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菩萨道(简体)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传菩萨道(简体)全-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独处论;
  五、精进事论;
  六、持戒论;
  七、定力论;
  八、智慧论;
  九、解脱论;
  十、解脱智见论。
  
  简而言之,善友时常说十种有助于解脱轮回的言论,因此带来得闻所未闻之法等五种好处。他们能够令到别人提升信、戒、多闻、布施、智慧五种素质,而他们就是亲依止行处,提供培育诸如戒等善法的助缘。
  防护心的正念是「护行处」。修习正念的比丘在村子或市镇里托钵时眼光下垂,只前视一犁之地,防护六根门。他走着时不会看象群,或马群,或马车队,或军队,或女人,或男人。他不会环顾四面八方或往上下望,而只是向前垂视。没有安住于正念的比丘在村子或市镇里托钵时东张西望的,就好像一只以布盖着鸟笼里的乌鸦。由此正念是保护比丘的心不受邪念侵犯的行处。
  由于四念处是心紧系之处,它被称为「近缚处」。
  欲使自己的别解脱律仪戒完全清净的比丘必须具备正行、善行处,以及视小错如大危难。
  
  (二)根律仪戒:
  防护六根是根律仪戒。(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根的意思是支配或控制。在见到色尘时,眼是支配器官。若眼睛瞎了,它就看不到东西。同样地,听到声音时,耳朵是支配器官。若耳聋了,它就听不到声音,因此耳朵是耳根。在嗅到气味时,鼻子是支配器官。若鼻子坏了,它就嗅不到气味,因此鼻子是鼻根。在尝到味道时,舌头是支配器官。若舌头坏了,它就尝不到味道,因此舌头是舌根。在触到东西时,身是支配器官。若身体坏了,它就失去了触觉,因此身体是身根。在认知法尘时,意是支配者,没有意就不会有意识,因此意是意根。所以防护六根即是根律仪戒。
  防护六根当是如此:当眼睛看到色尘时,他应该觉知它只是色尘,不应该一般地去认知它,譬如「这是女人」、「这是男人」、「这很美丽」,这样会导致烦恼生起。他也不应该去注意所看到的女人、男人等的细节,譬如手或脸的形状、微笑、大笑、说话、旁视等举止,这些都会导致烦恼不断地生起。
大帝须长老的例子
  关于防护眼根,住在寺山的大帝须长老是其中一个榜样。有一天大帝须长老去阿奴罗度托钵。那天有个女人跟丈夫吵架后穿上漂亮的衣服要回娘家。看到大帝须长老摄受诸根地走向前来,她大声笑着想:「我将引诱他作我的老公。」听到了笑声,大帝须长老抬起头来看是发生了什么事。看到了她的牙齿,他即培育起不净观,(进而修行观禅)而证得了阿罗汉果。
  那女人的丈夫赶上来时看到长老,他就问:「尊者,您有没有看到有个女人在此走过?」
  「施主,我不知道是男人还是女人走过,我只看到一副骨头走过这条路。」
  虽然那长老看到那个女人,但是他只是看到而已,并不知道那是个女人。反之,他只是修禅至成为阿罗汉。这件事应被视为榜样。
  没有防护眼根的比丘在看到美好的东西时,心中就会生起贪欲;若他看到的是丑恶的东西,心中就会生起不快与忧愁。因此人们应该以正念防护眼根,以防止这些不善心生起。
  其他诸根都应当如此防护,以便在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味道、触到东西或识知法尘时,烦恼不会生起。
  
  (三)活命遍净戒:
  活命遍净戒是指远离戒律禁止的六种邪命,以及其他邪命。佛陀立下有关活命的六个学处是:
一、 由于心中怀着邪恶的意图,比丘骗说自己已证得禅那、道与果,而事实上却未曾证过,那么他是犯了波罗夷罪。
二、 为了生活,他作媒人安排婚事,那么他即是犯了僧残罪。
三、 虽然没有直接地说:「我是阿罗汉」,但为了谋生而说:「在你的寺院里有个比丘是阿罗汉。」而寺院施者也懂得其意,那么他就犯了偷兰遮罪。
四、 为了生活,若他没有生病,却讨取与吃了丰富的食物11,那么他就犯了波逸提罪。
五、 为了生活,若比丘尼没有生病,却讨取与吃了丰富的食物,那么她犯了悔过罪。
六、 为了生活,若比丘没有生病却讨与吃了菜肴或饭,那么他就犯了恶作罪。
  
  除了以上六种,其他邪命是:
  一、虚伪;
  二、虚谈;
  三、暗示;
  四、贬抑;
  五、以利套利。
  
  虚伪有三种:
  一、虚伪地用资具;
  二、虚伪地说接近证悟道果的课题;
  三、欺骗信徒的虚假威仪。
  
  (一)当俗家信徒供养袈裟等给某位比丘时,虽然他想要,但是由于心怀要装出高尚,以获取更多供养的邪恶意图,他说:「这些昂贵的袈裟对比丘来说有何用处?只有用弃布做成的『粪扫衣』才是适合他的。」(对于食物)他说:「这么贵的食物对比丘来说有何用?只有托钵得来的食物才是适合比丘的。」(对于住所)他说:「这么好的住处对比丘来说有何用?只有树下或露天才是适合比丘的。(对于药物)他说:「这么贵的药物对比丘有何用?只有牛尿或『没食子』才是适合他的。」
  为了依言而行,他只用劣质的袈裟、住所和药物。所以在家信徒把他看得很高尚,想着:「这位尊者真是少欲知足,不会渴求物质与欲乐。他不和在家众混在一起,也很精进地修习佛法。」过后他们邀请他接受越来越多的资具,而那位比丘心怀邪恶意图地自夸,说:「施主,当信心、施物与受者具足时,那么虔诚的施者将会获得许多功德。现在你们肯定是有信心的,也有东西做供养,而我即是受者。若我不接受你们的供养,你们的功德就会退减。由于对你们的慈悲,虽然我不需要它们,也只好接受下来。」如此说后,他接受了许多的袈裟、食物、住所和药物。因此虽然他很贪婪,却装作少欲与用劣质的资具,以令别人看高他。这即是虚伪地用资具。
  (二)虽然没有直接说:「我已经证得了禅那、道与果。」,他却巧妙地暗示以使人们以为他已经证得了它们,说:「有位穿这样的袈裟的比丘修为很高;有位带着这样的钵、这样的滤水器、这样的腰带、这样的拖鞋的比丘修为很高。」这即是虚伪地说接近证悟道果的课题。
  (三)为了获得在家信徒的称赞与尊敬,比丘想:「若我这样子走路,人们将会称赞我,以及把我看得很高。」所以他就模仿圣者的行、立、坐、卧的举止。这即是欺骗信徒的虚假威仪。
  
  虚谈:
  虚谈是指怀着邪恶动机地说话。当比丘看到人来到寺院,他先向他们说:「施主,你们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你们是来邀请比丘的吗?若是就请先行,我将带钵随后来。」或说:「我是帝须长老,国王尊敬我,大臣们也尊敬我」等等。当人们说话时,他小心地避免抵触他们,或避免令他们感到烦闷,以避免令他们感到不快。他阿谀地称呼他们为「大财政」、「大厂家」等。这样阿谀地说话以获得信徒的供养即是虚谈。
  
  暗示:
  暗示是指怀着邪恶动机地暗示以促使他人做供养。譬如看到有个人带着食物时说:「你已经得到食物了吗?你是在那里得到它的?你是怎么得到的?」等等。看到牧牛者,他就指着小牛说:「这些小牛是喝奶还是喝水长大的?」牧牛者回答说:「尊者,这些小牛是喝奶长大的。」「我不认为如此。若这些小牛有奶喝,比丘们也应该获得牛奶」等等。如此令到牧牛童传讯给父母以供养他们牛奶。这样暗示以促使人们做布施即是暗示。
  更直接与明显地暗示要什么的话语被称为「周遍热望」。暗示和周遍热望都是不同种类的虚谈,它们的本质都是邪恶的。
  《清净道论》在形容周遍热望时举出了檀越比丘的故事。(檀越比丘的意思是惯于拜访在家众的比丘。)
檀越比丘的故事
  有个惯于拜访在家众的比丘想要食物,在无人邀请之下就走进一间屋子里坐下来。屋里的女人看到了那比丘,但却不愿意给他食物,于是她发牢骚地说:「我没有米。」然后装作去找米地离去,而逗留在邻居的家里。那比丘就偷偷地走进内室到处看,看到门后有甘蔗,碗里有黄糖,篮子里有鱼干片,罐里有米和壶里有牛油。然后他就出去坐回原位。
  那女人回来时低声抱怨地说:「我找不到米。」那比丘就说:「施主,今天早上我看到一些预兆显示我会得不到东西吃。」那女人问:「尊者,那是什么预兆?」「当我来这间家托钵时,在路上我看到有条像门后面的甘蔗般大的蛇。当我想找东西赶走牠时,我看到像妳碗里那粒黄糖般大的石头。当我用那石头丢向蛇时,他的腮张开到好像妳的篮子里的鱼干片般那么大。当那蛇张开嘴咬石头时,他露出的毒牙就好像妳罐子里的米粒。那蛇渗了毒的唾液就好像妳壶里的牛油。」避免不了这明显表示他的期望的话,那女人想:「没有办法能骗得了这秃头!」所以她不情愿地给他甘蔗,再煮好饭,连同牛油、黄糖和鱼干一起供养给他。
  
  贬抑:
  贬抑(激磨)是指抹杀,或研磨,或彻底摧毁在家信徒的德行,以求有所得,就好像研磨或摧毁香料来做香水。这种求取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用恶语迫使人们布施,指责地说:「你这家伙根本没有信心。」、「你根本不像其他信徒。」或讽刺没有布施的人说:「啊,施者,伟大的施者!」或在人群中讽刺没有布施的人说:「为什么你们说这人没有布施东西?他时常布施给托钵的人这么一句话『我没有东西』!」这样贬低在信徒的德行以求有所得是为贬抑(激磨)。
  
  以利套利:
  这是指受到贪欲煽动的以利套利。譬如在某个施主的家里接受供养食物后,比丘把它分给邻居的小孩子们。他这么做是为了使孩子的家人给他更多,以表示他们对他(那看来像是喜爱孩子)的感谢与欢喜。简而言之,把所接受的施物送给别家人以获得更多是为以利套利。
  上述的虚伪等五种邪命只差别在求取的方式。在本质上它们都是相同的,即是骗取在家信徒不情愿的供养。
  依靠犯了佛陀立下有关活命的六学处,或通过虚伪、虚谈、暗示、贬抑和以利套利诸恶行而得来的东西生存即是邪命。远离一切邪命,以使活命清净是为活命遍净戒。
  
  (四)资具依止戒:
  依四资具成就的戒是为资具依止戒。
  四资具是袈裟、食物、住所和药物。它们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了它们就不能生存。但在用它们时,比丘应该省察资具的本质,以便贪、瞋等烦恼不会生起。
  比丘应该如此省察:
  当穿用袈裟时,他不视它为装饰物(这会导致恶念生起),而是有智慧地省察它,想:「我穿这袈裟是为了御寒;我穿这袈裟是为了不受到烈日曝晒;我穿这袈裟是为了避免蚊子、牛蝇、蛇、蝎子、跳蚤等的干扰;我穿这袈裟是为了遮盖身体私处。」
  吃东西时,他省察:「我吃东西并不是像小孩子一般地为了取乐;我吃东西并不是热衷于提高男性魅力;我吃东西并不是为了要英俊;我吃东西并不是为了皮肤美丽;我吃东西是为了去除铮觯晃页远魇俏死谛扌小3粤苏庑┦澄铮|渴的痛苦将会消失;通过适量的饮食,我可避免因吃过多而导致消化不良之苦,也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我正当地获取这些食物,以无可指责的方式来吃,如此适量地饮食,我将得以舒适地过活。」
  关于适量地饮食,以便得以舒适地过活,佛陀说:「在吃饱前的四或五口,比丘应该以喝水代之。对于决心要修禅的比丘,这已足以使他舒适地活着。」
  虽然佛陀所说的主要对象是禅修者,但这对非禅修者也是有益的。跟随这指示,他们能够舒适地过活,免除饮食无节制带来的不适。
  住在住所里时,他省察:「我住在这里是为了御寒和避免烈日曝晒;我住在屋子里是为了避免蚊子、牛蝇、蛇、蝎子、跳蚤等的干扰。我视这住所为避开极度的气候及享受独处之地。」
  在用药物时,他省察:「我服食这些药是为了治病以保存生命。」这种详尽的省察称为「大省察」。
  如何成就这四种戒?(即: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和资具依止戒。)
  在这四者之中,别解脱律仪戒应以信心来成就。他对佛陀有这样的信心:「立下戒律(学处)的世尊的确是佛陀,他毫无遗漏地知晓一切法则(即是对佛陀有清楚的认识)。」他对法有这样的信心:「僧团应遵从的戒律的确是佛陀立下的(即是对法有清楚的认识)。」他对僧伽有这样的信心:「僧团的成员是佛陀的弟子,他们都善于持戒(即是对僧团有清楚的认识)。」
  因此,若某人对佛、法、僧有信心,他就能够成就别解脱律仪戒。
  因此当以信心持守佛陀立下的每条戒,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佛陀曾经这么说:「就好像母鸡不惜牺牲性命地保护牠的蛋;就好像牦牛不惜牺牲性命地保护牠的尾巴;就好像居士怀着慈爱、不惜牺牲性命地保护独生子;就像独眼的人极尽小心地保护唯一的眼睛,所以持戒者在其生命的三个阶段里都应该极关心与挚爱地保护其戒。」
不惜牺牲性命地成就别解脱律仪的故事
  有一次在斯里兰卡的大义务山里,有一群强盗捉了一位长老,再以藤把他绑在地上。虽然他有能力挣扎开脱束缚,但他害怕挣扎时会弄断了藤而犯了「草木波逸提罪」。所以他躺在地上七天,修观禅至证悟阿那含果,过后他就在当地死去,而投生在梵天界。
  在斯里兰卡有另一位长老也遭受到强盗类似的恶待。当时森林起了大火。虽然他有能力逃脱,但他害怕会犯了草木波逸提罪。所以他就躺着修观禅,而成为「等首阿罗汉」12,而证入般涅槃。过后身为长部诵者的无畏长老与五百位比丘来到现场。看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