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骈拇第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庄子.骈拇第八-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
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
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
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
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
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
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
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
;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
“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师金曰:“夫刍狗之
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
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
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
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
?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
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
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
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
也。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
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
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囗(左“木”右“且
”)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今取囗(“援”字以“犭”代“扌”)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囗
(“龄”字以“乞”代“令”)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
犹囗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
,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
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
?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
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
得也。”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
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
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
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
,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
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
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
;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
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
,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
、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
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蚊虻囗(左“口”右上“先先”右下“日”音zan4)肤,则通
昔不寐矣。夫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
,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
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囗(左“口”右“句”)
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
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囗(左“口”右上“力”右中“力力
”右下“月”音xie2)。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
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
”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
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
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
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
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进,
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
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
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
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
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
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
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惨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
,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
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
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
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
岂履哉!夫白囗(左上“臼”左下“儿”右“鸟”音yi4)之相视
,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
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
,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
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
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
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
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
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
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
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囗(左“口”右“句”)呼吸,吐故
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
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
,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
之道,圣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
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
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
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遁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
,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
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
无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
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
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
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
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
,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
帝。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
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
谓之真人。


《庄子·外篇·缮性第十六》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
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
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
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
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
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
。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
,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
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
,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
。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
,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
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
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
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
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
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
也。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
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
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
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
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
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
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囗(左“氵”右“矣”音si
4)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
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si4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
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
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
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
似囗(上“田”中“田田”下“石”音lei3)空之在大泽乎?计
中国之在海内不似囗(左“禾”右“弟”音ti2)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
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
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
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
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囗(
左“足”右“支”):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
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
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
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
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
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
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