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军事史-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部,部分国家没有统一的作战指挥机构。如:美国在陆、海军部长下分设陆、 

海军参谋长 (海军称作战部长);二战期间,为协调作战行动,设立起协调 

作用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由总统的参谋长主持;但军种参谋长仍主要代表本 

军种的利益并受军种部长领导,参联会作用有限。英国的情况与美国类似。 

     1947年美国《国家安全法》确认参联会的合法地位,规定它是总统和国 

防部长的主要军事顾问,但军种参谋长仍听命于军种部长,参联会仍不具有 

实行统一作战指挥所需要的权威。1949年正式设立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1958年取消军种部长的作战指挥权后,形成以参联会为核心的统一的作战指 

挥系统,参联会因而具有总参谋部的性质。美国的参联会专司作战指挥,不 

负责行政管理,职责单一,机构简单。 

     其他西方国家也实行了与美国类似的变革,但一些国家的总参谋部在作 

战指挥方面的作用更突出,并兼管部分行政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设有总参谋部。苏军总参谋部具有较广泛 

的职责,除负责作战指挥外,还负责与作战有关的行政管理,协调各总部和 

各军种的活动,因而机构比美国的参联会更复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 

防部和总参谋部保持了原来的特点。 

     中国的军队指挥体制独具特点。50年代初曾基本仿照苏联在中央军委下 

设立八个总部,1958年合并为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参谋部是 

中央军委领导下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统一负责作战指挥和行政管理,并直 

接负责陆军的行政管理。海军和空军领导指挥机构负责本军种的行政管理和 

部分作战指挥。第二炮兵具体组织战略导弹部队的作战行动。这种体制适合 


… Page 44…

中国的军队结构和装备状况,有利于中央军委的集中统一领导。 



                         2。军队结构与编制体制 



     军队结构和编制体制内容庞杂,各个国家的情况差别较大。这里主要介 

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若干变化趋势。 



     (1)规模 

     军队规模是指军队的总员额。二次大战以后,除冲突地区有关国家以外, 

主要国家军队的规模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再缩小 

的变化过程。 

     战争结束时,美国和苏联的军队都达1000万人以上。战后最初几年,各 

国军人大量复员。到1948年,美国军队减至150万人以下,苏联军队减至 

300万人以下。两国军队规模的差别,主要是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 

武器装备状况和不同的计算方法造成的 (美军的许多工作由文职人员承担, 

未计算在内)。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 

志着东西方之间开始尖锐的军事对峙。1950年发生朝鲜战争。美苏等国开始 

扩充军队,到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时,苏联军队超过570万人,达到战 

后军队员额的最高峰。美国军队在1952年达到360多万人的战后最高峰。北 

约组织和华约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军队规模也有所扩大。 

     从1955年到1958年,苏联再次大规模裁减军队,总员额减少到360多 

万人。这次裁军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朝鲜战争结束后,东西方关 

系趋向平稳;苏联试图通过裁减军队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并集中力量同 

西方进行经济方面的竞赛;随着核武器技术和战略导弹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苏联把发展军备的重点由常规力量转向战略核力量,认为不必保持数量庞大 

的常备军。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的规模也有所缩小,从50年代中期到 

60年代中期保持在300万人以下,并积极发展战略核力量。中国自1950年 

起致力于裁减军队。朝鲜战争后,经过几次裁减,军队总员额由 1952年的 

600余万人减少到1958年的200余万人,为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60年代后期起,各国军队规模又有扩大的趋势。由于越南战争,美军 

再次超过300万人,最高时达到350多万人。苏联军队在70年代保持在400 

万人以上。由于越南战争和中苏关系紧张等原因,70年代初中国军队规模超 

过50年代末一倍以上,达到和平时期最高水平。 

     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各主要国家先后基于不同的原因裁减军队。 

美国在越南战争结束后迅速缩减军队规模,到70年代末现役军人减至200 

万人左右,80年代略有增加。美军另有100多万文职人员。军职人员与文职 

人员合计,规模超过300万人。在缩小规模的同时,美军加速更新武器装备, 

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以质量优势弥补数量劣势,因而作战能力并未降低, 

反而有所提高。中国在80年代初改变了对国际形势的估计,集中力量发展经 

济,在80年代初两次整编的基础上,于1985年决定裁军100万人,将军队 

规模缩小到300万人左右。80年代后期,苏联已无法承受军备竞赛的沉重负 

担,根据“合理的足够”的新理论,并随着东西方裁军谈判的进展,从80 

年代末起大规模裁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缩减军队规模。 


… Page 45…

     到90年代初,多数国家的军队规模都已缩减到二次大战以后较低乃至最 

低的水平。但是,总的看来,仍然超过以往和平时期的最高水平。 



     (2)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军队的构成发 

生了重大的变化。 

     变化之一是新的军种和兵种大量出现,军队的构成日益复杂。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前,多数国家仅有陆军和海军,空军多分别隶属于陆军和海军,仅 

个别国家有独立的空军。二次大战期间,空军的作用逐渐突出,战后世界各 

国普遍设立独立的空军,由陆、海两个军种改为陆、海、空三个军种。随着 

战略核力量的发展,核国家先后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核打击部队。如:苏联军 

队由五个军种构成,即战略火箭军、陆军、防空军、空军和海军;美国军队 

有四个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战略核力量分属海军和空 

军,设有专门的战略空军司令部统辖洲际导弹部队和战略轰炸机部队,在参 

联会下设立联合战略目标计划参谋部集中指挥战略核力量;中国在陆、海、 

空军以外设立管理和指挥战略导弹部队的第二炮兵。随着航天技术在军事上 

的应用日益广泛,美军在80年代还建立了专门负责航天计划的机构。此外, 

各国军队中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兵种。例如:许多国家的陆、海、空三军中都 

有担负不同作战任务的导弹部队;使用直升机的机降部队;专门从事电子干 

扰与反干扰的电子对抗部队等。传统的步兵逐步发展成为摩托化步兵和机械 

化步兵。几千年来一直是重要突击力量的骑兵基本消失或不再用于作战。 

     变化之二表现在各军种和兵种在军队总员额中所占的比例方面。随着空 

军的迅速发展和战略核力量的出现,陆军和海军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美国 

是海洋国家,到80年代,陆军和海军分别占军队总员额的1/3稍强,空军占 

1/4强,其余为战略核力量。苏联是大陆国家,但到80年代,陆军所占比例 

已不足一半,空军与防空军合计超过海军一倍。其他主要国家陆军仍占一半 

以上,空军普遍取代海军成为第二大军种。一般地说,发达国家空军和海军 

比例较高,发展中国家陆军比例较高。在陆军中,步兵所占的比例急剧下降, 

装甲兵、炮兵以及战斗保障兵种和后勤保障兵种迅速增加。在一些发达国家, 

步兵已全部摩托化,仅占陆军总员额的百分之十几。在美国陆军重型师中, 

可徒步作战人员仅占百分之几。 

     变化之三是战斗兵种的比例逐渐下降,保障兵种的比例逐渐上升。随着 

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侦察、通信、工程、电子对抗等战斗保障兵种和军需、 

运输、维修、卫生等后勤保障兵种的地位日益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美国军队中保障作战的勤务部队人数已超过作战部队。在战后的和平时期, 

虽然保留较多的作战部队,勤务部队仍占40%以上;如把军队文职人员计算 

在内,作战部队的比例不足40%;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参战部队中勤务部 

队一般占一半以上。在苏联和其他发达国家军队中,勤务部队也保持较高的 

比例。特别是空军,勤务人员一般要占2/3以上。发展中国家武器装备较落 

后,作战部队在军队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3)编制 

     主要国家的军队结构大致可以分为总部、军种、战区、部队、分队等几 

个层次。总部和军种前面已介绍过。战区是根据地理条件和战略方向等划定 


… Page 46…

的战略区域。美国、苏联、中国等大国都设有战区。战区指挥机构统一指挥 

和协调战区内各军种部队的作战行动。各军种的部队编制不同。以陆军为例, 

通常设有集团军、师、旅、团、营、连等层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 

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理论的变化,部队编制不断改进。主要特点是合成程 

度和灵活性、适应性逐渐提高。在主要国家陆军中,团以上作战部队都已由 

多兵种合成编组。 

     美国陆军在战后进行了几次编制改革。在50年代实行陆军师由五个战斗 

群组成的编制,60年代恢复三旅制师,80年代根据新的作战要求制定新的陆 

军军和师的编制。按照新编制,军是陆军基本战役军团,不固定编制,可根 

据战时情况编组。军以上还设有集团军,也不固定编制。标准的重型军由4 

—5个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师组成,并配备炮兵旅、航空旅、通信旅、工兵 

旅、核生化旅、宪兵旅,后方地域战斗旅、防空旅、电子战情报群等作战支 

援部队,以及器材管理中心、运动控制中心、支援群、弹药群、运输旅、卫 

生旅、自动化数据处理中心等勤务部队。师分为重型和轻型两大类,均由3 

个作战旅和各种支援部队、勤务部队组成,并配有航空旅。作战旅的编制也 

不固定,平时不辖实兵,战时根据情况由若干作战营组成。营、连是基本作 

战分队,各种不同的作战分队在战时可组合成适应不同情况的作战单位。这 

种编制的特点是固定编制与非固定编制相结合,易于灵活地调整编制,以适 

应不同情况的需要,并在各个层次上都保持较高的合成程度。 

     苏联陆军的基本战役军团是合成集团军,下辖数个摩托化步兵师和坦克 

师,并有地面炮兵、火箭兵、防空兵、反坦克兵、航空兵、空降(机降)兵、 

侦察兵、通信兵、工兵、化学兵、电子对抗兵、运输兵、维修兵、卫生兵等 

部队。师以下采用团、营、连的传统陆军编制。团实行合成编组,但合成程 

度和兵力兵器均逊于美军的旅。在集团军以上,平时为军区或军队集群,战 

时设方面军。 

     中国陆军原设野战军、兵团、军、师、团、营、连等层次。50年代初先 

后撤销野战军和兵团。80年代将陆军军改组为集团军,集团军下辖数个步 

兵、摩托化步兵或机械化师以及坦克、炮兵、防空师(或旅),并有通信兵、 

工程兵、防化学兵、电子对抗兵、航空兵等部队和其他勤务部队。组建集团 

军后,合成程度进一步提高。 

     绝大多数国家军队规模较小,总部以下不设战区,陆军中没有集团军或 

军一级组织,最大的单位是师或旅,一些国家的最大单位是团或营。 

     各国海军和空军的规模、装备、任务不同,编制体制也不相同。一般地 

说,大国的编组层次较多、结构较复杂,中小国家层次较少、结构较简单。 

具体情况不再详述。 



                            3。兵役制度与民防 



     兵役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军事制度之一,所要解决的是军队各类兵员的征 

召问题。世界各国除保持一定数量的常备军以外,还普遍建立不同形式的后 

备力量,使平时军队的规模不过于庞大,战时又能通过动员迅速扩编军队和 

补充兵员。所以,后备力量建设是兵役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军队建设的重 

要侧面。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还建立了民防体系,以便在 

现代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存战争潜力。 


… Page 47…

     (1)兵役制度 

     兵役制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义务兵役制,或征兵制,即公民在一 

定年龄内有服一定期限兵役义务的制度;另一种是志愿兵役制,或募兵制, 

是按照自愿的原则招集兵员的制度。义务兵役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通过定 

期的征集和退伍,有利于兵员的经常性更新;有利于让尽可能多的公民接受 

基本的军事技能训练,保持充分的后备兵员;有利于战时及时实行兵员动员。 

但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利于熟练掌握日益复杂的技术兵器。志愿兵役制可以使 

自愿服役者较长时间在军队中服役,熟练掌握难度较大的技术装备,但不利 

于积蓄后备力量,而且军人待遇较高,势必增加军队在维持生活方面的开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单一的兵役制度。欧洲大陆国家普 

遍实行义务兵役制,美国主要采用志愿兵役制。 

     第二次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