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爸老妈的100个长寿秘诀 作者:闻卓屠骄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给老爸老妈的100个长寿秘诀 作者:闻卓屠骄阳-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儿童天性纯真,无忧无虑。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难免被他们的天真童心感染,令自己也拥有一颗童真之心。如此,时间即便能在我们的脸上刻下数道痕迹,也无法磨灭我们那颗不朽的童心。
  记得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教育者能做到“四有”——言之有理、行之有度、教之有方、爱之有心,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若想让孩子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也并非困难之事。只要我们做长辈的勤加研究儿童心理,将我们的爱,通过科学的载体正确施与孩子,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必会因此而开花结果,带着我们的爱自由飞翔。
  “教育孙辈”有窍门
  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没有科学的教育方式,再多的肥料也只会成为毁坏树苗的罪魁祸首。有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才能将自己的爱,一点一滴地注入孩子的体内,成为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养分。
  尽量避免与孩子的父母起正面冲突。当我们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父母不一致时,不妨静下心来大家一起仔细商讨,切勿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争吵与强硬行事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倒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在他们心中留下家庭不和的印象。
  勿要盲目相信经验。经验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盲目相信经验,却可能让我们无法识别真理所在。时代在变,爱孩子的方式也有所改变,如一味不求变通地将过去的经验用在孩子身上,只会适得其反,播下爱的种子,却无法收获爱的果实。
  人生体悟
  对于老年人来说,孩子是生命新的曙光;对于社会而言,孩子是未来顶天的栋梁。当我们将孩子抚养成人,便是为社会培育了一棵撑天的大树。相信只要我们遵从科学的教育方式,并且顺从其心理发展规律爱他们,孩子定会不负我们的期望,茁壮成长,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35.养心重于养身
  只有当我们的“心”养好了,身体才会随之平安、长寿。我们亦只有将静心、平心、清心等当作一种人生美德去对待时,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养心、修性,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在中国传统养生之法中,精神食粮远远重于物质营养,情绪锻炼大大优于身体锻炼,心态平衡亦大于生理平衡。所以,自古就有养生名言“养身必先养心”流传千年,且深入人心。
  那么,究竟何为养心之道呢?
  养心之道的关键即为养性,孙思邈认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皆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何为性?“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按照现代的观点通俗说来,便可归结为三点: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淡泊对名利的追逐。
  心性修炼既成,便需要一个载体来达到维持良好心性的状态,这个载体便是心境。如若说良好的心性犹如一颗灵丹妙药,那心境便是炼制并承载这颗药丸的炼丹炉。老人若是没有一个好的心境,那心性的修炼便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些方法。
  多多微笑。微笑是舒展心情的一种极好方法,常常保持微笑的表情,不但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亦能使人心情好转、振奋精神。不单如此,当我们逐年累月养成微笑的好习惯,我们就会感觉内心充满了喜悦,充满了自信。
  常常想象美好的景象。美好的自然景象能令人身心愉悦,烦恼自然一扫而光。当我们无法亲身体验到这种美妙的感觉时,不妨采取空间想象法,让我们的心灵飞越时空,与大自然心神交融。古有高僧云:“静神养气。”当我们将心神置身于美好的景象之时,身心入定,烦闷之气等生活中不快的情绪都会随之消失。
  多听健康音乐。一曲健康的乐曲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当我们心情不佳、情绪低沉时,选择适当的音乐欣赏,不但能使不良情绪得到抑制,更能使我们的精神为之振奋,心境大为好转。
  众所周知,无论是养性,或是锻炼心境的最终目的便是为了平心定气,使我们的身体机能在暮年之时仍能达到最佳,达到百病难侵、身心愉悦的效果。除了上述借助外界因素辅助之外,以下的养心三要决,亦是自内而外,由心而发,更有助于我们养心养神。
  莫要惦记生病。疾病似乎与人心意相通,如若我们将它遗忘,它也极少来打搅我们的身体,而当我们无端担心害怕它时,它却偏偏会找上门来。老年人若想驱逐疾病,便要让自己的心中牢记健康二字,相信自己的身体,相信自己拥有一颗抵抗疾病的心。
  莫要惦记衰老。生理年龄我们虽无法改变,但心理年轻却是可以由自己做主的。当我们相信自己的心理年龄只有20岁时,心态便会年轻许多,心情愉悦了,生理方面的调节也会顺畅许多,自然也就达到了延缓衰老的作用。
  莫要惦记烦恼之事。烦恼由心而生,杂乱烦躁的情绪则会干扰我们修养身心。当我们遇见烦心之事时,将它牢记心中,是丝毫没有益处的,如若将它抛之心外,坦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反倒有助于我们修炼心神。
  我们要坚信,心灵维系着我们的健康,维系着我们的世界。只有当我们的“心”养好了,身体才会随之平安、长寿。我们亦只有将静心、平心、清心等当作一种人生美德去对待时,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养心、修性,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修养心境”有窍门
  静心顺气。只有静心,方能保持平和的心境。而唯有拥有平和的心境,才能让我们看见生活更加美好的一面。老年人切忌心乱,心乱伤神,心神一旦全乱,气息便会紊乱不顺,身体机能也会迅速下降,疾病也会趁虚而入。静心便是要我们在浮世之中做到触乱不惊,如此,气顺心静,外界魔障也就难以入侵我们的身体了。
  善心养神。神是精气之魂,养神,其实就是一个我们不断净化自己灵魂的过程。如是,当我们拥有一颗善良仁爱之心,我们的灵魂也会变得分外美丽。当我们向他人施与善心之时,同时也修炼了我们的心神,让我们不受不良心态的影响。
  清心养德。生活中能使我们动心的名利之事数不胜数,如若我们没有一颗清净之心,难免被这些外物所影响。养心贵在养德,当我们面对物欲横流之时,德高方能心静,而只有清心才能抵制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干扰、诱惑,还我们的心灵一片宁静。
  人生体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世外桃源之主人陶渊明的内心写照。人到老年,若能时时刻刻保持一份无牵无挂淡然平和的心态,对天地万物都抱以欣赏的情怀,不但有益于健康养生,亦可真正体会到晚年的美好与欢快。
  36.糊涂是一种大智慧
  锋芒毕露的精明与假装糊涂的大智慧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当我们斤斤计较众多小事时,总是会因绊脚的石子而苦恼,而大智若愚者却会将石子踢到一边,眼中早已收获了众多美丽的风景。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这句话不仅对年轻人大有裨益,对老年人而言,更是非常有益。人到晚年,与其精明一些,不如偶尔糊涂一次。这糊涂不是不聪明,不是不智慧,而是一种精明的大智慧、一种超越智慧的大境界。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于何种人最聪明颇有争论。有人认为,凡事精明算计,乃为聪明;另有人说,懂得见风使舵者,不失为一种聪明。但所有的看法,却都不及苏轼的那句——“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来得透彻、深刻。
  古人的智慧实在不可小觑,那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至理名言。当楚庄王三年“不鸣”时,其身边又有几人不认定他是一位糊涂昏君?而终到他“一鸣惊人”之时,四周之人方才恍然大悟,赞叹之声随之接踵而来。这,便是糊涂的智慧。
  古代帝王学会了糊涂,可将其用作一种政治策略,而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学会糊涂亦是非常必要之事。因为,糊涂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炼,更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一种经历了时间洗礼的睿智之举。
  难道不是吗?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比健康更加重要的事情吗?那么,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在某些事情上面糊涂一些,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之举呢?事实上,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假装糊涂要比事事精明有益处得多。
  糊涂使人心态更加良好。懂得糊涂的人,不会被小事干扰心情,也不会因小事而郁结烦闷。他们看透了人间百事,因此,对于某些事情,他们深知聪明在外不如糊涂行事。因为糊涂,他们看得更开,心胸更加宽阔,心态也更加良好。
  糊涂让人眼光更加长远。精明的人一心想得到西瓜,却始终都只拣到芝麻;而真正聪明的人,却从不着眼于眼前的小利,大利反会接踵而来。其实,大智若愚者并非依靠运气行事,他们的目光更加长远,运筹帷幄,成竹在心,只是不露声色罢了。
  糊涂使人更有人缘儿。“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言”,在此,我们也可将其理解为一种糊涂的境界。试想,人们究竟愿意和一个处处看似精明的人走得更近,还是乐意与一个懂得糊涂的人为友?事实显而易见了。
  当我们自以为对某事拥有锦囊妙计之时,不妨摸摸胸口,问问自己:一直纠缠于此事,于己可有益处?在这件事上浪费时间,又是否真的值得?毕竟,我们的时光已宝贵如金,将如金的时光耗费在一些无关的小事上,又岂是真正明智之人所为。遇事糊涂一些,不仅可以放宽我们的胸怀,更可为我们省下大量时间,让我们尽力完成自己喜爱之事。
  那些在小事上看似精明的人,总是着眼于脚下,当他们不停地为了脚下的石子而苦恼时,大智若愚者却早已将石子踢到一边,眼中早已收获了众多美丽的风景。如此,究竟哪方更加聪明,我们便可一目了然了。
  但无论如何,老年人运用糊涂的智慧,都绝非是要自我欺骗。在许多事情上,我们的眼睛虽假装不见,但心里一定要对此有座天平,孰是孰非,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好比一场棋局,最开始步步为赢的人并非一定能笑到最后;而假装糊涂之人,会令对手放松警惕并渐渐落入已布好的口袋阵,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学会糊涂”有窍门
  眼不见心不烦,糊涂一些心更宽。烦恼之事不入眼,在我们的记忆中便不会存档,自然也就没有烦恼找上门来。我们不妨对于一些看不过眼,却又无伤大雅的小事,多多绕行,切莫自寻烦恼,气伤了身子。
  大事抓,小事放,糊涂一点更悠闲。作为一家之长,原则上的大事自然是不可不管,但一些与己无关的小事,不妨睁只眼闭只眼,让它过去也就罢了。老年人偶尔糊涂行事,便不会过于劳心,自在一些岂不更好。
  管千事,管万事,眼拙心明才管事。无论我们心系千事、万事,如若无法看到事情真正的本质,那么即便看到的事情再多也是无用的。我们应当做到眼拙心明,纳天下于眼中,却要不为所动,乃到当出手时方出手。如此,之前的糊涂才是一种大大的英明之举。
  人生体悟
  再锐利的宝剑,也需常呆剑鞘方能保其锋利,如若长时间将锋芒裸露于空气之中,迟早会被水分与氧气侵蚀,变得锈迹斑斑。老年人也是如此,如若事事算计,将精明随处运用,便会看见许多看不过之事,听见许多听不过之言,时时被烦恼缠绕。糊涂更像是一把保护伞,将我们的智慧深藏于胸,令我们免于忧愁的侵扰。
  37.友情是滋润心灵的雨滴
  与同龄人交友,可以排遣内心寂寞,增添生活色彩;与年轻人交友,可以紧追时代步伐,感染青春活力。人到晚年,体质的衰老无法挽回,但友情却是滋润心灵的雨滴,它使得我们永葆青春。
  “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这首真挚的歌已流行了许多年。人到晚年,行走在人生的阳光大道上,此时如果能有一群情投意合的友人聚集身旁,前路必定会更多乐趣,更少艰辛。
  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交圈骤然变窄了许多,许多人都会对此感到不够适应,觉得生活一下子缺失了色彩,变得单调起来。儿女要忙着工作,孙辈要忙着学习,此时能够为我们带来日常乐趣,让我们重新找到年轻活力的也只有老朋友们了。凑合三五知己一起晨练、登山,是舒体健身之乐;一起打牌、跳舞,是休闲娱游之乐;一起下棋、炒股,是活跃思维之乐。这些积极的交际活动不仅会令人精神舒爽,更有利于养生延年。难怪古罗马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多交一个朋友,多增十年寿命。”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已过了浮华之年,早已抛却功利之心。对于我们来说,交友无非贵在知心、交心,并将我们的快乐相互分享。基于此道,在众多的交际圈中,多年相交的老友,自然是我们的首选。老友不但与我们多年相识、相知,更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是真正能与我们交心的朋友。
  因此,老友是我们绝对不能放弃的精神伙伴。为了让这些伙伴常存身边,我们不妨多让以下这些良好的品质驻足我们身边,助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
  对友人常迎笑脸。当我们微笑时,朋友的心情也会随之愉悦,而当我们烦恼忧愁时,朋友也会被我们的坏情绪所感染。当欢乐一分为二,每个人得到的快乐都是之前的两倍,如若我们能常常对朋友笑脸相迎,不但能因此得到双倍的快乐,更能让我们的友谊之树渊源长青。
  克服过度的自尊心,大度待人。当我们的自尊心过强,便会在不经意之间处处计较他人的一言一行。长此以往,便会影响自己与他人的交往,甚至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当我们放下面子,对朋友那些随意之举不加计较时,他人便会因为我们的大度更加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