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狈ν炀人⑹顾荒绫械哪芰ΑM模绻狈Π镏说姆欠材芰Γ鹑绾文芾嫖奘谏
  圆满证悟者的利生能力是持久不断、涵盖一切、极为强劲有效的。虽然释迦牟尼佛大约于两千五百年前住世于地球,但现今仍有无数众生在修持他的法教并达到证悟,这证明佛的利生能力持久不断;由于佛陀的利生能力遍涵一切,故佛法数千年来一直兴盛不衰,且传播至世界各地。从个人经验来看,佛法已传遍人道,实际上,佛法的传播范围超越了我们有限的知觉。由此看来,证悟的能力确实是远弗届的。
  佛陀的法教不须借重物质力量而遍传于世,这说明了佛利生能力的强大、深远。以帝国主义为例,其散播涉及大量的财力、人力及军备。虽然武力可强迫他人接受某种观点,然而佛陀只携带一只化缘乞食的僧钵,除了僧钵之外,两手皆空;他并未使用军队或核子武器,但仍对世界有极大的影响,这便是由于佛的利生能力极其强大、深远的缘故。
  《宝性论》总共叙述八项成佛时所显现的功德,但可归纳为两种。当我们了解成佛的这两种功德——三项自利的功德及三项利他的功德——是多么殊胜时,我们将会觉得自己必须努力实修、尽速达到全然的证悟。
  问答
  学员:仁波切说,三转法轮指出空性并非只是一种空无的状态。这是否表示修持二转法轮的法教只能达到空无的状态,或这只是初学者的误解?
  仁波切:修持二转法轮的法教并不会让我们陷入空无或“无心”的愚昧状态;相反的,藉由空性禅修,明性将会自然地增长。但是,三转法轮从一开始就强调“明”的层面,因此被认为是比较迅速的法门。举个例子来说,学习ABC或认字并不能让我们立刻得到博士学位;但是,我们仍然必须由ABC开始学起。
  学员:您提到弥勒尊者是十地菩萨,为什么不是十三呢?
  仁波切:总共有两个系统;经典及密续。虽然这两者之间没有很大的差别,但在术语方面仍然有些不同。根据经典系统,菩萨的境地(梵文bhumi)可分为十个层次,即菩萨地共有十地;第十一地是完全证悟的境地。密续系统则将之分为十三地;第十一地称为“遍在明光”,第十二地是“无著莲华”,第十三地则是“全然证悟”或“圆满证悟”这个层次又称为“金刚持者”。我们也可以说弥勒尊者已达到十三地,这完全一样;但因为这个法教属于大乘,所以采用的是十菩萨地系统。
  学员:但是您说第十三地是完全证悟。
  仁波切:根据金刚乘,这是金刚总持或金刚持(Vajradhara)的境界,是完全开悟的状态。
  学员:如果第十三地是全然证悟,那么,为什么称为“地”?“地”听起来好像仍然是法道上的一个阶段。
  仁波切:“地”的藏文是“萨”(sa),意思是层次、土地、地基或基础。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发生在土地之上,土地是一切状况发生的基础;十地就如同菩萨功德升起的基础。西方人通常认为十三是不吉祥的数字(笑声)所以,以十地为讨论基础可能比较好。
  学员:您能不能说明证悟本质“空”了什么?
  仁波切:当我们谈到“空”时,通常指的是“没有任何具体的实质”。当我用手敲张桌子时,会有声音产生,这表示桌子具有某种具体的物;但是,证悟本质不具任何具体的实质,它是空性的。
  在实修时,我们应该观照自心,思惟“心到底是什么?它像什么?”我们的心造作了无数繁多的念头和烦恼,我们所看见的周遭一切大都是心的造作;然而,当我们坐下来r探索心,问自己“我的心在哪里”时,却在任何地方找不到心,什么“东西”都找不到——这就是为什么说心的本质或本性是空性的。
  但是,它仅仅是空的吗?不!不是。心的本性是光明的,心是清明及觉醒的(明觉),因为它能理解、觉知及思考。在开悟的最后阶段,不可思议的功德及智慧会彰显出来。
  学员:所以,当噶玛巴让炯多杰(Rangjung Dorje)说“心是空性的”时,他是否在强调:即使是佛性的功德——例如恒常、清净……也只是我们对佛性的标签及概念,而在究竟上,佛性超越了任何我们可能引用的言语?这是让炯多杰这句话的的意义所在吗?
  仁波切:实际上,空性、明觉和所具的功德是完全相关的、是密不可分的。佛性具有清净、恒常、妙乐、无上智慧等功德,这正是因为它的本性是空性,而空性是清净的、恒常的、妙乐的、无上明智的……等。因此,当我们说佛性是空性的时,意思并不是它不具有任何特质。
  学员:在回答前一个问题时,仁波切说,我们所看见的一切大都是心的造作。这是指我们“看到的”,或这是我们“看得到的”?
  仁波切:这个问题可以不同的方式来讨论。例如,唯心论的观点是一切事物都是心所造作的,其支持者认为一切经验或觉受都是心所造作的。以外面的佛塔为例,它最初的出现是因为某人具有“我应该建造一座佛塔”的主意,这是一个好的例子;不好的例子是,有人想到“我应该制造一颗核子弹”。所以,这样看来,几乎一切都是心造作出来的。(笑声)但是,想到“我应该创造一个世界”的人并不多。
  学员:但是,此时此刻,仁波切这个主体和佛塔这个客体或对象的关系是什么?佛塔是仁波切的心所创造的物体,亦或是佛塔自己的显现?
  仁波切:心的经验或觉受和心的造作物有所不同。我们现在谈论的是造作物,而不是觉受。
  学员: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对空性的体认不仅是知识性的了解?
  仁波切:首先,尚未达到初地菩萨次第的平凡众生,无法真正觉知空性,我们现在具有的,是经由推论、辩识等理性方式而达到的概念性了解。我们对空性有某种概念,例如,看着一只手时,凡夫立即生起的概念是“这是一只手”,他们不会立即觉知到空性。如果他们利用推论或辩识的方式时,他们能了解手只是被称“手”,事实上,它是由手指、皮肤、肌肉、骨骼、血液……等诸多不同的东西组合而成的,“手”是我们附加在这个聚合体的标签。藉由这种分析方式,我们能得到“手是空性的”的结论;可是在目前,这仍然只是一种概念。然而,如果我们继续不断地修持下去,会愈来愈接近实际觉知空性的境地。
  学员:在我们的讨论中,空性的特质是不可分离的——空性和妙乐、空性和慈悲、空性和明性,都是融合为一的。虽然这些特质全都具在,但我们是逐一证知每一种特质的吗?我们可能依据个人的特殊业障,在完全证知慈悲层面之前,先证知空性与明性无二吗?
  仁波切:空性的特质通常指智慧、慈悲及能力,它们是同时显现的。而这些特质的彰显程度,则视业障的净除程度而定;当业障的净除程度愈来愈高时,证悟功德或特质的彰显程度也会随着提升。证知空性时,非概念性的慈悲(无缘慈悲)将同时生起,对于尚未了解空性的众生,我们会悲愍他们的迷惑及无明。
  学员:我以为三转法轮的法教是金刚乘。
  仁波切:三转法轮的法教和金刚乘有极其密切的关联,因为最后这系列的法教强调智慧或明性层面。在金刚乘的各种修持,例如生起及圆满次第的修持,主要的重点就是智慧或明性禅修,因此,它们是相关联的。三转法轮的法教是经典与密续的共同基础。经典法教比较重视智慧或“般若”(梵文prajna),修持者藉由審察及分析的方式而决定事物的真实状态或真相。但是,金刚乘或密续法教强调善巧方便的法门或“乌帕雅”(梵文upaya),修持者被直接引见真相,然后安住于禅修。
  经典法教比较“外向”,往外观察、審视及辩识事物;密续法教则比较“内向”,直接引见空性本质及明性,然后安住在于其中。方法至为重要,因此,金刚乘非常有利及迅速。经典和密续的关联在于知见。
  学员:在金刚乘,我们被直接引见真相——空性及明性。但是,昨天仁波切说,在达到初地菩萨之前,我们无法体验空性。我觉得这似乎是一种矛盾。
  仁波切:这两者并不矛盾,只是方法不同而已。经典将法道分为五个阶段,即所谓的“五道”。第一道是“次粮道”,行者藉由闻(学习)、思(思惟)、修(禅修)而建立对真相的了解;接着,在“加行道”上,行者致力于分析式禅修;然后,行者达到相当于初地菩萨的“见道”,此时,行者直接且全然地觉知法性。
  金刚乘之道则稍有不同,行者在一开始就被直接引见并认知法性,但是,这种认知并不稳定、持久,行者尚未习于法性;然而,如果在被引见金刚乘知见之后精进不懈地修持,他很快就能达到初地菩萨的成就。于刹那间认知法性、或初次瞥见自心本性,和达到初地菩萨尚有极大的差别,因为这种“见”还不是很清晰、也不稳定——行者尚未习于法性。
  译者:佛果并非藉由外因而悟是什么意思?
  仁波切:这有两种不同的角度:第一种角度是凡夫的修持道,第二种则是佛果本身。前者指的是行于法道的平凡众生,他们必需有上师的支持;后者指的是佛果本身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佛果是众生本具特质的彰显,如果证悟佛果取决于其他事物,佛果就不可能是圆满的。佛果不是上师授与我们的,我们因为受教于一位具格上师的善缘而展现自己原有的证悟本质,但是,上师本身并不是达到或没有达到佛果的原因。
  这个教本是由佛果的角度做解释。简而言之,目前我们必须依靠上师;但是,达到初地菩萨之后就不需如此,我们可以依靠自己而证得佛果。
  学员:如果爱展现了,智慧是否也一定会展现?
  仁波切:爱有很多种,有母亲对孩子的爱,有亲属之间的爱,也有圆满证悟者——佛——对一切有情众生的爱……。它们都是“爱”,但是不一定同时具有圆满的智慧。
  学员:阿罗汉是否具有圆满的智慧?
  仁波切:小乘圣者所具有的智慧不同于完全开悟之佛的智慧,唯有完全开悟的佛具有圆满的智慧。因此,阿罗汉(梵文arhat)或一般众生所表现的爱或慈心,无法和由圆满智慧生起的慈心与悲心相比拟。
  一般凡夫具有某种程度的智慧。我们具有研讨及学习的能力,但缺少关爱所有众生的无量慈心,及帮助一切有情的大力量。学习及知识的累积,甚至会让我们产生骄慢、期瞒及敌视他人的恶习;不像佛的圆满智慧,世俗的智慧并未使慈悲生起。在证悟的境界,一切皆被觉知且完全了解,尤其是他人的情况——他们的苦及苦因,及如何让他们自痛苦中解脱。
  学员:这个教本说,我们的修持动机应该是为了利益其他众生而得到证悟,必须由慈心——证悟之因——开始。但是,仁波切刚才主张证悟本身是慈心的因。仁波切能否澄清这一点?
  仁波切:在讨论佛果的三种功德——智慧、慈悲及能力——时,此教本说,慈悲基于智慧——见到法性,能力则基于此智慧;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尚在修习的人而言,这种特殊的结构并不存在。有时候,我们在慈悲心及菩提心的基础上展现内证的智慧;有时候,由于如实地了解事情,我们自然对他人产生关爱。这些特质不依照一定的次序显现。
  学员:弥勒尊者将会独立达到证悟吗?
  仁波切:当弥勒尊者在未来达到全然证悟的境界时,不是因为他作了某种禅修,或得到某种法教,而是他将依靠自己的内在能力达到真正及全然的证悟——他的证悟并非取决于任何进一步的外在指导。这就是为什么说佛果不依外因(外在因素)而悟的原因。
  学员:佛陀本身的情形呢?
  仁波切:在佛陀的一生当中,他表现得仿佛他从某些上师那儿得授指导,仿佛他在学习如何使心安住;但是,他绝对不须依赖这些上师而得到完全的证悟,这只是一种示现。根据大乘,佛陀所表现的这些行径,例如,追随两位“止”或“奢摩他”(梵文shamatha)的上师、修苦行……等,都只是为了教化众生的示现,是佛陀十二行谊(十二相成道)的一部分。
  学员:有些人会跑到我家告诉我说他们开悟了,或十六岁时就开悟了。(笑声)老是有这种人跑来烦我,我该怎么办才能扼止这种现象?
  仁波切:试试用棍子打他们。先用棍子打他们,如果他们一点儿也不生气,那么,他们可能真的开悟了。(笑声)
  学员:我听说释迦牟尼佛最初给予的佛性法教被认为过于深奥,因此被隐藏在非人的秘密传承中;几世纪之后,直到弥勒尊者将之传给无著时,才传到人道。您认为我应该把这种说法当作是真实的,或者只是一种隐喻?
  仁波切:你可以把它当作是真实的,但是,不要以究竟的真实意义(了义)及随顺的方便意义(不了义、未了义)的角度去解释它。实际上,你不必要以任何方式去解释它。
  佛陀给予三系列的法教,即三转法轮。为了顺应不同听法者的不同根器或能力,这些法教有些许的差异;此外,这些法教并未同时传播,因为不同的见地及修持方法会造成众生太大的迷惑。所以,由于佛行事业任运而显,这些法教依自然进展程度被传与及修持。
  首先,在一段特定的时期,一切教学及修持皆着重点小乘的观点。之后,伟大的上师纷纷出现,例如,以阐释空性为主的龙树(Nagajuna),及揭显佛性法教的无著,这两位闻名的上师在不同的时期先后出现。后来,金刚乘法教成为主要的教学重点。
  最适宜的教法是顺应受学者的需要及根器而生起的教法,因此,佛法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以适应不同的受学者,这完全都是佛行事业的展现。
  学员:以“因”为皈依和以“果”为皈依有何不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