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机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机密- 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潜龙观大火引起的震动,很快达到了一个巅峰:荆州刘表声言要带兵北上,以大儒的身份去许都亲自为那二百余名死难者讨个公道,还要迎回郑玄公和赵彦公的灵位。在袁、曹大战时,刘表一直保持着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而现在他居然因为一场大火而改变了想法,决意北上。中原的局势,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在南阳附近的一处清幽草庐里面,二人对坐。年长之人问道:“二弟,有人说,刘表此举,是卞庄刺虎,借机渔利。你对此有何见解?”

对首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说:“刘州牧是一方诸侯,但他也是一位纯粹的儒者。而一位儒者最重视的东西,是乱世之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多了。”

年长者忙问刘表所图为何。年轻人笑道:“刘州牧当年号称‘八俊’,乃是太学名流。乱世将始之时,刘州牧就誓言要保全儒学种子,所以他单骑入荆襄,默默地蓄儒图存,以待天时。不然为何那么多中原名流,都纷纷跑到荆州去?他在荆州开立学官,博求儒士,征辟綦毋辏А⑺沃业热嗽谙逖糇次寰戮洹J廊硕哉庵种钟眯氖佣患坏彼且环胶狼浚媸强商究上А!

说到这里,年轻人拿起案上的鹅毛扇,从容扇了几下:“你别忘了,许都烧死的大半是今文一派的儒生——而刘州牧恰好是今文派的坚定支持者。”

“你是说,刘州牧这次出兵,是真心要为儒林讨个说法?”年长者一惊。

年轻人道:“无论刘表是真心还是假意,他如今已经得到了一个足够体面的借口。拯救群儒,中兴汉室,重振古文经典,名次孔孟董郑之右。这种诱惑,对一位拥有雄兵良将的纯儒来说,几乎不可抵挡。”

“所以我说,孔融这一招,实在是决绝。”

“等一等……”年长者有点跟不上思路,他尴尬地摆了摆手,一脸茫然,“怎么又扯到孔融身上去了?”

年轻人浮现出一丝清冷的笑意:“袁曹在官渡胜负未知,唯一能影响中原局势的,唯有刘州牧一人。而若想要把他驱动起来,不施个苦肉计是不成的。”

“你是说……”年长者眼睛瞪得溜圆。

“孔少府一无兵将,二无地盘,他所能依仗的,只有自己的声望。在我看来,聚儒许下之议,恐怕是他打算以自己和二百余名儒生殉葬,来真正触动刘州牧的一个局。”

“这,这怎么可能……”

“正因为不可能,所以才不会有人怀疑。你看这几个月来,孔融四处渲染赵彦之死,营造出曹氏乱儒的印象。一旦火起,只消稍微推波助澜,天下人就会认为是曹氏的阴谋,再怎么辩白也已无济于事——我甚至怀疑,郑玄之死,都未必那么简单。”

“那孔融自己岂不是也会烧死吗?”

年轻人面露钦佩之色:“他根本就没打算活下来。他的性命,是这场大火中最重的砝码。一开始孔融就做好了准备,用自己的命向刘表死谏。”

说到这里,他直起身来,望着草庐外的花花草草,把杯中的清水倒在花圃中:“原本大家都觉得,孔融只是个腐儒,除了会发发议论别无用处。许都聚儒不过是他沽名钓誉之举。结果那些以中原为棋盘的对弈大手们谁也没料到,百无一用的孔融,居然用了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化身为一个‘变数’,影响到了整个天下的大局。”

“可他的目的,是什么?”

“孔融是大儒,他对袁绍啊、曹操啊之类的家伙,根本看不上眼。他拼出性命,就是希望为刘表创造一个契机,让天子重新回到儒林掌握之中——辅佐明君平天下,这是儒者最高的梦想了。”

“你这都只是猜测吧!根本没有证据。”年长者不甘心地站起身来,拂了拂袖子。

“证据?”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嘲讽的笑意,“证据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来要发生的事。”

“接下来还有?”年长者觉得自己快要疯了。

“我来问你,听到刘表北上的消息。袁绍和曹操会如何想?”

“自然是袁喜曹忧。”

“错!”年轻人一拍案几,露出得意,“他们谁也不会高兴!对曹操而言,刘表在这时候背后插来一刀,情况恶劣到无以复加;而对袁绍来说,这也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他在官渡与曹操死斗,刘表却轻轻松松收割着空虚的荆北豫南,说不定还能拿下许都夺到天子。到那时候,他可真的是辛苦一场,却为他人作嫁衣裳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年长者也明悟了。

年轻人把扇子遥遥指向北方:“不错。无论他们之前在布什么局,这一下子都被孔融这个大大的‘意外’给破坏掉了。所以在刘表出兵的那一刻,无论袁绍还是曹操,他们都将别无选择,只能速战速决。我估计,官渡很快就会迎来一场仓促的大决战。”

说完预测,年轻人把杯中水浇完以后,搁回到案几前,负手长长叹息:“世人皆以为孔融是个狂士,可谁能了解他的真正执著。纵然他知道胜算不大,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此。潜龙观的大火,不能挽汉室于将倾,但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用心,真是我辈的楷模。”

“哦?你看谁胜谁负?”

年轻人摇摇头:“无论袁、曹,对这场意外的决战准备都不会充分,谁胜谁负,就得看谁掌握的变数更多一些。这就不是远在荆州的我们所能预料的了。”

“这么说你是看好刘州牧喽?”

“不看好。汝南如今有满宠镇守,说明荀彧、郭嘉早有防备。天时究竟应在谁身上,还得看官渡的结果啊——”年轻人故意拖了个长腔,“——谁知道除了孔融以外,还有没有另外一个变数呢?”

“你整天待在草庐里不出来,这天下大势说起来倒是一套套的嘛。”年长者揶揄道。

年轻人不以为然地摆了摆羽扇,做了个逐客的手势:“行了,不说了,我要去睡午觉了。明天你过来,我还有个三分之策跟你说说。”


第十二章 一个结束的开始

此时月光早已完全被乌云遮蔽,一片尸布般的阴森雾霭笼罩在湿地之上,好似幽冥世界入口的薄纱门帘。张绣伸出手臂在眼前慢慢挥起,动作轻柔,好似要把这层门帘掀开来,看看冥府究竟是什么样子。

手臂在半空停住,张绣瞪大了眼睛,拼命想看清周围的一切,可目力所及只有深沉如墨的夜色。在张绣的四周,影影绰绰不知有多少人马,偶尔能听见甲胄铿锵的撞击声和马蹄声,还有低声的叹息。他徒劳地眺望了一阵,回过头不耐烦地问道:“弄好了么?”他身旁的杨修道:“弄好了”。

张绣、杨修身旁的地面,两名士兵刚刚点起了一堆小火,四面用木盾隔挡,这样可以确保不会被人从远处发现。张绣迅速蹲下身子,就着火光从怀里拿出一份地图,抿着嘴唇认真审视,还不时用手指比量一下。杨修不时轻声说几句话,在地图上指指点点。微弱的火光把两个人的表情映得忽明忽暗。

对于一支潜行的军队来说,在一个无月的晚上夜半行军是最危险的经历。在一片不辨方向又无法举火的黑暗中,他们随时面临着迷路的危险。

张绣此时身处的位置,是官渡与乌巢之间的一条小路。说是小路,其实只不过是星罗棋布的湿地沼泽与密林山坳之间的一段模糊缝隙。早在数天之前,曹军的细作已经开始在这条小路上进行标记。可这个工作还未完成,张绣就接到了出击的命令。标记从曹营一直延伸到这里,即告中断。接下来的路,只能靠他自己的直觉、经验以及运气。

张绣终于大概有了个判断,他收起地图,用脚踩灭火堆,下达了命令:“诸队集合,准备开拔。”林子里传来杂乱的脚步声,甚至还有几声坐骑的嘶鸣。这让张绣有些紧张,如果附近有敌人的游哨,恐怕现在已经暴露了。明明叫他们叼草衔枚,可总有人执行不到位。

“这里距离乌巢还有点距离,袁军应该不会设斥候。”杨修宽慰张绣。

张绣叹了口气,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今跟随他来的不是西凉旧部,而是丹阳兵。这些人刚刚从许都赶到官渡不久,还都算是新兵,所以对他的命令反应有些迟缓,跟西凉骑兵令行禁止的风格差太多了。

对于自己被突然调离前线以及分派新军这两件事,张绣开始时充满了警惕,认为这是曹公故意排挤自己的手段。但当他接到司空府的一份密令之后,心中彻底释然了。这封来自于曹操本人手书的命令很简单,他让张绣率领这支部队,沿一条指定的小路离开官渡,进袭乌巢,彻底烧毁袁军辎重粮草,还要救出一个人。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举措。袁曹对峙了这么久,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曹操已呈不支。这次偷袭乌巢的策略,将是曹氏的一次豪赌,势必要找最可靠的人来执行这个任务。曹公没选择别人,居然选中了张绣,这是一种何其深厚的信赖。要知道,袭击乌巢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任务,但也代表了不世奇功。

张绣对曹操突如其来的信任,显得有些犹豫。这时杨修带给张绣另外一个消息:这个决策,与前不久刚刚投靠过来的许攸有密切关系。张绣一听到这个名字,彻底放心了。许攸曾经作为袁绍使者拜访过张绣,他身为袁绍智囊之一,所提供的情报应该错不了。

至于要救的人是谁,郭嘉说等他们抵达乌巢后就会知道。

于是张绣收拾心情,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整军中去。不过他还没整完,出击的命令就下来了。张绣只得带着这支还未完全训练好的军队,换上袁军的旗号和衣装悄然开拔。

“刚接到探子来报,乌巢城的守军只有两千人,守将是淳于琼。”杨修与张绣并驾齐驱,悄声说道。

“淳于琼啊……西园八校尉的那个淳于琼?”张绣一愣。

“没错,那是个恣意妄为的老家伙,据说连袁绍都对他无可奈何。派他来守乌巢,恐怕是嫌他在前线添乱。”

“这对我们来说,算是好消息?”

“咱们夜袭乌巢,与其碰到个胆小怕事一有风吹草动就四门紧闭的庸将,不如拼一拼这种不守规矩的大将。”杨修说到这里,发出轻笑,“曹公的赌性,可比我还要大一点。”

张绣表示赞同。他忽然发觉,贾诩离开以后,自己已经习惯于向杨修咨询意见。虽然这家伙居心叵测,但最近一段时间表现得很安静,不再逼问他宛城之事,一心一意做一个军中谋士分内的事——这让张绣着实松了一口气。

黑暗中张绣看不清杨修的表情,只隐约能听到骰子在手里转动的声音,像是蝼蛄在草丛中鸣叫。他忽然注意到,杨修经常会把头稍微偏转一点,好像在观察附近的什么。张绣忍不住开口问他在看什么,杨修简单地回答道:“看路。”

在这两个人的身后,大队的骑兵和步兵正沉默地跟随着。马匹夜不能视物,所以每一名骑兵都有一名步兵牵着坐骑缰绳,引导前路。每一个人都在黑暗中埋头赶路,没人注意到有一骑一步与大部队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那两个人居然还违抗军令,悄声交谈着。

“我们要跟到什么时候?”步兵嘟囔着,看面相他还是个孩子。

“等到时机出现。”骑兵在马背上伏低了身体,一方面是方便说话,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腿受了伤,不易夹住马背。

“为什么我们不在官渡的时候揪住他来问呢?”步兵的声音充满了迷惑和不甘。

“二公子,你想想看,如果贾诩不说,张绣会那么轻易地告诉我们吗?”

步兵似乎被说服了,可他忽又抬起头:“那现在他就一定会说么?”

“你觉得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吐露实情?”骑兵反问。

“心情好的时候?”步兵迟疑地回答。

“不,是他濒临绝境认为自己死定了的时候,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这个道理。”骑兵快速转动脖颈,阴森森地朝着面前的浓雾咧嘴轻笑。

“你是说……”步兵一怔,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不由得握紧了腰间的剑柄。

骑士突然比了一个噤声的手势,让步兵闭嘴。前面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大部队突然停了下来,似乎发生了什么事。

“来,陛下,请满饮此杯。”淳于琼双手捧起一个酒爵,恭恭敬敬地给刘平敬上。刘平接过酒爵,略沾了沾唇,随手放下。

这两个人此时正跪坐在乌巢城的府衙内,堂前摆满了珍馐美酒,粗大的蜡烛把里面照得如白昼一般。

“当年老臣在西园做校尉的时候,还曾远远地见过陛下几面,只是没机会觐见。能像今晚这样,君臣二人在乌巢开怀畅饮,实在让老夫……呃,老臣很是开心啊。”淳于琼豪放地哈哈大笑,把自己的杯子一饮而尽。

刘平勉强笑了一下,什么都没说。此时他换了一身杏黄色的蚕丝短袍,这是袁绍为了强调他的皇帝身份而特意赶制的——讽刺的是,这是他当皇帝以来穿得最名贵的一件衣服。

按照他与袁绍之间的约定,他需要亲身来到乌巢作为诱饵,把曹军吸引过来。现在刘平已经身在乌巢,他的职责已完成大半,接下来刘平只需要再做一件事,就可以老老实实待在城中,静等曹军覆没的捷报传来。

这可不是刘平所期望的。不过目前时机未到,所以只能耐着性子听淳于琼啰唆。

淳于琼没注意到刘平的心绪,自顾絮絮叨叨说道:“说到这个西园八校尉啊,陛下你是不知道,当初灵帝陛下为了制衡何进的擅权,把小黄门蹇硕扶成上军校尉,带着袁绍、曹操、我还有其他几个人偷偷在西园练兵。那时候大家伙儿一腔热情,都打算报效朝廷,干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说到这里,淳于琼身体探前,神秘兮兮地说:“——看看如今,两个校尉大打出手,天子反而没人答理。这世上的事情,可真是奇妙。”

刘平心中一动,这个家伙似乎话里有话。

“这么说,你对此也有不满?”刘平试探着问道。

“不满?哈哈哈哈,陛下你错了,我高兴得很!”淳于琼大笑起来,“我这个人,没别的爱好,唯独喜欢乱。世道越乱,越合我胃口。陛下你知道为什么吗?”

他看刘平没有猜测的意思,便挠了挠自己的大鼻子,自顾答道:“因为天道有常,所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