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学中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零起点学中医-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不知有多少朋友,都是由于大肠的问题,而出现长期的便秘或腹泻,给身体带来很多的不适。便秘都是上火吗?腹泻都是肠胃虚弱吗?  与具体病证相关的内容,我们在诊断、辨证的章节里还会详细讲到,请继续关注。 
    实际上,我们上面讲到的三个腑:胃、小肠和大肠,如果要实现正常的功能,也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气化”。其实何止是这三个腑,人体的各个脏腑内,气化都是时时刻刻在进行着的。仅就这三个腑而言,所谓的气化,更多的是指脾气的推动,来保证三腑的实现正常功能。脾气的虚弱,在胃,则表现为不思饮食;在小肠则表现为腹胀、腹泻;在大肠则表现为便秘。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症状,顺便说一下,叫做大便“初头硬,后必溏”。是说排大便时,开始的部分比较硬,到后面反而是稀的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呢? 
2 膀胱 
    古代的交通运输,只有水路和陆路两种;于是也把这样的知识应用到人体上,形象的将胃肠的消化道称作谷道,而膀胱出小便,则被称作水道。与胃肠消化传导的功能实现,需要脾的气化作用来支持一样,膀胱主水道的功能,也需要一个脏的气化作用来主持,就是肾。 
    中医学对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是这样认识的: 
    首先水液进入胃,通过脾气的运化,将水向上布散到肺,再通过肺脏来通调水道,把水液向下传递到膀胱。通过这样一上一下的传递,水液得以遍布周身,滋养各个脏腑。当然水液在体内的运动,都离不开肾脏的主持。 
以上就是经典中医学理论中,对水液代谢过程的大体描述。不知大家看后,是何感想? 
    无疾在这里,简单的谈下自己的看法。 
    古人没有对解剖学发生浓烈的兴趣,因为对于“真理”的追求,从来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我们的古人,更加在乎的,是如何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对理论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医理论。 
    水液代谢的问题也是这样。古人最终将理论确定成上面的形式,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源于医学实践。中医学治疗水液代谢方面出现的问题,比如水肿,比如小便失禁,比如小便不通,都会讲到三个重要的脏器:肺、脾、肾。而针对此三个脏器给予的治疗,往往又是对上述病证非常有效的方法。正是基于这些实践的基础,古人尝试思考三者与水液的代谢的关系,才最终在头脑中构建了这样一个水液入胃,经脾,达肺,到膀胱的理论模型。对于这样的理论,如果我们完全抛开历史,不考虑古人的环境,硬是用今天科学的解剖学知识来否定古人,那么你会在满足了自己作为胜利者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与古人交流,吸取古人宝贵经验智慧的机会。 
3 胆 
    胆作为一个腑,实际上与上面的四腑不太相同的。食物的传导不会经过胆,水液也是一样。所以古人还有一种见解,认为胆属于所谓“奇恒之腑”之一。奇恒之腑这个概念比较偏一些,实际运用的价值远不及五脏六腑,对大家理解整个中医理论的帮助也不是很大,我们这里也就不讲了。 
    我们只从两个侧面,来认识一下胆脏的功能。 
    一个人临危不惧,泰然自若,我们会讲他胆识过人。这里的胆,就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胆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所谓“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无论所处的局势多么混乱,无论面临的困境多么险恶,都有勇气面对一切的挑战;这样的人,胆气充盈,刚毅果敢,心中有正气,言语显决断,称为勇士。反之,遇事萎缩不前,环境稍变,其心大乱,惶恐不安;这样的人,胆气不足,懦弱胆小,犹豫不决,称为怯士。 
    另外一个词,这些天在群里反复有朋友提到,叫做“肝胆相照”。讲五行时我们提到,胆的位置依附于肝内,紧密相连,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肝脏脾气暴躁,刚烈勇猛,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而胆脏则性情中正,威严果断,是一位稳坐中军帐的军师。譬如廉颇与蔺相如,张飞与诸葛亮。只有肝胆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才有可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4 三焦 
    三焦,顾名思义,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历来是中医理论中争议最大的一个腑。我们这里也不想在三焦上面花费太多的笔墨。只是简单的让大家对三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下三焦对于中医诊治疾病有怎样的作用,也就够了。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三焦:解剖上和生理病理上。 
    解剖方面最好讲也最难讲。好讲,你只需要认为整个人体内部,包括胸、腹内的全部器官,都在三焦内就可以了。三焦像个大口袋,把所有其他的五脏五腑都装在里面。难讲,三焦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胃肠膀胱胆我们都可以看到摸到,三焦怎么看不到呢? 
    如果对上面刚刚讲过的六腑数目的演变还有印象的话,就会了解古人创建五脏六腑的体系,并不是完全依照实体解剖知识建立的。古人心中深深埋藏的信念,或许古人心中有一种对天地之理的崇拜,这种崇拜反映在外的,就是所谓的“术数”。根据这样的观念,古人坚定的认为:脏,就应该是五个;腑,就应该是六个。因为脏腑的数目,需要与天地之数,即“天六地五”这个神秘数字相合。而脏腑之中,脏在内,主封藏,属阴,为地;腑在外,主通行,属阳,为天。因此形成了五脏六腑之数。如果哪位朋友对这些数字很敏感,希望继续研究,可以去读些术数方面的书籍。无疾无志于此,也请不必追问无疾这方面相关的问题了。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古人在五腑之外,增加了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更多的,其实是出于一种信仰,而与实体解剖无关了。那么,三焦这个概念,是不是就毫无价值呢?我们继续看一看生理和病理上的三焦。 
    既然三焦是人体内最大的一个腑,其余的脏腑都在其中,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三焦理解为一条通道,贯通人体上下。在这条通道中,有气的运行,也有水的运行。如果三焦通道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很容易发生气的郁结,水的不行。方剂学中有一个经典的方子,叫做三仁汤,就是分别用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来清利上中下三焦的湿热,从而通畅三焦的气机。清代医家吴鞠通,更是依照三焦的理论,确立了一套辨证方法。可见,古人对三焦的认识,并不是纯粹的摆设、配件,而是可以在治疗思路上,给人以启迪,教人以大略的有价值的概念。 
    此外,将三焦分开作为上中下来解时,实际上往往讲到的所谓上焦,主要是心肺的功能;中焦主要是脾胃的功能;下焦主要是讲肝肾的功能。此时的三焦更倾向于是一种按部位不同而进行的脏腑分类法。实质的内容,与三焦本身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正叶:一般讲的胃气,指的就是胃火,就是指腐热的功能吧,最终指的还是脾的功能。 
  看样子胃就是个热锅,等人下料;小肠是个“判官”,区分善恶、清浊的。大肠算是火车的铁轨,专业搞运输。 
    小肠的腹胀是怎么原因引起?是和小肠不传导有关系。是吗? 
    这样看,脾挺累的,在主持谷道中当主官;在水道中当副手,相当一个水泵,把水压上去。 
    对于水道(胃—脾—肺—膀胱)应该是什么模型,本着先传承,后改进的原则。怎么有利于治疗疾病就怎么改,怎么有利于把成功的治疗手段说通就怎么改。说通了却用不上的理论,与“无理”有区别吗?
天下无疾:看样子胃就是个热锅,等人下料;小肠是个“判官”,区分善恶、清浊的。大肠算是火车的铁轨,专业搞运输。 
--正叶的形象思维方式,距离中医很近的哦。。 赞个。。!
北京未名: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症状,顺便说一下,叫做大便“初头硬,后必溏”。是说排大便时,开始的部分比较硬,到后面反而是稀的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呢? 
    我偶尔会碰到这个问题,觉得很有意思,毕竟和一般的腹泻不同。 
    无疾老师能给解释一下么? 
    对于这样的理论,如果我们完全抛开历史,不考虑古人的环境,硬是用今天科学的解剖学知识来否定古人,那么你会在满足了自己作为胜利者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与古人交流,吸取古人宝贵经验智慧的机会。 
    看来首先需要正吾心,诚吾意,方能领悟古人的智慧,否则只会危殆矣!
清欢^^甘露:窃以为:大便“初头硬,后必溏”——脾气虚的基础上,大肠有热,对应肺热。
天下无疾:博客相应贴下,汇集了很多朋友的经典认识,很值得一读哦呵呵。。 
blog。sina/s/blog_5974b6230100ap81。html
正叶:胆出现问题,在一般人眼里好象不是很重视。动不动就说准备把长结石的胆给“切了”。胆囊要是切了,胆经还在,但是胆气应该比一般的人少了,也应该胆小了(而不应该说是没胆了)。
很想问一下“天六地五”的问题,算了,不问了。 
三焦很模糊哈。因为天地尚有缺陷,所以人也不完美,研究人的理论也自然不会完美的。 
有价值就好了。
天下无疾:呵呵。。 有问题不妨先搜索下。。 老师的作用只能是引领,路还是要靠自己一步步来走的。。
北京正名:那么有时候大便完了以后会轻微的腹痛,略微有便意但其实没有,这个也是脾虚的问题了?
天下无疾:尝试放松一下心情。
蓝色天际:看完这篇文章,觉得古人对人体的认识并不完全靠解剖后所见为依据,而更加注重的是“推理的感觉”。古人在推理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曲折,也有可能一着不甚致人于死地。但也就是这些大胆的推理才成就了今天的中医理论。也证明了虽然中医的推理与所解剖的不一定完全一致,但它确实是正确的、神奇的。我们不一定要靠事实活着,要靠感觉活着。
江陵:看了老师博客里一些朋友的留言许多都说是脾虚,这的确挺有意思的,我也有些理解,就是不知道是否正确,经过胃腐熟的食物被传送到小肠,而小肠呢,又把对人体有益的部分被留下来,真的挺像一个筛子的,筛子嘛,最后留下的总是大块儿的东西,我觉得这大块儿的东西指的就是杂质,也就是出头硬的排泄物,就像我们吃东西总说细嚼慢咽的,只有细嚼慢咽了,食物才小好吸收呀,大块儿的东西滤走了,就剩下稍微大些的东西了越到后来,也就越细微了,这便造成了后来变稀了。 
    关于便秘和腹泻,老师说得也很生动形象,想想说是大肠的问题,也不无道理,大肠是传导之官,就比做下水道里的管道吧(不过在人体里面是好像下水道的管道哦O(∩_∩)O),如果堵塞了,你去疏通的话,管子里的要么是那种干巴巴的垃圾,全団在一起任你再好的清洁剂,它都融不进去,要么就是粘腻腻的粘那管道里用去污力强的清洁剂就溶解掉排出来了。大肠就是那管道,食物的气化就是那清洁剂。糟粕就是那管子里的垃圾。 
脾虚,不能运化,大肠的传导能力也就减弱了,自然就出现拥堵了,若脾虚,那胃应该也会受到影响吧,可能腐熟能力下降吧,下水道堵塞,还有另外种情况,口给堵了,东西太大,或纠结在一起,通不过口就只能非常缓慢得滤过细微的东西,这也是便溏的原因之一吧。 
请指教啦。
正气之讲解
  正气的基本作用,是保证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所谓健康,总的说来,就是阴与阳的平衡状态。详细来说,就是脏腑各安其职,气血运行井然。阴阳要平衡,脏腑要充和,气血要通畅,就要求正气本身必须具备阴阳两种属性,动静两种状态。正气有阴阳,才可以保证有足够的能力去对应阴阳不同的邪气。比如寒邪入侵,就需要人体的阳气起而温煦;燥邪入侵,则需要阴气起而濡养。正气动,谷气行,水津布,气血周流不息;正气静,五脏安,神得养,精气培补充盈。我们下面看两则医案,来体会下正气有失对于健康的影响。 
    案1 
    张某,男,6岁。反复感冒一年余,加重三个月。面色白,鼻流清涕,咳嗽,食欲不振,大便偏干,舌淡,苔薄白,地图舌,脉弱无力。 
    此例是典型的气虚外感病。由于正气的不足,人体失去了抵御外邪的能力。这位小朋友的感冒并非一直没有治好,而是刚刚把这一次的邪气驱赶出去,下一次的邪气跟着又进来了。正常状态下,我们的肌表是有卫气在防御的,就像城门有士兵把守,敌人就无法轻易的进入城里捣乱。现在士兵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无心抵御外邪;敌人通过城门如入无人之境,城里的百姓再想过太平安生的日子,自然就很困难了。 
此外,这类患者也是属于典型的对西药抗生素不敏感的人群。上面这位小朋友,就是由于早期反复用抗生素输液无效,才找中医来求治的。西医抗生素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把所有进入城里的敌人全部杀光,疾病自然就被治好了。但现在的问题是,抗生素不会自己跑到敌人面前,直接将敌人消灭。药物要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人体自身的气血,装载药物运行周身。期间发现某处隐藏着敌人的部队,抗生素再冲杀进去,将敌人铲除。但现在患者气虚,气没有足够的力量,把药物传送到全身。失去人体本身的配合,不论药物有多先进,武器有多精良,也都难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中医学始终认为“病为本,工为标”,就是说,治疗疾病的关键不在医生,而在患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案2 
    丁某,男,70岁。因患前列腺肥大合并急性尿潴留,于10日前在某医院行双侧睾丸切除,膀胱造瘘手术,术后情况良好。近3天自觉气时下坠,小便涓滴不爽,小腹胀满,痛苦呻吟,坐立不安,捧腹曲背缓缓而行。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濡无力。 
    此例是典型的因气虚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