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杜甫诗选注-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二句正肠断之故。仇注:“颠狂轻薄,是借人比物,亦是托物讽人。”按后来词中往往 

以柳絮比喻小人,实滥觞于杜。 

隔户垂杨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谁谓朝来不作意'一一',狂风挽断最长条。 

      '一一'谁谓,犹哪知道。作意,有奢意、注意或立意等义,盖害时俗语。杜甫 《花鸭》诗: 

…  30…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张籍《招周处士》诗。“已扫书斋安药灶,山人作意早经过。”又《寄 

王中丞》诗:“春风石瓮寺,作意共君游。”蒋防《玄都观桃》诗:“红软满技须作意,莫教方朔施 

偷将。”即其证。这里的不作意,犹言没注意。吴见思以不作意为不意,非。 

…  31…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旬 (录四) 

                   '一'                      '二'                     '三' 
稠花乱叶裹江滨 ,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 ,气未须料理 
        '四' 
白头人 。 

      '一'夹岸皆花,故日裹,即刘禹锡 《浪淘沙》词所渭“濯锦江边两岸花”。黄生说“裹字是 

俗语,若文言则披字也”。 

      '二'款危,歪歪斜斜的。因年老故反怕春色撩人,与“欢娱恨白头”同意。 

      '三'在字是当时口语,含义不一,可作“得”或“着”解。这里相当于“得”字。是说还能吟 

诗饮酒。 

      '四'料理,犹照料或照管,是六朝以来的口语。见得自己还能写诗饮酒,排遣春愁,故不要旁 

人料理。即此也可想见杜甫的顽强性格。 

                    '五'                     '六'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 
   '七' 
红 ? 

      '五'黄师塔,是和尚所葬之塔。 

      '六'这句杜甫自谓。 

      '七'无主,任人赏玩。可字贯串两个爱字,是说你到底爱深红色的呢?还是爱浅红色的?极写 

桃花盛开,令人目不暇接。 

                    '八' 
黄四娘家花满溪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则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九' 
    。 

      '八'浦注,“黄四娘自是妓人,用戏蝶娇莺恰合。”按娘子乃唐时妇女的美称(如《唐书:贯 

妃传》:“宫中呼为娘子”,又《杨国忠传》:“国忠谓妹妹(虢国夫人等)日:今东宫监国,当与 

娘子等井命矣。”),又唐人以称呼行第为尊敬,浦氏未免望文主义。有同志认为,“娘子”虽是唐 

时妇女尊称,却与冠姓而称其排行为某某娘者有别,并举唐人传奇中杨六娘等皆属下层妇女为证。按 

肃宗时,因参军而为武官之妇女有唐四娘、王二娘等,则知此种称呼,仍是尊称,不能据以定黄四娘 

之为妓人。至于称妓人亦为某某娘,可能是当时一种习惯上的本面称呼,犹称妓女为校书之类。 

      '九'恰恰啼,正好叫唤起来。按“恰恰”乃唐人口语,通常只用一“恰”字与动词结合,如“恰 

有”、“恰似”、“恰值”、“恰受”之类,不胜枚举,均为“正好”或“适当”之意。其“恰恰” 

连文,杜此诗外,个人所见尚有两处:一为王绩 《春日》诗:“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所谓恰 

恰来,即正好来。春光可贵,不宜错过,故欲多酿酒。有同志解为“不断地”或“紧紧地”来,并援 

以解释杜此诗,实非。另一为《降魔变文》:“便向厩中选壮象,开库纯驼紫磨金。峻岭高岑总安致 

 (置),恰恰追布不容针。”所谓恰恰遍布,亦即正好遍布之意。此一口语,宋仍沿用。黄山谷《同 

孙不愚过昆阳》诗:“田园恰恰值春忙,驱马悠悠昆水阳。”此恰恰应解作正好,更无可疑。杜此诗 

题为“独步寻花”,蝶时时舞,而驾则非时时啼,今独步来时,莺歌适起,有似迎客,故特觉可喜耳。 

不是爱花即欲死'一○',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一一'! 

      '一○'这句一作“不是看花即索死”,索死即要死,唐人俗语。是说连性命也不顾。 

      '一一'二句是嘱咐语。繁枝,指盛开的花。细蕊,指含苞侍放的花。盛开的无法挽留,所以 

…  32…

希望未开的酌量慢慢的开。商量二字生动,一似花真解语。——黄生云:“诸绝中,多人方言,益知 

其仿竹枝 (民歌) 

…  33…

                                       进 艇   * 

                   '一'                     '二' 
南京久客耕南亩 ,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 
                                              '三' 
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 
      '四' 
为缸 。 

     * 七六一年成都作。进艇,即划小船。 

      '一'七五六年唐玄宗避禄山之乱来成都,因号成都为南京,上元元年'七六○'罢。待作于初 

罢不久,为了与下句作对,故仍以南京代成都。杜甫并未躬耕南亩,但在草堂也从事种树、种药、刈 

草等劳动。 

      '二'北望,北望中原。因朝廷和故乡都在北方。二句进艇之由。 

      '三'仇注:“中四,喜妻子相聚,赋而兼比。”范廷谋《杜诗直解》:“日元相逐、本自双, 

亦见夫妇原当聚处。”芙蓉,即菏花。 

      '四'茗饮,茶水。蔗浆,蔗汁。句意谓没有美酒佳肴。瓷罂,盛茶浆之器。无谢,犹不愧或不 

让。是说比之富贵人家所用玉缸并无逊色。 

…  34…

                                        赠花卿  * 

                                                                                    '一'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人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 花卿,花敬定,崔旰的部将,曾平定段子漳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 

气称呼。胡应鳞以为指歌妓,不确。杜甫《戏作花卿歌》云:“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就是这个花卿 

      '一'这句有两种不同说法,杨慎以为是讽刺,他说: “花卿在蜀,颇潜用天子礼乐,子美作 

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黄生则以为只是赞美歌曲之妙,他说:“花卿以为妓女,固 

非;以为花敬定,而刺其潜用天子礼乐,亦煞附会。史但言其大掠东蜀,未尝及僭拟朝廷,用修 (杨 

慎)止据天上二字,遂漫为此说,元瑞(胡应麟)讥之,是矣。予谓当时梨园弟子,流落人间者不少, 

如《寄郑(审)李(之芳)百韵诗》‘南内开元曲,当时弟子传。’自注云:‘柏中丞筵,闻梨园弟 

子李仙奴歌。’所云天上有者,亦即此类。盖赞其曲之妙,应是当时供奉所遗,非人间所得常闻耳。 

顾况 《李供奉茎篌歌》云:,除却天上化下来,若向人间实难得。’盖以天乐比之,杜甫正与此类。” 

按黄生说近是。刘禹锡《田顺郎歌》云:“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常开君主心。唯有顺郎全学得,一 

声飞出九重深。”则唐时宫中乐曲,流传世间,本属常事,歌者自歌,听者自听,说不上什么“僭”。 

…  35…

                                      三绝句(录二) 

                    '一'                       '二' 
楸树馨香倚钓矾  ,斩新花叶未应飞 。不如醉里凤吹尽,可忍醒时雨打 
   '三' 
稀 ? 

      '一'倚钓矾,是说楸树紧靠着钓台。 

      '二'斩新,极新。也作崭新,唐人方言。 

      '三'可忍,哪忍的意思。是说不忍醒时眼看花落。凤吹雨打,也都是口语。 

                                                                  '四'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上番看成竹  ,客至从嗔不出迎 
'五'! 

      '四'会须,犹应须,即定要的意思。 《隋唐嘉话》:“太宗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指 

魏徵)!”则会须乃当时口语。番字去声,上番,亦唐人方言,犹轮番。唐时兵制,兵丁每年依道路 

远近要轮番去京师当宿卫。《新唐书:兵志》:“二千里外为十二番,皆一月上(十二个月轮到一次)。” 

看,是看守、看护的意思。杜甫爱竹,所以如此。 

      '五'从嗔,随他嗔怪去。 

…  36…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 

                                         '一' 
兵戈不见老莱农,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二'                                           '三' 
    ?黄午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 
      '四' 
同归 。 

     * 省觐,省视父母。十四,是称呼韩的排行。 

      '一'首二句喷薄而出,感慨甚大甚深。韩是去寻访父母的,故用老莱子故事,便已扣紧题目。 

 《列女传》:“老莱子行年七十,著五色之农,作婴儿戏子亲侧。”干戈扰攘,亲子离散,故不见此 

事。下旬更推向大处,推向当时整个社会,见得可痛的不止此一事,万事都反了常。可悲者也不止我 

们一两个人。杜甫总是从大处着眼。 

      '二'二句落到题上,是流水对。无家,即无处。庭闱,父母所居,即指父母。将重点放在韩 

一边,故宾主分明。 

      '三'二句是想象中之景,不是写送别时当前之景。黄牛峡、白马江,皆韩出峡往江东所必经之 

地。黄牛峡在湖北宜昌县西。旧注,江陵有白马州。杜甫关心对方,故特地指出前路的重重艰险,已 

含下“应努力”意。不发空论,而即景寓情,最有味。顾袁云:“日静日寒,亦见寇乱凄凉意。”黄 

生云:“凡情真则语易率,得五、六二句,全诗皆有色矣。” 

      '四'各努力,各自努力为归乡之计。上面曾用自己作陪,所以这里用一“各”字来缩合。韩十 

四当是杜甫的同乡,故有故乡同归的话。 

…  37…

                                     戏为六绝句    * 

                    '一'                                           '二'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觉前贤畏后 
   '三' 
生 。 

     * 这六首绝句可作文艺批评看,也可作社甫个人的学习经验和创作经验看,是针对当时诗学 

界所存在的贵古贱今、好高骛远、夜郎自大等毛病而作的,值得我们借鉴。杜甫不欲“自以为是”, 

同时也为了冲淡教训人的气味,所以题作“戏为”。其实态度很严肃,议论很正大,教训也很不客气。 

      '一'老更成,老年更成功。下旬证实。杜赠高适诗云“交情老更亲”。老,亦指老年。 

      '二'嗤点,嗤笑指点。如《周书:庚信传赞》说庾信是“词赋之罪人”,即其例。 

      '三'这句很幽默。前贤,即指庚信。古人悦“后生可畏”(见《论语》),从现在看来,不觉 

正应了这句话呢!浦注:“为前贤称屈,正使后生知警,反言以警醒之。”按杜甫并不是一般的菲薄 

后生,而是有所区别的。所以他曾推崇元结说:“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 

                   '四'                         '五'                     '六'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晒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 
        '七' 
万古流 。 

      '四'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所谓初唐四杰。当时体,那个时代 (初唐)的体裁,是 

说时代条件不同,不可执一而论。 

      '五'轻薄指人说,所谓轻薄子,即下“尔曹。《贫交行》“纷纷轻薄何须数”,亦指人说。晒 

音审,笑也。 

      '六'尔曹,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指晒笑的人们。只知苛责前贤,不能反求诸己,生虽哗众取 

宠,死即寂尔无闻,所谓身名俱灭。 

      '七'不废,犹不害、不伤。江河,喻四杰。是说无损于四杰的万古流传。此虽论文,亦可见杜 

甫“嫉恶怀刚肠”的性格。 

                                          '八'                     '九'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 ,历块过都见尔 
曹'一○'。 

      '八'劣于二字读断,汉魏近风骚五字连读。是说即使四杰的作品,不及汉魏的接近 《国风》和 

楚骚,但也有可取之处,不可一概抹杀。 

      '九'龙文、虎脊,都是名马,比喻四杰。这句承上,言四杰之作,虽不及汉魏,但仍不失为 

良马,都可以充国君的驾驭。君,应解作国君或君王,统治者是不驾驭驾马的。 

      '一○'历块过都 (出处见《瘦马行》),是说越过一个国都就象越过一块土块一般,这里比喻 

创作实践。意思是说你们晒笑四杰,何不写写看,恐怕那时你们就要感到自己不济事了。 

才力应难跨数公'一一',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茗上,未掣鲸龟碧海中 
'一二'! 

      '一一'数公,指庚信及四子。跨,超过。 

      '一二'两句也是比喻的说法,见得今人小巧,不及前贤之大,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茗。” 

翡翠,小鸟。兰首,香草。掣,牵引。鲸,大鱼。是说当时摹写景物,研揣声病的作品,还可以看到 

些,至于反映巨大的社会现实,那他们就都办不到了。杜甫以“秀句”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