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菩萨道(简体)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传菩萨道(简体)全-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四篇:波罗蜜的次序如何排列?
  有五种排列的方式:
一、 真实发生的次序(pavattikkama)。
二、 去除的次序(pahanakkama)。
三、 修习的次序(patipattikkama)。
四、 生命界的次序(bhumikkama)。
五、 佛陀教法的次序(desanakkama)。
  
  (一)真实发生的次序:例如怀孕。根据经典的记载。 “Pathamam kalalam hoti; kalala hoti abbudam…”胎生生物的第一阶段的生命是七天的液体形态(卵黄,kalala),第二阶段是七天的泡沫形态(abbuda),第三阶段是肉团形态(pesi)等。
  这种依据事物真正如何连贯性发生的次序之教法称为真实发生的次序。
  (二)去除的次序:例如去除烦恼的次序。根据经典的记载:“Dassanena pahatabba dhamma; bhavanaya pahatabba dhamma…” 有些不善法是在第一圣道(magga)中被去除,有些不善法是在其他三个较高的圣道中被去除。
  这种依据去除不善法的步骤之教法被称为去除的次序。
  (三)修习的次序:例如修习七清净的次序。第一阶段的修习是戒清净;第二阶段是心清净;第三阶段是见清净;第四阶段是度疑清净;第五阶段是道非道智见清净;第六阶段是行道智见清净;第七阶段是智见清净。清净之层次必须照此次序进行。这种依据修习的次第之教法被称为修习的次序。
  (四)生命界的次序:第一层次的教法是属于欲界(kamavacara),接着是色界(rupavacara),再接着是无色界(arupavacara)。依此排列之教法被称为生命界的次序。
  (五)佛陀教法的次序:除了上述四种排列法,第五种是佛陀基于某些特别的原因而排列的教法。例如五蕴之色、受、想、行与识。这种排列法被称为佛陀教法的次序。
  对于前四个排列法,每一个次序都有固定的原因。因为怀孕的阶段是真的依照固定的次序而发生;不善法的确是依照固定的次序被去除;七清净的确是依照固定的次第修习;生命界的确是如此排列。但是有关第五种排列法,佛陀是基于特别的原因而采取特定的排式,以符合个别的佛法,例如五蕴(khandha)、十二处(ayatana)等。
  关于波罗蜜这一章,它并不是采取真实发生、去除、修习与生命界的次序排列,而是根据第五个方式,即是基于特别原因的佛陀教法的次序(desanakkama)。
  你可能会问:为何佛陀采取特别的排式来教布施、持戒、出离等波罗蜜,而不是其他的排式?
  答案是: 当须弥陀隐士第一次被授记为菩萨之后,他就观察必须修习什么波罗蜜,而他所发现的波罗蜜是依据一个特定的次序排列,因此他也依照这个次序去修习。在他开悟之后,他也依照同样地次序来教波罗蜜。
  进一步的解释:在十波罗蜜之中,布施特别有助于持戒,即使是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他的儿子受戒出家时作为一个施主),也很可能毫无困难地持戒。而且修习布施是比较容易的。(虽然某人可能会觉得难以持戒,但是却觉得行布施很容易。)由此,布施波罗蜜被排在第一位。
  只有以持戒为根基的布施才是最有效益的,因此持戒排在接下来的位置,即是第二个。
  只有以出离为根基的持戒才是最有效益的,因此持戒后的下一个波罗蜜即是出离。
  以此类推,出离基于智慧;智慧基于精进;精进基于忍辱;忍辱基于真实;真实基于决意;决意基于慈;慈基于舍,才是最有效益的。因此教完慈后即教舍。
  只有以大悲心为根基的舍才是最有益的。而菩萨这个大伟人早已具备了大悲心这基本条件。
有关大悲心与舍的问题
  你可能会问:身为一位具有大悲心的菩萨,为何会以舍心(平等、不分别)来看待众生呢?
  有些导师说:「菩萨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及每一个事件中都以舍心对待众生,他只是在有必要时才如此做。」
  其他导师说: 「他们并没有以舍心看待众生,而是以舍心看待众生所做的恶事(对事不对人)。因此大悲心与舍波罗蜜并没有对立。」
波罗蜜排列法的其他解说
  (1) 最先举出的是布施:
一、 因为它是一切众生所共有,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能力行布施。
二、 因为它的成果比不上持戒等。
三、 因为它最易于修习。
  
  (2) 在布施之后举出持戒:
一、 因为持戒可以净化施者与受者。
二、 因为教完为他人提供服务之后(例如布施),佛陀希望教众生不去伤害他人(例如不杀生)。
三、 因为布施是积极的行动,而持戒是戒禁的修习。佛陀为了在教积极行动(即布施)之后,即教戒禁的修习。
四、 因为布施带来财富,而持戒则导致投生到人间或天界。佛陀为了在教完如何获得财富之后,即教如何获得来世投生为人或天神。
  
  (3) 在持戒之后即举出出离:
一、 因为通过出离,持戒可以达到圆满。
二、 为了在解说身语的善行(持戒)之后,再指出心的善行(出离45)。
三、 因为持戒清净的人较易于证得禅那(jhana),即达到舍离欲乐。
四、 因为持戒可去除身语的恶业,由此而获得身语的「加行清净」(payogasuddhi)。通过出离则可去除心的烦恼,由此潜在的常见(sassataditthi)与断见(uccheda…ditthi)这两种邪见可被去除;另外他也通过观智(vipassanabana)与自业智(kammassakatabana,自己所造的业是属于自己的) 而获得了意清净(asaya…suddhi)。而佛陀希望在教完身与口精进之清净之后,即教意清净(通过出离而达到的清净)。
五、 为了解说只有在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的烦恼46(vitikkamakilesa)之后,才有可能通过出离来去除困扰性的烦恼(pariyutthanakilesa)。


  (4) 在出离之后即举出智慧:
一、 因为出离缘于智慧而获得圆满与净化。
二、 为了解释没有禅那即无智慧可得,因为它是慧的近因,而慧是定的现起。
三、 为了在解说定力的基本原因(即出离)之后,再指出舍心的基本原因(即智慧)。
四、 为了解说只有不断地为世人的利益着想(出离),行善之方法善巧智才可能显现出来。

  (5) 在智慧之后即举出精进:
一、 因为智慧必须具备精进力才能发挥其作用。
二、 为了在解说洞察究竟法之空与无我实相的智慧之后,再指出为众生之利益而付出的精进力之非凡德行。
三、 为了在解说舍心的原因之后,再指出奉献的原因。
四、 为了在解说先具足小心地思考与分析之后,再作出的持恒与精进才会有特出效益。

  (6) 在精进之后即举出忍辱:
一、 因为忍辱通过精进而达到圆满(只有充满精进力的人才能忍受所面对的种种苦难。)
二、 为了解说精进是忍辱的庄严(一个因无能而表现出忍气吞声之人并不值得敬仰,而一个充满精进力之人,即使是在优势之中也表现出他的忍耐力与涵养)。
三、 为了在解说精进力的原因之后,再指出定力的原因(由于过多精进力而产生的散乱“uddhacca”可以 通过「法忍观想法」“Dhammanijjhanakkhanti”而得以去除)。
四、 为了解说只有充满精进力的人才能持恒(只有具备无量忍辱心之人才不会散乱烦躁,而能时时刻刻皆在行善。)
五、 为了解说当某人在具有正念地努力为他人之福利而奉献时,祈求回报的贪欲心是不能生起的。
六、 为了解说即使菩萨在尽力为他人之福利而奉献时遭受到恶劣的对待与折磨,他也难忍能忍地忍受它。
  
  (7) 在忍辱之后即举出真实:
  一、因为具备真实的忍辱才会长久,没有真实时,忍 辱就不复存在。
  二、因为在教完如何忍受他人加诸己身的痛苦与折磨 之后,佛陀欲解说菩萨如何实践他所立下援助众 生的誓愿,甚至对恶人以德报怨。
  '在被授记时,菩萨发愿渡脱一切众生。果真如其坚定之决意,他甚至对伤害他的人也以德报怨。例如《大迦比本生经》(Mahakapi Jataka)中记载,在那一世生为猴子的菩萨为了救出一个掉在深坑里的婆罗门而费尽了全身的力气,过后疲乏与毫无戒心地躺在那人身上睡着了。那个心肠恶毒的婆罗门醒来后,竟然想把救他一命的猴子作为食物充铮6廖薷卸餍牡匾允坊鞔蚰呛镒拥耐贰H欢腥坏廖抟凰坎_恨地默默忍受头上的伤痛,而且继续帮那人脱离野兽的威胁。通过在树上跳跃,它以滴血的方式为那人指出一条走出森林之路。'
  三、为了解说具有忍辱的菩萨是绝不放弃只说真实话 的修行,即使是被他人错误与丑化地形容他时。
  四、因为佛陀要在解说无我观法之后,再解说法忍观 想法47(Dhammanijjhanakkhanti)。
  
  (8) 在真实之后即举出决意:
一、 因为真实通过决意而达到圆满。对于一个决意只说真实话的人,即使在受到生命威胁时也绝不动摇。
二、 为了在解说真实之后,指出菩萨对自己的誓愿的坚决与不动摇之责任感。
三、 为了解说只有已了解有关波罗蜜之人才有能力修习与圆满波罗蜜。而已了解真谛(如实知见诸法)的人才能决意地修习诸波罗蜜,在面对种种对抗力时也毫不犹豫地圆满它们。

  (9) 在决意之后即举出慈:
一、 因为慈心有助于生起决意为他人之福利而奉献。
二、 为了在解说决意行善之后,指出如何才能真正地为他人带来福利。(决意修习波罗蜜的菩萨的心时常安住于慈爱。)
三、 因为只有已具备坚决与不动摇之决意于为众生的福利奉献时,菩萨才能以慈心平稳地实践他的悲愿。
  
  (10) 在慈之后即举出舍:
一、 因为舍净化慈。(只修慈而不修舍是可能被戴上慈心面具的欲欲欺骗的。)
二、 为了指出如何在助人反受他人伤害时保持舍心。(菩萨带着慈爱的心为众生之福利而奉献,他也保持一个平稳的心,原谅众生对他所做出的一切伤害。)
三、 在解说如何修习慈心后,再指出如何修习从慈心中更上一层的舍心。
四、 为了指出菩萨对祝福他的人也能保持平稳舍心之非凡修养。
  
  我们的导师世尊即以上述的适当次序解说十波罗蜜,是本着开示的原则,而不是随便与错乱的排列。
  
第五篇:什么是波罗蜜的相、
作用、现起与近因?
  首先我们先解释何谓相、作用、现起与近因。之后我们再讨论十波罗蜜的定义、涵义和它们共同与个别的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只有通过直接观照每一个究竟名法(paramatha…nama)和色法(paramatha…rupa)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才有可能证得超越我见(atta…ditthi)的智慧。同样地,只有在了解十波罗蜜共同与个别的相、作用、现起和近因之后,我们才会对它们有明确的认识。因此,经典常对波罗蜜做出这四方面的解释。
  相(lakkhana):注疏提供的定义是: “Samabbam va sabhavo va; dhammanam lakkhanam matam。”
  相有两种:
一、 共相(samabba)是共有的;
二、 特相或自性相(sabhava)是某一法特有的特别素质,而不与他法共有。
  
  '例如色法中的地大(pathavi)有两种相;即是:
  (a)  无常、苦、无我;
  (b)  硬。
  其中(a)是与其他三大(水、火、风)共有的共相,而(b)硬则是地大专有的特相,而不与其他三大共有。
  
  作用(rasa):也作味。注疏提供的定义是: “kiccam va tassa sampatti; rasoti paridipaye。”
  作用有两种:
一、 执行作用(kicca rasa)是实行的作用;
二、 成就作用(sampatti rasa)是获得成果的作用。
  
  现起48(pacupatthana):注疏提供的定义是:“phalam va paccupatthanam…upatthanakaropi va。”
  当人们对某法(心之目标)深入观照时,在他的心中会呈现出:一、有关那法的本质;二、有关它的作用;三、有关它的原因;四、有关它的成果。现起是指有关法的本质、作用、原因或成果,当中任何一个呈现在他心中。
  近因(padatthana,也作足处):注疏提供的定义是: “Asannakaranam yam tu; padatthananti tam matam。”──「导致某个究竟法生起的最接近原因。」
  那么,十波罗蜜的上述四个素质是什么呢?答案是:首先这十波罗蜜皆共有:
一、 援助众生为相。
二、 提供援助给众生为执行作用,或不犹豫地修习波罗蜜为成就作用。
三、 现起是呈现在修行者心中,希望他人获得福利之本质,或佛果。
四、 近因是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
  
  以下是个别波罗蜜的定义与专有的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1)  布施波罗蜜(dana)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舍思,是愿舍弃自己本身和所拥有的身外物给他人的舍思。(思的巴利文是cetana,是一个心所法,业力即是由它产生。)
一、 它的相是舍弃。
二、 作用是消灭对布施之物的执着。
三、 现起是呈现在修行者心中的不执着,或是获得财富与投生至善界。
四、 近因是可供布施之物,因为只有它存在时,布施才可能发生。
  
  只有在透彻地明了这四个共有与四个专有的素质之后,才是真正地认识了布施波罗蜜。如此则能明确地掌握到布施是具有舍弃相的行为;同时它有消灭使施者执着布施之物的贪欲的作用;也有不执着或获得财富与善界的现起;而其近因则是可供布施之物。对其他波罗蜜也应当能够如此掌握。
  
  (2)  持戒波罗蜜(sila)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善身语业。根据论藏的定义则是离心所(virati cetasika)与实行当行之善的思心所(cetana)。
一、 它的相是不让身与口为恶,而保持它们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