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部经-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多声凡庸人 若为愚痴者
  何人不思惟 破坏僧伽时
  不思他更上 失念诸贤者
  言种种之语 正行之说者
  唯欲口大语 不知依谁导
  骂我或打我 胜我或夺我
  如是怨念者 彼无镇敌意
  彼骂我打我 胜我或夺我
  无是怨念者 彼应止敌意
  然而由敌意 种种之敌意
  此无镇常恒 由无敌意止
  此为永劫法 而且其他人
  无能知是者 吾等兹终灭
  而且诸人人 若如是知者
  由此止斗诤 断骨夺生命
  持去牛马财 盗国一切者
  彼等尚有和 云何于汝等
  而为无有此 贤友同行者
  若得慧善住 打胜诸危险
  与彼俱欢喜 有念而值行
  贤友同行者 若得慧善住
  犹如王打胜 而以拾国土
  独行那伽象 犹如于林中
  独一行为胜 不交愚者友
  以行独一行 莫令作诸恶
  无乱那伽象 犹如于林中 
  其时,世尊颂此等之偈已而往近婆罗楼罗村。恰于此时,尊者婆咎住于婆罗楼罗村。尊者波咎见世尊从远而来,彼即准备设座及洗足水。世尊坐于所设之座,坐已而洗足。尊者婆咎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如是言坐于一面之尊者婆咎曰:‘比丘!如何安快?如何善得忍耐耶?如何为行乞而不疲劳耶?”婆咎言:‘世尊!安快善忍耐,且为乞食而无疲劳。”时,世尊说法教诫尊者婆咎,令感兴、激励、欢喜已,世尊即从座起,往近至般那蔓阇寺林。而其时,恰尊者阿那律、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住于般那蔓阇寺林。林之守护者见世尊从远而来,见已,如是白世尊曰:
  ‘沙门!勿入此林中。于此处住有自爱形三人之善男子,莫作彼等之不快。”尊者阿那律闻林之守护者与世尊共话,闻己,如是告林之守护者曰:‘友,林之守护者!勿妨世尊,乃我等大师世尊之到来也!”其时,阿那律往尊者难提及尊者金毗罗之处。至已,如是告尊者难提及金毗罗曰:‘来,尊者等!来,尊者等!我等大师世尊到来也。”时,尊者阿那律、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诸世尊处,一人持世尊之衣、钵,一人整理设座,一人准备洗足水。世尊坐于所设座,坐已而洗足。彼等尊者敬礼世尊亦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阿那律如是言曰:‘阿那律!汝等如何安快耶?如何供养充分耶?如何为乞食而不疲劳耶?”
  阿那律等言:‘世尊!安快,供养充分,我等为乞食不疲劳也。”
  世尊曰:‘然者,阿那律!汝等如何和合、相喜悦而无诤论,如水与乳之性,互相以爱眼相见而住耶?”
  阿那律等言:‘世尊!我等实和合、相喜悦而无诤论,如水与乳之性,互相以爱眼相见而住。”
  世尊曰:‘然者,阿那律!汝等如何和合、相喜悦而无诤论,如水与乳之性,互相以爱眼相见而住耶?”
  阿那律言:‘于此,世尊!我有如是思念:‘我与如是类之诸同梵行者共住者乃我之利得,我之善利也。”世尊!此等诸尊者于明于暗,如是对我现起慈身业、于暗于明现起慈语业、慈意业也。世尊!而且我如是思念:‘我今如何放弃己心以随此诸尊者之心而动作。”世尊!如是我放弃己心,随此等诸尊者之心而动作。世尊!我等之身体实是相异也。然,心正是同一也。”
  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亦如是白世尊言:‘世尊!我等亦如是思念……心正是同一也。
  世尊!我等如是和合、相喜悦而无诤论,如水与乳之性,互相以爱眼相见而住也。”
  世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果然者,阿那律!如何汝等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耶?”
  阿那律言:‘然!世尊!我等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
  世尊曰:‘然者,阿那律!如何汝等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耶?”
  阿那律言:‘世尊!于此,我等之中,最先由村行乞归还者,彼设诸座、准备饮用水、洗澡水、并准备屑物器。又后由村行乞归还者,若有残食,若欲者即食,若不欲者,或弃于无草之处,或落于无生物之水中。彼敛诸座、处理饮用水、洗澡水屑物之器洗净已而收之,即清扫食堂,若见饮用水、洗澡水之瓮空无者,即准备之。若彼力所不及者以手招呼第二者,以手示:‘我等准备。”然者,世尊!我等因此无须发言。而且,世尊!我等每五日共坐终夜说法。世尊!我等如是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也。”
  世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然者!阿那律!汝等如是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有诸上人法,胜十二分、使得达圣智见、有乐住耶?”
  阿那律言:‘世尊!于此,我等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善认光明以见诸色,然而我等于彼光明不久而消失,且见诸色而我等未彻见其相!”
  世尊曰:‘然而,阿耶律!汝等应不能不彻见其相。阿那律!我亦同于正觉以前,在未正等觉之菩萨时,当认光明又见诸色。虽然彼光明于我不久消失又见诸色。阿那律!其我起如是思念:‘有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阿那律!然而我起如是思念:‘于我起疑惑,而为疑惑故,我消灭三昧。三昧之消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也。然而我应如作疑惑之不复起。”阿那律!如是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恰认光明又见诸色。然而我之光明不久复灭且见诸色。阿那律!故我起斯思念:‘我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而为不作意故,我三昧不灭。三昧灭时,光明消失,又诸见色。故我应再疑惑及不作意,于我当不起如是作。”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于我起惛沈、睡眠,而为惛沈、睡眠故,我三昧灭。三昧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不作意、及惛沈、睡眠之于我不起如是作。”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如是思念:‘我起恐怖,为恐怖故,我三昧灭。三昧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阿那律!譬喻有人行长路,彼之两侧出现杀人者,为此,彼起恐怖。阿那律!恰如是我起恐怖。而为恐怖故,我三昧灭。三昧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不作意、惛沈、睡眠及恐怖之于我不起如是作。”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欢喜,而为欢喜故,我三昧灭。三昧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阿那律!譬喻有人求一宝藏,顿时获得五宝藏,为此,彼起欢喜。恰如是,阿那律!我起欢喜,而为欢喜故,我三昧灭。三昧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故于我应再疑惑、不作意、惛沈、睡眠、恐怖及欢喜之于我不起如是作。”如是阿那律!……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粗重,而为粗重故,我三昧灭,三昧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不作意、惛沈、睡眠、恐怖、欢喜及粗重之于我,不起如是作。”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过度之勤精进。而为过度之勤精进故,我三昧灭,三昧之灭时,即光明消失,又见诸色。(阿那律!譬喻有人,以两手紧捉捕鹑,其死于手中。恰如是,阿那律!起过度之勤精进故。而为过度之勤精进故……乃至……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不作意、惛沈、睡眠、恐怖、欢喜粗重、及过度之勤精进之于我,不起如是作。”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甚懈怠。而为甚懈怠故……乃至……又见诸色。(阿那律!譬喻有人,缓捉捕鹑,从其手飞去。恰如是阿那律!我起甚懈怠……乃至……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不作意……及甚懈怠之于我,不起如是作。”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欲望,而为欲望故……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及欲望之于我,不起如是作。”如是阿那律!我……乃至……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种种之想……乃至……又见诸色。故我应再疑惑……及种种想之于我,不起如是作。” 
  然,阿那律!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以善认光明,又见诸色。然而我其光明不久消失又见诸色。故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有何因、何缘,我光明消失又见诸色耶?”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我起诸色之极观察性。……乃至……又见诸色也。故我应再疑惑……种种之想及诸色之极观察性于我,不起如是作。”如是阿那律!我之‘疑惑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舍断心之随烦恼、不作意。‘不作意是心之随烦恼。”知如是而舍断心之随烦恼、不作意。‘惛沈、睡眠……恐怖……欢喜……粗重……过度之勤精进……甚懈怠……欲望……种种之想……诸色之极观察性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断舍心随烦恼、诸色之极观察性。
  然,阿那律!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虽见光明而不见诸色:虽见诸色而不见光明如是此终夜、又终日、又终日终夜也。”故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有何因、何缘,此我虽见光明而不见诸色,虽见诸色而不见光明耶?”如是终夜、又终日又终日终夜。而阿那律!我起斯思念:‘若不作意我色相而作意光明时,即其时,虽正见光明而不见诸色。然而若我,不作意光明相而作意诸色时,其时,虽正见诸色而不见光明如是此终夜、又终日、又终夜终日也。”
  然,阿那律!我不放逸,热心、劳力而住,正见少光明,又少见色,且认识无量光明,又认识无量色。如是此终夜、又终日,又终夜终日也。然,阿那律!我起斯思念:‘有何因、何缘?我认识少光明,又见少色,且见无量光明,又见无量色如是此终夜、又终日、又终夜终日耶?”然,阿那律!我起斯思念:‘若有少三昧时,其时,于我有少眼。故其我以少眼见少光明且见少色。而且,若我有不少三昧时,其时,于我有无量眼。故其我以无量眼见无量光明,而且见无量色如是终夜、又终日又终夜终日。”然,阿那律!我为‘疑惑是心之随烦恼也。”为知如是,令舍断心之随烦恼之疑惑。‘不作意是心之随烦恼也。”知如是而今舍断心之随烦恼之不作意。‘惛沈、睡眠……欲望……种种之想……诸色之极观察性是心之随烦恼。”知如是而令舍断心之随烦恼之诸色极观察性。然,阿那律!此我起斯思念:‘其我心之随烦恼,此等于我令舍断之。所以我今当修三种三昧。”阿那律!其我修有寻有伺定,亦修无寻唯伺定,亦修无寻无伺定,亦修有喜定,亦修无喜定,亦修乐俱行定,亦修舍俱行定。然而阿那律!我修有寻有伺定,亦修无寻唯伺定,亦修无寻无伺定,亦修有喜定,亦修无喜定,亦修舍俱定故,而于我更生智见。‘我解脱不动,此是最后生,今亦无后有之事。”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尊者阿那律随喜世尊之所说。

第一二九 贤愚经

  北传汉译 中阿含一九九、痴慧地经(大正藏一,七五九页。)佛说泥犁经(大正藏一,九O七页。)
  本经乃世尊说贤者和愚者的受报。即愚者于现世有三种苦,死后生于地狱,对地狱畜生,说明其种种相状。又虽由恶趋没即生于人中,亦是生于卑贱下劣之家。其次,贤者于现世有三种喜乐,来世生天上之善趣。述天上之乐,非地上之转轮圣王之胜乐程度所能比较的。以详说轮王之七宝,或其四禅变。说由天没生于人中时,贤者乃生于富贵之大家。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其时,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对世尊答曰:‘如是,世尊。”世尊如是曰:‘诸比丘!此等三之愚者:有愚者之特征、愚者之特相、愚者之特质。何者为三?
  诸比丘!于此,愚者思惟恶思、说恶说、行恶行。诸比丘!若彼愚者,不为恶思之思惟者、恶说之说者、恶行之行者,依何彼诸贤者知:‘此人是愚者、不正之人。”然,诸比丘!愚者,恶思之思惟者、恶说之说者、恶行之行者故,是故彼诸贤者知‘此人是愚者也,不正之人也。”诸比丘!彼愚者于现世觉受三种之忧苦。诸比丘!若愚者或坐于聚会中、或坐于路巷、或坐于四衢街头时,其处若有人,为与彼相应、适彼之论。诸比丘!若愚人之为杀生者、偷盗者,于爱欲处为邪行者、虚诳语者、饮酒者,其时,诸比丘!于愚者有如是之思念:‘若人为与彼相应、适彼之论者,于我有诸法。又我住于如是之诸法。”诸比丘!愚者于现世,觉受如是之第一之苦、忧。
  复次,诸比丘!王人捉捕愚者之盗贼、犯罪者,以作种种之刑罚,即以杖打、以鞭笞、以棒掷,截手、截足、截手足,截耳、截鼻、截耳鼻,于粥锅煮、拔取头发、切口、着灯火之冠、点火于手、如剥蛇皮以剥取皮肤,以发结缚所剥之皮肤,如羚羊缚悬其手足,打钩入其内、段段截断、以碱水灌之、以铁棒串转之、如槁之敷物打之,注以热油、令犬啮之、活活串刺、以刀截头、见如是。其时,诸比丘!于愚者有斯思念:‘实因如是类之诸恶业,王人捉捕盗贼、犯罪者,作种种刑罚。即以杖打、以鞭笞、以棒掷,截手、截足、截手足……以刀截头。而如是之诸法我亦有,且我亦住如是之诸法。王人亦若知我者,王人亦捕捉我,令行种种之刑罚。即以杖打、以鞭笞……以刀截头。”诸比丘!愚者于现世觉受如是第二之忧、苦。
  复次,诸比丘!愚人或升坐于椅子、或升坐于禅榻、或虽卧于地上,凡彼于以前之诸业,即种种之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此等,其时,来悬彼之上,落悬、垂悬。诸比丘!譬喻大山案之影,日暮来悬地上、落悬、垂悬。恰如是,诸比丘!愚人虽升坐于椅子、或升坐于禅榻、或卧于地上、凡彼以前之诸恶业:即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彼等其时,来悬于彼上、落悬、垂悬。诸比丘!其时,愚者有斯思念:‘我实不作福、不作善、不起怖畏心、而且唯是作恶、作凶暴、作罪过。不作福、不作善、不起怖畏心、而且只作恶、作凶暴、作罪过者之趣,于其处死后,应赴他趣。”彼悲哀、恼疲、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