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学思想发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教科学思想发展- 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业生产、适时垦殖的论述。例如,《上农》云: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号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 87年版,第915~916页。《上农》首先指出重农不只是获得土地生产之利,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农民淳朴易用。重农有助于消除动乱,富国强兵。从这一认识出发,《上农》提出强本抑末、不违农时的重农思想。《吕氏春秋》在随后的《任地》、《辨土》、《审时》三篇中,集中论述了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包括根据不同土地选择不同的耕作时间,施用不同的耕作方法,要精耕细作,因地制宜等。例如《任地》云:    
    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上田弃亩,下田弃田川。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之美禾,来兹美麦。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923页。


第七部分:农道合修——道教农学思想索隐一个被遗忘的研究领域(2)

    意思是说,耕作的大原则是:刚硬的土地要让它柔和些,柔和的土地要使它刚硬些;休闲的土地要频播种,频种的土地要休耕;贫瘠的土地要使它肥沃,过肥的土地要使它贫瘠些;坚实的土地要使它疏松些,疏松的土地要使它坚实些;过湿的土地要使它干燥些,干燥的土地要使它湿润些。高处的田地,不要把庄稼种在田垄上;低洼的田地,不要把庄稼种在垄沟里。播种之前耕五次,播种之后耕五次,一定要做得仔细。耕作的深度,以见到湿土为准。这样,田里就不生杂草,又没有害虫。今年播种,明年就能获得好收成。    
    《吕氏春秋》之《上农》、《任地》、《辨土》、《审时》中所阐发的农学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汲取,唐代道经《洞灵真经》就别开生面地以《农道》为篇名,大量采撷《吕氏春秋》相关文字,系统论述了“农之道”。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后文将详述,兹不赘言。    
    道家“上农”思想,考其源流,实发轫于老子。《道德经》从“小国寡人”的社会理想模型出发,崇尚自然无为的田园生活,主张“节欲”和“节育”,注重人口生产的生态平衡笔者以为应从现代生态学和人类永续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老子“小国寡人”的“道理”,老子实为提倡控制人类自身繁殖的第一位思想家。参见拙文《道教生育观考论》,《中国哲学史》1998 年第2期。,并反对统治者无休止地向人民课税。第五十五章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道德经》第75章。老子还猛烈抨击了统治者不重视农业生产的行为,“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非道也哉。”《道德经》第53章。将不以农为本,追逐财货之利,造成粮田荒芜、粮仓空虚的行为叱之为诞的非道行径。《淮南子》也从为治之本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即为百姓提供衣食的治国“道理”出发,强调务夺农时。卷十四《诠言训》云: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刘安等编著、高诱注:《淮南子》卷十四《诠言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152页。    
    勿夺农时对于发展农桑事业极为重要,是中国传统农学的一个宝贵的科学思想总结,这一农学思想在后来的道书中时有论述。《淮南子》中有关农学的思想还有不少,例如《淮南子》卷八《齐俗训》引“神农之法曰”指出: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是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均平。刘安等编著、高诱注:《淮南子》卷八《齐俗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 121页。    
    男耕女织乃农业社会的一道风景线,这一方面是保障天下万民不饥不寒的前提条件,“农事废,女工伤,则饥之本而寒之原也”刘安等编著、高诱注:《淮南子》卷八《齐俗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121页。;另一方面也是以农立国的基础,“夫饥寒并至,能不犯法干诛者,古今之未闻也。” 刘安等编著、高诱注:《淮南子》卷八《齐俗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 121页。故不可轻视。二、 道教典籍中的贵农、重农思想《道德经》、《吕氏春秋》、《淮南子》中所阐发的这些重农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汲取,成为道门“农耕之道”的思想渊源,为道教徒确立“农道合修”的修道思想奠定了基础。    
    道家的重农思想首先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得到充分发挥。《太平经》从“治身安国致太平”《太平经合校》第730页。的社会政治理想出发,将饮食、男女、衣着视为天下三大急要之事即所谓“三急 ”。《太平经》卷三十六云:“天下大急有二,小急有一”,其中,人以食为天,“不饮不食便死,是一大急也”《太平经合校》第42页。;男女配对结合繁育后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男女不相得,便绝无后世。”“故此饮食与男女相须,二者大急”《太平经合校》第44页。;衣着对人类生存也是不可缺少的, “天道有寒热,不自障隐,半伤杀人。故天为生万物,可以衣之;……夫人不衣,故不能饮食,合阴阳,不为其善。衣则生贤,无衣则生不肖也。”《太平经合校》第 44页。《太平经》认为饮食、男女、衣着乃天下太平之本,也称“三本”或“三实”,告诫道:“不守此三本,无故妄行,悉得死焉。”《太平经合校》第47页。 “是故古者圣人守三实,治致太平”《太平经合校》第48页。《太平经》还本着周穷救急的救世教义,主张 “赐饥者以食,寒者以衣”《太平经合校》第230页。。为此,《太平经》卷三十六还载有“守三实法”、“三急吉凶法”等法术。然而,三实的基础是农桑之事。要守得住这三实,必然要重视农业。《太平经》重农的言论很多,如云: “王者(居家)主修田野治生”《太平经合校》第228页。、“促佃者趣稼,布谷日日鸣之”《太平经合校》第616页。等等,不遗余力地宣扬“下士当理田野,各守其责”《太平经合校》第696 页。、“夫人各自衣食其力”《太平经合校》第36页。的思想。    
    《太平经》重农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认为种植业是事关国家贫富、天下太平的大事。《太平经》卷五十四云:    
    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是以古者圣人明王之授事也,五土各取所宜,乃其物得好且善,而各畅茂,国家为其得富,令宗庙重味而食,天下安平,无所疾苦,恶气休止,不行为害。如人不卜相其地而种之,则万物不得成竟其天年,皆怀冤结不解;独上感动皇天,万物无可收得,则国家为其贫极,食不重味,宗庙饥渴,得天下愁苦,人民更相残贼,君臣更相欺诒,外内殊辞,咎正始于此。《太平经合校》第203~204页。天地万物的生长有其自然规律,圣人明君应顺天应时,根据土地地力状况,选择适宜品种种植,让万物各得其适宜的土壤,茁壮成长,从而使天下物产丰富。否则,“ 不卜相其地而种之,则万物不得成竟其天年”就会造成国贫民饥,社会动荡,引起天下大乱。


第七部分:农道合修——道教农学思想索隐一个被遗忘的研究领域(3)

    其二,反对酿酒狂饮、珍惜五谷粮食:    
    真人问曰:“天下作酒以相饮,市道无据。凡人饮酒洽醉,狂咏便作,或即砍死,或则相伤贼害,或缘此奸淫,或缘兹高坠,被九之害,不可胜记。念四海之内有几何市,一日之间,消五谷数亿万斗,复缘此致害,连及县官,或使子孙呼嗟,上感动皇天,祸乱阴阳,使四时五行之气乖反。如何故作狂药,以相饮食,可断之否?”神人曰:“善哉!饮食,人命也。吾言或有可从或不可从,但使有德之君教敕言,从今以往,敢有无故饮酒一斗者,笞二十,二斗杖六十,三斗杖九十,……以此为数,广令天下……愚人有犯即罚,作酒之家亦同饮者 ”《太平经合校》第215~216页。    
    《太平经》作者在这里用真人与神人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明其反对滥用粮食来酿酒狂饮的立场。因为如果社会上纵酒成风,必然耗费大量粮食,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不利天下安定。“盖无故发民令作酒,损废五谷,复致如此祸患”《太平经合校》第215页。因此,《太平经》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制止这种“损废五谷”浪费粮食的行为。与《太平经》这一主张相呼应,张鲁的五斗米道则制定禁酒法令,“又依《月令》,春秋禁杀;又禁酒。”《三国志》卷八《张鲁传》注引《典略》,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册,第263页。当然,《太平经》也不是一概反对酿酒,如果是用来治病的药酒,则不在反对之例,故道经中有所谓“家有老疾,药酒可通”的说法《太平经合校》第215~216页。。    
    其三,“地主养”的土地观。《太平经》受《周易》天地人三才之道思想的影响,认为天属阳主生,地属阴主养。“天主生,地主养,人主成。一事失正,俱三邪。” 《太平经合校》第392页。地属阴养育万物,厚德载物,乃人类衣食父母,“育养万物而致太平” 《太平经合校》第686页。。所以《太平经》十分关注地力问题,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如云:“地不以生养万物,为恶凶地也。” 《太平经合校》第221页。“夫皇后之行,正宜土地,地乃无不载,大小皆归,,中无善恶,悉包养之。皇后,乃地之子也,地之心也。……若失之,则灾变连起,刑罚不禁,多阴少阳,万物不茂,过在此。” 《太平经合校》第220页。《太平经》已认识到土地优劣与土壤品质有关,《太平经》称之为“地气”:“山川为空竭,元气断绝,地气衰弱,生养万物不成,天灾变改,生民稍耗,奸伪复生”《太平经合校》第46页。。地气充沛的称为良土,否则为薄土,“得良土即善,得薄土为恶”《太平经合校》第732页。土地物产是否丰富除了与地力相关外,还与播种时间有密切关系。《太平经》指出要适时播种,云:“比若春种于地也,十十相应和而生。其施不以其时,比若十月种物于地上,十十尽死,故无生者。”《太平经合校》第733页。此外,《太平经》还强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明君国得昌,流客还耕农休废之地,诸谷得下,生之成熟,民复得粮。更奉先祖,鬼神得安。”《太平经合校》第584页。《太平经》中还有许多禁烧山林,保护植被、水土资源,反对滥伐林木的思想,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参见本书第章。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在阐发“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的道理时,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事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关注,在注文中有不少重农思想。《还淳第十九》注解“民利百倍”一文云:“农事修,公无私。”王卡点较:《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8月第一版,第75页。《俭武第三十》则以“ 农事废,田不修” 来说明〃师之所处,荆棘生焉。”王卡点较:《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8月第一版,第121页。与此类似,《益证第五十五》也以“农事废,不耕治” 、“五谷伤害,国无储也”注解“田甚芜、仓甚虚”王卡点较:《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8月第一版,第203~204页。。这些释文表明了河上公对农业地位的认识,为了实现身国同治理想,必须重视农业。否则,农事不修,必然造成粮食短缺,危急百姓生命,所谓“五谷尽则伤人也”王卡点较:《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8月第一版,第121页。。天下饥饿也就容易会引发社会动荡,“则农事废,饥寒并至,故盗贼多有。”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8月第一版,第221页。所以,河上公疾呼偃兵息武,兴修农田:“(治国者)兵甲不用,却走马(治)农田。”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8月第一版,第181 页。显示了《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重农思想特色。    
    唐代道教学者李荃继承了《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太平经》的重农思想,也提出“劝民农桑而致富强”的理身治国主张。《黄帝阴符经疏》卷中《富国安人演法章》云:“人理性命者必须饮食滋味也。……谷者,人之天也。天所以兴,王务农;王不务农,,是弃人也。人既弃之,将何有国哉!”《黄帝阴符经疏》卷中《富国安人演法章》,《道藏》第2册,第741页。民以食为天,农桑不兴,谷粮短缺,民不裹腹,国家治理无从谈起。所以,李荃在其另一部兵学著作《太白阴经》中指出国富在粟,国强在兵。“国之所以富强者,审权以操柄,审数以御人。课农者,术之事,而富在粟。……按兵而劝农桑,农桑劝,则国富。” 《太白阴经》卷一《人谋上·国有富强篇第五》,张文才、王陇译注《太白阴经全解》,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4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