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坏病愈后,调养甚难,多有三四月方能复元者。坏病治法,最宜细心,最宜静耐,因良医治病,多系接手坏病之故。
日久不大便者、必自己欲大便,方是大便之时。自己不欲大便,切不可妄用下大便之药、以夺中气,以伤肠胃津液。自已欲大便大便不下,乃肛门干燥,注射当归水润之,或服当归一钱,大便即下。如仍不得大便,是肛门之间有燥粪数枚,因津液缺乏不能送出,非内服润药所能送下。须用手术,取出肛门燥屎,余屎自下。
乌梅汤治脉虚坏病。养津液收相火复中气。服汤得微汗,内外调荣卫和也。西瓜汁肾气丸治脉虚坏病,生上焦津液,以清肺热,复下焦元气,以生中气也。枳实银菊散,治脉实坏病,通滞气以调升降。清积热以复津液。升降与津液俱复,中气旋转,肠胃活动于内,荣卫调和于外也。原理甚简,不过一面服药,一面静候自已的圆运动回复耳。切不可求速而进重剂以致祸。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人身收敛之气能生津液,阴气也。疏泄之气最动相火,阳气也。温病之理,疏泄太过收敛不足,本是阴虚。但阳气疏泄于外,化作邪热,里阳愈少,故系阴虚亦系阳虚。仲景于温病戒汗下者,因温病是虚证,当保养阴液尤当保护阳根也。有人问曰温病既是阳虚,何不用热药以补阳、不知温病之阳虚,乃水中相火浮于水外也、相火浮于水外,乃木气疏泄,肺金不收。养木气,平疏泄,以收肺金、只要肺金能收,浮出水外之相火,自然归回于水内。此温病补阳之法也。伤寒发热,由于胆经不降。温病发热、不止由于胆经不降,且由于肾水不藏。温病若用热药补阳,必定增加灼肺之热,并且煎枯肾气之水。肺肾之阴再伤,岂不阴绝而死。肺肾之阴再伤,不能收藏相火,相火全出,外热更加,岂不阳亡而死。收降相火归于肾水、此种补阳之法,内伤病中用处甚多。

养阴液保阳根必先保中气
温病的病源,全是疏泄偏胜,收敛不足。疏泄偏胜,最伤阴液,最泄阳根。盖能收敛则气降而液生,能收敛,阳根乃能下藏,能收敛,然后疏泄可不偏胜。收敛之气,肺金主之,脾胃为肺金之母,脾胃足肺金之收敛方足。中气在脾胃之间、故治温病之要、在养阴液保阳根,尤要在保中气。必津亏热起、烧着肺家,始可用清凉之品,以泄热保肺。必津亏络濇、气机阻塞,始可兼用去滞之品、以活络清气。必津亏热盛、伤及血分,始可兼用凉血之品,以养血。必津亏热盛、热积胃家、始可稍用寒下之品,以清胃。内经曰;温病虚甚者死、因不能用补药之故也。虽不能用补药,然相火下降,热回下焦,津液续生,藏住相火,津液生而相火藏,中气自然回复,即是天然补药。所以大散大寒固是错误,大补亦非所宜,补则气机益滞,中气益难回复也。

温病脉是虚象
体壮的人,得了温病,热盛脉实,一经清解,便无余事。然体壮之人,得温病者少,体壮则中气足,荣卫平,收敛常旺,疏泄不至偏胜,相火不至外泄,故少得温病。即得温病,安卧片刻,中气旋转,荣卫复和,自然汗解,不成病也。惟体虚的人。中气不足,疏泄易于偏胜,易得温病。其脉模糊躁急,皆是阳根不固,阴液亏伤,木火外发,金水内竭,中气不守。故难经曰:温病之脉,不知何经之动也。亦有热深脉伏、疾数不明,服清凉之药。热退脉显者,乃是实脉o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发汗二字,误却医家不少。须知仲景伤寒论之麻黄桂枝汤,皆发汗之方,其中自有得汗之理,并非麻黄汤桂枝汤将人身的汗提而出之也。缘人身阴阳之气,和合则治,分离则病。既分离又复和合,则汗出也。人身气降化水,水升化气。脏腑荣卫之气,升降调和。气化水而不滞,水化气而不停。一病外感,脏腑之气郁于内,荣卫之气郁于外,气水化生之间,即停滞不通。汗即停滞的水气,此为作汗之原素一也。荣卫分离而又复合,阴阳交通,即生津液,一如夏日酷热,一旦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气通而降雨泽,此为作汗之原素又一也。具此两种原素,所以荣卫一和、自然汗出而病解。经方发汗,实际上乃调和荣卫也。此理自古至今,未明于世,何发之有。
伤寒阳明腑病忌发汗、服承气汤得大便后,病人安卧而通身得微汗,而病解。三阴脏病忌发汗,服四逆汤后亦通身微汗,而病解。并非承气汤四逆汤发汗,亦脏腑荣卫之气复和之故。温病忌发汗,亦与桂枝杨证忌用麻黄之理同。温病之得汗而解,亦与桂枝汤证用芍药敛荣气以与卫气平,自然得汗而解之理同。不过不可用桂枝生姜大枣炙草热性横性之药耳。

温病出疹之关系
温病得汗而愈,便不出疹。不得汗,则木火内郁而出疹。出疹有吉有凶。由于阴液续生而血热外达,所出之疹与出汗同,吉疹也,疹出则病愈。由于阴液内竭,热灼血干,所出之疹凶疹也,疹出则病加。吉疹色红而正,凶疹色赤而黑。但色黑固然是凶,色红亦有凶者。中气将脱,表里分离,荣卫无归则疹出而红,疹虽已出,人亦不活,此色红未可为吉也。疹出而黑,阴气已绝,故凶。然热极亡阴,阴气但能续复,外出之疹虽黑、内竭之阴已生。仍可转凶为吉。
其实诊断温病之吉凶,全不在出疹之关系,全在腹泻不腹泻,胸紧不胸紧。如腹泻胸紧,便伏死机。缘人身之气,阳位在上,而根于下,阴位在下,而根于上。腹泻不减,则阳根亡于下,胸紧不减,则阴根亡于上,是以人死。
世人谓疹不出,则温邪之毒必攻心而死,盖都认为温病是外来温邪入了人身作病,与认为寒气变温,藏于肌肤,至春始发之故。温病原理,非明了造化的圆运动不能知道,又何怪乎。温病出疹,乃温病结果上的事,其原因并不在疹。叶天士治温病,谓宜速速透斑透疹,亦认为外来温邪入了人身为病,要赶紧把外来之邪透出耳。不然则亦认为温是内伏着去年的寒毒。伏毒二字,王叔和之遗祸也。王叔和是搜集仲圣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功臣。他于医理,完全是门外汉。

温病汗下之过
温病全由疏泄偏胜,阴液耗伤,相火外泄,阳根微少,中气薄弱之故。如再用燥烈开泄之药发汗而助疏泄,相火益泄,阴液益耗,阳根益微,中气益虚,是以登时病重,或至于死。此汗之过也。寒下之药,性往下行,亦能减少疏泄之气,然寒下伤中、多有下后病加重者,亦有下利不止、以至于死者。不过不似汗之登时奇变耳。温病大便泻下,前人认为热有出路,然脉虚忌泻,根本大防,岂可忽诸。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温病发热,神志昏迷,脉来虚散,模糊躁急。向外疏泄。燥病发热,神志不昏,脉来弦聚,不躁急模糊,向内收敛。《温病条辨》之银翘散一方,连翘桔梗竹叶牛蒡薄荷。皆疏散而大破肺气之药。桑菊饮一方,较银翘散不大伤肺。但桑叶破肺之力亦不小,此二方乃肺金燥结内敛生热之方,温病乃木火外泄,肺金虚散之病。如当服本篇乌梅汤,三豆汤之温病虚症服之,无不热加病重,腹泻而死者。燥气为病,由外向内,是实的,温气为病,由内向外,是虚的。实者热实肺气实也,虚者肺气虚,木火虚,中气虚。虚而用银翘散与桑叶石膏,肺气再伤,至死不知其所以然。伤寒论,风温病,发黄,惊痫,失溲,直视,身重,息鼾,语言难出,无一不是肺气伤极之坏证。《温病条辨》开首二方,即大伤肺气,可怕。北方少燥气病,金气凉降能澈底也。西南方多燥气病,金气凉降不能澈底也。北方秋凉之后,愈降愈深,由凉而寒,由寒而冰,相火之气,既收于土下,即藏于水中。来春开冻,相火出土,万物发生,不出奇病。西南方秋凉之后,忽又大热。已经收降入土之相火,又复逆升于土面。降而复升,凉而复热,凉降入土的金气,被逆升出土的火气,拒格不下,遂裹速火气而燥结于中气之际。燥病之脉,不浮不沉,弦结于中,其故在此。金气燥结,升降不通,病症发作,有不可以常理论者。世乃称为秋温。燥病肺气实,温病肺气虚,金气之病命木气负责,虚实相反,所以银翘散桑菊饮治秋燥见功,治春温见过也。西南方四季皆有燥病,故银翘散桑菊饮四季皆宜,然一遇温而不燥之病,亦复用之,死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应改称燥病条辨。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石膏,阳明燥金病之润燥开结之药。极寒相火,极败中气。故伤寒论白虎汤用石膏,必曰外无大热。石膏本以清热,既无大热,何必用之。不知石膏清热,乃清内热。内果热矣,外即无大热。因人身火气内藏,病则内热,内热则外寒。火气外散,病则外热,外热则内寒。内寒则禁用石膏。仲圣怕人不知此点,故于用石膏之条文,一则曰外无大热者,再则曰口渴心烦背微恶寒者,无少阴证者。外无大热的大字,因胃实的热证,内外皆热,故外无大热。外热如大,即相火外泄的多,内必寒也。口渴则燥热伤津也。背微恶寒者,背乃胸之阳,燥热灼伤胸部津液,热盛在胸,则背部之阴,不能交于胸中之阳,故背恶寒。凡热证之恶寒,皆热盛于内,阴为阳拒,不能相交,阴现本气之故。无少阴证,无少阴内寒证也。伤寒阳明燥金一气独胜,既热且燥,既燥且结,伤耗肺液胃液,为唯一燥证。故用石膏清燥开结。温病虚证,外热内虚。石膏败火寒中,温病服之,无不一泻而死。石膏治燥病之实者,即伤寒阳明白虎汤证是也。温病由内疏泄外出,燥病由外收敛内入,出外则虚,入内则实,病源各异,岂可忽诸。本篇枳实银菊证之口渴,可用石膏。然究非阳明实证,而是相火烧灼肺液之虚证。用麦冬等清热较为稳妥。麦冬与石膏同性而寒中之力较轻。

内经经文读法
内经曰,春伤于风,夏必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自王叔和编次仲景伤寒论原文,自己加上伤寒序例曰,中而即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于是后世遂谓冬日受有寒气,藏在人身,至春变成温病。春日受了风气,藏在人身,至春变成飧泄。夏日受了暑气,藏在人身,至秋变成痎疟。秋日受了湿气、藏在人身,至冬变成咳嗽。
果然如此,试问如何用药。治夏日飧泄,岂不要用散风的药乎。治秋日疟病、岂不要用清暑的药乎。治冬日咳病,岂不要用去湿的药乎。洽春日温病,岂不要用搜寒追毒的药乎。如此用药,必定要将病治重的。世人治温病喜用大清大下之剂者,其根据即在叔和冬日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一语。而且因此根据,并认内经春伤于风,夏生飱泄云云,实系风藏在人身,至夏变为飱泄云云了,学中医者,容易学错,此其大概也。如要学不错,必须将大气升浮降沉中的圆运动,按着春夏秋冬五行六气的原理,整个的实地体验明白,自然了解内经文义之所在。
盖风者、春木疏泄之气也。平人大便不病飱泄,全在小便清通。小便清通,全在木气疏泄。春日损伤了风木之气,当春之时,风木当令,虽或被伤,仍能疏泄,小便清通、故不病飧泄。到了夏令,风木气退,无力疏泄水分、水分混入大肠,故飱泄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疏泄助木气之药。
暑者,夏火燔灼之气也。平人汗孔开通,荣卫无阻,不病痎疟。汗孔开通,全在火气充足,夏日伤损了火气,汗孔不开,当夏之时,火气虽伤、汗孔虽闭,大气尚未收敛,故不病疟。到了秋令,火气已退,汗孔不开,秋金收敛。将荣卫之间所停积的污垢,敛于血管之中,阻碍荣卫的运行,遂成疟病。疟病的寒热往来,即荣卫阻而复通,通而复阻之故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开通肺金之药。
湿者,土气运化之津液也。平人肺家滋润,收敛下行,气道流通,不病咳嗽。秋日燥金司令,湿气全收。秋时伤损了湿土的津液,当秋之时,燥气虽然司令,白露尚未成霜,肺家津液,尚未枯濇,肺气下行,尚能通利。到了冬令,阳热归下,万物坚实,肺家津液枯濇,气降不下、阳热逆冲,故病咳嗽。所以治之之法,必用润脾肺助津液之药。
寒者,冬水封藏之气也。平人水气能藏,阳根不泄,养成木气,交春阳和上升,化生心火,煦和畅遂,不病温也。阳根者,藏则为生气,不藏则化邪热。冬日伤损了水的藏气,阳根外泄化热。泄之盛者,在本冬即病冬温,泄之不盛者,冬时木气未动,尚未发生疏泄作用。一交春令,木气疏泄,将木气本已根气,摇泄而起。木气失根,故病温病。温病都是虚证,原因即在于此。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培养木气之药。
所以内经又曰: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凡冬时咳嗽不寐出汗劳心多欲等事,皆不藏精的事。人在冬令,如能藏精。交春令后,本身的木气,根本深稳,不随时令疏泄之气摇动起来,方不病温也。叔和搜集伤寒论原文,厥功大矣。妄加序例,其罪不小。
况且内经有云,风寒伤人,使人毫毛毕直。如何能藏在人身,安然无事,等到来春,才发作乎。毒字一层,惟冬日阳气甫藏,即泄动出来,明年岁气,根本动摇,大反造化的常规,这才是毒气。所以冬温之病,人死甚速且多。地下无阳,成了毒气,鼠先感受,故鼠先死,才是毒气也。
内经又曰: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人又抓住此条。认为是王叔和伏寒变温的铁证,其实不然也。难经曰,伤寒有五:一曰中风,二曰伤寒,三曰湿温,四曰热病。五曰温病。这二曰伤寒的伤寒二字,才是麻黄汤证的伤寒病。伤寒有五的伤寒二字,乃外感之通称。内经病伤寒而成温的伤寒二字,就是同难经伤寒有五的伤寒二字是一样意义。言先夏至日病外感谓之病温,后夏至日病外感谓之病暑。并非冬日病麻黄汤证的伤寒,冬日不发作,到夏至前变成温,到夏至后变成暑也。至于温病舌绛热深,乃本已肝肾先热,又病温病,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