涂者亦有之。如能思惟如是诸过,则贪食之心可以渐息。离贪而食,即无染食。又有饶益食,即以食布施,谓食时,行者对於身中诸虫,作布施想。西藏布施,分施主与施者,例如施茶,茶之所有者为施主,斟茶者为施者,行者於食时,须作施者想。依显教,可念身中诸虫,现以饮食摄受,为将来以法摄受之缘起。依密教,则作”供错”想(供错即供养之名词),又须临食作愿,为一切有情义利之身而受此食。如:
  “《亲友书》云:‘受餐如服药,如量去贪瞋,非为肥骄傲,但欲任持身。’”
  谓但为任持此身而食。肥,指肥润身体,骄傲,谓以盛馔憍人。《俱舍》分四食,即蕴食、触食、念食、定食。四食皆可以长养人身根。蕴食,即常食。触食,如日光空气之类。念食,如望梅止渴之类。例如昔年藏中大饥,一家子女皆病,其父乃取河沙盛袋中,子女见之,即觉不饥。後,其父数日不归,取视见沙,顿时饿死。定食者,因定中四大调匀,不食亦可不饥。
  庚四、悎寤瑜伽
  “勤行悎寤瑜伽,及睡眠时应如何者。《亲友书》云:‘精勤度永日,及初後夜分,眠梦犹存念,勿使命虚终。’”
  藏文此偈有印王名,首句为末句。夜分,谓眠时,眠且存念,何况非眠。
  “谓昼夜永日,及夜之初後二分,是正修时,若修习之余,在经行宴坐中(应以精勤),净附五盖,令其具义利也。睡眠者,系休息时,虽然,亦勿令其无义空过。”
  以上摄修及未修在内,总令经过悉具意义,虽睡眠未修时事,亦令具意义也。如是推之,永日永年乃至毕生,皆具意义。睡眠意义,於身之威仪有关。若终夜不眠,则气息脉络,亦不能调息生新力量。
  “此中身之威仪者,於中夜时,右胁而卧,左腿压右上,如狮眠伏。”
  狮之威力最大,虽卧,百兽不敢近。其状以右胁卧,腿则左压右上,以右掌承颊,小指置鼻孔下即得。取狮卧者,一现活跃,二远魔祟,三少梦魇,四易警觉。此外,如仰卧为天相,伏卧为畜相,左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