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也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写于1924年,并于次年出版面世。小说描写的是美国中西部一个贫穷青年盖茨比与上层社会姑娘黛西之间的爱情悲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盖茨比是美国陆军军官,在纳斯维尔爱上了南方富家闺秀黛西。黛西虚荣心十足,嫌盖茨比穷,拒绝嫁给他而与豪富的花花公子汤姆结婚。盖茨比从欧洲远征回来后,仍然对黛西一往情深,一心要凭自己的本领发财进入上流社会,重新赢得黛西。五年之后,盖茨比发迹而归,找到了黛西,想重温旧梦,可黛西没有勇气离开汤姆。一天,黛西开车和普茨比一起从纽约回长岛,途中轧死了威尔逊太太而逃之夭夭。事后,黛西与汤姆密谋嫁祸于盖茨比,而盖茨比为了表示对黛西的爱情,情愿承担下来。汤姆妒忌心重,发现了黛西的隐情后,对盖茨比恨之入骨,便唆使威尔逊杀死了盖茨比。

  小说通过对盖茨比“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代价”的艺术形象的描绘,表现了“美国梦”幻灭这一典型的“迷惘的一代”的主题。主人公盖茨比的形象具有美国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对黛西的爱情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和追求,由于缺少起决定作用的金钱和机遇,他难以如愿。可是盖茨比并不就此罢休,他一方面极力美化理想中的黛西,梦想着一个美妙的境界;另一方面他试图从典型的美国梦中谋求发迹的原动力。他相信:每个人都能通过勤劳、自力、诚实、节制,从衣衫褴褛中发迹成为富翁,每个人都能成为总统。然而盖茨比用唐吉诃德方式追求的黛西不过是资产阶级金钱道德观念的代表而已。盖茨比通过个人奋斗时入上流社会,却又成了整个社会的“弃儿”;他的美国梦也因当时盛行的物质追求而破灭,盖茨比的悲剧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这正是菲茨杰拉德思想的深邃之处。

  《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 (1897—1962)是意识流小说在美国主要的代表人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出生在美国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服役于加拿大皇家空军。战后,他曾上了一年大学,1925年结识美国著名小说家伍德·安德森。在安德森的影响下,福克纳战后青年痛苦与幻灭写成小说《士兵的报酬》,但成绩平平。 1929年出版的《萨拉里斯》已有了初步的风格,同年出版的《喧哗与嚣动》是他的代表作,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在我弥留之际》、《圣地》、《八月之光》等。

  福克纳的创作很有特色,他一方面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深刻地描摹人物的内心生活发掘人物潜意识中的性欲色彩,小说常以凶杀乱伦、梦魇为题材。另一方面,他吸收柏格森的理论,运用“时空理论”,采用“时序颠倒”的手法用以突出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福克纳认为作家要化实为虚,在作品中创造一个自己的天地,自己摆布他的人物,不受时空限制。《喧哗与骚动》直接体现了福克纳这一艺术观念。《喧哗与骚动》是一部纯意识流小说,小说的题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的一句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哗与骚动,都没有任何意义。”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部杰弗逊镇,描写一个破落的望族康普生家族,这一家族曾过几个将军,一个州长和几个有钱的农场主,但现在这个家族的四个儿女,一个是白痴,一个是热恋自己妹妹的自杀者,一个是粗暴的骗子,一个是热恋哥哥的病态的女儿。福克纳通过对这四个儿女的刻画,描述了这个败落的家庭的情况,小说采用四个人从四个角度和时间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班吉的部分”描写白痴小儿子班吉的思想意识;“昆生的部分”描写思想僵化的长子的昆生的思想意识;“杰生部分”,描写实利主义者次子杰生的思想意识;第四部分是“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这个家庭的黑奴,也是这个家庭中唯一健康、正常,没有病态心理的人。前三部分作者用意识流手法,后一部分采用作者直接叙述的手法,使人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客观地表现出来。故事的中心线索是康普生家放荡不羁的女儿的经历,作者想通过对这一故事的叙述,反映出美国南方奴隶走向崩溃的历史历程。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特别注意把时间和空间无限扩大开去,心理分析的描述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显得简朴自然,毫不造作,显出了很强的艺术魅力。

  《伽利略传》〔德〕布莱希特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现代德国的著名戏剧家和诗人。他诞生于德国奥格斯堡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是一家造纸厂的经理。高中毕业后,布莱希特曾在大学里学过文学、哲学,后入慕尼黑医学院学医。一次大战后期,他被迫入伍,写下了著名的反战诗歌《死兵的传说》,1919年,他根据十一月革命的经历,创作了剧本《夜半鼓声》,该剧在1922年上演,获克莱斯特奖。从而使他一举成名。1928年发表的讽刺剧《三分钱歌剧》轰动德剧坛,初次为他带来了国际声誉。1933年因反对希特勒上台,他被迫离开德国,流亡到奥地利、瑞士、丹麦等国,后定居美国。1954年,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1956年因患心脏病去世。

  布莱希特一生创作了上部戏剧和一百首诗,代表作品有《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高加索灰阑记》等。他的“史诗剧”理论和创作,在欧洲现代戏剧中别一生面,独树一帜,对现代欧美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伽利略传》体现出布莱希特的哲学思想和叙事剧风格,被称为是“布莱希特戏剧的皇冠”。剧共十五场(段),以伽利略为中心人物贯穿全剧。剧本从伽利略的壮年写到晚年。时间跨越三十载,众多的人物场景,深刻的矛盾冲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揭示了新时代的破晓需要克服重重的社会阻力,付出重大代价的主题思想。布莱希特用唯物主义观点,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史料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伽利略的功过,塑造了一个积极的艺术形象。布莱希特曾经说过:“伽利略不应是一个具有一些新的思想的人,而应是一个新人。”剧本中的伽利略善于思考,大胆怀疑,他说,“我的目的不是证明自己一贯正确。而是要弄清梦我究意对不对。”他不顾鼠疫的传染,不顾教会的反对,甚至用“那双大脚丫子践踏女儿的幸福”(剧中萨尔蒂大娘语),不屈不挠地进行科学研究,这些都体现了“新人”的特征。剧作家用新时代新人的眼光来看待伽利略这一历史人物,既不粉饰,也不苛求,而是历史地看待伽利略的性格、行为、功过。通过伽利略这个形象,布莱希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和迷信不相容,光明与黑暗不两立,阻碍科学发展的是罪恶的社会。这正是布莱希特与一般浅薄作家的不同之处,充分显示了他社会哲学思想的高深。

  《伽利略传》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戏剧名著。自1946年问世以来,在欧美国家的舞台上不断上演。由于它具有高深的哲理思想和布莱希特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它与莎士比亚、席勒、易卜生的不朽剧作并列,视为当代杰作。

  《西线无战事》〔德〕雷马克

  埃里希·保尔·雷马克(1898—1970)是德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迷惘的一代”文学重要小说家。他出生在奥斯纳布吕克,父亲是一名书籍装订工,全家信仰天主教。雷马克早年曾在教会学校读书,受到军国主义思想影响,1914年参加世界大战,在西线战场同英、法联军作战达四年之久,其间,他负过伤。战争的残酷使他改变了原来的思想观念,成为战争的否定者。战后,他曾从事教师、商人、报社记者编辑等职业,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29年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       1932年,他移居瑞士。纳粹上台后。因他的作品宣传反战思想而被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德国公民权,并于次年流亡到美国,1947年入美国籍。雷马克的作品擅长处理当代社会重大的现实题材,塑造一大搦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重要作品还有《归来》、《生存死亡的时代》、《黑色的方尖碑》等。

  《西线无战事》是雷马克长篇小说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小说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在教师的沙文主义教育鼓动下,十九岁的青年保罗·博伊默尔和班上的同学一起经过短期训练,被送往西线作战。在艰难残酷的战争生活中,青年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战斗中与来自工厂农村的士兵有了接触,成了好友,知道了许多在学校里不知道的事情。到1917年秋,保罗所在的原有一百五十人的连队只剩下三十二人,人们开始对战争产生了怀疑。战斗中保罗身负重伤,痊愈又回到前线。这时有消息说要停战了。在战争行将结束的1917年10月的某一天,他中弹倒下。而这一天,部队向上报告时只有简短的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小说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些常见的,并不惊天动地的情景的描绘,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和恐怖,控拆了这次世界大战毁灭了年轻的一代人,表现出青年一代厌战、反战与迷惘的思想。作者在小说的题辞中写道:“本书既不是控诉书也不是忏悔书,而仅仅试图讲一讲被战争毁灭了的一代人,他们成了战争的牺牲品,即使是那些幸免于枪弹而活下来的人也是如此。小说主人公保罗的一系列经历,就是罪恶战争生动、鲜明的见证。雷马克以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性,如士兵肉搏、炮弹轰炸、毒气杀人等等,充分的反映出这一代青年人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毁灭,具有一种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西线无战事》,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使雷马克一成名。小说被译成二十九国文字,并与1930年被拍成电影,与法国巴比塞的《炮火》、德国雷恩的 《战争》齐名。

  《老人与海》〔美〕海明威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当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学时曾赴意大利前线,身负重伤。战后他回到美国,后以驻外记者身份去欧洲,并开始写作。早期作品有《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等短篇小说集。后又发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前者被视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代表作。回到美国后,海明威住在弗罗里达服许多性格坚强的人,开始在作品中创造了许多不畏强暴的“硬汉性格”。1936—1939年参加西班牙内战,发表作品《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二次大战后他定居古巴,1952年发表著名的短篇小说《老人与海》。两年后,他以“精通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晚年因不堪病痛折磨,于1961年自杀而死,遗作《海岛激流》由其妻子在1970年发表。

  《老人与海》叙述一位老渔夫孤零零地驾着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上捕鱼的故事。老渔夫桑提亚哥在一条小船上捕鱼,最近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捕到,但他相信“八十五是个有利的数字”,决定再一次出海。在海上,桑提亚哥捕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可是大鱼却拖着小船往北游去,老人高举鱼叉刺进鱼腰,结束了它的生命。但事与愿违,鱼血招来鲨鱼,桑提亚哥用鱼叉、刀子、短棍和鲨鱼捕斗,但后他还是被打败了。他尽力回到小港,躺倒在自己的茅棚里,早上出海打鱼人发现他带加的巨大的死鱼骨骼,而他醒来说他“正梦见狮子”。

  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故事却相当感人,关键在于作者精心塑造了桑提亚哥这一“硬汉子”形象,讴歌了他临危不惧与厄运作斗争的坚强性格。桑提亚哥捕捉那条马林鱼的过程,完美地体现了一个孤独英雄刚毅、坚韧的性格。他必须完成他“定下来要干”的任务,即使面对失败的命运,他也忠实于他执拗的感情和“勇于战斗的”个性。桑提亚哥这一形象反映了作者坚持不懈地冲击注定的命运的精神追求。

  小说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象征手法,桑提亚哥实际上是一个抽象化的自强不息的人物,他与马林鱼、鲨鱼,以及变幻莫测的大海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多层次的象征或寓意。“老人与海”的故事形象地说明:孤独的人与外界势力作斗争时,很难逃脱失败的厄运,但真正有力的人是打不败的,必须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个故事既带有希腊悲剧式的单纯意义,又有现代派悲剧中探索人的生存意义的启迪作用。

  《永别了,武器》〔美〕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发表于1929年,是“迷惘的一代”文学代表性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一次大战期间,美国中尉弗里德利克·亨利在意大利前线一个医疗救护队服役。由于好友的介绍,他认识了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莉,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后来亨利受伤住院,凯瑟琳日夜守护在他身旁,两人一起度过一段快乐时光。然而身处战争环境,如此良辰美景显然不能持续长久。亨利重返前线时,凯瑟琳已经有孕在身。回前线时,亨利发现意大利军队一片混乱,士气低落,厌战情绪浓烈。在一场悲剧性的卡普莱拓大撤退中,亨利舍弃了陷进泥潭的救护车,被匆匆设立的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在要处决时,他借着夜色,挣脱捆绑,一头扎进河里,靠一根圆木得以逃命。亨利一路跋涉终于见到了正在休假的凯瑟琳。然而当听次日一早就要来人逮捕他,刚刚逃离战场的亨利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便匆匆带上凯瑟琳一起划船逃往中立国瑞士。凭着他们有效的护照和足够的钱,亨利和凯瑟琳在瑞士开始了告别战场以后的新生活。但不久,凯瑟琳便临产住进了医院。结果她难产而死。小说在一种凄凉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