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部落的风俗第 三 节节日祭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土尔扈特部落的风俗第 三 节节日祭祀-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土尔扈特人民节日有8个,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查干萨尔节和那达慕节。土尔扈特人民祭祀有5个,其中最重要的祭祀是祭天和祭祖。
    查干萨尔节:即春节,也叫白年节,蒙语“查干”是白,“萨尔”是月,把正月叫白月(金向宏主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第262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土尔扈特人以白色为高雅、吉祥和纯洁,故称为白年节。此节源于元代,那时到了农历正月初一,部落的首领要穿白袍,各氏族酋长要向他献白马,散白银,赠白哈达。
    土尔扈特人在腊月就开始清扫蒙古包,备节用奶食、肉食、油食、面食、洗衣、调马、挂灯笼。除夕晚张灯结彩,在佛龛上插金银花,摆酒食,点长明酥油灯敬神。晚饭做好后,到蒙古包外,长辈念着7代祖先的名字,家人开始背诵祖先的生平和事迹,每念完1个祖宗,向天和地撒1盅酒。祭毕,圈坐蒙古包内,不言不语守岁,子夜时分正,才开始用餐,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长辈向晚辈赠长岁果(吉利果)。午夜饭一是吉利果,二是饺子,三是土尔扈特馅饼和酒菜等,餐毕开始尽情地弹琴、说书、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尽兴。初一晨,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新装,晚辈向双亲、祖辈叩头、行礼、敬酒、敬哈达,祝身体健康,晚年幸福。老人拥抱晚辈,斟满牛奶,祝孩子们长命百岁,终生幸福。初一至初三,人们骑马串蒙古包拜年,并问新年好和互相敬献哈达;尤其要到曾经有过纠葛的本部落的人家中拜年,以示和好和有肚量,并共图致福致仕之业。青年们利用串蒙古包拜年之时,赛马追逐,蔚为壮观。初三至初五向亲友们拜年,主人热情招待,唱歌、喝酒,来宾向亲戚点头祝愿,边歌边舞,十分热闹。
    麦德尔节:也叫麦德尔经会。土尔扈特南路盟主庙为新疆和静巴仑台黄庙,即永安寺。修建落成时,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西藏达赖13世喇嘛赠给黄庙1尊麦德尔佛像,佛像揭幕的时间恰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这一天,土尔扈特的喇嘛们要斋戒、沐浴、诵经,举行盛大的“禅木”经会活动,土尔扈特的人民也都赶来参加,朝拜麦德尔佛像,还要举行摔跤、骑马比赛。一些喇嘛扮作萨满,头戴假面具,扮作阎王鬼、滑稽神、白骨怪,不戴面具的喇嘛扮作菩萨,身着异服,手拿法器,跳神驱鬼,求神保佑。
    农历二月十五日,是土尔扈特人民传统的节日。届时,和静黄庙和巩乃斯的阿嘉库伦寺举行法会,挂释迦牟尼图像,由大喇嘛率众僧侣,齐备花灯、香茶、甜果、佳肴,拜佛诵经。法会庄严肃穆,各小庙的僧众,甚至伊犁、新源、巩留等县僧众和人民都前来礼佛熬茶,敬歌祭奠,交友互拜。
    打马印节:土尔扈特部落传统的交游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八,人们在指定的草场燃起篝火,并选1名烙技精湛,德高望重的牧人执印,参加套马的人列队向他敬献哈达。印模烧红,高呼打印。套马手围住马群,人欢马嘶,欢声雷动。骑手每套住1匹烈马,执印者便打1马印,印记都打在马的左胯骨中心部分,马印记每个畜群的各不相同。打马印始于12世纪,相传成吉思汗和王罕,为区分各自部落的马群商议打马印,打马印节成了草原的盛会,姑娘们趁机选择情人,而小伙子在姑娘面前尽力表现自己套烈马的技术。
    狩猎节:土尔扈特人的交游节日,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因此时,草原上狼害、旱獭、野兔、草鼠危害严重。为保护畜群和草原,几十名小伙子腰挎猎枪,进山打狼;部落余下的男女老少在一位总指挥的带领下围猎开始,猎人们牵狗架鹰,拿棒使刀,射箭举枪,将猎物赶往中间,加以围打。对于草鼠则用水灌烟熏,使之逃出,拿个正着。中午拿猎物野餐,下午再围1个较大的猎场,比赛猎技,天晚和打狼队伍汇集,载歌载舞,带猎狗返回蒙古包。此节始于元代。一是由于打大围,一场报复性的仇杀得以幸免。二是通过打大围进行全民军事演习,告诫人们提高警惕,不忘习武。三是“和鄂尔勒克于1645年战死于俄国的阿斯特拉罕城下(帕里莫夫著,许淑明译《卡尔梅克族在俄国境内时期的历史概况》第6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恰是这一天,为纪念这位英雄的祖先而举行的节日活动。
    那达慕节:土尔扈特人传统交游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四举行。“那达慕”蒙语是游玩娱乐之意。元代,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刺子模,在新疆举行了那达慕大会,会上进行了射箭比赛。到明清两代举行那达慕大会有赛马、射箭、摔跤、下棋、说书、歌舞,又演变成了官方举办的节日,日期也由官方定了下来。又增加了许多内容,有赛牦牛、赛骆驼、赛猎犬、赛架鹰、赛套马、赛牛抵、拔河、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放映电影、进行戏剧观摩、比赛演出等。商贾从各地云集草原,叫卖不停,举行物资交流盛会。草原的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到寺庙熬茶礼佛,到大路上祭鄂博,到游戏的地方举行各种比赛。远来参赛的牧民临时架起蒙古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草原上,居住在县城、首府、京城等大城市的土尔扈特籍群众也专程来到故乡参加那达慕大会,各单位互相联欢,各个蒙古包相邀做客,敬酒祝愿,载歌载舞,共庆佳节。它是土尔扈特部落人民大型的综合性节日,它即反映了土尔扈特部落人民的文化特点,又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日益受到全州、全疆、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是高寒牧区的一个天暖草壮、畜肥肉香、花鲜人欢的全民性游艺节日。
    塔格楞节:俗称祭敖包节,或祭鄂博,是土尔扈特人的传统祭祀节日。原在农历五、六月举行,现在土尔扈特人于农历六月四日和那达慕节同时举行。敖包即石堆之意,相传土尔扈特人为纪念始祖在肯特山、杭爱山游牧而形成的节日。敖包泛指高山,后来进一步发展又有了标志的性质,它可标志各级行政区划或草场使用的界线,又可标地理位置和道路方向,还有表示纪念意义,“如班禅敖包,是纪念前代班禅大师来此地的行留踪迹(张文强主编《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第78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旧时祭敖包,必须在敖包的3面放上烧柏叶香用的垫石,1面摆3×3=9块石头,再摆上佛像法器,口念啊、嘛、呢、叭、咪、哞6字真言,再投石3块,向右绕行3圈,以敬3宝盐、茶、肉,上钱财,供以酒食,杆插经幡哈达,口念祭祖之语,吹号鸣锣,叩拜3下。然后回到蒙古包,吃手扒肉,喝马奶子酒,说吉利话,唱丰收歌,跳安岱勒舞,老人们说书下棋,姑娘小伙谈情说爱。还要举行射箭、骑马、摔跤等游戏,热闹非凡,往往通宵达旦,连续7日方尽。平时路过敖包,也要下马绕行3圈,放石3块,口吐6字真言,或剪下马鬃,或撕下手帕,系于敖包幡杆之上。
    明安珠勒节:也叫祖鲁节,千灯节,千佛灯节。这是土尔扈特人传统节日,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晚间掌灯后,全家老少围坐一起,用荞麦面和酥油做“珠勒”佛灯,放在桌上,有的一盘佛灯33个,有的77个,有的99个,有的108个,有的300个,有的1000个不等。同时,做些单灯放在窗台上、门套上、牛栏、马棚边,然后合家围坐灯旁观灯,以示日子红火兴旺。土尔扈特人民也把这一天叫做满岁节或冬至节,不论哪天出生的人,只要到祖鲁节就增加一岁。祖鲁节又是喇嘛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圆寂的日子。宗喀巴(1375…1419)本名罗桑札巴,青海湟中人,藏族称湟中为宗喀,故名宗喀巴。“幼出家,长入藏,改革宗教,严守戒律,遍学显宗、密法,发起主持传召法会,兴建甘丹寺,形成格鲁派,著《密宗道次弟广论》(夏征农主编《辞海》第43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后将他圆寂的这一天认为是他成佛的大喜日子,因此这一天人们杀牛宰羊,念经点灯,唱祖鲁歌,祝人增岁,无论僧俗,都要终生祭祀。
    祭雷:土尔扈特人的传统祭祀,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举行。元代至元七年(1271年),由元朝主管祭祀的大司命请命确立,规定全国立夏后申日祭雷。后在土尔扈特历史变迁中定为四月十二日祭雷师,祭请雷师万不可以雷击蒙古包和人畜,并请萨满教巫师来祭祀雷师,以禳除灾难。
    祭旗:土尔扈特部落的传统祭祀,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举行,始于元代。土尔扈特人古时出征时高举一面巨大白旗,洒酒、涂油祭旗方可出征。但遇有草原蝗灾、雪灾、雷击人畜和蒙古包时,人们举一面黑旗向西北方向祈祷。祭旗往往因事而行,祭祀时间并不一致。
    祭天:土尔扈特人传统的祭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分白祭和红祭两种祭祀方法。白祭是将1大碗马奶酒向1根木头顶洒去,木头顶有新鲜的羊羔肉,萨满教巫师念念有词,举行祭祀。红祭是将1大碗羊血洒向木头顶,用掏心法宰杀的羊心供在佛龛上,桌边香炉插上5色旗,中间香炉焚香,桌前放1锅烧牛粪火的煮全羊,肉煮熟后,家长领头向天唱祭祀歌,然后大家分吃。
    祭祖:土尔扈特人传统的祭祀,“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举行,起始于元代。祭祀时由萨满(《新疆风物志》第240页,新疆人民出版社编,1988年版。)”或喇嘛喊着从王罕一直到渥巴锡,从渥巴锡又到满楚克札布的名字,像和鄂尔勒克、渥巴锡等人的抗俄英雄事迹还要叙述一番,并拿上供品焚香祈祷,然后开始祭祀自己的祖先,陈述他们的名字,叙述他们所干的事业,缅怀他们对部落对家人的种种恩德。
    祭火:又称祭灶,又称拜火节,土尔扈特人的传统祭祀,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举行。届时念祭火经,祈祷火神,将肉、奶油放入火中,或供在灶旁。当天晚上还要迎送火神,全家人到蒙古包外面,供上祭品焚香,点1捆柴草,扔进丝线绵羊脯,全家磕头,家长念诵,请火神:“上天奏美言,下地保家安”等祈祷词。土尔扈特人把火神当女神,叫腾格里嘎林额格,即火神母,是光明、幸福、昌盛的象征;是消灾灭难,传承家业,净化万物的赐予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