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二十四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二十四监- 第3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样吃惊的还有大明帝国的工部尚书。求极宫的一把手徐光启。有轨马车计划徐光启是知道的,关于有轨的车道的摩擦阻力,皇上也明确的与其谈过。按着皇上所说,假设同样的一千斤货物,如果马拉的是二轮马车,是五百斤的阻力。那四阻就是三百斤,而在轨道之上,也就是一百斤而已。(当然这个只是大体的例子而已,具体的还得计算。)但说明一个问题,在轻轨之上。马拉车出的力不大。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实验,所以徐光启做成求极宫的大佬当然派人来参加了。

结果让他很是震惊。如此轨道的好处,那是不言而喻的,按着这种铁轨,发展下去,遍布全国之后,日行一千,夜行八百不再是梦。这将对大明的经济发展、军事发展会有一个大提速。

徐光启相当钦佩皇上朱由校,不是地位上的关系,而是那天马行空的思想,让人不由的钦佩。皇上开创了许多的不可能,光报的出现,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以前送信那要视道路的远近,就算是朝廷专用的七百里加紧,这个七百里也就是一天的极限速度的。但有光报的存在,短短的几句话,在短短的时间,就能传送完毕。

现在又是这种运送实体的有轨马车存在,让人怎能不吃惊呢?

大天有轨马车道的实验成功,标志着下一步几条以京城为中心的,纵横南北、东西的全国性的有轨马车线路就要开始上马了。这是工部在续全国修路的大潮远远没有结束的时候,再接的一个大活。

求极宫的学生,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可以去天门城去看了,这是皇上特准的。但前提是自驾去大同,这个自驾可不是驾着马车,而是自行车。京城到大同不算远,官道也修的方整。以求极宫的上百学生来个自驾游,对他们的体魄、毅力锻炼有着相当大的好处。当然对于新型的交通工具自行车的推广也是好处大大的。

现在的天门城是一处宝地,二十万的贵胄们可都在那里住着呢,新型的作坊、一体化的皇庄,许多闻风而来的商人都云集至此。别的不谈,仅是皇上那些作坊的产品就相当的吸引那些追逐利润的商人。

宗室子弟们现在终于活的象个人了,这里虽然没有了铁杆的庄稼,但工钱不断,皇上在这里洒下了泼天的银子。仅仅是打工,赚的钱就足够养活一家人的。而皇上分的地,也是在统一的经营着,不需要个家个户的去管理,只需要给管理费,跟着大皇庄一起干,等着收成就可以了,抽出身来去作坊作工,赚的可比在地里刨食要多的多。

作为大明最新型的城市,居住条件,天门城说第二,估计大明就没有敢说第一的。那规划好的一道道房屋,都是水泥造的,大片的满地玻璃窗,光线好的不得了。听说以后,每家都要铺上地板砖,这是时人不敢想的。

宽畅干净的街道,踩在水泥道上,周围是一片片的草地、花园,城市结构相当的合理。

现在有轨马车道的成功,都是极大的刺激着天门城的发展。因为每天来这里游玩的人相当的多,特别是想在这里购买一套房屋当别墅用的人不凡其人。许多宗师子弟有的动摇了,想高价转让他们的房屋。

有需求就有市场是不错,但大同城外的地可都是朱由校个人的,没有他的同意,谁也不敢动一下土地。这里可不是象内地一样,有个衙门专管这样的事,可以有地房契过个户,这里是大皇庄。

这个消息传到了正在辽东的朱由校耳朵里时,朱由校还真想着玩玩房地产了。岱海那里,可供折腾的地方很多,沿着岱海,有的是地方盖房子。那里有草原风景,又有湖泊,这种美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自己在那边都有行宫,看中的就是这点。

第686章扫荡庄子

朱由校来到大明,不断的想着各种各要的金手指,赚钱的方向也是放在了大明的尖顶高层消费,也的确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钱上面也一直没有拖他的腿,让他能够把自己想办的事情发展下去。特别是硬币的发行,这个‘放大器’使他有了源源不断的钱,可以建学校、修公路等。如同一个大循环一样,这些巨额的开支,使大明的钱活了,百姓人因为这些全国性的工程,有相当多的百姓因打工受益,然后开始能够丰衣足食,使商业也随之而来的繁荣昌盛起来。

天门城现在就是一个吸金窟窿,投下了海量的资金与俘虏的苦役,收益的效果还得再等上一二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现在来了这个房地产的契机。朱由校想到这种收益明显会提前了。

在中国来钱最快的有几样,其中就有房地产、采矿、修路,现在采矿条件所限,效率低了点,修路是自己掏钱,又没有高速路收费之说,倒是有轨马车可以运货载人,这个当是驿站的收入,但隐性的,那是一个长期的经济发展效果。不过这个房地产是个来钱最快的行当,在京城的朱由校就首先打起了这个主意,在城墙之外开始进行之中。没想到在那偏远的岱海,也有这要的机会,这是他所没想到的。

本来以为此事最快也得在‘羊吃人’之后,隆重推出‘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这个金手指之后,来一场工业革命的前奏,那里的地皮才会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没想到。现在已经有人开始了。

织羊毛这个是交给蒙古俘虏的与平民妇女在天城之外进行的,但没有机器,那个效率谈不上什么革命,看来这个进程得需要求极宫去参与进行了。

不急,现在搞还不行。是人都有一种心理,轻易得到的,那就不是最好的。现在天门城的地位刚刚显露了一点点,那房价就是能赚钱,也就是赚个地皮钱而已,想大暴利是不可能的。而且宗室子弟好不容易在天门城安定下来了。现在图几个小钱,把房子给卖了,以后又怎么办?

传旨二年内天门城不许这样的房地区交易,大明皇室在天门城所为,目的是为宗室所谋万世之福,岂可因贪一时之利。买卖皇家恩典,私下交易的不受大明律保护。沿街门市,为方便商家,可以租赁使用,亦不可买卖。

这个帽子一扣,买卖之声立刻停了,是啊。这是皇上的恩典,花了这么多钱,不是变相给宗室银子的,是一个万世之福。这要的东西就是买了也不受保护,买了何用?

秦良玉、卢象升的扫荡进行的很是顺利,千人一队,一共十一支队伍,分向了辽阳以东以西各地,来时也大约的掌握了一下,辽阳南边。这些皇庄之类的庄子,就有不少,那是因为辽阳这里曾经是建奴的都城的原因。但庄子的分布太广阔了点。要知道建奴是侵略而来,以前的这里都是有主的地,本来辽东就是地广人稀。占地就大,把‘地主’赶跑,建奴们划的庄子当然也就更大了。这点倒和大明的官田有相似之处。

明军虽然来到了辽东,但明军的活动区域实在是太小了,仅仅是局限在了官道两侧,并没有扩大控制区域。即便是一路从盖州而来,也没有过纵深之感。

这一番秦良玉与卢象升的四处劫掠,起到了建奴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都是明军屯田,等到收成的时候,建奴去抢粮,现在好了,风水轮流转。明军过来抢粮了!这个惊喜让守护皇庄的建奴一个个的惊慌失措。根本不明白这天到底怎么了,变的如此之快。

皇庄的守卫,这样的力量,面对千名骑兵,他们也只能算是一个渣!在辽阳这个地界,他们所要防的从来不是明军,而是暴动的汉民,那些汉民的暴动对于他人来说,是不值一提的。所以防卫的力量对于千名骑兵而言,反过来又是不够看了。看到来势汹汹的明军,他们想到的就是一个字‘跑!’跑的越远越好。

明军当然象征性的追了一下,但除了被汉民们给拦下来的,其他的根本追不上,只能任他们去了。

而在皇庄里被建奴圈养着,当牛作马整日劳作的汉民们,一下子惊呆了,这是天兵天将来解救他们了。所到之处,跪拜下来,高呼万岁。

有了汉民情报的支持,附近庄子的位置,粮仓的位置,很快就被一一的定位。皇庄是打下来不少,但收获却并不是太多,一个皇庄加起来,也就是两三万斤粮食。因为明军在盖州的二次袭击,事后又在渤海湾控制,相对来说掐住了建奴的脖子,造成了粮食的奇缺。所以贮存量并不是太大。

这让卢象升很失望,要知道一个皇庄,那田亩数都是万倾,都是良田,一亩地收成达到一石二石当属正常,留下消耗的七成八成,也能剩下二三层,就算是只剩下一层,这一倾百亩,也能有一二十石,也就是二三千斤,这万倾得是多少?这样的数字应当是相当恐怖的,只有这少少的二三万斤,真是让人不太舒服。

好在每出去的队伍不小,路走的也远了点,从只抢大庄子,最后发展成了,是个庄子就抢,反正这里没有汉民的地,就算是有了,也只有汉奸们,也有这样的殊荣。

那些庄子果然不出所料的有料,人躲在了辽阳或者沈阳,但不耽误学着大明的一些文人阶层,尽最大力气的置办田地,只有田地才是最大的资本。这是建奴最先富裕起来的少数人,他们当然的就成了建奴的土豪。

三日来的奔波,收获是不小的,第一就是极大的打击了建奴的探子,他们仗着马快,游走在大明军队的附近,掌握着明军的动向,但这次不行了,十一只队伍如同十一支触手一般,从明军的本部一下子向着四面八方伸了出来,这一下,最先受难的就是这些探子了。

第二就是代善部与黄台吉部的游击队伍了,他们在茫茫雪原之上,力量虽然不小,但很可惜,他们没有望远镜这种神器,明军更有隐密的光报系统,在雪原上,总是被白杆兵、天雄军先行发现,把握住他们的行军轨迹,有了这种作弊器,建奴们的遭遇可想而知了。

第三当然是解救汉民了,这此被建奴圈养着的汉民,他们与建奴俘虏的待遇基本是一样的,就是个免费的苦力而已,只有过区别在于,建奴俘虏要被宫刑,而汉民的这些苦役则是要世世代代为奴。现在看到明军来攻,总算是见着亲人了,当然是誓死景从,纷纷表示自己带着干粮跟随着明军。他们与建奴都有着血海深仇,亲人朋友死在了建奴手上,自己也被建奴奴役了十几年之久,这种恨是发自骨子里的。这种现象让所有的明军感动,这些汉民与自己是同根同源的同胞兄弟,他们基本上都是懦弱的弱势群体,与自己没有参军之前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处在了辽东这种地方,遭遇了建奴这帮畜生而已。那是命运的折磨,现在他们看到了希望所在,纷纷的想着拿起武器,跟着大明的部队来报仇了,如果不是仇深似海,哪里来的这份勇气。

扫荡的规模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久,收获也越来越大,有了汉民的配合着运送,总算收集到了这六十万斤粮食。

这三日来,身在辽阳城的建奴们可就不一样的心思了,从各个庄子逃出来的护卫、管事,纷纷的跑到了辽阳或者是沈阳,他们的遭遇很快就在辽阳城里传开了,这样的事情让建奴们相当的震惊。

曾几何时,明军也开始抢他们的粮食了?与明军交手这么多年,也只是他们抢明军的。就象后世唱的那样,‘没有吃没有穿,明军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明军给我们造’,但现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轮到明军抢他们的了。

纷纷的大骂明军无耻,这可都是大金的粮食,现在大金不缺别的,最缺的就是粮食。本来就奇缺无比,现在黄台吉为了打仗,把粮食都集中送到了前线。这粮食的价格已经不断的刷新着,一次又一次攀登的价格的高峰,现在明军这样一搞,那无疑成了雪上加霜了。在这要一个青黄不接不时期,粮食被抢那是多么恐怖的事情?虽然这些粮食就算是不被抢,也跟他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有一些识时务的建奴对明皇的这种学习精神不持反对态度,他们倒是希望明军真的能把建奴的抢掠精神贯彻到底了,他们不怕抢,怕的是被屠灭,抢点粮食怕什么,反正饿不着他们。但明军这种劲头哪里是来抢粮这么简单呢?

耀州的撤离就不是那么彻底,留下了一部分粮食,相当于是资敌了,而从海州、鞍山的的撤退,那叫一个干净,一两粮食都没有给明军留下。但这城里集中的好撤,各个庄子如此分散,要撤的时间的确是失去了,一旦明军不缺食,无须一个漫长的运输线,这场仗可就更困难了。

第687章万事俱备

黄台吉当然将明皇的所作所为看在了眼里,他与其他人不一样,对于明皇的打算,他当然看的清清楚楚。撤退几个城池,已经算是另类的坚壁清野了,大金国想要胜明军,首先就要控制住明军的补给,只要在粮食上掐住了明皇的脖子,那明军在辽东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作为。这一点他早就在做,对于官道沿途的村庄,已经把粮食扫荡的差不多了,而且对于皇庄、官公、贵族庄等也纷纷的让他们上缴粮食,以供军需要。但没想到,这些人阴奉阳违,还是留下了这么多的粮食,给明军做了最大的贡献。

其实黄台吉这些粮食当然是有原因的,粮食现在是建奴这边最大的硬通货,每个皇庄、官庄、王公贵族的庄子,都是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的,都捐了也不现实。这些人家人口众多,手下的奴才也多。战争一开始,粮食只会更加的紧张,留下点粮食用来笼络、收买人心,是最好不过的了。而且他们留的粮食比例真的不多。

但明皇此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筹备粮食这么简单吗?打击了敌人壮大了自己,这种四处扫荡所得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起先,黄台吉也是这样分析的,但越想越不对劲,他感觉明皇肯定有更深层次的目的,一个大国的帝王,不可能把眼界放的如此之短小。

这个目的是什么?最终黄台吉想到了,但越想他是越不敢想,因为一旦成真,他将一点招没有,只能无奈的看着。除了退,大金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明皇为了进攻先是放弃了盖州,直奔耀州,显然是因为盖州没有堵在他的路上,他的目标是沈阳。现在的他同样可以放弃辽阳。

如果是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