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话 作者:邓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燕山夜话 作者:邓拓-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到图书馆借书,也不来书 店门市部看书,那就简直毫无办法;而有书的人,总觉得书已经属于自己所有,随时都 可以读,满不在乎,反倒不急于读书或者不想读书了。这种现象不是人人都能遇见的吗?

  大家也许还记得,以前报纸介绍过宋代苏东坡写的《李氏山房藏书记》和清代袁枚 写的《黄生借书说》这两篇文章吧。我们要学习古代读书人的勤奋精神,千万不要藏着 一大堆书而不加以利用。

  我想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另一个故事。明代有一部笔记,名为《泽山杂记》,不知作 者是谁。这部笔记中叙述了明代洪武年间的一位御史大夫景清的事迹。景清与方孝孺齐 名,为反对永乐政变而同时殉难的明代杰出人物。他在青年时代,勤奋读书,过目不忘, 为同辈之冠。据载: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 旦即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 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 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此相戏耳。”

  象景清这样勤学强记的人,实在难得。但正因为他自己没有秘本,而如饥似渴地想 读同舍朋友的秘本,所以他特别努力,只用一夜的工夫,就能背诵全书。反之,他的同 舍朋友虽然藏有秘本,却没有读它,所以经不起考问。显然,景清的目的是要警告他的 朋友,要朋友注意利用书籍,不要死死地藏书不用,而不是想要强占他朋友的秘本。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体会呢?我以为,最重要的体会是:有书就要赶快读, 不论是自己的书,或是借别人的书。即便有些书籍本头太大,内容很多,无法全读,起 码也应该扼要地翻阅一遍,知道它的内容,以免将来要用,临时“抓瞎”。

  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留下一些名言,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也很有启发。他 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 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还有一副对联,我也只记得下联, 他写道:“闭户遍读家藏书”。这一句同样使我受到很大的鼓励。后面这一句似乎不是 包世臣自己的,而是宋代陆放翁的诗句。

  古人每到书多的时候,往往也有了相当的地位,正如袁枚说的:“通籍后,俸去书 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这不能不引起订真的读书人的警惕,他们时常 写下许多座右铭、对联之类以鞭策自己,生怕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什么书也没有读。以 古喻今,那末,我们现在就更要趁着年青的时候,抓紧机会,赶快读书。

  有的青年同学认为,景清能够读到秘本,真“带劲”,我们可惜没有什么秘本可读, 这怎么办呢?其实,古人所谓秘本,内容并不稀奇,我们现在的图书馆拥有成千成万的 历代秘笈珍本,如果你需要,就可以借来阅读。何况古人所谓秘本,有许多现在都已经 大量翻印了,很容易买到手,又有什么稀奇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革 命经典著作,人人都可以读到,这个条件实在太好了,古人又怎么能够比得了我们呢?

  最后,我奉劝青年朋友们,你们手上哪怕只有几本政治理论和科学研究的书籍,也 要赶快先把它们读得烂熟。因为它们所包括的知识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些是最重要 的基础知识。只有让自己的基础打好了,将来读其他参考书才能够做到多多益善。如果 现在丢开这些基本的书籍不认真苦读,一心想找秘本,只恐望梅止渴,无济于事。一句 话,我认为你们现在手上已经有书,希望你们赶快读吧。

  燕山夜话(四集)  “半部论语”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为了突出地表明读书要少 而精的道理,我想最好把宋代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例子拿来作证。

  大家知道,在宋代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利用兵变,取得天下,建立了宋代封建政权 的时候,第一个著名的宰相便是赵普。据《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载: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 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 也。”

  本来赵普读书很少,平素又不喜欢说话,所以人们总以为他没有读书。宋代祖赵匡 胤常常劝告他,甚至于很严厉地批评过他。据说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 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中还能找到一些。可见赵普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连拟 定一个门楼的榜额都不会,罗里罗索地叫做什么“明德之门”。宋太祖看了很不高兴, 所以责问他为什么要加个之字。

  但是,深入一步看去,赵普实际上早已知道读书的重要,而且暗地里很努力学习。 特别是对于《论语》这一部书,赵普读得烂熟。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赵普 就敢于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在这里, 他说的分明是一部《论语》,想不到人们却把他的话断章取义,变成了“半部论语”, 并且历代相传,居然成了典故。

  我们现在不管他说的是一部《论语》也好,是半部《论语》也好,都应该由此体会 到少而精的读书方法。虽然,在赵普和其他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他们“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唯一法宝,他们只要熟读这一部书就足以应付一切了。这一点, 我们与他们根本不同。如果我们现在也还是死抱住《论语》这一部书,读得烂熟,尽管 也有用处,却仍然无补于实际,这是可以断言的。但是,我们却无妨按照我们的需要,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选定任何一部书,读得烂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其中 的原理原则,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

  比如说,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共产党宣言》这一部书,我们假使能够读得 烂熟,那末,我们就决不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发生认识上的错误。又比如说, 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我们假使能够熟读其中的一卷或半卷,那末,在我国现阶段 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这就有很大的作用。同样,对于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这个报告,我们假使反复地加以研究,用来解决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显 然是有极大作用的。

  无论读的是哪一部经典著作,只要真的读得烂熟了,能够深刻地全面地掌握其精神、 实质,在这个基础上,再看有关的其他参考书,就一定会做到多多益善,开卷有益。所 谓精与博的关系,在这里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合理的解决。当然,精读的书多一些更 好,参考书更是看得越多越好,这些都是无止境的,决不要以一部书为满足。我之所以 引用“半部论语”的典故,无非是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这个问题罢了。

  至于在读书的时候,尤其对于必须精读的书籍,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 到不了解的或者不完全了解的地方,总要查问清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如果自 己选定了一部经典著作,自己又懒得读,想找便宜,假借集体学习等名义,只听别人朗 诵或讲解,以代替个人专心的阅读,结果一定学不到什么东西。

  唐代一个节度使韩简读《论语》的故事,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唐代高择的《群居 解颐》和五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都记载了这个故事。据说:“节度使韩简,性粗质。 每对文士,不晓其说,心常耻之。乃召一孝廉,令讲论语。及讲至为政篇,明日谓诸从 事曰:仆近知古人淳朴,年至三十方能行立。外有闻者,无不绝倒。”

  不要以为只有韩简才把“三十而立”,错误地理解为“年至三十方能行立”。诠要 是自己不专心读书,而一知半解自以为是。那就难免要做韩简第二,第三或者等而下之 了。

  燕山夜话(四集)  读书也要讲“姿势”

  看见这个题目,一定会有人觉得很奇怪。可不是吗?我们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是 可以理解的。为什么读书也要讲“姿势”?这就难以理解了。

  其实,这个问题还是不难理解的。无论做什么活动,都要讲究一定的姿势。人们日 常的每个动作,如果仔细加以观察,几乎都有与它相适应的某种姿势。正确的姿势和不 正确的姿势,产生的结果往往很不相同。从我们大家熟悉的学校生活情况来看,这个问 题就更加容易理解。

  走到操场,有一个最突出的感觉,就是人人都特别讲究姿势。跑步要有跑步的正确 姿势,打球要有打球的正确姿势,举重要有举重的正确姿势,跳高、跳远也要有跳高、 跳远的正确姿势,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如果姿势不对,不但身体得不到良好的锻炼, 甚至会扭伤、跌倒,后果很坏。因此,体育老师和熟练的运动员,生怕年青的同学下操 场活动没有经验,积极地在现场进行辅导,讲解各项动作的正确姿势,纠正许多不正确 的姿势。下操场的同学也很注意练习各种姿势,互相督促,成绩显著。

  同样,在生产实习和参加实验的时候,大家也很认真听取老师傅和熟工人关于操作 规程的讲解,并且在机器旁边从事操作的过程中,很注意每个动作都保持正确的姿势, 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但是,当我们走到学生自习的教室和图书阅览室一看,情形却很不一样。在这些地 方,一部分同学往往表现得很随便,有的顶着阳光,有的背着光线,或者斜倚在书桌旁 边,或者蹲在阴暗的角落里,埋头在看书、做习题。还有的虽然坐着写东西,可是,偏 偏又把头侧向左边,搁在左臂上,斜着眼睛看右手的笔尖在练习本上移动。为什么他们 在这些地方,对于自己读书和写字等等,就完全不讲究姿势呢?

  我想劝告这些同学,要努力纠正不正确的读书姿势,讲究正确的读书姿势。事实早 已证明,有的同学因为马虎大意,缺乏正确的读书姿势,以致身体已经出现了一些严重 的不健康状态,如近视、驼背等等。如果许多青少年都戴上了眼镜,岂不令人惋惜?现 在只要努力纠正,他们之中除了极少数由于先天性的原因以外,一般是能够逐渐好转, 或者停止发展的。希望教师们、家长们,配合同学们自己,共同创造条件,形成风气, 促使每个青少年都具有正确的读书姿势。

  有的人说,姿势问题只是外表现象,与内在精神无关;我们有饱满的精神,努力钻 研学问,顾不上什么姿势问题。这种论调,似乎很有劲,精神可嘉,而实际上是非常有 害的。姿势问题在本质上说,恰恰是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试想一想,如果摆着东歪西 斜的凌乱散漫的种种姿势,这算得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明代薛岗的《天爵堂笔余》中有一则记载,可以说是谈论读书姿势问题的。他写道: “读书、作文俱要一副真精神。坐则神奋,卧则神驰,此常情也。然卧常可以作文,而 必不可以读书。曹操有欹案可卧读,杨盈川有卧读书架,二君不知何见。今之对书而睡 者当效之。”

  薛岗的意见照我们现在的观点看来,也应该承认他基本上是正确的。不管是读书或 者是写作,不拿出真精神就一定搞不好。坐着比较容易提起精神,这完全符合生理规律。 即便我们现在不一定都要强调象古人那样“正襟危坐”,但是,能够坐得端端正正,也 决无害处,只会有好处。而且坐的地方还必须注意光线,不要阳光直射,也不可背光。 如果能够做到“窗明几净”就更好了。

  至于躺着看书等等,固然不必绝对反对,可是的确不应该当做正确的姿势。对于一 般健康的人来说,如果认真阅读重要的书籍,最好不要躺着。所谓“卧常可以作文”也 只能是思索文章的若干要点,或者是病人口授文章的内容而已。三国时代的曹操和唐代 的杨炯,虽然都是有杰出才能的,特别是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盈川,在儿童时期就被 称为神童,这两人可能有独异于常人之处,但是他们卧读的例子也仍然不足为训。

  如今青年同学们读书的风气很盛,大家对于读书的姿势问题,就越来越需要引起足 够的重视。昨天刚好有几位青年同学座谈这个问题,因此,我愿意把这意见公布出来。

  燕山夜话(四集)  观点和材料

  这是讲在写文章的时候,怎样处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因为有的读者来信提出这个 问题,并且反映了不同的意见,所以要谈一谈。

  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也是虚和实的关系。近年来常听到说“要务虚”、“也要务实”、 “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等等。这里所说的虚,大体是指的理论、原则、思想、观 点方面的,而所谓实则大体是指的实际情况、具体材料方面的。

  据读者的反映,对于虚与实,即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在一些人中间曾经有不同的意 见。那些意见归纳起来不外两种:一种强调要重视观点,而比较不重视材料;另一种却 强调要重视材料,而比较不重视观点。持这两种意见的人,虽然也都承认观点和材料必 须统一,但是实际上往往各执一偏,统一不起来。

  的确,把观点和材料割裂了的现象,在目前并非少见,而是相当普遍的。读者反映: “有的文章只讲概念,讲观点,缺乏具体事实,既不能令人信服,也不能启发人的思考。” 这是一种情形。另外一种情形是:“资料堆砌,缺乏必要的分析,看起来杂乱无章,茫 然无头绪。”这两种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