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辩的艺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诡辩的艺术-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众人齐看纸上写的是“虎”字,落款为“张作霖手黑”。张作霖的秘书凑近张作霖小声说:
  “大帅,您的落款‘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字,成了‘黑’字了。”
  张作霖听了,两眼一瞪,大声骂道:
  “妈个巴子,你懂个屁!谁不知道在‘黑’字下面加个‘土’字念‘墨’?我这是写给日本人的,不能带‘土’,这叫‘寸土不让’!”在场的日本人听了,个个张口结舌。
  张作霖此举,对于一个军阀来说,真可谓奇绝了。关键词语是支配对方论点的核心,将它偷梁换柱,不但能取得难以言传的效果,而且还能有力地反驳对方。
  11。据实作答形拙实智
  ——实话实说术
  有些问题虽然十分简单,却不容易回答。
  在社交场合遇到别人提出类似的问题则容易让人感到难堪。如果我们对别人的问题不予回答则显得自己无知,同时也很不礼貌,但如果牵强附会,勉强回答,也会让人厌倦。
  实话实说诡辩术,就是在论辨中对一些简单而不易回答的问题以实际的回答转换问题实质的诡辩技巧。
  实话实说诡辩术可以帮助你回答你不知道的一些问题。国外有一个导游陪同旅游团到某一个历史名城参观。游者问:“请问有什么大人物诞生在这个大城市吗?”导游一下子茫然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但他非常机敏地说:“不!先生,这个城市里诞生的都是婴儿。”
  旅游团里的人们哈哈大笑。
  一个导游陪同参观团参观古城,却连古城历史上有哪些名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很难堪的事情,但导游巧妙地用语言摆脱了困境,表现出他高超的诡辩技巧。
  实话实说诡辩术可以帮助你回答一些不友好的提问,也可以帮助你回答一些不好直接回答的问题。
  有人向瑞士大教育家彼斯塔洛奇提出一个伤脑筋的问题:“你能不能看出一个小孩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能,”彼斯塔洛奇干脆地答道。“如果是个小姑娘,长大一定是个妇女;如果是个小男孩,将来准是个男人。”
  彼斯塔洛奇遇到的是一个无聊且棘手的问题,更高明的教育家也无法回答。
  但彼斯塔洛奇却用大实话来回击他。本来这个问题会使彼斯塔洛奇很难堪,但他却反而把提问题的人置于尴尬的境地。
  某学院的一名学生,第一次陪外宾赴宴就遇到了麻烦。“这是什么?”外宾指着盆里的菜问道。
  那是两个剥了壳的鸡蛋,经过厨师的艺术处理,几乎如同凤凰蛋一般。偏偏egg——鸡蛋这个词怎么也想不起来,他灵机一动,笑着回答:“这是公鸡夫人的孩子。”
  语毕,同桌的外宾不由地鼓起掌来,“Verygood,very—good!……”这位学生实话实说,反而使自己的无知变成众人赞叹的幽默。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他们提的问题,用实话实说诡辩术也可以奏效。
  “阿英,你受过高等教育,是个有身份的人。但你在那个粗鲁的阔佬面前为何低声下气呢?”
  阿英:“人类本来就是如此,你想挤牛奶,当然要在牛的面前躬下身来!”别人对阿英提出的问题,是想挑拨阿英与老板的关系,也是对阿英人格的污辱。而阿英却作了一个巧妙的比喻,瓦解了对方的攻击。由此可见,对于一些简单而不易回答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自作聪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回答,其实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作法。最大的智慧是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理解世界。
  12。委婉表达心领神会
  ——言下之意术
  言下之意诡辩术指在论辩中,双方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有意不把话挑明,而用隐蔽、暗示的表现方式,把直意包含在词语中,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向,让对方心领神会,即”言不到意到”的诡辩技巧。言下之意诡辩术在外事交往中有特别的使用价值。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在一次酒会上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两国隔绝了20多年……”真可谓“绝顶好辞”。其中“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就是一句隐含着大量内涵的“隐语”。
  从字面上,人们很容易明白其中的“言下之意”,这样既避开敏感问题缓和了气氛,又表明了原则立场。
  外交家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明白地表示自己的态度,又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意图时,就需要用这种言下之意诡辩术。
  请看这样一段外交对话:
  甲问:“我们的意图是下次会议能在纽约召开,不知贵国政府认为如何?”
  乙答:“贵国饭的味道不好,特别是我上次去时住的那个旅馆更是糟糕。”甲问:“那么,您觉得我今天用来招待您的法国小吃味道如何?”乙答:“还算可以,不过我更喜欢吃英国饭。”
  乙方用“隐言”表达了自己希望在英国召开这次会议的想法。这不是故弄玄虚,有意做作,这是外交的需要。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微妙的。外交家出言的得失,往往会产生相应的国际影响。因此,外交家们为了在外交活动中占据主动地位,常常运用言下之意诡辩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向。
  事实上,言下之意诡辩术是一种留有余地的诡辩技巧。它在外交上,能很好地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作到“进可攻,退可守”,真可谓是“直道好跑马,曲径可通幽。”巧妙地运用它,具有调和气氛,试探对方,以及随机应变的作用。
  这种言下之意诡辩术,不仅在外交场合,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有积极意义。
  某单位工人小王要结婚了,团支部书记问他:“小王,你们的婚礼准备怎么办呀?”
  小王不好意思地说:“依我的意思,简单点,可是,丈母娘说,就这么一个女儿……”
  书记说:“咱们车间的小李、小张也都是独生女啊!”在这段对话中,双方都运用了隐语。
  小王没有说明要大操大办,但话里隐含了要大操大办的意思。书记也没有直接驳斥小王的意思,而是用了小李、小张新事新办的例子,曲折地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叫小王去体会、品味,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总之,这种“言下之意”的暗示,运用得好,能收到微妙的交际效果。13。一词多义一语双关
  ——一箭双雕术
  一箭双雕诡辩术,是论辩中凭借语音中的一语双关,或利用某个词的多音或多义,或者利用语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以一种回答同时达到两个目的的诡辩技巧。
  刘三姐既勤劳勇敢,又聪明美丽。
  有一天恶霸莫怀仁梦想逼刘三姐成婚。刘三姐提出要按壮族的规矩对歌结亲,胜了成亲,败了莫再啰嗦。
  莫怀仁只好答应了,并请了陶、李、罗三个秀才前来与她对歌。双方对了许多歌,三个秀才都败下阵来。莫怀仁贼心不死,想用最后一首歌难倒刘三姐。他唱道:
  “姑忍受你且莫逞能,三百条狗四下分,一少三多要单数,分不清就是莫家人!”
  刘三姐微笑着唱道:
  “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九十九条守门口,还剩三条狗奴才。”
  这样,刘三姐既把狗分开了,又把他们痛骂了一顿,刘三姐用的就是一箭双雕诡辩术。
  运用一箭双雕诡辩术,应该有机敏的头脑、深邃的洞察力和一定的语言技巧,还要有一定的幽默感。利用语言文字的谐音、多义、多层次意义来作文章,言在彼而意在此,既不能太直太露,太直太露则缺乏艺术性、兴味索然,也易于被对方抓住辫子;又不能过于隐晦,要让人稍作思考后即能清楚地理解。
  一个中秋之夜,当时正在上海未回的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应邀参加一个由齐齐哈尔市到上海学习的厂长和盐城来上海学习的学员组织的联欢会。联欢会时,人们请齐齐哈尔市委书记讲几句话,面对天南地北的这两部分人,市委书记说:
  “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是著名的丹顶鹤的故乡。丹顶鹤是一种候鸟。冬天,丹顶鹤就要南飞,飞到哪儿去呢?飞到盐城,和那里的百姓一起过冬,第二年春又飞回齐齐哈尔。丹顶鹤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飞来飞去,早就把我们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了……丹顶鹤那么美好,既是齐齐哈尔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我希望我们两地人民经常往来。我们要到盐城感谢当地人民对丹顶鹤的关照,也欢迎盐城的同志来丹顶鹤的故乡游览观光……”话音未落,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齐齐哈尔市委书记的一番话,牵动了两地情,用的也是一箭双雕诡辩术。面对一方来自天南,一方来自地北的人讲话,不能单只向着哪一方。如果以齐齐哈尔市的人为主,就会怠慢了盐城的同志;而以盐城的同志为主,又恐辜负了“家里人”的期望。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做到对双力的情绪都要照顾到。这里,关键就是要找到一种能同时打动双方心灵的东西。齐齐哈尔市委书记找到的便是丹顶鹤,用这种美丽的鸟,表示了对两地同志的美好感情,又将丹顶鹤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巧妙地与齐齐哈尔市和盐城的地理位置联系了起来。
  一箭双雕诡辩术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14。妙语双关讽刺辛辣
  ——一语双关术
  一语双关诡辩木,就是利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义的关系。有意使一句话具有双重意义:表面在说这件事,实际上指另一件事。一语双关诡辩术既可以用来嘲讽,又可以用来委婉表明自己不便直言的观点。
  从前,有个县官带着随员骑着马到王庄去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道口,不知朝哪边走才对。
  正巧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走来,县官在马上大声问老农:“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
  那老农头也不回,只顾赶路。
  县官大声吼道:“喂!”
  老农停下来说:“我没有时间回答你,我要去李庄看件稀奇事!”“什么稀奇事?”
  “李庄有匹马下了头牛。”老农一字一板地说。
  “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县官百思不解。
  老农认真地回答道:“世上的稀奇事多哩,我怎知道那畜生为什么不下马呢?”
  对于这位问路时既不下马,还大声吆喝的县官,老农机智地运用了一语双关诡辩术来给予揭露和讽刺。
  他借字面上的李庄之马下了头小牛却不“下马”的“稀奇事”,影射讽刺身为县官的大老爷连问路时该“下马”都不懂的咄咄怪事;借字面的“畜生”,斥责连做人的常礼都不懂的县官。
  据载,光绪三年(1877年),许多地方发生灾荒。河北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县)等地为旱灾和蝗灾;浙江宣平水灾;陕西沔县雹灾;仅陕西高陵县,就“饿毙男妇三千余人”。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当时,清王朝由李鸿章主政,翁同龢任户部尚书。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
  于是有人用双关语编撰一副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联语巧妙地嵌入了他们两个人的官职、籍贯和“政绩”。联语中“肥”与“瘦”,“熟”与“荒”,妙语双关,讽刺辛辣。运用一语双关诡辩术时,要考虑场合、时间等因素,最好能“触景生情”,信手拈来,这样不致于使人产生造作之感。
  运用一语双关诡辩术时,所用的双关词语要以对方心领神会为原则,否则,“孤芳自赏”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伟大的物理学家彼埃尔·居里和玛丽在结婚前同在一个实验室工作,长期的合作、共同的追求和深切的了解使他们相爱了。彼埃尔·居里对工作认真,对仪态典雅的玛丽更是一往情深。
  一次,当玛丽因故要回波兰故乡时,彼埃尔·居里十分焦急,他对玛丽说:
  “你十月间还回来吗?答应我,你还回来!你没有权利放弃科学!”玛丽完全听明白了彼埃尔含蓄而热切的语意,很感激彼埃尔对自己的真挚热烈的爱,便满怀深情地回答说:“我很愿意回来!”居里的话中所说的“科学”的含意是一语相关的:既包括科学事业本身,也包含居里自己!
  玛丽对居里含蓄而热烈的表白自然心照不宣,激情难禁。而她的回答:“我很愿意回来!”同样是语带双关,她同样离不开科学事业和科学事业上的忠实伴侣居里。她愿早日回到居里的身边,回到科学研究的岗位上。居里和玛丽,都机智巧妙地运用了一语双关术,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心情。这一语双关的一问一答,多么含蓄而又风趣地反映了这两位科学工作者真挚、热烈的爱情和高尚的修养与情趣。
  一语双关诡辩术在论辩中具有双重作用:它能够使语言幽默、含蓄,加深语意,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对论敌的嘲讽,挪揄,令其手足无措,不得不服输。
  15。百般挑剔巧钻空子
  ——吹毛求疵术
  吹毛求疵诡辩术,就是诡辩者钻对方语言的空子,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吹毛求疵,作出似是而非的议论。
  吹毛求疵总是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即可以忽略的地方)要求其精确。换言之,就是钻空子。
  但是,往往不必要精确的地方一般又蕴含着某种精确的部分,这部分是完全可以利用的,尽管这种“利用”是叫钻空子,那也是一种合理的利用,是不可指责的。
  人们为了简练总是把不必要精确的地方省略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精益求精哪怕是个幌子那也是无可非议的。
  故此,吹毛求疵诡辩术只要运用恰当,也可作为常用的诡辩技巧之一。吹毛求疵诡辩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介绍下列常见的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况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有些话是可以而且应该省略的,否则会流于烦琐冗赘,而诡辩者常常对略语吹毛求疵,《韩非子·说林上》中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客人贡献“不死之药”给楚王,他把药送到“谒者”那里,“谒者”捧着药入宫,遇见”中射之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