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军事史-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并且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战后以来,新型武器装备不断涌现,更新 

换代的速度加快,美国和苏联的主要武器系统都已更换三代以上。据估计, 

武器装备每更换一代,费用就要增加5—10倍。例如: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一 

架战斗机的费用为几万美元,80年代已达1500—5000万美元,90年代初的 

一架最新型隐形战斗机超过1亿美元;80年代一艘攻击型航空母舰的造价为 

35亿美元,是二战结束时的11倍;80年代一枚新型战略导弹的费用是50 

年代同类导弹的60倍;一辆主战坦克的价格,70年代初是30万美元,到80 

年代初已上升到250万美元。连经济力量最雄厚的美国也难以承受如此高的 

费用,无法在新一代武器系统研制出来后迅速全部淘汰原有武器装备。现代 

战争的消耗也迅速上升。据统计:二次大战期间每个士兵日均消耗物资 20 

公斤,到80年代已达数百公斤;海湾战争期间多国部队日平均费用为二战时 

交战各国日均费用的6倍,而海湾战争只是一次局部战争,多国部队在战争 

中的损失并不多。武器装备的现代化还大大提高了战争中武器装备的损坏 

率。据估计,如果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发生全面战争,武器装备的损耗将远 

远超过现代经济的生产能力,即使平时大量储存也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如 

果再考虑到战争造成的间接损失,现代全面战争对于交战双方都将是损失明 

显大于可能通过战争获得的经济利益。这对制约战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科学技术 



     武器装备是军事力量的物质基础,是决定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是武器装备的技术前提。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军事具有非常重 

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其迅速,出现了诸如信 

息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 

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它们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使武器装备的发展进入了一 

个新时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军事的面貌。现代科学技术还深刻影响了世界 

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并由此对世界军事产生间接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发挥主要作用的原有热兵器,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 


… Page 7…

速度、射程、杀伤破坏力、机动性、打击的精确度等性能全面提高,许多性 

能提高数倍,从而使其作战效能相应大幅度提高。另一个方面是,出现了一 

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没有或在战时尚极不成熟的新式武器装备,例如:原 

子弹和氢弹、导弹、军用卫星等。后一方面的影响意义更深远。其一,军事 

斗争更加具有立体性质。20世纪初,战场由地面、水面和水下扩展到空中, 

从50年代后期起进一步向外层空间拓展,使战场在高度上具有五个层次。其 

二,打击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在50年代,出现了具有洲际打击能力的战 

略武器,把实施直接打击的范围扩大到全球。这不仅扩大了战场的纵深,而 

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前方与后方的概念,使全世界任何地点在世界大战中 

都可能是不安全的。在以往的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而本土未遭到袭击,而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太平洋和大西洋不再是天然屏障,美国不再享有免遭打 

击的战略优势。其三,武器的杀伤破坏力空前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 

国在日本广岛投掷一枚原子弹造成约20万人死亡、16万人受伤,远远超过 

了任何常规武器所能造成的伤亡。而现在核武器的爆炸当量提高上千万倍, 

杀伤破坏力进一步增强,核武器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在对立双方都拥有一定 

数量的核武器,而且无法有效防御核打击的情况下,战争发动者不得不承担 

自身遭到严厉报复的风险,从而很难通过核战争获取任何利益。核武器的出 

现还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类掌握了足以摧毁世界,从而威胁 

自身生存的能力,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政治和道德问题。总之,现代科学技 

术使武器装备的直接打击范围空前广大,达到足以履盖全球的程度;使其威 

力空前巨大,达到使核战争难以实现传统的战争目的的程度。这既使可能发 

生的世界大战空前残酷和激烈,又产生了新的制约世界大战的强有力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还加快了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前,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期限大约是20—30年,而在战后逐步加快 

到10年以内,甚至出现新研制出的武器尚未或刚刚装备部队,在某些方面又 

出现新的技术进步的情况。这促使超级大国丝毫不敢松懈地把极大的力量投 

入军备竞赛,也加重了它们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负担,使世界各国军事力量 

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受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制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在促进经 

济发展诸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各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倚重科技进步。 

这意味着,在当代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用促进科技进步的办法可以更便 

利地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付出的物质代价和政治代价都可能更小,而使 

用传统的军事征服的办法争夺资源和市场则可能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比较 

效益和必要性都相对下降。所以,尽管当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更趋激烈, 

在总体上却并未因此加剧国际紧张局势。相反,随着各国逐渐认识到科技进 

步对于增进经济利益的重要作用,都相继把加强本国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心 

放在科技进步上,使军事力量的作用相对有所下降。这表明,现代科学技术 

正在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增强的制约战争的作用。这对于进一步维 

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将深刻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基本面貌。 


… Page 8…

                             二、军事格局轮廓 



     世界格局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里由于相对固定的世界力量对比而形成的 

具有稳定特性的国际关系结构。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国际形势,在力量对比 

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不会因某些偶然事件而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 

因而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既定格局。格局形 

成时的大国往往是格局的最大受益者和维护者。在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实力 

的基本因素的情况下,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军事 

力量对比,尤其是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固的世界军事格局, 

是世界总格局的基本稳定因素,制约着世界各国的国防政策、军事战略以及 

发展和使用军事力量的大致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军事格局是与雅尔塔体系相联系的,基本特 

征是两极对立和冷战,即:美国和苏联是拥有最强大军事力量的超级大国; 

它们之间关系的基调是冷战;冷战主要表现为超级大国军备竞赛、在欧洲的 

集团军事对峙和在欧洲以外地区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战后40多年间,在欧 

洲、北美以外地区,发生了数百次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主要包括反对殖民 

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对外来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以及其 

他国际国内原因造成的冲突。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对这些战争有不 

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美苏之间以及东西方之间的大规模冷战和欧洲以外地 

区的大量中、小规模的热战,是当代世界军事的主要特点。 



                            1。冷战与超级大国 



     (1)冷战及其历程 

     在从4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的40余年间,美苏之间以及东西方之间未 

曾直接交战,却一直使对方和整个世界处在核武器的威胁下,并使用其他一 

切手段竭力削弱对方的力量和影响,直至从政治上改变对方。这种局面被称 

作“冷战”。通常认为,1947年初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 

始,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最终结束。 

     冷战首先是指国际关系的一种格局,其含义主要是政治的,但也具有明 

显的军事含义。美国比较注重冷战的军事含义。美国军方长期把冷战看作战 

争的类型之一,认为冷战是指国际局势的一种紧张状态,除不使用正规军队 

进行公开武装冲突外,为达到国家目标将使用一切政治、经济、技术、社会、 

心理、准军事以及军事的手段。在80年代,一些美国军方人士还从另一个角 

度把冷战称为“武装的和平”,认为这是美苏军事力量严重对峙造成的潜在 

的战争状态,军事实力是在这种状态下运用其他各种手段展开竞争的基础。 

冷战和武装的和平实际上是同一种状态的两个方面。苏联从不正面使用“冷 

战”一词,认为它是指美国等西方国家针对苏联的“侵略政策”。这表明, 

苏联至少把冷战看作是走向并且非常接近直接的战争状态的。大国军事对峙 

的状态在历史上多次存在过。但在冷战期间,对峙双方都拥有大量战略核武 

器,可以随时不经较长时间的准备和动员就对对方实施毁灭性的打击。这是 

冷战与以往类似的军事对峙状态的重大区别。所以,冷战实质上是一场在核 

战争阴影下进行的不见硝烟的战争。 

     从另一方面看,既然冷战是一种潜在的战争状态,对立双方在冷战中对 


… Page 9…

军事力量的运用就与在直接的战争状态下有所不同。最重要的区别是,在冷 

战中,政治斗争仍是主要的斗争形式,军事力量作为主要的威慑手段,只是 

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起作用。间接使用军事力量的方法包括:通过军备竞 

赛谋求优势,通过军事对峙保持压力和战争准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军事干 

涉争夺势力范围,等等。在冷战的不同阶段,对立双方使用这些手段进行了 

尖锐、激烈的竞争。 

     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世界主要军事强国。按照雅尔塔体 

系,它们在欧洲和东亚划分了势力范围。但在50年代初以前,新的世界格局 

仍在形成过程中,势力范围的划分仍有若干重要的不确定之处。在欧洲,德 

国的前途和奥地利的地位有待确定,西方仍企图借“自由选举”和经济援助 

加强对东欧各国的影响,政治上属于西欧的希腊国内局势动荡。在东亚,得 

到美国支持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严重挑战,朝鲜半岛局势仍 

在变动中,英法等国恢复殖民统治的努力遭到抵制。在这种局势下,美苏两 

国都首先致力于巩固已有的势力范围,同时试图利用局势谋取进一步的利 

益,力争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美国在1947年确定遏制 

苏联的政策,帮助西欧国家恢复经济、稳定政局,调整军事部署,争取与从 

西欧到东亚的一系列国家订立防务联盟,在那里广泛建立军事基地,部署可 

携带原子弹的轰炸机,构成对苏联的军事包围圈。这些措施带有进行直接战 

争准备的性质。苏联致力于巩固对东欧的控制,恢复本国和东欧经济,建立 

相对独立的苏联东欧国际市场,保持在东欧的大量驻军,积极研制核武器, 

缩小与美国的军事力量差距。从总体看,这一时期美国在竞争态势上处于优 

势。1948—1949年柏林危机和1950—1953年朝鲜战争是这一时期的两个重 

大军事事件。前者是战后首次美苏军事对抗,后者是首次有东西方对立背景 

的较大规模局部战争,有数十万美军参战。这两个事件都明显带有冷战格局 

尚未最后确定的特点。这两个事件以后,冷战的格局更加明朗。也是在这一 

时期,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深刻影响了东亚局势 

和两极对立的态势;一些亚洲国家获得独立,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1953年东西方两个阵营的界线大体固定后不久,美国基本完成了对苏 

联、中国等国的军事包围圈,但随即受到民族独立运动的冲击。苏联与一些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美国的包围。随着苏联核 

力量的发展,美国失去对核武器的垄断,失去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曾经享 

有的不受军事打击的优势,对立双方都开始正视核战争的危险。因而美苏在 

尖锐对峙的同时,开始在更大程度上寻求主要使用政治手段、而不是使用军 

事手段达到战胜、改变对方的目的。对话随之恢复,局势趋向和缓。然而, 

和缓是有限的、不稳定的。军备竞赛和军事对峙仍在进行。1958年再次发生 

柏林危机;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以核战争相威胁,对抗达到 

空前尖锐的程度。这表明,双方都不希望由于关系和缓而失去什么,依然试 

图谋取更多的东西。到60年代初,殖民体系基本瓦解,美国在一些地区取代 

了英法等原殖民国家的地位,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奉行不结盟政策,反对 

集团政治,反对把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冷战格局。 

     在60年代,美苏两国都已具备足以摧毁对方的核力量,出现了军事力量 

大体平衡的局面。古巴导弹危机后,它们进一步认识到核对抗的严重危险。 

英国、法国、中国先后掌握了核武器技术。美苏两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