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诊治伤寒麻黄汤证,问证无差,是麻黄汤证也,当用麻黄多少,当以寸脉尺脉而定,寸脉弱,尺脉少,只宜轻剂麻黄,便可出汗,寸脉弱,肺家收敛力少,尺脉少,肾家津液不足也,倘麻黄分量与脉不称,则服后汗多,诸祸作矣。
如诊治桂枝汤证,问证无差,是桂枝汤证也,而脉气虚软,芍药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扶中气,以减去脉之虚软、则芍药乃能免寒中之弊。
如诊治普通外感,用薄荷以调卫气,用黄豆以和荣气,薄荷散性甚大,倘脉气无弦紧之象,不可多用,多则辛散伤肺,更加发热。
如诊肠胃热滞,拟用大黄以消热滞,倘脉象重按不实,便不可用。如其不能不用,必须用朮草以辅之,乃不发生下伤中气之祸。
如诊治吐血之虚热证,饮食甚少,阴液又伤,拟用补土养液之药,补土之药必伤阴液,养液之药,必伤土气,必须详审脉象,脉象细数,朮草不可并用,或朮草均不可用,则用山药扁豆以代朮,用白糖以代草,细脉最忌辛散,当归不宜,只宜阿胶,虚热吐血,肺脉如细,更须保肺,橘皮下气,亦能伤肺,半夏更不敢当。
如诊治腹泻,腹泻因于食滞热滞者多,因于阴寒阳败者少,两下诊治错误,关系生死甚速。认为阴寒,脉必微少无神,泻后气衰,稀粪下注不射,不食,乃可用姜附以温寒回阳。食滞热滞,脉必紧细有神,泻后气不衰,粪粒兼水射远,能食,乃可用神曲谷芽以消食,栀子黄芩以清热。脉虽紧细,若右脉较左脉无力,消食预防伤中,清热预防败火。前人有云:左脉紧伤于寒,右脉紧伤于食,其实伤食不必紧在右脉,伤寒不必紧在左脉。
如诊治阴寒夹暑,其人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但欲寐不能寐,口渴而苦,舌无胎,六脉洪大异常,沉按虚空,而关脉洪大中藏有弦细之象,洪大虚空,阴寒之脉,口苦而关脉内藏弦细,是乃暑脉,方用重剂四逆汤以回阳,兑入冬瓜蒸自然汁以清暑也,无冬瓜汁麦冬二三钱亦可。
如诊治妇女经停,脉象平和,寻求结果,在左关得看病象。左关脉较他脉多些,此木气不调也,用桂枝汤一剂,左脉多处平了,仅食饭加增,再诊则左尺较他脉少,此血热液少也,桂枝汤加生地以补左尺,一剂左尺脉起经来如常。
王梦英医案载,一人病外感,寒热身痛,梦英诊之,脉弦细异常。梦英曰:阴虚极矣,未可治外感,用重剂熟地当归等补阴之药而愈。外感风寒而用熟地补阴之药,岂不将风寒补住。不知荣卫乃人身表气之阴阳,表气之阴阳根于里气之阴阳,里气之阴阳偏多偏少,表气之荣卫即不能调和而成圆运动。外感风寒而荣卫病,乃荣卫因风寒之伤而荣卫自病,并非风寒入了人身为病。此病脉象弦细异常,阴液偏少,即不外感,荣卫早已失和,再遇外感,失和更甚,所以熟地等药,补起阴液以兴阳气调归于平,里气这阴阳既调,表气之阴阳亦调,阴阳调而荣卫和,所以外感愈也,王氏谓未可治外感,正所以治外感也,王氏用此药治此病,乃由经验而来,于外感风寒,并非风寒为病,乃荣卫自病的原理尚不知道,因王氏亦王叔和伏寒变温之信徒故也,医家有舍证从脉不通之说,毫无理由,如此案,医家即谓系舍证从脉的治法,可以见中医不知原理,自古已然。
一七十老人,冬月外感,恶寒重发热轻,脉不紧而虚微,服肾气丸五钱,半夜寒热罢而体舒,次早满身微汗而愈,伤寒论麻黄汤治恶寒脉紧,紧者卫气闭束之象,故麻黄开卫气之闭束,为治恶寒定法,今外感恶寒而脉微,微者阳虚之脉,肾气丸补起肾阳,里气的阴阳平,荣卫的阴阳自和,所以病愈而得微汗,如不补肾阳而用发散之剂,必脱阳而亡。此两案在已知圆运动原则的医家,自必认为当然,而普通医家,无不闻之而咋舌也,学脉不可就脉猜病,应问病求脉,所问之病是外感,求得之脉乃是内伤,内伤治愈外感自愈,外感病在荣卫,果是里气不伤之荣卫表病,脉必弦紧,束迫不舒而现躁急之象,不现阴亏之弦细脉,不现阳亏之微脉,按疏泄收敛之法治之可也,所以学医要学具体的病,乃能治抽象之病也,明了伤寒论桂枝汤麻黄汤证脉的意义,本书温病乌梅汤三豆饮证脉的意义,自能明了此两案的意义,桂麻二证与乌梅三豆的意义,本气自病的意义也。
一女科平日阴虚血虚,脉象沉濇,左尺尤弱,平日有病,皆服归芍地黄丸补阴补血而愈,一日洗澡受寒,身痛怕冷,不能起床,脉象沉濇尤甚,予归芍地黄丸八钱,吞下安卧,并未出汗而愈,明是外感受寒,全从补血补阴施治而愈者,因脉象沉濇故也,若照外感治法,而用发汗之品,伤其血分阴分,病必加重,至于不起,所以此病明是外感,病愈之时,并不出汗也。外感之病,荣卫和则汗出病愈。此病之荣卫和并不汗出。其恶寒自罢,乃荣卫之和,阴血已虚无可作汗,故不汗出而病愈也,此病治效,所凭者脉,前人谓此等治法,为舍证从脉。其实何曾舍证,正因此证,由于脉象纯系血虚阴虚乃成此证也,证由血虚阴虚而来,故用补血补阴之药,病自能愈,故用药治病,必以脉为主。
又一男科,自称胃病复发,口淡不食,亦不饥,小便黄如蘗汁,甚长,大便燥结,身倦无力。诊其脉全体细弱,右尺较少,予附桂八味丸二钱,茵陈蒿一钱,吞服,一日二服,服后胃更滞,更不欲食,脉细转和,右尺亦起,因以干姜两片嚼服,辣味少,苦味多,辣味少者,亦口淡之例,下焦无火也。苦味多者,火虚于下而逆于上也,用原方加干姜少许,同服,食遂增加,尿黄亦减,脉更调和,一剂之后,去干姜,只用附桂地黄丸四钱,茵陈蒿一钱,一日分二次服,数日全愈。此病口淡不思食,当然不宜地黄,因脉细阴虚,故仍用之,右尺火虚,故又用附桂,黄病为湿,尿长非湿,故宜地黄也,无湿而病黄,乃胆经之逆也,胆经相火逆行于上,故病黄味苦。火逆于上则虚于下,故口淡不食。茵陈清上逆之热,地黄滋阴,附桂补火,所以病愈,此病此方,亦凭脉耳。若以口苦胃滞之故,不用地黄,脉细难复,病将坏矣。此病,前数年曾病一次,医用附子理中加黄连,时轻时重,三年始愈,脉细尿长不知养阴,其不死者,幸也。此案用药,亦全凭脉脉象之功,数日全愈,理有当然,故学医归结在用药,用药的根据在脉象,故善于学脉者,乃能立于不败之地也。
一人左脚肿胀疼痛,午前重,午后轻,左肿痛为阴虚,午前重为阳虚,脉左右皆虚,右尺尤虚,命脉服附桂地黄丸,每日二钱,午前服下,三日全愈,此病有谓为湿热者,有谓为风湿者,有谓为气虚者,今凭脉用附桂地黄丸全愈,可见凭脉治病,能免去一切牵缠而得着根本解决也。
国医指南将十二经病证,分虚实寒热,挨次列出,后学称便,然于脉的虚实寒热,无有认识,即无法辨别证的虚实寒热,只要于脉的虚实寒热,有精细的认识,无论何证的虚实寒热,不唯能澈底辨别,且能寻出整个治疗之法,不唯能辨别医书已载的病证,且能辨别医书所未载的病证,由脉断病,实有不可言喻之妙,因一经的虚实寒热,必有他经的关系,脉法不精,必无整个澈底的辩法。无整个办法,而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病不能愈且生他变也。欲认识脉的虚实寒热,只要有十架病床的中医院,以一年的临床经验,便可成功,总之由脉断病,是由原则以解决分则,由病断病,是图解决分则,而遗却原则,由脉断病,百无一失,由病断病,失多得少,甚至全失无得,脉者,审病断病处方用药的根据也。
以上审脉用药之大概分别学法也,又有宠统学法,六脉以中部为主,凡中部以上脉盛,中部以下脉虚,无论何病,先补中气,再配合治病之药,凡中部以上脉少或无脉,中部以下脉多有力,无论何病,温药补药忌用,宜用消滞清热养阴药。中部以下主里,中部以上主外,里气不足,故先补中,里气有余,故忌补药。人身右为阴道,左为阳道,,左脉阳虚,则升不上来,右脉阴虚,则降不下去。升不上来,则左郁而虚大,宜温升之药。降不下去,则右郁而实大,宜凉降之药。左属水木,右属火土,左脉沉细,水木枯濇,宜滋润水木之药,右脉微少,火土衰退,宜温补火土之药,左寸属心火,左寸不足,不治左寸,木气足则左寸足。右寸属肺金,右寸不足,不治右寸,土气足则右寸足。左尺属肾水,左尺不足宜补水,兼降肺金。右尺属相火,右尺不足,宜温肾,兼降胆木,此大概宠统学法也,宠统学法中,更有宠统学法,即上文所说脉的大体柔润而微为阳虚,无论何病,不可用凉药攻伐药,干枯而弱为阴虚,无论何病,不可用燥热药横补药是也,只要指法活泼,大体认清,宠统之中,已得应用地步了,学医归结在学脉,以上学法,理路明白,初学入门之快捷方式也。
还有好些省分诊脉,病人伸手就诊,都将掌心向上仰着,更无法诊得明白。万不可掌心向上,定要虎口向上,而且将掌向心微弯,则脉来流利,医生仍能用指法去细细寻求,李濒湖修正之四言举要曰:初持脉时,令仰其掌,不可为训。

处方定药要自己立法
诊脉之时,即是定方之时,此时指下心中,只知病人身体整个气机的圆运动如何不圆,要用如何的方法,以补救其圆。所开药方,却要自己立法,此时切不可有一句古人的书在我的心里,若是心里有一句古人的书,心就离开指下,忘却病人的整个气体,便不能立出合于病机的方法来。自己立法者,所用之药,只与脉的病机相合,不迁就书上成方也,书上的成方,乃教人自己立法之意耳。
诊脉之时,既不可想着病人身体的形质,又不可想著书上的一句话,此时心中,只觉两手按着一个圆运动的气体,此妙法也,亦捷诀也,想著书想着形质,决不成功,试验便知。


脉的原理
腕上动脉,能诊全身,此扁鹊脉法,非内经脉法。脉者,血中之气也,脉分寸关尺三部,正对腕后高骨为关脉,关上为寸脉,关下为尺脉,寸脉以诊胸上,尺脉以诊脐下,关脉以诊胸脐之间,左以诊左,右以诊右,尺主沉,寸主浮,关主中。关者,升降浮沉的关门,运动的中枢之意。关前至鱼际得一寸,关后至尺泽得一尺,古人一尺、约今之五寸也,鱼际者,掌下大横纹也,寸关尺三部,为全身气脉总代表之处,两臂下垂,两腕上举,以寸关尺三部,配合全身上中下三部,左右相对,右手寸关尺,左手尺关寸,成为一个圆的运动,右降左升,运动匀和,是为平人。
造化秋金之气,居上而降于西,人身右寸属肺脉,肺与大肠相表里,右寸亦候大肠之气。造化春木之气,居下而生于东,人参左关属肝脉。肝与胆相表里,左关亦候胆经之气。造化夏火之气,居上而来自春木,人身左寸属心脉,心与小肠相表里,左寸亦候小肠之气;造化冬水之气来自秋金,人身左尺属肾脉,肾与膀胱相表里,左尺亦候膀胱经之气;造化相火之气,降于秋金,藏于冬水,人身右尺属相火脉,三焦相火与心包相火相表里,右尺亦候心包之气,造化中土之气,居中而在相火之上,人身右关属脾脉,脾与胃相表里,右关亦候胃经之脉。
肝胆脉俱候于左关,却胆经脉亦候于右关,右关乃土气之位、少阳相火附于土气之上也,胆经循胃口环行,入胃中而下也,太肠经脉候于肺脉,大肠位居下部,亦候于左尺脉,小肠位居中焦,亦候于右关脉,心包相火位于心下,亦候于心脉也。
腕上动脉,名曰太渊,乃肺脉也,人离母腹,通了大气,肺家即起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起后,循环作用,排泄作用,消化作用,乃随肺家的呼吸作用相继而起,内经曰:肺朝百脉,言百脉皆朝于肺,唯肺家呼吸作用之命是听也,难经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手太阴动脉,肺脉也,各脉皆会于肺脉,各脏腑的作用皆起于呼吸作用,此所以中医诊脉,只诊肺脉,便知全身也,参看生命宇宙篇法医学的证明。
现在要总结一句,读者特别注意,脉法要学得深透,指法要按得活泼,无论何病,应用何药,但是阴虚之脉,用养阴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阳虚之脉,用养阳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中虚之脉,或滞积之脉,用养中之药,调滞消积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脉,轻按多重按少为中虚,轻按少重按多,多而虚松,成分不足,亦为中虚。脉润中虚,补中不兼润药。脉枯中虚,补中加用润药。真寒之脉,指下肤冷,真热之脉,指下肤热。根本上获着解决之法,再加以本证上应当兼顾的治法,病证虽多,医书虽繁,实际上都解决于极少极简的脉法之上,看去似乎太不科学,其实由极少的原则,以处理极多的分则,正是中医学最科学处,因极多的分则,乃发源于极少的原则故也。若谓一个病一个原则,无是事也,尝谓学医甚难,诊脉甚易。病太多,书太多,谈空理,故难也。在脉上寻辨法,有实在的证据,有原则的现象,故易也,将无尽的病,无数的书,归纳于三指之下,以求切实的解决,此学中医的秘诀也。

 
舌胎篇
平人舌胎
舌本宽厚红润,胎面呈荷花色。凡无此色的舌胎,中气不足。荷花色,粉白带红,有似腻非腻的一层。五脏六腑,皆系于舌本。故脏腑之气,皆现于舌。

舌的部位
舌尖火,中属土,左属木,右属金,根属水。
舌尖鲜红,此心火不降,脉实者吉。脉虚者病重,重在中气虚不能降火也。脉实者,舌必痛。脉虚者则有种种衰败之病而不痛,老人舌尖红,用药错,多不利。脉虚之舌尖红,如食凉药、即生危险。危险在中气更伤,火更不能降也。
尖与中之间,如现水湿浮聚之形,主胸间有积水。
左有黄厚胎,主肝热之积,与胃之左部有积。
右有黄厚胎,主胆热之积,与胃之右部有积。
根部应常有厚腻,如不腻而是光胎,此肾气虚薄,体气单弱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