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鲍绒噶举。始于鲍绒巴·达玛旺秋,达布拉结弟子,得师传授《大手印》
颇有修证,后在藏北建鲍绒寺,将师传之《溶迁》教授实相大手印,即乐空大印,
改为《溶迁法》。此法专为不能悟心实相,乃凭使佛力把自己心识迁移溶入佛心
往生净土,快速成佛之一法。又传出《单追觉性小道》这是求悟心见性法门,本
派由此得名。他的弟子中有一名为帝师热巴颇有名气,此派似乎没有多大发展便
失承了。

    四、帕竹噶举。是达布拉结弟子帕木竹巴所首创。帕木竹巴(1110…1170)本名
多吉杰布,幼年就依止多师广学经教,学过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后来他遇到向蔡
巴学噶举派法要,向领他去冈布,参拜达布拉结得其教授,顿然契悟大印法门。
他四十九岁,在帕木竹地方建丹莎梯寺。他的及门弟子很多,后来由他的最有名
弟子发展成为八小派。帕竹丹莎梯寺座主由郎氏家族所承袭,十四世纪时帕竹不
但宗教上有势力,而且在政治上获得万户长的职位,到大司徒坚赞时,甚至还统
治过前后藏的地方。帕竹的宗风也是继承他的教师冈布瓦的思想走显密结合的渐
修路子。他的《午姿论》就是把噶当的教授与《大手印》相结合的典范。另外法
要述有《总持陀罗尼》等。后来,他的有名弟子八人,又分出八个支派:八支派
有止贡、达隆、主巴、亚桑、超普、修赛、叶巴、玛仓等。

    Ⅰ、止贡噶举。本派系帕竹弟子郊巴·义敦贡布所首创。义敦贡布(1143…
1217)幼年依止帕木竹巴,三十七岁时建止贡寺宏传帕竹所传教授。他也是严守
律戎,从之学者甚多。闻其某次讲经听众曾达五万多人,授戒的达十万多人,
1290止贡寺变焚烧了止贡寺⒁。从此逐渐衰落。止贡派的法要主要也是显密
融合如《三戒一要》等,止贡所传《大印》就是用大悲心与大手印结合而修的,
其它还有空性与菩提心结合,空性与缘起因果结合,与四无量心结合等,认为这
样结合便是二谛双融之旨。密乘方面止贡的《五具》是导入大印的方便道。

    Ⅱ、达隆噶举。本派创始人达隆巴·扎西白(1140…1210)。二十四岁时师事
帕竹,接受了显密结合的思想,他自己曾说:“当修诸法自性空而无我,即在此
无我之中同时兼修四无量心和诸方便法,这才是获得无住涅槃之道⒂”。他也从
噶当派伽喀巴学噶当派教授,从复惹瓦授比丘戒,1180年在噶当派博多瓦驻
锡地建达隆寺,他的宗风也是注重律戒,因此派名大振。
    
    本派的法要有《三十九本事》⒃等,1267年由其及门弟子把本派的法要
传到朵康在类伍齐建寺,从此达隆本寺则称上塘,类伍齐寺称下塘,传承到十八
世纪后,逐渐消沉了。

    Ⅲ、主巴噶举。创始人为林热·白玛多吉(1128…1188)。三十八岁时依止帕
木竹巴,学其六法大印等的讲解与导引,驻锡热隆寺,其弟子藏巴嘉热(1161…
1211)又依之学《六法》和《俱生和合》。据说他们修成内外风息合一,制伏一
切烦恼,得平等一昧境界。掘出伏藏得《平等一昧法门》,修建主寺,派名大张。
主巴可能是继承米拉宗风,重苦行修练,主巴门中多作乞人。本派特点还特重对
境修习,因为对境潜伏的烦恼种子才能现行,才能将实执等一齐拔掉,所谓转烦
恼为道用,故他们有《怨亲平等》、《染净平等》、《平等一味》的法要,其它
还有《缘起与一味》、《六种一味》等等皆是导入《大手印》的方便。此外还有
《八大导引》,也是导入《大手印》的方便。藏巴嘉热的弟子后来又分出主巴上
下二支系,主寺称中主巴,合称为主巴上、中、下三支系。

    上主巴,创始人为郭仓巴·贡布多吉(1189…1258)。原为卫部洛扎地区人,
初从师学习噶当道次第,中观,因明等学,十九岁时依止藏巴嘉热,藏教他修定
的方法和皈依、发心、四瑜伽,后传以《俱生和合》、《方便导引》、《平等一
味》等密法。曾周游前后藏,游到阿里协噶尔地方,修建郭仓寺,宏传其师所传
教授,派名大振,因其寺在上部河里故称上主巴,本派中有名弟子为邬坚巴仁钦
白(1230…1309),其法要有《坐山三类法》、《隐说》、《度中阴险途》等。

    下主巴创始人为洛若巴·旺秋尊追(1187…1250)亦为藏巴嘉热弟子,得《拙
火》传授,受过比丘戒,又修苦行数年,五十五岁时始在亚隆河谷建噶波曲隆寺,
后成为下主巴派的主寺。他的弟子甚多,分头建寺收徒,始形成一个派系。本派
的特点重诚信心,厌离心,转烦恼为道用,教授有《八大导引》、《八小导引》、
《六类法》等。

    Ⅳ、亚桑噶举。初创人为格丹·耶协僧格( ? …1207)他是帕木竹的弟子。得
师传授迦举法要,广传弟子,其中主要者为却门朗(1169…1233)。却门朗继承耶
协僧格所传帕竹法要,于三十八岁时建亚桑寺,他又广传弟子,后各建分寺甚多,
遂称此派为亚桑噶举派,主寺座主中有一位曾任万户长,后其辖境为帕竹大司徒
所兼并,从此亚桑教派亦逐渐消失矣。

    Ⅴ、超普噶举。创始人为帕竹两个弟子即杰操(1118…1195)和衮敦(1148…
1217)。杰操十九岁时依止帕竹学《大手印》生起证悟。衮敦为杰操之弟,为其
兄送粮至帕竹,对帕竹生敬信,亦依之学法,得殊胜证悟。彼二人之侄为超普译
师,降巴白(1173…1225)。建超普寺,从印度迎请克什米尔之班钦释迦室利广宏
律戒,超普之名于是大振。超普得杰操、衮敦传授一百三十六种不同风规之教授
和十三种语旨。本派法要有《九字要门》、《十二种心言》、《大手印九义》、
《百种要门》等等。

    Ⅵ、修赛噶举。创始人为吉贡·楚赤僧格(1144…1204),十九岁时从帕竹学
法,1181建修赛寺宏噶举法。据说他对希解派法特别重视并广传授,后来他
的法嗣也并入希解⒄一派,传承遂断。

    Ⅶ、叶巴噶举。创始于帕竹弟子耶协孜巴建叶浦寺宏传噶举法要,后来此派
与他教派合并,嗣承早绝了。

    Ⅷ、玛仓噶举。创始人为玛仓·喜饶僧格为帕竹弟子,得帕竹教授,建玛仓
寺,传迦举法,法嗣有耶协坚赞和仁饮林巴等人,后来这一派与康区白玉的宁玛
派合并,传承遂绝。


二、噶举派的法要

    噶举派的经典和教法都是来源于印度,合称为四大语旨。玛巴派语旨的教授
有《大手印》和《那若六法》。《六法》所依的密乘经典有父续《密集》,母续
《摩诃摩耶》,心要续《胜乐》、《喜金刚》、《怖畏金刚》、《金刚空行母》、
《时轮金刚》,其它本尊和护法有《六臂大黑天》、《金刚亥母》、《四座》、
《观音马头金刚》、《无身空行法类》、《无我母》、《泽仁五姊妹》等等。教
授内有:《噶白》、《解脱点》、《桑布扎》、《笃哈藏》、《六法幻身》、《
六法梦境修》、《迁识》。香巴噶举亦系语旨传承,故其续经与玛巴噶举均相同。
其教授类则有《幻身大灌顶》、《空行五教》、《大手印盒》、《尼古六法》、
《幻身道》、《不死幻轮》、《四过》、《转为道用》、《六臂大黑天》、《胜
乐五尊》、《亥母秘修》、《观世音》、《摧破金刚》、《金刚手》、《不动尊》、
《三身自现》等等灌顶教敕。

    以上所举续部及其解释经续要义和实修尚多,不胜枚举,上面仅谈其大概而
已。


三、噶举派的教义

第一、教义概述:

    不同教派都各有不同的因、道、果三方面的理论来概括自己的教义。“因”
就是众生的根基或起点,“道”就是所入法门和所修教法,“果”就是修证成佛
成圣的结果。噶举派因、道、果的理论又是怎样的呢?

    噶举派教理的因、道、果

    因──分析粗、细、最细的三身和三心。
  
          方便道─六法(重在修身也讲悟心)
    道─ 
          解脱道─大手印(重在修心)

    果──圆满现证三身

    ①.关于因的理论。噶举派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承认众生有佛性,但现在不
是佛,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证成佛,须要从粗身心逐
步转变到最微细的身心始能成佛。根据身心的粗细,修证方法亦有大小等级之不
同。

    关于因,指身心实际存在的情况,身心各有三种。

    有粗、细、最细的三心和三身。

              粗心─分别妄想,无明实执之心。
       三心   细心─瑜伽者住三摩地或空性之心。
              最细心─本元心,亦称佛性即明空不二之心。
 因
       身的实际情况:     

                粗身─由蕴、界、处合和而成;有血肉的质碍之身。
       三身     细身─由风脉明点所成之身,此是修二色身之依据。
              最细身─由最微细风心或俱生智所成之本元身,即明空、光明、
                      离戏之心。
                                                                
    根据身心的情况,采取各各相符之方便,即所修道之次第亦各有不同。

    ②关于道。总分为前行与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脱道与方便道。
                                                                      
   ┌ 前行──成熟道──灌顶、授三昧耶戒、供养、承侍等。
   │
 道│                        ┌─显教规─空性见与大悲双运
   │       ┌ 解脱道─大手印│          ┌─离戏大手印(实相大手印即
   │       │               └─密教规─│       明空双运)
   └ 正行─│                           └─乐空大手印
            │       ┌ 无上瑜伽之生起次第──总括为那若六法  ┐
            └ 方便道│                       ┌─有相──┐ │
                     └ 无上瑜伽之圆满次第──│          │─密乘大手印
                                              └─无相──┘
    
    解脱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讲明心见性的法门和宁玛派一样,是
顿悟一心的无功用法门,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机还是从有功用的法门修
生、圆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生圆次第就是方便道,是以善巧方便引导学人使之
从速悟道的一种手段。方便道中生起次第则用假想的方便,转变凡夫执着自身和
所处境界为凡俗平庸的思想,把自身观为本尊或生起种子字,所处环境观为本尊
所住之坛域,通过这种锻练,自身就能生起佛慢⒅,所处环境成为净土,这是成
就报化佛之因,也是把蕴、界、处和合的粗身逐渐转为细身的一种方便。圆满次
第,则进而修细身的风、脉、明点成为精微,转为俱生光明和佛智身,证成报化
二种色身之果。但圆满次第中的收摄次第⒆又是从有相到无相,逐渐融入空性之
中契悟本性,成就佛的法身。故圆满次不仅是一种方便道,也是顿悟法身真性的
一种方便,又属解脱道。此二次第为密乘的根本大法。本派的圆满次第总括为有
名的那若六法:《拙火》、《幻身》、《光明》、《梦境》、《迁识》、《中阴》
⒇等。总之修大手印悟心和生起次第锻练粗重之心,都是在心上用功夫,修圆满
次第六法重在身之风、脉、明点的转变上,即在身上用功夫。因为只讲见性悟心,
可成法身,若心已证法身,但身还是凡夫平庸的粗身,如何成得了佛,成佛必须
具备三身。噶举派祖师玛巴说过:他的宗风的特点就是具有从一个凡夫起可以修
证成佛的教授,尤其是他所传的无上瑜伽教授,不但可以即生成佛,而且可以即
身成佛。即身成佛的教授即指的是那若六法,能将粗身转为最微细身的法门。《
六法》是噶举先祖德洛巴和那若巴从无上瑜伽的重要续经中总结出来的教授,为
究竟之圆满次第。《拙火》是根据母续《胜乐金刚续》和《喜金刚续》; 《幻身》、
《光明》是根据《密集金刚续》;《梦境》、《中阴》是根据《金刚空行母续》和
《戒生续》;《迁识》是根据《桑布扎续》和《四座》等。
    
    《六法》的次序和名数,噶举内部各有不同说法,俄巴大师把《六法》的精
要总结为《溶(合)迁(转)》二法。玛巴大师总结为由修成佛之《拙火》;不
修成佛之《迁识》和《业印》;睡眠中成佛之《梦境》和《光明》;自然了白而
成佛之《大手印》共分为四支或八法。米拉尊者的四支八法又为《拙火》、《业
印》为一双,《梦境》、《中阴》为一双,《光明》、《双运》为一双,《迁识》、
《夺舍》为一双,总为四双八法。热穹巴许“三溶合”或者《九溶迁》。止贡热
巴许首先成熟道为灌顶授戒等,解脱道为正行。此又分为渐修道《生起次第》和
《圆满次第》之《拙火》;顿悟道之《光明》。至于觉性胜住之《夺舍》、《迁
识》、《梦境》、《中阴》等则皆为其支分,总安名为《那若十法》。其它还有
将《六法》并为《四法》的等等甚多。

    以上说法皆大同小异。然大多数均承许六法,共同的分法如下:

                    ┍ 拙火(为道之树杆)─依喜金刚续
                    │ 幻身(为道之辅助)─依密集续
        ┍  根本四法│ 光明(为道之精华)─依胜乐续
        │          ┕ 梦境(为道之火候)─依摩诃摩耶续
那若六法│            
        │           ┍迁识(夺舍)(为道之护送)
        ┕  支分二法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