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帝内经太素-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鬲络小肠;(十二经脉之中,余十一经脉及手太阳 
经,皆起于别处,来入脏腑。此少阴经起自心中,何以然者?以其心神是五神之主,能自生脉, 
不因余处生脉来入,故自出经也。肺下悬心之系,名曰心系。余经起于余处,来属脏腑。此经起 
自心中,还属心系,由是心神最为长也。问曰∶《九卷》心有二经∶谓手少阴,心主。手少阴经 
不得有输。手少阴外经受病,亦有疗处。其内心脏不得受邪,受邪即死。又《九卷·本输》之中, 
手少阴经及输并皆不言。今此《十二经脉》及《明堂流注》,少阴经脉及输皆有,若为通精?答 
曰∶经言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客。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 
神去即死。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心主脉也。故有脉不得有输也。手少阴外经 
有病者,可疗之于手掌兑骨之端。又恐经脉受邪伤脏,故《本输》之中,输并手少阴经亦复去之。 
今此《十二经脉》手少阴经是动所生皆有诸病,俱言盛衰并行补泻及《明堂流注》具有五输者, 
以其心脏不得多受外邪,其于饮食汤药,内资心脏,有损有益,不可无也。故好食好药资心,心即 
调适;若恶食恶药资心,心即为病。是以心不受邪者,不可受邪也。言手少阴是动所生致病及《明 
堂》有五输疗者,据受内资受外邪也。言手少阴是受邪,故有病也。平按∶注若为通精,精字原 
校作释。又注是动所生,生字袁刻误作致。及明堂,及字袁刻作又。)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 
目系;(筋骨血气四种之精与脉合为目系,心脉系于目系,故心病闭目也。)其直者,复从心系 
却上肺,上出掖下,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 
(其小指掌后尖骨,谓之兑骨也。平按∶上出掖下《灵枢》作下出腋下。掖《灵枢》、《甲乙经》 
均作腋,下同,不再举。下肘内《甲乙经》作下肘中内廉。兑《灵枢》作 
锐,下同。)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掌外将侧,名曰外廉;次掌内将侧,名内廉也。 
平按∶《灵枢》、《甲乙经》廉上有后字。)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为臂厥。(心经病, 
心而多热,故渴而欲饮。其脉循臂,故是动为臂厥之病也。平按∶《灵枢》、《甲乙经》为上有 
是字。)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也。(其脉上掖近胁,故胁痛 
也。 臂内后廉,脉行之处,痛及厥也。厥,气失逆也。平按∶胁痛《甲乙经》作胁满痛。)为 
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 
则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 
小肠手太阳之脉,(手太阳脉起于手指,上行入缺盆,下属小肠,通小肠血气,故曰小肠手 
太阳脉也。)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 ,出踝中,(人之垂手,大指着身之侧,名手内侧; 
小指之后,名手外侧。足胫骨与足 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曰内外踝;手之臂骨之 
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手太阳脉贯踝也。平按∶ 《灵枢》、《甲乙经》作腕,考腕与 
通。)直上循臂下骨下廉,(臂有二骨∶垂手之时,内箱前骨名为上骨,外箱后骨名为下骨。手 
太阳脉行下骨下将侧之际,故曰下廉也。平按∶《灵枢》骨上无下字,《甲乙经》同。)出肘内 
侧两骨之间,上循 外后廉,(手阳明上 外前廉,手少阳循 外,此手太阳循 外后廉。手三 
阴脉行于 内,手三阳脉行于 外,此为异也。平按∶《灵枢》两骨作两筋。)出肩解,(肩臂 
二骨相接之处,名为肩解。)绕肩甲,交肩上,入缺盆,(肩,两肩也。甲,两甲也。两箱之脉, 
各于两箱绕肩甲已,会于大椎,还入缺盆,此为正也。有说两箱脉来交大椎上,会大椎穴以为交者, 
经不言交,不可用也。平按∶甲《灵枢》作胛,《甲乙经》同。缺盆下 
《甲乙经》有向腋下三字。)络心,循咽下鬲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兑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 。(脉络心,循咽而下,抵着胃下,属于小肠。 
上至颧 ,旁抵鼻孔,至目内 。目 有三∶目之内角为内 ,外角为兑 ,崖上为上 也。平 
按∶兑《灵枢》、《甲乙经》均作锐。下其支者,支字正统《甲乙经》作直。内 下《灵枢》、 
《甲乙经》均有斜络于颧四字。注有三,三字袁刻误作二。)是动则病嗌痛颌肿,不可以顾,肩 
似拔, 似折。(臂 痛若折者也。平按∶颌《灵枢》、《甲乙经》均作颔。)是主液所生病者,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两大骨相接之处,有谷精汁,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谓之为液,手太阳主之。邪气病液,遂循脉生诸病也。)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则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 
小于寸口。 
膀胱足太阳之脉,(足太阳脉,起目内 ,上头下项挟脊属膀胱,通膀胱血气,故曰膀胱足 
太阳脉也。)起于目内 ,上额交颠上;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 
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贯 ,入 中;(颠,顶也。 
顶上有骨空,太阳入骨空络脑还出也。 音博。 音屯,尻之浓肉也。平按∶《灵枢》、《甲乙经》 
颠均作巅。贯 上《灵枢》有挟脊二字,《甲乙经》有会于后阴四字。)其支者,从 内左右别 
下贯胂,过 枢,(胂,挟脊肉也,似真反。髀枢,谓髀骨尻骨相抵相入转动处也。平按∶支正 
统本《甲乙经》作直。 《甲乙经》作膊。胂《灵枢》、《甲乙 
经》均作胛,《甲乙经》注云。一作髋。胂下《灵枢》、《甲乙经》均有挟脊内三字。又注髀骨 
髀字、相抵相字,袁刻均脱。)循髀外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 
外侧。(京骨,谓外踝下近前高骨也。京,高硕也。平按∶后廉上《灵枢》有从字; 作 ,《甲 
乙经》同。)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回, 如结, 如裂, 
是为踝厥。( 之病者,皆是太阳行踝之后,为厥失逆病也。结,谓束缚也。平按∶《甲乙经》 
脊下无痛字,折下无髀字。回《灵枢》作曲,《甲乙经》同。注为上别本有所字。)是主筋所生 
病者,痔疟狂颠疾,头亚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足太阳水, 
生木筋也,故足太阳脉主筋者也。所以邪伤于筋,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也。平按∶颠 
《灵枢》作巅。亚《灵枢》作KT ,注音信,顶门也,《甲乙经》作囟,音同,疑是古囟字之误。 
项痛《甲乙经》作项颈间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 
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则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 
肾足少阴之脉,(足少阴脉,上行属肾,通行肾之血气,故曰肾足少阴脉也。)起于小指之 
下,邪趣足心,出于然骨之下,(足太阳腑脉至足小指而穷,足少阴脏脉从小指而起,是相接也。 
然骨,在内踝下近前起骨是也。平按∶趣《灵枢》作走。)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少阴脉行至内踝 
之后,别分一道入足跟中也。平按∶注足跟二字袁刻误作骨陷二字。)以上 内,出 内廉,贯 
脊属肾络膀胱;(贯脊,谓两箱二脉,皆贯脊骨而上,各属一肾,共络膀胱。平按∶《甲乙经》 
下有中字。)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 
咙,挟舌本;(直贯肝鬲而过称贯,即舌下两旁脉是也。平按∶舌本下《甲乙经》注云∶一本云∶ 
从横骨,中挟脐,循腹里上行而入肺。)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从肺下行,循心系络 
于心,注胸中也。)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少阴脉病,阴气有余,不能消食,故饥 
不能食也。以阴气盛,面黑如地色也。平按∶面黑如地色《灵枢》作面如漆柴,《甲乙经》作面黑 
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喝喝如喘,(唾为肾液,少阴入肺,故少阴病热,咳而唾血。虽唾喉中 
不尽,故呼吸有声,又如喘也。喝,呼葛反。平按∶咳《甲乙经》作咳,如喘作而喘。)坐而欲 
起,起目KT KT ,如无所见,(少阴贯肝,肝脉系目,今少阴病,从坐而起,上引于目,目精气 
散,故KT KT 无所见也。莫郎反。平按∶起字《灵枢》、《甲乙经》不重,KT KT 作 。) 
心如悬病饥状,(足少阴病,则手少阴之气不足,故心如悬饥状也。平按∶病《灵枢》、《甲乙 
经》作若。)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肾主恐惧,足少阴脉气不足,故 
喜恐,心怵惕。前之病,是骨厥所为,厥谓骨精失逆。惕,耻激反,谓惧也。平按∶气不足至捕 
之,《甲乙经》无此十四字。)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 
瘅肠 ,(热成为瘅,谓肾脏内热发黄,故曰黄瘅也。肾主下焦,少阴为病,下焦大肠不和,故 
为肠 也。平按∶瘅《灵枢》、《甲乙经》作疸。)脊股内后廉痛,委厥嗜卧,(津液不通,则 
筋弛好卧也。平按∶委《灵枢》、《甲乙经》均作痿。)足下热而痛。(少阴虚则热并,故足下 
热痛也。平按∶而痛下《甲乙经》有“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十六字,本书 
及《灵枢》均在后。)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 
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食,(不盛不虚以经取者,亦以 
经取灸也。故疗肾所生之病亦有五法∶自火化以降,并食熟肉,生肉令人热中,人多不欲食之, 
肾有虚风冷病,故强令人生食豕肉,温肾补虚,脚腰轻健,人有患脚风气,食生猪肉得愈者众, 
故灸肾病,须食助之,一也。)缓带,(带若急则肾气不适,故须缓带,令腰肾通畅,火气宣行, 
二也。)被发,(足太阳脉,从顶下腰至脚,今灸肾病,须开顶被发,阳气上通,火气宣流,三也。 
平按∶注从顶,顶字袁刻作项。开顶,顶字袁刻脱。)大杖,(足太阳脉,循于肩 ,下络于肾, 
今疗肾病,可策大杖而行,牵引肩 ,火气通流,四也。)重履而步。(燃磁石疗肾气,重履引腰 
脚,故为履重者,可用磁石分着履中,上弛其带令重,履之而行,以为轻者,可渐加之令重,用 
助火气,若得病愈,宜渐去之,此为古之疗肾要法,五也。)盛者则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则 
寸口反小于人迎。 
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心神为五脏六腑之主,故曰心主。厥阴之脉,行至于足,名足厥阴; 
行至于手,名手厥阴。以阴气交尽,故曰厥阴。心外有脂,包裹其心,名曰心包。脉起胸中,入 
此包中,名手厥阴。故心有两经也;心中起者,名手少阴;属于心包,名手厥阴。有脉别行,无 
别脏形,三焦有气有脉,亦无别形,故手厥阴与手少阳以为表里也。平按∶心包下《灵枢》有络 
字。《甲乙经》无心包二字。)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鬲历络三焦;(自有经历而不络着,手 
厥阴既是心脏之腑,三焦腑合,故属心包,经历三焦,仍络着也。三焦虽复无形,有气故得络也。)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掖三寸,上抵掖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 
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循胸出胁之处,当掖下三寸, 
然后上行,抵掖下方,下循臂也。太阴少阴既在前后,故心主厥阴行中间也。平按∶循中指上《甲 
乙经》无入掌中 
三字。)是动则病手热肘挛掖肿,甚则胸中满,心澹澹大动,面赤目黄。(澹,徒滥反,水摇, 
又动也。平按∶《灵枢》、《甲乙经》手热均作手心热,肘挛均作臂肘挛急,胸中满均作胸胁支 
满,心澹澹均作心中 ,目黄下均有喜笑不休四字。大动赵府本《灵枢》作火动。)是心主脉 
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心包既病,故令烦心心痛。平按∶心主,心字《灵枢》、《甲乙 
经》无。)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 
取之。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 
三焦手少阳之脉,(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理在膻中。中焦在胃中口, 
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理在脐旁。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其 
理在脐下一寸。上焦之气如云雾在天,中焦之气如沤雨在空,下焦之气如沟渎流地也。手少阳脉 
是三焦经隧,通行三焦之血气,故曰三焦手少阳脉也。)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 
手表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上肩交足少阳,行 
出足少阳之后,方入缺盆也。平按∶手表下《灵枢》、《甲乙经》均有腕字。)布膻中,散络心 
包,下鬲遍属三焦;(遍,甫见反。散布膻中也。有本布作交者,检非也。三焦是气,血脉是形, 
而言属者,谓脉气相入也。平按∶《灵枢》络作落,遍作循。)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 
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 
至目锐 。(系,古帝反,有本作侠也。平按∶系《灵枢》作系,《甲乙经》作侠。下颊,颊字 
《甲乙经》作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