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次郎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次郎考-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成福是位相当成熟的人,甚至将打败自己的冈本勘兵卫正谊推荐给了西分家。他的一生光明磊落,颇得世人尊仰。安永五年十一月十三日没,享年七十四岁。他的墓位于鸟取市戎町真教寺,墓碑上刻有次之和歌七言二句:
  “直な世に直に生まれて直な枪直にをしえて直に胜なり
  一念一刀万敌に向う习成不断积年の功(《全国诸藩剑豪事典》)”
  四、再谈中条流
  再度将目光巡视小次郎周边一回的话,“中条流”的影子又次浮现出来。岩流的创始人伊藤左近自己就是中条流代传家系出生。同时,小次郎所侍奉的忠兴在中条流上也有颇深的造诣。小次郎之后入仕细川藩的松山主水大吉的流派乃二阶堂流('补2'),与中条流就像是兄弟一般的流派。
  在考察小次郎剑历的时候,经常会在各种史料中发现中条流的字样。在《二天记》中,正如大家所共知的那样,因为有着富田势源的家人的这个记述,在自报姓名为岩流前修行过中条流也是很正常的。
  根据手头的资料,我大胆一次,做出了以下的假设:
  离开故地副田的小次郎,通过山阳道来到畿内学习中条流。中条流大成的小次郎在将以前学习的山伏剑法与中条流剑术融合创建出“严岩(岩流)”,并开始收徒传授严流技艺。在他的弟子中,正巧包含了尚只习成中条流等少数几派剑术的伊藤左近。然而在天正十五年秀吉开始了九州征伐,不久岩石城落城。一族存亡的危机使得小次郎决心归国。之后,伊藤独立建造了独自的流派,并继承了“岩流”的名号。伊藤建造流派的时间为文禄年间,也就是与小次郎分手后不久。如果真是这样,岩流极意“虎切”与小次郎的“燕返”类似就很好解释了,因为那根本就是小次郎传给伊藤左近的得意技。而小次郎本人则因参加丰前武将一揆而被捕,在遇到忠兴前蛰居于小谷村。
  当然,这些都只是推测罢了。
  五、极意虎切·;一心一刀
  在新人物往来社出版的戸部新十郎所著《兵法秘伝考》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岩流秘剑“虎切”的些许记录:“鸟取藩所载传书《岩流剑术秘书》,所谓虎切,即‘至右振,再左振,最后振返为右的极意’,上述,至左振为秘剑‘风车’;从右振为秘剑‘风剑’。”
  而另一方面,“一心一刀”在《击剑丛谈》中作为了佐々木岸流的剑技而被介绍,而《击剑丛谈》的作者却又将小次郎的严流与伊藤岩流看做是同一流派的事前面已经叙过了。
  《击剑丛谈》:岸流,即先前先所述的与宫本武藏试合的岸流(这里应是人名)的流派。按惯例说,在这儿应该称呼他为岸流流吧。如今,在西国地方似乎还存在着这个流派。而各国中,也往往有人听说过这个名字。此流派之极意为一心一刀。即静立以待,放敌于先手,大太刀真向拜打以构势起以剑端点地。弯腰蓄力,敌进,至下斩上接回返斩以得胜。因幡国鸟取小谷新右卫门者乃此流派之师范。
  如果“虎切”就是以左右之振返为主体的剑技,那么,只要我们稍微考察下,其实宫本武藏的二天一流也有类似的“虎振”技能。二刀中暗含一刀之太刀势法,先于左半身至右胁构剑,打大刀面打的瞬间飞向中更换身体角度成右向,打大刀以左袈裟势斩切。
  同时,在心形刀流也有相似的“虎尾剑”;还有名曰“狮子乱刀”的连续挥斩之技,打太刀在招式将尽之际猛生新的变化,“我身(左身)翻移(右身)后刀(右变)做前击(右前)”,这就是“狮子乱刀”的要诀。两者共通点则是模拟了老虎翻身袭击猎物的动作,被以“狮、虎”作了其技名。如此考虑,“岩流”的“虎切“也是一种以伴随有体之变化的小手先振返为主要特点的豪快剑技。
  若论起给人更深更强烈豪快印象的剑招,那当属“一心一刀”了。
  “一心一刀”,太刀真向拜打紧磨地面,采用“后之先”(剑道中所谓的“三先”(补'3')法门其中之一)法门应对敌人,在(敌入)一瞬间,下摆太刀从敌之股间位上提,直斩颚上或逼人后退以取胜的技巧。
  小次郎本人似乎采用了这样的剑技我们没有确证。但仔细想想再说的话,小次郎三尺余的大太刀,真的很适合使用这种剑术。
  燕返?虎切!
  燕返,这传说中秘剑的存在伴随着小次郎传说的终结后化作了尘土。
  严流岛一战,小次郎之死,这一绝技因前并无传授与他人,据说就此失传。但正如上文所述,岩流剑术极意“虎切”,与佐々木的“燕返”很有可能是同一招。理由全在上文中,这里我就不重复了。
  因为日文水平及对剑术专业术语认识的淡薄,在“虎切”和“一心一刀”的描述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这里特别阐述下我自己的理解。
  对于虎切的起手势,不多说了,以图为解(下图中右方所使正是虎切的起手,左方则是武藏虎振起手)
  readj/news/mrz/img/xiaocilang9。jpg
  所谓的虎切(或者说燕返),其实则是一招二段打,就像浪客剑心里的天翔龙闪实际也是分成了两部分一样,当然那是漫画,太夸张了点。虎切,首式为反手的类拔刀技(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专业术语我不知道,勉强这么称呼吧),拔刀术以刀鞘添加阻力以增大出刀的速度与力度,而虎切则以与地面的摩擦来代替了刀鞘的作用。待敌进入彼太刀攻击范围的刹那,太刀至右起从敌股间位快速上斩……这明显类似于拔刀术,只是握太刀的手法因构势方位和无刀鞘这两点不同而与一般的拔刀术手法略呈相反状。
  而虎切与一般拔刀术的真正区别在,拔刀术,号称一击必杀的绝技,一旦一招落空,免不了遭到敌人致命的反击。而虎切不一样,因为它还存有第二段打——如提刀未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多是因为敌人在出刀的瞬间极速向后飞退脱离攻击范围的结果,虎切真正的威力就是要在这样的情形下才得以完完全全展现:敌退之际,身体踏前,借助身体前倾的角度,配合手腕的力度,将本因是左斩(向左斩则至右起)的上提,剑式改为朝右,最后顺势再变出剑方位,改从右平击敌方颈部以上(包括面部)等要害。
  要完成以上动作,需要的力量……几乎是没有可能的。这时,才是岩流真正奥义体现的时候。充分完全发挥出“柔以制刚”的特点,或许真的将先段刚猛的类拔刀技连续变换方向。毕竟是反手的类拔刀技,其力度应该达不到一击必杀拔刀术的那股力道。
  如果虎切即为燕返,那以前我所看到的燕返之名源乃是因作为武者游历诸国的佐々木小次郎在周防国(山口县)斩落了空中飞翔的燕子,而创出了绝学“燕返”的故事,则是不足信了。燕返,我想,在这里实际是燕子翻身的意思。指的是燕返一式中,太刀的连续转向变化吧!
  上面这些,全是我脑海里的胡思乱想,太多的假设与推论,不足明证,大家当恶搞看好了!附上北辰一刀流达人朋友tonyhsu的《“燕返”招式考证》一篇,这才是真正的剑道修行者的注解。
  《“燕返”招式考证》
  关于小次郎其人其事其招,甚至有无与武藏对决一事,历来史家有各种不同意见。
  不过就单就“燕返”这个招式而言,小弟倒是有几点不同的想法。
  第一,这招以剑道用语来讲应为一种“连续技”而非“二段打”,真正高手临场时决胜负的不会只是二段连续技,除非第二点成立。
  第二,在居合术中有类似的剑技如“鳞返”或“浪返”等,这是由战场上的素肌剑术所衍生出来的,由腰膝蹲踞旋转等综合体势,加上拔刀术所发出的斩击技。这样燕返称为二段打,就剑的角度而言勉强可以解释的过去。
  第三,古流剑术当中,有许多流派都有类似的剑技。例如柳生新阴流中的“燕飞之太刀”以及示现流“初度”中的“燕飞”,或利用身体回转下以左足为轴先后使出袈裟斩;追击斩;片手斩,或利用“满”—“平”—“满”的架构配合素振式化解打太刀(敌攻方)再加以打落反击。如斋兄所讲确是后之先观念。
  许多古流剑术,与现今的流派,招式观念往往相去不远。重点是使用的时机,以及有无将此类攻击技做完整的开发。例如一个“突技”,在配合各种体碰与挥击之下能至少有七种的变化,如此真正临敌决战时才能将手中剑做最大威力的发挥。
  这就是本家北辰一刀流千叶师范留给后世最重要的剑理——“剑术六十八手”。清兴在这里谢过tonyhsu兄的详细讲解了^_^
  ※谷口觅氏在《史料考虑证布施·;宫本武藏玄信》中,提出了小次郎的流派应是“天下无双流”的主张。然而,这种看法是没有具体根据的。《肥后武道史》等书中是有“天下无双流”这一流派存在。不过,在剑术流派中却从来没有发现过“天下无双流”的字样。
  补录:
  '1'、富田势源与钟卷自斋
  中条流中兴之祖富田势源:中条流是中条兵库助长秀通过向念流鼻祖慈恩学习后兴起的流派。被认为是中条流中兴之祖的便是富田势源。富田势源,越前宇坡庄净教寺村人。这与《二天记》中的小次郎诞生地一致。恐怕这是《二天记》作者为了将小次郎诞生与其后富田势源相系结而故意安排的吧。因患眼病将家督位转让给了弟弟景政。永禄三(1560)年,前往美浓国之时,受国主斋藤义龙请求与神道流高手梅津某决一胜负的逸话相当有名:梅津用三尺四五寸木刀,而势源所用乃是一尺二三寸的割木以皮卷上而已。不用说势源胜了。当然也有是双方不分胜负这样的说法。不过,败者通常因为不服输而编造故事的事情也不少,比如武藏与吉冈之战也由双方不分胜负变成了吉冈获胜。
  名师范钟卷自斋:钟卷自斋的一生完全被谜包裹着。他的名声恐怕尚不如作为弟子的伊藤一刀斋。身为富田势源弟子的见解已经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不过,还是没有清楚的记录可查。但是,乃是中条流剑客却是没错的。另外也有自称外他流的说法。自斋的弟子一刀斋是一刀流的鼻祖。据说入自斋门下才四、五年时间,便对师范自斋说,自己已然悟出剑之妙。自斋责备一刀斋,一刀斋却也丝毫不让。于是二人试合决胜负;不过,自斋在转瞬间便输了。自斋于是将中条流极意全部授予一刀斋,一刀斋离开师范独立了。这对自斋来是一场痛苦的经历吧。可是,如果稍微考虑一下我们就可以明白,这种事情除了一刀斋本身的才能出众之外,还是因为自斋拥有出众的指导力的缘故。于是有了名师范钟卷自斋的逸话。这样的情况在当今世界体育界也是很常见的。在选手时代除了平凡的成绩以外没能留下其它值得记忆之处,但后作为指导者却培育出世界闻名的选手,这样的大有人在。当然,相反的事情也是有的。据说小次郎是向自斋学习剑术,对小次郎而言,自斋可算是其恩师。
  '2'、二阶堂流松山主水·;村上吉之丞
  二阶堂流据传乃是与中条流鼻祖中条兵库介一起向僧慈恩学习者创立的流派或说是中条流的分派。这样的传说证据不明。不过,的确是与中条流极为近似的流派。二阶堂流对“兵法”而言称“平法”。分解“平”字为“一”、“八”、“十”,各自以“一文字(初伝)”、“八文字(中伝)”、“十文字(奥伝)”分别传授。戸部新十郎氏推测“初伝为横切、中伝是左右之袈裟切、奥伝是纵横切、是各自为中心的刀法”。不过这只是他过分拘泥于文字的解释而已。其实别派也有“平法”这样的名称。有着与作为代表杀戮的“兵法”相反,而从人道主义观点出发,产生出保持和平的“平法”这样的哲学解释。
  松山主水大吉:松山主水,在宽永六年间,为细川家所招,指导忠兴小姓及子忠利剑术。松山主水有着不可思议的绝技被称为“心ノ一法”。据说是将瞬间催眠与气合结合的一种术法,这种术法可以让人象被紧紧捆绑住一般身体不能活动。如果在实战场使用,怕是任何对战对手恐惧的秘籍。当然,并不是只是因有“心ノ一法”主水才被细川藩雇用。就像他传授给忠利的剑术就有相当的势力,三斋公(忠兴)等也曾多次赞扬主水的兵法。可是,主水似乎也有不通人情世故的地方,因对三斋公无礼而被上意讨之。三斋公的家臣庄林十兵卫受主人之命袭击并刺杀了熟睡中的主水。而后,庄林也被主水的小姓讨取。庄林的坟经八代依然现存,在那寺的过去帐上有“宽永十二年未十月”的没年月被记下。这大概也是松山主水死去之日。
  村上吉之丞:松山主水的第一弟子就是村上吉之丞。与忠利一起被授予了八文字。不过,由于主水突然死去而终不得十文字之极意。可是,即便扣除这个,吉之丞也是出众而且强大的剑客。关于吉之丞有着下面一则逸话流传。
  宫本武藏为了传播自己的流派,在熊本城下开展了华丽的表演。武藏身着艳丽的服饰,纵横无尽地一边飞来飞去一边挥舞着剑。人们称之为“天狗”。其间闻得吉之丞之名期盼决一胜负。不过,试合前武藏悟出非敌手而离开了熊本。不过这则逸话不是史实,然而反武藏论者居然由此推出武藏有输了就逃跑的倾向(!)。可是,仔细考虑下武藏玄信此人的生平,疑点不难发现。武藏和细川藩很早已有关联,他的剑名在藩内已广为传遍。事到如今根本没有做表演的必要。而且华丽的服装与飞来飞去的剑技能等,都与历史记载的武藏相差甚远。而且传言中这件事情发生在主水死后,即宽永十二(1635)年。当时的武藏也是五十二岁了。十五年岛原之乱还作为伊织的辅佐出征,十七年更是作为细川家的客卿身分受到邀请。进行如此轻薄且沽名钓誉行为之事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应该说是完全的胡闹或者将其他剑客的逸话盖到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