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风云 作者:丹尼尔·耶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石油风云 作者:丹尼尔·耶金- 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王说:“如果其他成员国认为可以自由行动的话,那末大家都会利用这种形势,沙特阿拉伯也肯定会维护自身的利益。”
    国王的信一读完,尼日利亚石油部长接着说,他希望“这番明智的话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不过,在以后几个星期内,没有什么特殊的证据能说明国王的话已得到充分的理解。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日产量进一步减少到二百二十万桶的低水平,只相当于它的生产配额的一半,或相当于它五年前生产水平的1 /5 稍多一些。1979年沙特阿拉伯平均每天向美国出口的石油高达一百四十万桶,到1985年6 月猛降到每天仅二万六千桶,已无足轻重。
    1985年夏,沙特阿拉伯的原油产量有时下降到低于英国北海油田的产量。这是忍无可忍的最后界线。对沙特阿拉伯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维持了油价,英国人才能生产更多的石油,而英国撒切尔首相却在继续夸耀自己忠于自由市场,继续吹嘘,不论油价高还是低,自己对市场的态度一贯如此。一个更大的威胁在逼近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在重建其石油出口能力,延长输油管线和铺设新线,其中有的还通过沙特阿拉伯。不论发生其他任何情况,伊拉克大量增产的石油将很快涌人已经很拥挤的石油市场。这种局面是难以持久的。总会有某种东西因维持不下去而不得不发生变化。如同在七十年代那样,这次发生变化的东西又是价格。不过,这次变化的方向与七十年代相反。然而,油价会下跌到何等地步呢?
    一个往日的幽灵又在浮现,这就是约翰。D。洛克菲勒和一场油价全面大战的前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洛克菲勒及其同伙们往往通过“大出汗”,即通过削价向市场倾销,打败竞争者。竞争者被迫按照标准石油公司制定的规则接受停战;或者竟争者在缺乏标准石油公司那样持久力的情况下,被排挤出那一行业或被收购接管。当然,八十年代中期总的情况已不同;但是毕竟不那么不同。“大出汗”即将再次来临。
    沙特阿拉伯从保价格转变为保产量,即保持沙特阿拉伯自己所希望的产量水平,并选择了一种简便的武器,即同阿美石油公司的合伙公司和设置在具有战略要害意义的市场上的其他石油公司搞净收益交易。在这种交易下,沙特阿拉伯不必向炼油厂提出一个确定的价格,而是根据石油制品在市场上赚取金额的多少而相应地得到其收入。不过,炼油厂保证得到预先商定的毛利,譬如说,两美元一桶。无论石油产品的最终售价是二十九美元或十九美元或九美元,炼油厂总是会得到它自己的两美元,而沙特阿拉伯得到的是销售款的其余部分(减去各种成本费用)。炼油厂的毛利是固定的。因此,它没有任何特殊的动力在销售方面去争取提高油价,避免降低油价。炼油厂只会希望尽可能多炼油。它知道,无论油价高低,它每多炼一桶油,就增加两美元的毛利收入。不过,增加产量和减少对原油售价的关心,其意义在于,这是对付油价下跌的一种完善的办法。沙特阿拉伯就其本身来说,希望能用增加产量的办法来弥补因油价较低而遭受的损失。但是,沙特阿拉伯人也小心翼翼,避免引起过分的对抗;沙特阿拉伯的目的在于重新达到它原先的生产配额的水平,仅此而已。它对通过这种新的交易所达到的交易量,规定了一个限度。沙特阿拉伯在这样做时,把其新政策的矛头既指向弄虚作假、夺走其市场份额的那些欧佩克成员国,同时又指向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
    1985年夏,参与阿美石油公司股份的一家石油公司的一名高级经理接到亚马尼打来的一个电话。亚马尼这位石油大臣了解到,这位经理早些时候曾经说过,如果油价经得住竟争的话,他将有兴趣增加购买沙特阿拉伯石油的数量。亚马尼在电话中解释道,现在的情况正是这样。这位经理便于8 月飞往伦敦商讨净收益交易的条件,他说,“听起来像是经得起竞争的”,他立刻签了字。其他许多公司不论是否参与了阿美石油公司,也与沙特阿拉伯签订了类似的合同。
    这项交易合同的一个明显的含意是,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官价已不复存在。它在石油市场上出售石油,随行就市,能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这也意味着,欧佩克的石油价格也不复存在。1985年9 月下旬和10月初,世界各地石油市场上对沙特阿拉伯的净收益交易议论纷纷,神经紧张和忧虑不安并起。但一旦沙特阿拉伯努力推行市场份额战略,其他石油输出国出于纯粹的竞相自卫,也会着手仿效。于是,净收益交易开始流行起来。石油业的下游环节曾经长期处境不佳。现在,最后在炼油上有钱赚,这对下游环节来说,无异是天赐良机。自从七十年代以来,人的智慧似乎想不到这一点。
    现在,油价会大跌吗?大多数的石油输出国认为会大跌。但它们预期油价最低跌到十八美元或二十美元一桶。它们认为,如果油价跌至这个水平以下,开采北海石油就会不合算。对此,它们估计错了。北海石油的税率很高。以尼尼安油田为例,油价从二十美元一桶跌至十美元一桶,石油公司只损失0。85美元。英国财政部由于是大部分租金的获得者,也就大受损失。尼尼安油田的实际经营成本,即开采一桶原油的成本只有六美元,因此,只要油价在六美元之上,就没有理由封闭油井,停止开采。况且,封闭油井,暂停开采,这在技术上很复杂,经济上很花钱,因此,即使油价每桶跌至六美元以下,也会勉强继续开采。正如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董事长乔治。凯勒当时所说的:“油价没有一个恰当的下限。”但当时也有极少数谷油输出国认为,即使油价那样下跌,石油生产也会一切照常进行。这种看法也是不合理的。
    1985年11月初起,随着冬季的来临,石油期货市场上为首的西得克萨斯中间产品的油价继续上升,11月20日上升到31。75 美元一桶,创造了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最高记录,掩盖了价格暴跌的威胁。当然,许多人确实认为沙特阿拉伯不会照自己说的那样去做,认为它仅仅是一种精心制作的警告,用来吓唬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和恢复纪律。
    11月油价达到最高点的约十天以后,欧佩克再度开会。沙特阿拉伯曾经通过行动,为争取市场份额而在实际上向欧佩克其他成员国挑战。现在,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的欧佩克作为一个集团。宣布自己的意图是为了夺回失去的市场而同非欧佩克产油国作斗争。会议公报包括新的准则:欧佩克不再保护价格;现在,欧佩克的目标是“为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上争取和保持一个公正的份额,以便与成员国的发展所必需的收入相适应”。
    然而,这番话有多大实际重要意义呢?12月9 日,欧佩克一成员国高级官员正在一间会议室开会讨论前途。这时,会议公报文本送了进来,一名高级官员便轻蔑地说:“啊!这完全是欧佩克的又一个冬季公报。”
    接着,油价开始暴跌。    第三次石油冲击
    油价开始暴跌引起的后果就其动乱和戏剧性而言,不亚于1973年——1974年和1979年——1981年的危机时期。西得克萨斯中间产品石油价格从1985年11月底最高峰时的31。75 美元一桶直线下跌到十美元一桶,仅仅几个月就暴跌了70%。有些波斯湾石油的售价约六美元一桶。在第一、二次石油冲击期间。最低程度的石油损失和供应中断曾经足以引起油价飞涨。这一次,石油产量的实际变动也是很有限的。1986年头四个月,欧佩克石油的平均日产量约为一千七百八十万桶,比1985年的平均日产量只高出9 %左右,实际上大致相当于1983年整个欧佩克的生产配额。总的说来,欧佩克石油增产使整个自由世界的石油供应量只增加3 %稍多一些。然而,加上要夺回市场份额的表态,它促使油价暴跌,跌到几个月前真正想象不到的低水平。
    这确实是第三次石油冲击,不过,一切后果在方向上同前两次相反。现在,不是买主们在争夺供应,而是石油输出国在争夺市场。现在,不是卖主而是买主在玩跳蛙游戏,竞相追逐石油的最低价格。这种新的局面再一次提出了保障的问题,但保障的内容是新的。对石油输出国来说,这种保障就是石油的需求要有保障,即保证石油能进入市场。这种关切看起来也许是一个新问题。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同五六十年代促使石油输出国激烈竞争的问题是一样的。当时的激烈竞争曾导致胡安。佩雷斯。阿方索在离国出访欧佩克的第一站埃及之前,先去美国,谋求在美国得到一个有保证的市场。对石油消费国来说,七十年代那种对保障石油供应问题的关切,现在在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中,似乎变得都不必要的了。但将来怎样呢?廉价的进口石油是否会破坏过去十三年通过艰苦工作而重新建立起来的能源保障呢?
    油价不仅在暴跌,而且在失去控制。在人们的忆忆中,这是第一次没有定价的结构。连欧佩克也没有一个石油官价。市场得胜了,至少暂时如此。油价不是由欧佩克成员国之间通过费力的磋商来确定,而是通过成千上万笔的个别交易随行就市形成。净收益交易、现货交易、“即期收益交易”、易货交易、加工分成交易、“了结”交易等等这种、那种交易似乎无穷无尽。这些都是石油输出国在力争保持或重新夺回市场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变通、取巧的手法。不仅欧佩克同非欧佩克产油国争夺,而且不顾1985年12月欧佩克会议公报,欧佩克各个成员国彼此之间也在争夺客户。在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事情发展到为了争夺市场而提供的折扣愈来愈大。1986年年中,伊拉克国家销售委员会负责人说:“人人为了每一批货物的交易或每一季度的定货而没完没了地谈生意,弄得精疲力竭。到最后,石油输出国的那些懒得再商谈下去的谈判代表,干脆提出全面打折扣,使其售价比欧佩克其他成员国部便宜。”由此可见,导致油价暴跌的起因不是加工交易或任何其他特定种类的交易,而是以下基本事实:进入市场的石油数量超过了市场需求,还有市场的调节者(在这种场合下,也就是欧佩克尤其是沙特阿拉伯)的作用被取消了。
    遍及石油世界的一般反应是冲击、震动。欧佩克是否想有所作为?它能否有所作为?这个组织已严重分裂。伊朗、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希望欧佩克能采取一项开采量少得多的新的生产限额,以便使油价恢复到二十九美元一桶。以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为主的石油产量较多的国家则仍然在争取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尽管亚马尼认为不得不对买主有所指责,他对一家大石油公司的一位经理说:“我永远不会向并不希望得到石油的人出售一桶石油。”与此同时,欧佩克的两个极其重要的成员国——伊朗和伊拉克继续陷在一场殊死的搏斗中。伊朗敌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的态度也未见缓和。
    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在收入上遭受的损失也毫不逊色。它们开始比较认真地对待欧佩克的警告,开始进行“对话”,但比较迟了。墨西哥、埃及、阿曼、马来西亚和安哥拉作为观察员出席了欧佩克于1986年春举行的一次会议。挪威保守党政府起初宣布,挪威是西方的一名成员,不会同欧佩克磋商。然而,挪威的政府收入的约20%来自石油。挪威政府补偿不了它的预算。于是,执政党下台,反对党工党取而代之。新首相立即宣布,挪威将采取步骤,协助稳定油价。新政府的石油大臣在威尼斯登上札基。亚马尼的一艘游艇,一边游大,一边讨论油价问题。然而,总的来说,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的对话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实质性结果。由于欧佩克内部以及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意见很少一致,因此,1986年春的整个时期内,“大出汗”继续在进行。    “一个小动作”
    对于最近这次危机,许多石油公司是没有思想准备的。它们的领导人曾经确信,“它们”,即欧佩克不会做蠢事会毁掉自己的一大部分收入。极少数几家石油公司的想法正好相反。壳牌石油公司在伦敦的计划员,仔细阅读了基本材料,准备好一份“石油崩溃说明书”。该公司坚决认为,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即使认为“说明书”说的情况不可能发生,也必须认真对待这份说明书,讨论他们会作出什么反应,着手采取预防性措施。因此,当油价开始暴跌时,泰晤士河南岸壳牌石油公司中心大厦令人惊异地一片宁静,秩序井然。这同其他许多石油公司内所看到的一片震惊截然相反。中心大厦内和油田上的经理人员紧张地工作,好像正在进行训练有素的民防的应急行动。
    总的说,一旦石油业彻底了解了这次冲击的现实,它就会作出反应,迅速地大幅度地削减开支。美国的石油勘探和生产受到的打击特别严重。美国是石油生产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结果也是最令人失望的国家之二。谁会忘掉花了二十亿美元在阿拉斯加马克卢克干打洞?在美国的石油公司作出的反应最灵活,它们不必担心要跟全国性政府通过长期谈判作出有冒险性的安排,而这种担心在发展中国家中是普遍存在的。
    石油的消费者当然兴高采烈。他们曾担心石油短缺会持久下去,现在,所有这一类担心都已束之高阁。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再受到威胁。油价在经历了那几年的猛涨以后又便宜了。有关毁灭之类的预言似乎已成了海市蜃楼,石油的威力成了放空炮。原先以为加油站之角的“天然气之战”会随着五六十年代一起一去不复返,现在却又重新出现,而且明显地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全球性的石油大战。油价会实际跌到何等地步呢?应一个当地乡村音乐电台倡议,得克萨斯州奥斯河北部由比利。杰克。梅森掌管的一家埃克森加油站选择1986年4 月初举行一天的奖励,无疑是确立了不能再低的最低油价。那一天,比利。杰克加油站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