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作者:徐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作者:徐磊-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宗是个很没有主见的人,每件事几乎都要问:“和太平公主商量过吗?”然后还问:“与三郎商量过吗?”三郎就是李隆基。当听到两人都同意之后,睿宗也就同意,如果两人不同意,他也不同意。总之,睿宗就是被妹妹和儿子管着的皇帝。这样一来,趋炎附势投向太平公主的大有人在,一时间太平公主当真是炙手可热。 
  武则天当了女皇,吹皱了一池春水,她后面的韦后、安乐公主也都纷纷想这么做,而作为武则天嫡女的太平公主,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换句话说,即使她不想谋求更大的权力,单要保住现在的地位和权势,太子李隆基无疑都是她的障碍。因为他太能干了,让姑母很不放心。太平公主想要睿宗立一个懦弱的人当太子,就像睿宗这样,那么她将来以大长公主的身份参政,还是很有优势的。 
  这样的话,太平公主肯定首先会想到李隆基的大哥宋王成器。按说,太平公主应该联合他一起行动才是,如果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自己一个人挑拨怎么也比不上推波助澜的效果好。假如成器主动提出想当太子的要求——他原来不敢当太子,反悔的话似有出尔反尔之嫌,但他是长子,即便提出这个要求也不算很过分——太平公主再在暗地里推动此事,既可以达到目的,也可以免去别人怀疑自己有野心的麻烦,岂不比她在背后闲言碎语的强?作为老谋深算的太平公主,不可能不想到这一层。但史官并没有记载宋王成器当时参与太平公主陷害太子的活动,那么,成器是不是拒绝了姑母的这番“好意”呢?从后面姚崇、宋璟的话中或许可以瞧出点什么。他二人说“太平公主交构其间”,也就是说太平公主在睿宗长子成器以及高宗长孙守礼和李隆基之间挑拨是非,“将使东宫不安”。可见,太平公主确实在打宋王成器的主意,同时她还拉着一个李守礼(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但姚宋二人并未提到结果如何,只是说东宫“将”不安,将会不安,更多的是防微杜渐,但小有摩擦应该是有过的。虽然如此,宋王成器并未联合太平公主,他只不过是中了太平挑拨之计,因此,太平的拉拢基本上没什么成效。这只说明她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太小了,原因八成是她并不重视这一点,认为凭自己的力量足以把太子换下来,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太平公主基本上在单独行动。   
  从郡王到皇帝·李隆基(8)   
  太平公主开始行动了,她屡次散布流言“太子不是皇帝的嫡长子,因此不应当被立为太子”。十月二十二日,睿宗颁诏昭告天下,平息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可见还是站在自己儿子一边的。太平公主也并没有一下子就灰心了,她常常派“特务”监视李隆基的行动,哪怕是细微之事也要报知睿宗。有很多耳目安插在自己周围,可想而知,李隆基心里一定十分不舒服。 
  太平公主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效,有一次睿宗找到宰相韦安石,对他说:“闻朝廷皆倾心东宫,卿宜察之。”这便是有疑心了。如果遇到一个小人,添油加醋地说一些李隆基的坏话,只怕就没后面的开元盛世了(也许也没有安史之乱了),幸好韦安石是一位正直的大臣,当下便点出“陛下安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谋耳”,然后说了很多太子的好话,因此睿宗也就回心转意。但韦安石也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因为当时她就在帘后。这就是韦安石说话不谨慎了,他只说太子的好便可,大可不必提到太平公主,因为睿宗是肯定不会把妹妹怎么样的。不久韦安石差点因此下狱,幸好有人搭救,最后荣升为尚书左仆射,却已无实权了。这件事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睿宗并非铁打不动地向着李隆基,相反,他已经受到太平公主的蛊惑,如果李隆基不加以小心,情势就危险了。 
  二 
  有了太平公主的多次陷害,李隆基确实害怕了。以至于东宫有个女子怀孕,都不敢让她把孩子生下来,原因是“用事者不欲吾多息胤,恐祸及此妇人”。就差点把这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肃宗皇帝打掉。不过后来这个孩子并没有打掉,还被史家盖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说来就荒唐了。这件事将在《乱后的曙光》中提到,这里就不细说了。 
  由此可见,太子李隆基此时是十分的谨小慎微,毕竟太子不是好当的,唐朝的太子更是不好当,谁当了太子,半只脚就已经踏进棺材了。但太平公主并未因他的害怕、谨慎而放过他,她甚至公开暗示宰相们朝廷应该换一个太子。不过她又碰了一个钉子,那就是宋璟。宋璟当时大声质问:“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此事只好作罢。 
  随后就是姚崇、宋璟二人向睿宗进言,上一节提到其中一点,即太平公主挑拨宋王与太子之间的关系,他们针对此事提出了解决方案:出宋王及豳王(守礼)皆为刺史,罢岐、薛二王(都是睿宗之子)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请与武攸暨皆于东都安置。也就是把太子地位的合理人选外放,明确其他诸王从属于太子的“君臣之分”,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把麻烦制造者太平公主请出长安。这确实是个办法,但如果安置太平公主到东都的提议没实现的话,也基本上是白费。果然睿宗在口头上没有同意把太平公主弄到洛阳去,说:“我就这么一个妹妹,怎能把她弄到洛阳去?其他诸王就由你们吧。”但几天后,也不知姚崇、宋璟等人用了怎样的方法,居然成功地让睿宗把太平公主安置到了蒲州。这个地方离长安更近一些,睿宗也许不舍得把妹妹弄得那么远,所以先让她到蒲州也是权宜之计——个人以为,这里还不如洛阳呢,起码洛阳是个大都市,蒲州哪里比得上洛阳?难怪后面太平公主会大为光火。随后睿宗让太子监国,并且把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免权交给了他。形势的天平仿佛一下子向李隆基这边倾斜,但一切皆被太平公主的雷霆之怒劈得变了形。 
  当太平公主听说了姚宋二人的谋划之后,勃然大怒,狠狠地责备李隆基。李隆基感到害怕,就上书说姚宋二人挑拨他和姑母及兄弟之间的感情,请求严加惩罚二人。这也不必怪李隆基的薄情寡义,因为唐朝后面还有好几个请求与自己妻子离婚的太子,相比较而言,李隆基请求严惩姚宋,也不算什么。曾经猜测这是李隆基有意保护二人,也只能说是猜测。但无疑姚宋二人给他的印象极深,此前他们与李隆基并无什么交情,但日后李隆基重用二人,不能不说与此有关。于是,宋王等人当然不会再外放了,过了些时候李隆基又出面请求把太平公主接回来。姚宋的上奏是想把那些人弄到外面,结果除了自己被外放,所有该出长安的人都没出去,基本上做的是无用功。 
  这次算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的一次交火,以太平公主的全胜告终,二人既然早有芥蒂,经此事之后就更不会缓和了。至于睿宗,似乎受此影响不大,没对任何人起什么疑心或提防。过了一些时候,睿宗便想让位给太子。想来也是,处理政务确非他之所长,什么事都要又问妹妹又问儿子,当这个皇帝也实在没多大意思。反正他也一向恬淡惯了,当初中宗立他为太弟未必全出自真心,但睿宗推辞倒未必是假。睿宗如果退位,对太平公主最为不利,因为她还没有达到换太子的目的。自然太平公主及其依附者都会劝阻睿宗,但也只是起一时的作用,既然当事人已有此心,其势又岂会长久? 
  太平公主最后抛出了杀手锏,使术者对睿宗说:“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一般皇帝绝不会容许有人代替自己,太子也不行。唐初武德九年六月,太白划过秦地的上空,当时太史令傅奕上奏说:“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如果看一看各史书的天文志中,对于出现太白的天象的解释,就会发现,几乎全都是凶象,分为各种情况。傅奕所上奏的这一次,当属“王者疾病,臣诛其父,天下易政,大乱兵起”的这类。当时李渊的反应是把傅奕的奏折拿给李世民看,这其实是要他自杀。单看这些卜语,的确很吓人,不由得人不害怕。这件事差点使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泡汤,当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贞观之治了。李渊的反应是正常的,不管是认真也好,吓唬一下也好,至少说明他不甘心从皇帝的位置上退下来,而且李渊也曾表示过要让位给太子然后自己去逍遥的人。太平公主指使术者这么对睿宗说,连说的话都相似,其用意可见一斑。   
  从郡王到皇帝·李隆基(9)   
  但她想错了,和李渊不同,李旦从来都不曾有过什么大的志向,更没有野心,他表示退位是真心的,因此听到这番话后,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了,那就是这个术者的话坚定了李旦让位的决心:“传德避灾,吾志决矣。”既然天意如此,那我还赖在这个皇位上干什么呢?免得以后自己也被人拉下来,那就不好了。但李渊的先例或许对他也有影响,毕竟那一次真的是转天就出事了,李旦不可能不害怕。 
  太平公主没有想到,自以为能够置李隆基于死地的事情,居然最后成了这个样子。于是她赶快带着人力谏不可。睿宗这时说他曾劝中宗让位给自己的儿子,中宗没听,果然遭到祸乱,既然自己当初劝哥哥这么做,而今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这么做呢? 
  唐玄宗李隆基像 
  其实睿宗让位的消息一传出,吓着的不单单是太平公主等人,就是太子李隆基也是吓了一跳,赶忙跑到睿宗面前,跪下来小心翼翼地询问这到底是为什么。李隆基大概怕这是父亲对自己的试探,一旦中计就无法挽回了,所以诚惶诚恐。睿宗也看出他的疑心,就对他讲:“社稷所以再安,吾之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今帝座有灾,故以授汝,转祸为福,汝何疑邪?”也许睿宗心里是这么想的:你不要怀疑了,我让位给你是真心的,只要你能让我安度晚年……但李隆基仍然坚持不肯,睿宗又说“你是孝子,又何必等我死了再即位呢”,于是李隆基涕泣着走了出来。这就算是默认了吧。在他的眼泪之中,自然有高兴,但也有感激,或者做戏的成分也有,不管怎么说自己不必再为地位不稳而担心了。尽管后来睿宗下诏时又推辞,那基本上就是在走形式。 
  这一年(712)的八月初三,李隆基从自己父亲的手中接过了皇帝的玉玺,成为了大唐第六代男皇帝(出了一个武则天还真是“麻烦”啊,算上她的话李隆基就是第七代了),庙号玄宗,在他死后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人们多称其为“孝明皇帝”,即“明皇”,唐明皇的称呼就是从这里而来。 
  总之,玄宗即位,一个新的时期即将拉开序幕。 
  三 
  序幕将要拉开,但是却要再等些时候,因为阻碍拉幕的人还在。 
  太平公主知道睿宗传位无法挽回,那也没办法,只好认栽了。但是,如果自己的哥哥仍然掌握着政权,那么自己仍有希望获得权力。 
  其实,既然新皇即位了,太平公主就该认命,而不该再勉强下去,但她不甘心,不甘心自己将退出政治舞台。就是在这种权力欲的驱动下,她向已退位为太上皇的李旦提议,仍然要亲自执掌政权。出人意料的,这一次李旦很痛快地答应了,一来大概也有些舍不得权力,别看拥有它时不在乎,而退位之后却觉得它的可贵;二来,如果自己真的一点权力都没有了,那么一旦儿子耍起性子来,不认自己这个太上皇,或是一意孤行地做出什么事来,那岂不糟糕?所以他问李隆基:“你是不是觉得国家事务十分繁重,要让朕帮你处理一些事务呢?”还没等玄宗回答——估计玄宗听到此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只有点头称是的道理,自己刚即位,哪里能一下子就像脱缰的野马不服管教?于是太上皇教育新皇帝说:“想当初尧禅位给舜之后,还要亲自到各地去巡视,现在朕虽然将帝位传给了你,哪能对家国之事漠不关心呢!此后凡有军国大事,朕还是会参预处理的。”反正琐碎的事情李旦是脱身了,但涉及到重要人物的事情,他还是不肯撒手。如此,太平公主的目的就达到了。 
  宋璟像 
  由于是刚即位,玄宗还来不及铲除朝中太平公主的势力,当时宰相中七个人有五个是太平公主的人,更不用说其他大臣了,几乎一半都是太平公主的党羽。情势如此,放到哪个皇帝,都必然是置之死地而后快,对于想要有一番作为的玄宗来讲,更是如此。 
  恰好,这时已有认为奖赏与功劳不相符而口出怨言的刘幽求和右羽林将军张NFEFD一起密谋铲除这些人,并将这些告知玄宗。玄宗当然认可他们的行动。可是张NFEFD却又将这些告诉了邓光宾,玄宗得知后大为害怕,怕有人将这些告诉太上皇,索性自己先去报告,免得让太上皇说他刚即位就敢不听话。负责审判的官员最后判刘幽求死罪,玄宗怕以后没有人敢再这么说了,而这又实在不是自己所希望的,于是又转过来替他们向太上皇求情,最后一概外放了事。 
  机会来了,在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的六月,王琚和崔日用对玄宗说事情已经紧迫了,应该马上动手,“太平谋逆有日,陛下往在东宫,犹为臣子,若欲讨之,须用谋力。今既光临大宝,但下一制书,谁敢不从?万一奸宄得志,悔之何及?”现在你已经是皇帝了,你下诏书惩治她还有谁敢不听从吗?玄宗并非不想这么做,他的顾虑主要在于太上皇,就和当初李世民发动政变时的顾虑一样,也是顾及这样做会有损孝道。不过既然是皇帝嘛,那就怎么说都有理了,崔日用拿出“天子之孝在于安四海”的大道理出来,玄宗也就被说动了。 
  崔日用还提出一个很概括的行动方案,即“先定北军,后收逆党”。无疑这是十分妥当的策略,重要的就在于兵权,先定“北”军,即玄武门那里的守军,这几乎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控制了北军,再收捕乱党,自然是百发百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