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易中天品三国-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曹操能够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也就掌握了用人之道。曹操掌握了用人之道,也就知道了手下的人才最需要什么。当曹操知道了人才的需求,也就知道了他能够给予人才什么。因此说到底,曹操的用人之道也就是他的做人之道,那么曹操的做人之道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几个原因,第一点,曹操聪明,他知道一个搞政治斗争的人,一个在战场上作战的的人,全讲真话那是不可能的,全讲假话是行不通的,这样一个人必须把握什么时候说真话,什么时候说假话,对谁说真话,对谁说假话。对敌人,你肯定要说假话,兵不厌诈嘛,你不能说实话;但是你对你自己的谋士,他们可都是聪明人,那你要说真话,你说真话你才能换取信任,你换取了信任他才会尽心竭力地为你出谋划策,你才能克敌制胜。曹操他能够把握这个真假之间的这个度,这叫做聪明。 
  第二个原因就是随和,曹操这个人性格里面有很好的一面就是他是个性情中人,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个诗人,他身上既有军事将领的素质,他也有诗人的气质,他只要不是在正式办公、正式作战的时候,他为人是很随和的,他会跟大家说说笑话,开开玩笑,打打哈哈,这样他就有了一种亲和力。一个做领导的,太严肃了不好,太严肃了,人家觉得你不可亲近;太随便了也不好,太随便了你没有威望,最好是像曹操这样,需要威望的时候他是不怒而威,平时的时候他又亲切随和,这样就使自己的下属既尊敬他,又爱戴他,这个分寸,曹操也把握得很好。所以曹操经常把正经事用开玩笑的口气来说,比方说他有一个人在他敌人那边,自己的父亲被曹操下了大狱,曹操就给他写封信说,令尊大人在我的监狱里日子过得还不错,不过呢,国家也不能老掏钱替人家的爸爸养老啊,你看着办吧,非常好玩儿。 
  第三个原因,他的真诚,曹操是真心诚意、实实在在希望有很多人来帮助他,他确实感到自己一个人是孤单的,是势单力薄的,这是他的真话。曹操有一首诗叫《短歌行》,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青青的是你的衣衿啊,悠悠的是我的爱心,只是由于你的原因啊,让我思念到如今。思念着谁?不是情人,不是小蜜,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朋友,这个感情是真实的,所以第三个原因是他的真诚。 
  第四个原因是深沉,曹操是一个很深沉的人,我们去看一下这首《短歌行》,他的开头的句子是什么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是很短的,我们应该利用这短暂的人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因此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朋友来帮助我。所以他的用人之道是站在这样一个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的高度产生出来的,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用人之道,所以曹操这个人是很随和的,也是很深沉的。郭嘉对曹操有这样一个评价,叫“外易简而内机明”,就是表面上看着他随随便便,实际上里面内心深处很深很深,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他可以和你谈笑风生,他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他可以和你勾肩搭背,但是请你注意,当他和你握手言欢嘻嘻哈哈的时候,他在观察着你,而且看人看得入木三分,他会把他对面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然后他知道怎样来对待你,或者说怎样来对付你。曹操看人是很厉害的,袁绍那么气焰嚣张,袁术那么不可一世,曹操都没有放在眼里,唯独对于那个先前卖草鞋,后来寄人篱下的刘备另眼相待,曹操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今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这句话是很奇怪的,刘备是不是英雄?如果刘备是英雄,那么曹操说这句话等于明说争天下的就是我们俩了,不该说啊,应该烂在肚子里。那么如果刘备不是英雄的话,那曹操说这个话干什么呢?所以我们就很想弄清楚曹操看刘备看得准不准,刘备是不是英雄?曹操有没有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请看下集——青梅煮酒。 
  (十四) 青梅煮酒  
  俗话说,“乱世英雄起四方”,在三国时代的乱世中,各路诸侯都自称英雄,然而,曹操却声称当时只有两个人可以称为英雄,一个是曹操本人,那么另一个被曹操看重的人会是谁呢?曹操为什么要说他是英雄?
  在三国时代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刘备一直是一个谜。他刚出道的时候,一无所有,到处东奔西走,因为四处投靠他人,还背上了反复无常的骂名。然而他所到之处,却总是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热情的款待,曹操甚至认为只有自己和刘备才是真正的英雄。而刘备当时没有自己的地盘,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是在曹操那里寄人篱下,那么曹操为什么还要说刘备是英雄?在真实的历史上,曹操说过这句话吗?历史上真正的刘备,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配得上英雄这个评价呢?
  易中天:
  在上一集我们讲到,曹操是非常会用人的,曹操会用人是因为他会识人,也就是因为他会看人,他看人可以达到入木三分的程度,所以对于不可一世的袁术、气焰嚣张的袁绍他都不放在眼里,惟独对刘备另眼相看,而且说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这个故事后来被《三国演义》演绎成一段非常精彩的小说情节,这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里面大概是这样的—— 
  汉献帝的丈人,车骑将军董承受献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也就是汉献帝在衣带里面藏了一份密诏给董承,要他把曹操干掉。那么董承就找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搞这个宫廷政变,其中就找到了刘备,找到刘备以后,董承和刘备歃血会盟,就是弄一杯酒,然后把血搁进去,喝血酒,然后“立券书名”,写了一个叫做“义状”,大家都来签名,我们一定要保卫皇上、消灭曹贼,大家签名:车骑将军董承、左将军刘备。这个事儿干完了以后,刘备就跟董承说,这个事情是很机密的,我们要小心一点,不要引起曹贼的怀疑,于是刘备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就开始种菜。 
  * 刘备在三国的乱世中一直是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出头的机会,他怎么会和曹操同在朝廷中共事,并且还要参与宫廷政变杀掉曹操呢?原来,刘备在镇压黄巾军起家后,受到当时一些诸侯的重视,徐州牧陶谦曾在危难时刻向刘备求救,后来陶谦在病故前将徐州交给了刘备,但刘备又被袁术、吕布攻打,刘备不能抵抗,于是被迫投奔曹操。
  那么这一天刘备正种菜呢,曹操派人来请他,刘备只好跟着来人到了曹府,曹操一见刘备第一句话就是,将军在家干得好大事啊!当时吓得刘备大惊失色,结果曹操说你为什么在家里种菜啊?哦,原来是这个事儿,刘备才放下心来。然后曹操把刘备带到花园里面说,说我当年行军的时候遇到过一件事儿,就是没有水喝,于是我就跟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片梅林,那里面有很多青梅可以止渴,所有的将士嘴巴里面都生出唾液来了,这就是“望梅止渴”这个典故的来历;那么现在梅子又成熟了,我想起这段往事,觉得这个青梅又正好用来做酒,我就用青梅煮了一些酒请你来和我一起喝酒。喝着喝着天上开始起了乌云,曹操就说,你看这个“龙从云,虎从风”,有云它就必定有龙,有风就会有虎,老虎是和风在一起的,龙是和云在一起的,你看天上这个云多像龙,龙它是什么特点呢?龙它变化无常,雄心壮志,就像英雄一样,哎,我们是不是来讨论一下当今谁是英雄啊?刘备说,你看我刘备哪有资格讨论英雄啊呢,我也认不得几个人嘛。曹操说不要紧啊,你不认识这些人你听总听说过吧,你看看都是哪些人使英雄啊?刘备说比方说袁术啊,曹操说“冢中枯骨”,袁绍啊,“何足为虑”,刘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路数下来,曹操都说不是英雄。刘备说,那刘备就不知道谁是英雄了,那么曹操用手指了一下刘备,又指了一下自己说: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当时刘备正在吃饭,可能是一只手拿着筷子一只手拿着勺子,“啪嗒”,筷子和勺子就掉地下了。曹操说你何至于此呢?正好天上打雷,刘备说哎呀,你看这打雷啊,这雷把我吓的。那么刘备回到住处以后就跟关羽和张飞说,这地方咱不能待了,因为曹操这句话等于说将来和他争天下的就是我啊,他能容得下我吗?我们得找个机会走。那么正好曹操需要有人去拦截袁术,刘备就去了。这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大概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这一段从文学的角度讲写得非常精彩,从历史的角度讲大体真实,因为它的所有的这些说法都是有来历的,比方说曹操说的那句话这个是《三国志》里面有记载的,董承受献帝的衣带密诏《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有记载。 
  * 《三国演义》里写青梅煮酒论英雄,其中写到,刘备因为秘密参加了推翻曹操的衣带诏事件,所以心里有鬼,听到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后,以为曹操知道了内幕,吓得筷子掉到了地上,一回家就要开溜。衣带诏事件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还只是在密谋阶段,刘备为什么就要慌慌张张地逃跑呢?对于这件事情,易中天先生是怎么认为的呢?
  我的看法是这样,衣带诏这个事情是《三国志》和《后汉书》都记录在案的,估计可能有,我们来看看《三国志》是怎么记载的。《三国志》的记载是这样:
  “车骑将军董承受献帝衣带中秘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
  就是刘备开始的时候没搀和这件事。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碰巧这个时候曹操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莫名其妙跟刘备说了这句话,于是刘备怎么样呢?
  “遂与承等同谋。”
  它有“遂与”两个字,也就是说于是刘备才和董承结盟了。碰巧刘备又被曹操派出去打袁绍,“未发”,所以又没有搀和进去。这两个碰巧,太巧了,逻辑上有问题,所以《三国演义》就把这个次序颠倒了,是刘备先参加了董承的密谋,然后曹操又说了那句话,所以刘备就跑了。这样一来从逻辑上讲是通了,但是刘备的人品就可疑了,你不是和董承赌咒发誓歃血会盟立券书名铁了心要干掉那操贼吗?怎么事情还没开始,你才见了一根井绳就像见了蛇一样的就溜之大吉了呢?你应该留在京城观望一会儿,看看有没有机会下手啊。那么对于刘备来说是万岁爷的性命重要,还是你刘备的性命重要呢?你就是这样做忠臣的吗?忠臣不是应该为国献身吗,为国捐躯吗,为皇上分忧吗?你怎么拔腿就跑了呢?又有了问题。那这样一来问题就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就是刘备去拦截袁术,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还是曹操派他去的? 
  《三国志·先主传》的说法让我们感觉到是曹操派他去的,叫做“会见使”,这个“会”就是碰巧被派出去了,所以刘备不是贪生怕死,不是背信弃义,是身不由己,这是为刘备做了一个掩饰。但是《三国志·程昱传》的记载不一样,《程昱传》怎么记载呢?就是刘备带兵去拦截袁术以后,程昱和郭嘉得到消息,马上去找曹操,然后程昱说了一句话,程昱说什么呢,
  “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
  “借之以兵,必有异心”。这句话怎么理解?就是刘备不但主动地要求出去截拦袁术——因为当时袁术准备和袁绍会合,而且还向曹操借了兵,曹操还借了军队给他,程昱说这就是刘备有异心的证据。曹操听了以后后悔,派人再去追,追不回来了。然后刘备一到徐州就把徐州刺史车胄杀了,自己占了徐州,当然他运气出奇地好,碰巧这个时候袁术又死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来,刘备是主动要求去拦截袁术的,而他去拦截袁术是一个借口,实际上是要逃离曹操的控制。 
  刘备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是一个英雄,既然是英雄,他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寄人篱下,他迟早要走。直接原因则是曹操说了那句话,戳穿了他的心思,他觉得自己不可能再韬晦下去了。那么由此推出来的结论,应该是曹操说了这句话。但是曹操又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曹操说这句话等于挑明了,争夺天下地就是我们俩,既然曹操是这样认为的他就应该把刘备杀了,不是少一个争天下的吗?即便他不把刘备杀了,他也至少要把刘备扣起来软禁起来,怎么把他放跑了呢?为什么方跑了他不说,还要借给他军队呢?你这叫做什么?放虎归山还如虎添翼,以曹操之狡诈或者说聪明,他不该干这个蠢事啊。这样一推论下来我们反过来又觉得整个的事件都很可疑,整个事件都是可疑的。 
  * 事件的可疑之处在于,曹操青梅煮酒,认为普天之下只有他和刘备才算得上是英雄,但刘备既然参加了推翻曹操的衣带诏密谋,却在消灭曹操的阴谋展开之前先行离开,这算得上是英雄的所作作为吗?其次,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竟然当着刘备的面暗示出对方是自己将来争夺天下的对手,以曹操的深谋远虑,他会说出这句话来吗?对于这两个问题,易中天先生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我的结论是,第一,刘备是英雄,第二,曹操说了这句话。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刘备是不是英雄?说刘备是英雄,很多人难以接受,这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刘备这人是一窝囊废,也就两大本事,第一是会哭,第二是会跑,所谓刘备哭荆州,大家都知道,他借了荆州以后鲁肃来讨还荆州,刘备就问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说很简单,你就哭啊,你一哭鲁肃不就没主张了吗。其实这是不真实的,第一,刘备也不是只会哭和跑,他还会别的;第二,哭和跑也不丢人,也不能证明他窝囊,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