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难经古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55-难经古义-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饮食不为肌肤。(皆属本病)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木克土)脾当传肾。(土克水)肾以冬适王。王者 
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水旺)得之。肺之积。名曰息贲。(挟喘息而发) 
在右胁下。(肺部位)覆大如杯。(形)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本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 
传肺。(火克金)肺当传肝。(金克木)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 
甲乙日(木旺)得之。肾之积。名曰贲豚。(如豚贲突)发于小腹。(肾部位)上至心下。若豚(奔)状。或上或下无时。 
(积状)久不已。令人喘逆。(及其所生)骨痿少气。(本经病)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土克水)肾当 
传心。(水克火)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火旺)得之。 
此五积之要法也。 
按此篇详言五积名形。与所以得病之由。而其名与病形。义无容疑。至其谓得病之由。则未尝不使后人起惑焉。夫 
五积之所由生。固执月日。则虽难经。其说或涉怪诞。何者。其所谓肝曰季夏戊己。心曰秋庚辛。脾曰冬壬癸。肺曰春 
甲乙。肾曰夏丙丁。岂有如是拘拘时日哉。果若其说。则凡五积之病。方其时发者。皆能推算月日知之乎。盖积之为病。 
脏气怫郁而所致也。夫人之情。每有好恶。至其有感。则脏气为之动。动而中节。何害之有。一或有偏。则脏气为之倾 
移。而运化失常。故因其偏虚。邪气凑焉。所谓肺病传肝者。肺邪乘肝虚。经云。虚者受邪是也。肝又欲传脾。是其道 
也。然其时脾无虚。则邪无入地。而不能传焉。经云。实者不受邪是也。肝复欲还肺。然其不受者。横且有所不胜也。 
故跋胡HT 尾。进退维谷。故留 
结为积。是以相克之病。假令金克而土旺。则木邪何往。所以留结于本部也。余脏可以例 
推。学人莫以文害辞。而以意逆志可矣。滑注情感之说。以性理言。迂远而阔于事情。不可从矣。 
(第五十七旧同)难曰。泄凡有几。(泄名多故发问)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约言)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 
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五泄至甚乃为后重后重即痢滑注以后重蒙大瘕泄非是)胃泄者。(即 
谓飧泄)饮食不化。(完谷挟风)色黄。(未失胃土本色故比诸后四泄则最易愈)脾泄者。(即濡泄)腹胀满。(有湿)泄 
注。(涩滞)食即(或)呕〔声物(或)共出〕吐(无声有物)逆。大肠泄者。(即谓洞泄)食已窘迫。(肠胃有寒)大便 
色白。(澄彻腥秽)肠鸣。(有寒邪故)切痛。(拘急而绞较前二证稍重不易治)小肠泄者。(即谓血泄)溲(小便通)而 
便脓血。(赤白兼下)小腹痛。(痛在齐下是为痢候)大瘕(结瘕所成)泄者。(即谓肠 )里急后重。(腹里急痛涩滞不 
通)数(次)至圊而不能。(大)便(阴)茎中痛。(小便不通)此五泄之(紧)要(诊)法也。 
按内经谓泄痢居多。所谓飧泄洞泄濡泄 溏瘕泄暴注下迫是也。其所谓痢。则曰肠 便血。曰下白沫。曰下脓血。 
扁鹊乃去繁而就简。故脾胃大肠三焉者。此谓泄泻。小肠大瘕二泄。此谓痢疾。轩岐谓之肠 。仲景谓之滞下。其义一 
也。总言之。则为五泄。泄一变至于后重。则为痢。然则泄与痢。固一源而二岐。素问云。下为飧泄。久为肠 。是也。 
泄多属寒。痢多属热。且其泻与后重。亦自有别。盖灵素所载。其证多端。若无系属。扁鹊约为五泄。且以脏腑名蒙泄 
字上。则有所归着。而至其审证施治。则有大裨于后人。后世方书。汗牛充栋。至其分泄痢之名。亦或倍蓰之。或什百 
之。乃使后人有多岐亡羊之惑。学人务本。则其道自成矣。 
(第五十八旧同)难曰。伤寒有几。(总括下文五种伤寒)其脉有变(滑注作辨义亦通)否。然。伤寒有五。(分别 
五症)有中风。(仲景所云风邪在卫)有伤寒。(寒在荣)有湿温。(身体重)有热病。(热而不恶寒)有温病。(即四时不 
正之气)其所苦(大义见素问故此不论)各不同。中风之脉。阳(寸)浮(表邪)而滑。(风)阴(尺下皆同)濡而弱。 
(里气不和)湿温之脉。阳浮(表)而弱。(湿)阴小而急。(里寒)伤寒之脉。阴阳俱盛(有力)而紧(寒)涩。(邪在 
血)热病之脉。阴阳俱浮(表里热)浮之而滑。(邪实)沉之散涩。(荣气不和)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 
各(已上五病)随其经(邪)所在而取之。(一句总结上诸病滑注以附温病一证非) 
按内经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由是观之。则所谓热病。其所指义尤广矣。而至其论病。则唯言其传经。及两感 
等症。未尝明分有五证之异。其命名亦仅举温暑二病耳。扁鹊始论五种伤寒者。壹唯于内经热论中。以其不言脉象。故 
由所感之邪。立其病名与脉焉。名者人治之大者。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夫医事不成。则民病无所措手足。 
其伤寒有几。指病因别之。即内经所谓诸热病是也。五病中之伤寒。即真伤寒也。其余风热温湿四病者。类伤寒也。即 
内经所谓皆伤寒之类是也。病俱热证。则其所苦。亦当无异。然谓各不同者。盖由有阴阳表里浅深之分故尔。内经既举 
其传经之证。详且尽矣。然不言热病有五邪之别。于是扁鹊姑置其所苦不辨。独举脉状。以分五病之帜。则当有正鹄。 
以便为治也。仲景伤寒论。皆据此篇引伸触类。殆无余蕴。学人察诸。 
伤寒有汗出而愈。(表有邪)下之而死者。(里无邪)有汗出而死。(表无邪)下之而愈者。(里有邪)何也。然。阳 
虚(正气逼中外虚故邪居之)阴盛。(里气内满正气盛)汗出而愈。(中的)下之即死。(不中的下同)阳盛(表气实无邪) 
阴虚。(邪入里而正气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凡治伤寒。有汗吐下三法。此即言汗下二法。而不言及吐者。盖寒邪在上焦为胸烦。乃当行吐。吐是所罕行。内经 
云。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未尝言及吐法。故扁鹊置而不论。独举汗下二法。以论之耳。所 
谓阳虚阴盛。言邪在表。阳盛阴虚。言邪在里。然以常例推之。其义难通。何者。阳虚阴虚。共指邪凑之地而言。其谓 
阴盛阳盛。言正气偏盛。由是观之。则两虚字谓正气方虚。两盛字谓经气偏盛。昆山王氏云。寒邪外客。非阴盛而阳虚 
乎。热邪内炽。非阳盛而阴虚乎。似是而非。仲景云。桂枝下咽。而阳盛则毙。承气入胃。而阴盛则亡。此亦省文。义 
本非异。滑注以阴阳字为表里大得其旨。故引外台所谓表病里和。里病表和。以通其义。然和自和。盛自盛。岂可混同 
乎。且以虚为邪盛之处则可。以盛为气和之地则未可。何者。盛固为无邪处。然比诸经之和则有余。故扁鹊不言和而言 
盛。可以见已。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亦一义。王氏以阳虚阴虚。为阳经阴经之虚。以阳盛阴盛。为阳热 
阴寒之邪。阴阳字分为二义。似反字例。姑且举之。以俟知者折衷。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灵枢作附)席。毛发焦。鼻 (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 
手太阴)肌寒热者。皮(灵枢作肌)肤痛。唇舌 。无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补足太阴以出其汗)骨寒热者。病无所 
安。汗注不休。齿本 痛。(灵枢作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 
此一节见灵枢第二十一篇。扁鹊裁附诸此者。盖伤寒之为病。亦必因寒热之势。以知其苦。而征邪之浅深。故邪在 
皮部。则皮不可近席。且不得汗。在肉分则唇舌干无汗。在骨属则汗注而不止。齿本 。盖在表者。心肺主之。在中者。 
脾胃主之。在里者。肾肝主之。是扁鹊所以采摘古经而附焉。滑伯仁以为内伤寒热。王文洁以为外感寒热。皆非是。 
(第五十九旧同)难曰。狂(与)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阳多阴少)而不饥。(胃邪实)自高 
贤也。自辨知也。自倨贵也。(三言共见狂者气机)妄笑(实火)好歌乐。(缓土)妄行不休。(手足诸阳之本邪气特甚) 
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阴多阳少)僵仆(脊强反身阴邪搏阳)直视。(眼精凝而不转)是也。(二字旧本误出篇末然 
则其脉三部共盛之语独属癫症且据前条文例则当在此故改移此)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总谓狂癫二证之脉分而言之三部阴 
盛是癫脉三部阳盛是狂脉) 
按灵枢谓癫狂者数件。癫曰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烦心。曰引口啼呼喘悸。曰先反僵。因而脊痛。其余曰筋 
癫疾。曰脉癫疾。是也。狂曰先自悲喜忘。若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曰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 
骂詈。日夜不休。曰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曰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曰多食 
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是也。此篇仅举一二条者。则去繁就简。而使人知其有属阳属阴之分焉。 
大凡难经之为书也。其所论辨。率皆举其大义。庞安常谓引而不发是也。况若此篇所述。比诸灵枢。则其辞尤简。故能 
知百病之本也。盖百病之发。其变虽多端。阴阳虚实。最为关系。至若狂癫之症。明分其阴阳。以施之治。则无有踏邪 
路。陷大泽之忧。此扁鹊舍其余绪。而取则阴阳二证者。为使后学端末其本矣。古之义也。 
(第六十旧同)难曰。头(与)心之病。有厥(逆)痛。有真(正)痛。何谓也。然。手足(旧本无足字按邪客足 
三阳亦为头痛灵枢载六阳经头痛是其征故补之)三阳之脉。受风寒(邪气)伏留而不去者。(逆上)则名厥头痛。入(留) 
连在脑(海)者。(邪深痛甚)名真头痛。(手足寒而至节者难治)其五脏(邪)气相干(触)名厥心痛。(东垣所云肺心 
痛肾心痛等类是也有治法)其痛甚。但在心(脏)手足青(灵枢作清)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头(滑注云脱头字补之) 
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无治法) 
按头心之痛。有厥真二焉。厥者。谓邪从是至彼而为痛。真者。谓邪直居其处而痛甚。凡头心厥痛。多与他病兼见。 
如其真痛。则单发之病。而命悬旦夕。固难为治。所谓三阳经脉受邪而不去则逆。故冲头而痛者。以手足三阳。皆达于 
头面故尔。若入于脑海。留连弥久而发者死矣。所谓五脏邪气。互相干犯。故冲心而痛者。以手足三阴。皆循于心胸故 
尔。若其直在心脏。痛甚而手足清者死矣。据灵枢则知厥头痛六条。为手足六阳经之病也。厥心痛五条。所谓肺肝肾脾 
胃之邪也。至其论治法。则悉且尽矣。此篇乃唯示其本焉耳。 
(第六十一旧同)难曰。经言望(形色)而知之谓之神(明)闻(声音)而知之谓之圣(通)问(情性)而知之谓 
之工。(术)切脉(象状)而知之谓之巧。(伎)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荣枯逆从)以知其病。(目视)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清浊高下)以别其病。(耳听)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好恶多少)以知其病所(发)起 
所(居)在也。(意断)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总寸关尺)视其(正)虚(邪)实。以知其病(旧本剩病一字今削 
去)在何脏腑也。(心决)经言。以外(望闻)知之曰圣。以内(问切)知之曰神。此之谓也。(上文以神圣属望闻以工 
巧系问切是揭神圣二字总结内外可见不拘四等分发之名) 
按灵枢见色而知曰明。按脉而知曰神。问病而知之曰工。此篇分神圣工巧。以配望闻问切。大率文异旨同。所谓五 
色五音五味五脉者。望闻问切之大要。而岂止是已。其形肉之肥瘠。皮肤之荣枯。骨节之大小。是亦望也。哭泣歌乐。 
谵语呻吟。诀别懊 等情。是亦闻也。或有忧郁。或有爱憎。或有妒 。或有嫌疑之类。是亦问也。尺肤之寒热滑涩。 
经脉之逆顺。是亦切也。凡此四诊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未曾容阙一焉。苟失之。则不足以为工巧之业。况于神圣 
之术乎。四诊之义谛。出内经诸篇。宜以参看。 
(第六十二旧同)难曰。脏(阴经)井荣(兼俞经合三字)有五(穴)腑(阳经)独有六(穴)者。何谓也。然。 
腑(经)者阳也。三焦(气)行于诸阳。(经脉)故置一俞。(非井荣俞之俞而穴俞之俞)名曰原。(穴)腑有六者。亦与 
三焦(无形之腑)共一气也。 
按此篇所问。五脏每经有井荣俞经合。六腑每经五穴之外。增一原。有六者。何也。其答意谓原者三焦气所过。而 
凡刺诸十二经穴于手足四关之末。则必兼俞与原。以调三焦之气化。然其在阴经。则以俞为原。而阳经独别有原者。盖 
三焦是六腑之配。而虽无其形。然五腑非此气。则何缘能得干施运化水谷乎。然则腑之为物。专赖此气之运用耳。故曰。 
府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此下五篇。通言井荣俞经合之义。但每篇各异其趣读者错综以求其义。斯得其旨矣。 
(第六十三旧同)难曰。十变(说见第三十四篇古书篇目内经今无所见仅存此经)言。五脏六腑荣合。(余三穴略之) 
皆以井(穴)为始者。何也。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行。诸 行(有足)喘息。(有音) 飞(有羽)蠕动。(无 
足○四种皆虫豸之属)当生之物。莫不以春(气)生。故岁数(四时)始于春。日数(十干) 
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按承上文问脏腑每经在爪甲端诸穴。皆以名井。且为始者。何也。答意以谓凡有脏腑之病。内郁不达。心胸支满等 
症。乃取诸井。总主开郁发生之治。故曰井者东方春也。万物始生。内经所谓标取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