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晋风- 第2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上请讲,臣等原本就想听听皇上针对此事的旨意。”首辅谢安躬身道。

韩暮将手轻轻搭在龙座扶手上,轻轻把玩着龙座上的宝石组织着措词道:“内阁送来的折子上批示,既要没收,又给予平价补偿,这有些说不通吧。”

“启奏陛下,由于涉及诸多大户,又都是当地的名望之士,他们也都识大体,愿意交出存粮,补偿点钱财应该是最为妥当之法,也利于大局稳定。”

“首辅所言,朕真的听不懂,您这是在鼓励这种行为还是在申斥这种行为呢?这两百家是被抄了出来,还有成千上万家没有被抄出来的呢?您要明白朕要的是彻底杜绝此类事件,粮食是什么,关系到大晋稳定的战略物资,这东西不管好是会倒了社稷江山的。”韩暮见谢安无动于衷,说出什么大局稳定之言,有些怒气。

这还是韩暮首次在大殿上百官面前用这么重的口气说话,说话的对象居然还是首辅大臣谢安;众官有些期待谢安的反应,都默默看着他。

谢安知道此时的态度极为重要,他理解韩暮此时的心情,但是他心中也暗暗埋怨韩暮,有些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啊,事先没商量的情况下,怎能在此大谈此事呢。

谢安不知道,韩暮便是要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此事挑明,妥协一旦开了头,便会无限制的妥协,对于大家士族来说,某些时候自身的利益会高于国家利益,大是大非问题需要敲打,决不能出现战时无粮草,灾荒无赈济的情况,自己不当这个皇帝便罢,当了就要好好筹划一番。

“臣等考虑不太周详,请陛下明示。”谢安决定听明白了韩暮的意思在做进退,他及时的抽身而退,将皮球踢给韩暮。

“无粮不稳,这是最朴素的道理;朝廷以前没有这方面的律法,也就罢了,至于这两百家的士族便按照内阁所议办理。“韩暮淡淡道。

众人松了口气,说来说去,皇上还不是要听从内阁的意见么。

“但是,从今日起,内阁必须在三日内拿出一个方案来,方案的内容朕给你们圈定一下,首先是粮食经营收归国有,内阁牵头成立专司负责大晋粮食的收购储运发放赈济等事宜,从此百姓无权收购买卖囤积粮食,普通人家屯粮超过千石者将定罪,士族之家屯粮超过万石亦将定罪,不知各位以为然否。”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哗然,百官中士族大家居多,虽然像谢安、王坦之、庾希等超大规模的家族不会做这些粮食买卖,但是很多官员都是中等士族出身,几乎都有这方面的生意在做,这次的处罚为什么这么轻,便是谢安综合百官的意见的无奈之举,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触动,否则便有灾祸,这是谢安能想出来的最好的两全之策,但是到了韩暮这里,这家伙一句话便将马蜂窝捅了,这事恐怕要闹大了。

韩暮满意的看着殿中众人议论纷纷的样子,有人脸色苍白、有人交头接耳、有人义愤填膺,他明白这是意料之中的效果。

兵部尚书谢玄皱了皱眉头,忽然大声喝道:“有事说事,这般在朝堂上议论纷纷,还懂不懂礼法了?你们还是大晋的命官么?”

众人一惊,兵部尚书谢玄虽是文职,但是向来上朝都是一副武将打扮,他的出现也同时提醒了诸位,韩暮这个皇上可不是软柿子,想怎么欺负就怎么欺负,人家手里十几万大军,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但是此举严重损害各家利益,绝对不能就此服软,于是立时有人上前开始陈述反对理由。



第三九八章 压力重重的变革(中)

“臣有话说。”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臣上前行礼,韩暮认识他,他便是南方吴地苏家家主苏康子,现供职于户部右侍郎之职。

“苏大人,请讲。”韩暮有些诧异,他本来已经查明,王谢庾几大家族包括南方七八家大族与此事并无瓜葛,且家中也并不经营此种粮食倒卖的勾当,不知这苏康子为何要强出头。

“皇上,对于圣意臣等自然不敢违抗,然老臣有几点疑问想请圣裁,适才陛下说了,士族家中藏粮万石即治罪,在这朝堂之上恐有大半人家中良田万顷以上,每年光是自家的粮食收成也会达万石至十几万石,像谢公王公这样的恐家中田亩每年要产粮数十万石,自家产粮若是存储起来,按照皇上所言岂不是要抄家灭族么?”

众人纷纷点头道:“是啊,苏大人说的有理,这自家的粮食存储起来难道也要因此获罪?焉有是理。”

“谢公家中良田近十万亩,每年产粮就有近三十万石,这要是治罪该治多大的罪啊。”有人偷偷幸灾乐祸,谢公是皇上义父,我看你怎么处置。

韩暮轻咳一声,压下嗡嗡的议论声,笑道:“苏大人所言甚是有道理,目前解决的办法有两条,要想不和这条法令相违背,首先,我们可以将粮食卖入官家,朝廷以市场价收购,统一存储,诸位留足口粮便可,我想一万石,即便你宅中人丁兴旺仆从如云,也足够你吃的了,若是实在不够,可在官家开办的粮行中采购嘛;我打算请户部帮我设计一种票据,需要购买粮食的申请表格填好,再拿到粮食专司去审核,然后凭票购买;此举利国利民,粮食控制在朝廷手中也好统一调配,统一发放。”

有人寻思道:“先卖了,不够再买,这不是脱裤子放屁么?”

更有人忽然理解到韩暮的心思,不由暗自心惊:如此一来,大户家中的私兵可就要绝种了,官家控制粮食,实际上就是控制着各家各户中的人口;以大户人家年万石计算,一人一年食粮六七石,也就是说实际上每户最多可有一千来口人,按照大晋律例,四品以上大员家中便可有私兵五百护卫,一品大员私兵数量要达到三千之数,韩暮虽说能去管家粮店购买,但是实际上已经将这些私兵控制在手中,再说购买粮食需申请票据简直闻所未闻,这样的事,亏韩暮能想的出来。

众臣心中憋着一团火,原以为韩暮是个清明之主,却未曾想出的主意如此昏聩,简直毫无道理。

苏康子忍住怒气道:“但不知皇上说的第二个解决方法是什么?老臣洗耳恭听。”

韩暮心中暗乐,忍住笑道:“第二个解决方法嘛,也简单;诸位不是怕粮食收的多了么?不如这样,诸位的田亩朝廷一概出价收回,再由户部统一分配给百姓耕种,所产粮食折算成钱币,朝廷将诸位所得的部分以钱币形式发放,这么一来诸位和粮食不挨边,每年坐收利钱,这个办法诸位应该会满意了吧。”

众人一开始还转不过弯来,均觉得皇上所言是不是有些犯傻,朝廷将田亩出钱买回去,每年却还按照租给百姓的利益返还钱物,这不是拿别人家的母鸡给自己孵小鸡么?

但是聪明的人一想,马上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首先,土地没了,全变成钱了,要说在太平年月,钱就是钱,这一点都不含糊;但是在乱世中,钱往往是最没用的东西;家中有粮,家中有田,无论你如何乱,可是我能活下来;灾荒年月更是如此,有钱你也买不到救命的粮食。

谢安听的暗暗心惊,他暗自道:“韩暮啊韩暮,你这小子居然打起了在座诸位田地的主意了,这回我也保不住你了,你这是在犯众怒啊。”

果然,明白过来的几位官员同时出列跪倒道:“皇上,臣等觉得皇上此言不妥,家中田亩乃是祖辈遗留的财产,祖辈田产房宅均为传家之财,不到万不得已,无人愿意将之出售转让,加之有些田产原本是立功封赏所得,此举实在令臣等做不忠不孝之人,臣等实在不能答应。”

众人见有人带头,立马又出来十几位大臣,哗啦啦跪倒一片道:“请皇上三思啊,此事不可行也。”

韩暮故作诧异的道:“你们这是干什么?此事只是我说出来做供诸位选择而已,你们不愿意那便作罢,烦的着那这些话来堵朕么?”

众臣一想,也觉得自己的反应过激了,皇上根本没说这事就这么定了,他确实是在提供选择而已。

“然则诸位是同意第一条喽?”韩暮道,众人虽觉得第一条也很是苛刻,但是相比第二条来可算是仁慈多了,再说亩产多少还是自家说了算,难道皇帝还派人来盯着自家不成?到时候私下藏匿一部分倒不是难事,剩余的卖了也就卖了吧。

这一番讨价还价之际,尽显韩暮的心机权谋。不给你们漫天开价,你们怎么会坐地还钱;这就好比做一个选择题,题目就是,你愿意花钱买命,还是愿意留着钱被砍头?傻子都知道破财免灾的道理。

韩暮何尝不知这些人会私藏粮食,但是对于他来说,能够收取上来哪怕是一半的粮食,也满足了;目的达到就成,不必要求完美。

看着众臣依旧愤愤不平的样子,韩暮觉得有必要做一些适当补偿,缓和一下众人的情绪,还没等他说出话来,那苏康子又开口道:“皇上,老臣还有一点疑问,我大晋很多士族,家中原本就是做的粮食买卖,皇上此举是否考虑到这些人家以后的生计问题,是否可以考虑允许这些原本的商家继续经营粮食生意,也好体现圣意宽宏,圆滑变通之道。”

韩暮断然道:“绝无可能,既然是收归国有,那便要彻底收回,收一半留一半算什么?反惹得众人议论朕处事不公。”

苏康子脸色有些发白,道:“然则……”

韩暮打断他的话道:“你所说的是个问题,为了体现朝廷的体恤之意,要想个办法补偿他们,此事几位辅政大臣可有办法?”

谢安王坦之等人翻翻白眼,心道:“你拉的屎,却教我们给你擦屁股。”但几位都是识大体之人,知道韩暮这些手段完全是为了社稷着想,叫自己几人出主意便是想让他们出面缓和一番,若是强行下令收回反倒不美了。

几位辅政大臣皱眉苦思半天,谁也不肯先开口,倒是王献之关键时刻站出来道:“皇上殚精竭虑收回粮食的储运经营等权利,实际上是为了大晋社稷所考虑,目前国库空虚,万一大战来临,将士百姓的口粮都不能保证的话,何谈御敌?所以按理说须得雷厉风行的实行才是,然皇上不想如此,定是考虑到诸位大家士族在我大晋的骨干作用,故而想方设法保证诸位不受损失,皇上用心良苦啊。”

韩暮被他吹得脸都有些红了,心道:老丈人就是老丈人。

“王大人知道便好,就怕朕的一片苦心到头来被人当做是驴肝肺;朕别的不敢保证,只要诸位大人能配合我将几项变革措施推行下去,朕定会将秦人涤荡清静,开我大晋万古之伟业。”韩暮倒不是胡吹大气,后勤得到保障,兵源充足,他倒真的不怵任何人。

众臣为他气势所感染,想起此人力挽狂澜,先后击败秦国大军,挫败桓温窃国阴谋,手段之高明毒辣可谓世所罕见,所以对他倒也抱有信心。

王献之喜道:“皇上能有如此雄心,自然是大晋之福,我看关于此事不外乎补偿两点,一是金钱,二是荣光,凡是主动退出粮食经营生意的,由户部根据生意规模酌情给予补偿,另皇上御赐金匾一副,上写贤良恤国等等勉励之语,以示圣上隆恩,不知可否?”

韩暮笑道:“朕再加上一条,来年夏推,所有体恤国情之贤良士族之家,将额外获得一名夏推名额,只要吏部评价合格可入仕为官,无需层层中正官推介评价,但仅限从从九品县吏坐起。”

韩暮此语一出,顿时苏康子眉开眼笑道:“好好好,皇上隆恩甚重,老臣认为想此举定会让那些人家满意的交出生意,皇上英明啊。”

晋朝入仕难,若不是当兵拼命升迁入仕,便只能通过中正制每年一次的夏推,但中正制层层推荐,一来是世族大家把持着,二来普通士族和寒门根本没机会通过这条路入仕,即便你是豪门大户,也往往因得罪某一级的中正官而得到恶评,然则一生希望便化为泡影,于是即便是世族大家们也许拼命贿赂送金钱美女给各级中正官,以期能顺利过关,得到好评。

韩暮此举等于给这些小士族们开了条绿色通道,教他们如何不喜?

第三九九章 压力重重的变革(下)

话到了此处,事情基本上定下来了,既然内阁都同意了,皇上也给了这么多的优惠政策,再不同意有些说不过去。

苏康子磕头退下,其他诸位大臣也不再多言,只是不知道皇上所言的其他几项变革是关于那方面,根据皇上的脾气,恐怕也不是小事,众人识趣的不提这个茬。

韩暮可不管他们怎么想,今天既然开了头,索性一股脑儿将其他几件事全部办了,这些事在他心中已经考虑许久了,不能再拖了。

“今日朕还有两件事,需诸位大人仔细讨论,这两件事朕以为都是关乎大晋社稷的重中之重,索性一并提出来吧。”韩暮微笑道。

众臣头皮发麻,谢安心道:这小子难道没看出来大家今天情绪不高么?办事这么急躁。

“我大晋一直以来都是世袭兵制,父死子替,世袭为兵;且士兵中多用罪犯、俘虏、奴仆为替,地位甚至比普通郡民还低,此举朕以为极为不妥,从战斗力上来说,世兵无法保证士兵素质,罪犯俘虏的战斗力根本无任何可期之处;另外整个军队的荣誉感不强,并无赴死之心,弊端甚大。”韩暮侃侃而谈道。

“请皇上明示!”众臣躬听,他们提高了觉悟,不再多说一句废话,皇上定是有了想法了,根本无需自己等人出主意。

韩暮道:“朕在巢湖城建立北府军之时,采用的便是募兵制,而且想进我北府军还需经身体、言行、思想三道考核关,并非想进便可以进的,所以北府军虽募集的都是农家子弟,但是战斗素质远比一般的军队要强的多;而且在巢湖城中,北府军军官是很吃香的人物,百姓家女儿均想嫁与他们,为何?一来待遇丰厚,普通士兵的一年饷银足够养活一大家子人,比当时的大晋士兵高了三成;二来北府军立功人员,其家中可分良田,家属可获嘉奖,是人人羡慕的对象,朕以为此种兵役制度可推广之。”

众臣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募兵制,均觉新奇不已,谢安等人自然知道韩暮在巢湖城搞得那一套,韩暮倒是没有夸大其词,北府军从整体素质上来说确实比世兵制的军队战斗力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