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旋转的第四堵墙-欧美戏剧史话(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旋转的第四堵墙-欧美戏剧史话(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即演员在舞台上只应表现感情而不应体验感情;只能表现情欲而不能为情欲所动;只能激发观众而自己却冷若冰霜。他特别反对演员任凭汹涌澎湃的感情倾于观众面前,无节制、赤裸裸地哭笑狂喊声嘶力竭。他认为易动感情的演员是平庸,只有不动感情,才能造就伟大的演员。“一个人即使天生是大演员,也只有当他积累了长期的经验,火热的情欲已经熄灭,头脑变得冷静,灵魂具有充分自制力的时候,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狄德罗看来,一个人平常生活中的行为、平日言谈的语气及其自然风度,在舞台上会显得很寒酸。在这里,他提出了表演艺术的重要特点,揭示出戏剧艺术的实质,甚至不止于此——揭示了一切艺术的特点与实质。在艺术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它的幻想。要知道,一个在舞台上表演怒发冲冠的演员并不是演员本人此时的情绪,一个表演陷入重大痛苦的演员实际上并不痛苦,一个表演幸福的情人实际上并不是所扮演的情人。艺术反映生活,不仅仅是通过表面的模仿,而是通过与现实本身并不直接吻合的假定的形式。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狄德罗的戏剧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崇尚理性”、“崇尚自然”,并开创了“表现派”的戏剧理论,我们说,狄德罗是“表现主义”理论无可争辩的奠基人、他对戏剧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

  狄德罗主张扮演恋人,不必体会他们甜蜜的感情,扮演恶棍,不必体察他们狠毒的心灵,只要对着镜子模仿所想扮演之人的表情、动作、言辞、姿态,熟练后在很大时间内保持记忆,再需要登台演出,把记忆中的东西表演出来即是,不必运用真实的情感。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对“演员”与“演戏”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演员应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笑,什么时候应该哭,什么时候应该平静。狄德罗极力推崇演员的表演能力,如“模仿能力”、角色的“外在标志”,因为欣赏戏剧,要依靠观众的视觉。观众唯有借助演员的声音、表情、形体动作,才能窥视角色的内心秘密,才能造成观众的一种“幻觉”。

  狄德罗把理智与感情对立起来,把外部表露与内心体验分割开来。我们今天的人看来,这一点未免有点失之偏颇。因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即使在感情奔放之时,也能够很好地受到理智的驾驭。整个身心进入角色也不会妨碍冷静地判断与控制。狄德罗的那种“对着镜子练习到纯熟”,“以后再表演出来即是”的做法,完全排斥了演员的即兴创作。果真如此,演员的表演就会陷入凝滞与公式程序化的处境,很难进一步深入而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这不能不说是狄德罗戏剧思想中一点缺憾。

  纵观历史,在狄德罗的那个时代,古典主义艺术已经趋于没落,戏剧理论也趋于末流,愈来愈陷入形式主义。狄德罗首先提出戏剧理论改革的主张。他对于戏剧的基本主张如同他看待艺术的思想,认为应该去摹仿自然,艺术家应该写出自然与真实的人生。

  狄德罗企图扭转当时法国戏坛的颓废之风,重新建立新的剧种。这种新的剧种就是严肃剧,这种是相对于古典主义的一种革新方案,它的特点在于真实性与严肃性,真实性要求自然、严肃性要求道德意义和教育主题。简单说,严肃剧是介于悲剧与喜剧之间的体裁,它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处理,要自然、真实。除此之外,严肃剧还要发扬平民美德以教育人民,可以说,严肃剧的严肃性就在于它的道德教育意义。

  在严肃剧的真实性问题上,狄德罗首先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命题:戏剧艺术的基础是历史的艺术。就是说,戏剧与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另外一个问题上,即艺术虚构之上,狄德罗提出两个重要的美学规律:一是逻辑规律,另一个是想象规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想象规律以逻辑规律为基础的。所以在戏剧中,仅仅有历史的真实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艺术的逼真性。这种逼真性使人惊奇的同时又合乎常理。这是一种微妙的辩证法。

  狄德罗对于戏剧艺术辩证的看法在于:他认为在戏剧艺术里,想象规律是以逻辑规律为基础的,而逻辑规律又得在想象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看法被运用在现实的真实与戏剧的真实中,同样对于历史与虚构,对于生活与艺术,它都能被得到运用。

  在戏剧理论中,狄德罗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美学体系中三个重要的概念,即“摹体”、“关系”与“变革”。在戏剧中,以描写人与社会生活为主,关系不外乎人与环境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三种。美在于关系,必须从整体来了解个体、必须从关系的变革来了解美的意义,这种观点一样可以运用到戏剧理论上。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随着戏剧情境的变化而逐渐展开,戏剧因此就要以情境为主要对象,以性格为次要对象,但并不是以情境代替性格,因为一切情节的纠纷是从人物的性格引起的,人物的性格又随情节的发展 (情境的变化)而逐渐展开。

  在戏剧的冲突之上,狄德罗称矛盾的两个方面为“对比”或“对立”。他不主张那些机械的对比,“真正的对比乃是性格和情境问的对比,不同人物利益间的对比……人物的情境要有力地激动人心,并使之与人物的性格成为对比,同时使人物的利益互相对立。”这种对比,是根据戏剧的社会意义与艺术的效果而提出的,基本上符合现实主义精神。

  概括起来说,狄德罗能够成为启蒙时期的杰出人物,决不是偶然的,这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他是一个民主主义者,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同时他也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是对封建主义作斗争的,这两点使他为人类作出了贡献。还有,他的戏剧理论、美学思想以及别的一切,在那个时代都是先进与进步的东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许许多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我是出于消遣才当上戏剧作家的”

  ——博马舍

  博马舍 (1732—1799),法国大革命前夕启蒙主义文学中的著名喜剧作家。博马舍在剧本创作方面深受狄德罗正剧理论的影响,他继狄德罗之后,提倡戏剧改革。他的作品,预报着革命风暴的即将来临。虽然博马舍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其它各项经营活动与社会活动,但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几部主要剧作被公认为法国戏剧史上有影响的杰作。

  博马舍原名皮埃尔—奥古斯坦·卡龙。他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排行老三。博马舍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对怀表的机件作过某些改进,这一发明使博马舍在钟表行业很快名声大噪,他成了许多达官贵人的钟表师,甚至他开始得到贵族与皇家的定货。为贵族夫人和国王的女儿定做极薄型的手表。这使他很快地发了财。

  1755年博马舍认识了宫廷御膳尝菜师弗朗差及其夫人,成了他们亲密的朋友。一年后,弗朗差不慎去世,就在同年,博马舍跟他的遗孀弗朗差夫人结了婚。从此,博马舍就开始用德·博马舍的姓,因为他参考了新婚夫人的一块小领地的谐名。他当时说:“由于不能改变偏见,就得服从这个偏见。”第二年,刚刚与他结婚的妻子也病故了。

  不久,博马舍通过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莲巴杜夫人结交了勒诺芝·德托瓦尔(莲巴杜的丈夫)。博马舍应德托瓦尔的要求,开始写一些滑稽小戏,为德托瓦乐的私人剧场作入场前的娱乐演出。

  从这时起,博马舍就开始渐露他的戏剧创作能力。1759年,他因其出色的音乐才能而被法国宫廷所赏识,并开始为国王的几个女儿教授演奏竖琴,此外他还常为她们组织安排消遣活动。

  1760年,博马舍结交了当时有名的金融家帕里—杜韦内,两人很快成了合伙人。帕里—杜韦内每年支付给博马舍六千路易,作为博马舍与宫廷与贵族熟悉而可以向杜韦内提供业务帮助的报酬。

  1761年,博马舍忙于社会及经营活动,然而,他没有忘记文学创作。他开始构思第一部市民剧《欧也妮》的创作并写成初稿。这时,他的戏剧创作思想主要受狄德罗市民剧理论的直接影响,虽然《欧也妮》在巴黎公演之时并未获得很大成功,但他并未放弃狄德罗的市民剧理论,并在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与发展。

  博马舍的一生也是一出充满了诉讼、纠纷、投机、冒险和阴谋的戏剧。博马舍跟人打过一场著名的官司,这是他一生中很轰动的事件之一。博马舍的朋友、保护人金融家帕里—杜韦内去世时,在他的遗嘱中让自己的继承人分给博马舍一笔他应得到的财产。但是,该继承人拒绝支付那笔钱,并且指控博马舍伪造证件。事情一直闹到法庭上,博马舍深知法国法院的风气,他通过巴黎高等法院的法官哥士曼的太太递上一笔钱。然而巴黎高等法院已被博马舍的对方所收买。最后,案子判博马舍败诉,这使得他倾家荡产。

  后来,博马舍经过调查,发现自己让法官夫人所递交的钱并未交到法院秘书手中,他决定就此事向舆论公布哥士曼贪赃枉法的事件。他利用舆论武器开始了自己的斗争,他写了著名的抨击性文章,题名为《备忘灵》,在文章中,博马舍叙述了自己的不幸,极其鲜明地讽刺了法国法院的弊端。

  博马舍将为数众多的同情者都争取到自己的一边,最后终于获得了胜利。法官哥士曼被迫辞职,不久整个法院班子也宣告解散。

  当时的评论界认为博马舍的《备忘录》大大超过了一般的案件申诉的惯有体例,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文学作品,因为《备忘录》虽然具有诉讼论辩的特点,但涉及到人物肖事件内幕和社会背景的多方面描述。在以后的戏剧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博马舍的这种风格。

  1775年2月23日,五幕喜剧《赛维勒的理发师》终于被获准在法兰西喜剧院首演,但却遭到观众的冷遇,因此博马舍在三天时间内对这部剧作了修改,把五幕压成了四幕,在26日上演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博马舍也因此一举成名。

  当时,美国独立战争正如火如荼。博马舍也加入了这一波澜壮阔的斗争,他在法国国王的赞同下建立了一家公司,以武器装备帮助美国起义者。仅在1776到1777年,博马舍就帮助二点五万名独立战争的勇士们得到了武器装备。

  1780年,博马舍出于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崇拜,便决定从事一项冒险而有意义的事业,即出版《伏尔泰全集》。在1783年到 1790年间出版了七十卷,为启蒙思想在法国以及欧洲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

  1785年,《费加罗的婚姻》发表。博马舍的献辞触怒了法兰西国王,他因此被投进了监狱,但五天之后即出狱,并获得了补偿。

  1792年,博马舍写了市民剧《有罪的母亲》。这部剧未获得成功。因为此剧无论从观念的欣赏习惯和剧作的思想、艺术方面都比前两部喜剧大为逊色。但到1797年,《有罪的母亲》再度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

  1799年,博马舍发表了两封信,是登在当时《巴黎日报》上论述耶稣基督的文章。在文章中博马舍明确表示了天主教的鲜明立场。同年5月17日夜,博马舍与世长辞。

  博马舍是一位著名的戏剧家。他的戏剧作品包括滑稽小戏《科兰和科莱特》、 《飞毛腿》等六部;市民剧有《欧也妮》、《两个朋友》、《有罪的母亲》;歌剧有《达位尔》;喜剧有《赛维勒的理发帅》、《费加罗的婚姻》;别的戏剧作品有《洛蕾特》,这是一部配有歌曲的喜剧,《幕间保管员》是一部幕间剧;戏剧论著有《论严肃的戏体裁》、《对〈塞维勒的理发师〉的失败和批评克制的信》、《〈费加罗的婚姻〉的序言》等。

  此外,博马舍还写了不少有关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论述文章,比较著名的有《伏尔泰》和《耶稣基督》等。

  博马舍还创造了一种新型喜剧——社会政治喜剧。他的两部喜剧《塞维勒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姻》就是这样的喜剧。从他的喜剧中,我们很容易认出那个时代的痕迹、风尚和时弊。

  《塞维勒的理发师》所根据的情节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博马舍说,“像那样的情节安排,在许许多多的喜剧、正剧与悲剧中都屡见不鲜,我除了想写一出可笑的、耐人寻味的戏,一出错综复杂的戏外,我个人无意从中搞什么别的名堂。”

  一个老人霸尔多洛想在第二天要娶他监护的少女为妻,受监护的少女是贵族出身的罗丝娜,霸尔多洛耍尽手段,竭力想霸占罗丝娜。少女的机智而又年轻漂亮的情人阿勒玛维华伯爵对此作了防范。他在第二天竟当着监护人的面,与少女成了婚。在这场喜剧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费加罗。他是理发师兼伯爵的仆人,剧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特别是造谣家巴齐尔的形象入木三分。

  博马舍认为,《塞维勒的理发师》的内容,本可以写成悲剧,但在接受市民剧作创作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决定采用喜剧手法,使此剧成为以极欢快和复杂剧情见长的喜剧。

  在喜剧的情节中博马舍加进了严肃的社会内容。这一内容同费加罗的形象密切相关。别看费加罗整天说起话来一副嘲笑人的神态,但当他叙述自己的厄运时,可以感觉出他内心的痛苦。

  《塞维勒的理发师》成功在于:博马舍汲取了传统喜剧的养料,并从民间笑话中吸收了大量的东西。如伯爵的多次乔装打扮、费加罗的聪明机智、对立双方的互用计谋、造谣诬蔑者的丑恶嘴脸及最后的被揭露……这一切,构成了许多滑稽、可笑的细节,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欢笑。透过上述生动的场景和曲折的情节,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较深刻体现了本身的社会内容与思想倾向。从费加罗、罗丝娜等人物的举止言行中,人们看到了热爱自由、忠于爱情的坚定意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