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灵素节注类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 
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谷气 悍滑疾,见开而出, 
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此承上文言上焦之气,出于胃上口,故以饮食入胃,未及行消,而即出汗者明其理也。盖谷气入胃,其清 
者为营,浊者为卫,宜乎助胃而固气,今反开泄而汗出者,良因外伤于风,风性 
疏泄,内开其腠理,毛窍被气熏蒸而腠理开,则卫气本来行走为固者,不得循其常道,而热饮食之气滑利疾速, 
见腠开而即出为汗,故不得蕴酿化精微,从脉道而入营卫,故命曰漏泄。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焦与胃相并,而其气出于上焦之后者,以上焦宗气聚于胸中,而中焦之气输 
于肺而近背,故出上焦之后矣。以其并胃中,故所受者,胃之谷气,其功能则泌糟粕、蒸津液,化谷气之精微, 
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即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也。酿水谷而成血气,故曰中焦如沤也。 
滋养生身者,莫贵乎此。以其谷气之清者所化,故独得行于经隧之中,命曰营气也。此与上焦之宗气,由先后 
天相合者,各有源流也。盖相火游行于三焦,胃贮谷食如鼎,而下焦元阳如炉,中焦之脾如扇,故脾健阳旺, 
则水谷易化,气血壮盛也。 
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 
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此承上文以明中焦生化之道也。精血气者,皆由阴阳五行化生,故异名而同类。营卫者,肌肤经络也, 
由精气所成。而阴阳五行之能生化精血气者,因有心神运动其中,故心藏神明,而主 
血脉。血者,神气所化,故谓异名而同类也。盖阴阳生化之妙,随地而变。水谷之精微,从阴而化为血,从阳 
而化为津,津从皮毛外泄而为汗,故血之与汗,出于一本,皆由谷气所化,而夺其血则无汗,夺其汗则无血, 
无血则死,无汗则死,故有两死也。或有血而无汗者,阴不从阳化而无津也,则不能生;或有汗而无血者,阳 
不从阴化而无血也,则不能生,故无两生也。必也汗血无亏,则生机方保。所以言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化, 
此生化之至理也。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也。故水谷者,常并居胃中,成糟 
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此明下焦之功用。所谓如渎者,以其济泌别汁,由中焦所化之糟粕,分其清浊而道之,下出于二便也。 
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由下焦相火蒸化其水,而渗入膀胱,满则变溺,从下口而出,故言循下焦而渗入膀胱 
焉。下焦气化不宣,则二便失调矣。盖肾居下焦,而先天元阳之气根于中,出行于三焦,乃名相火,能熟腐水 
谷,故名焦。其上升而行于表者为卫气,行于内而至胸者名宗气。元阳之气本无清浊,以谷气之浊者,随卫气 
而行,凝而为脂,以成肌肉,故言浊者为卫,清者为营,专指后天谷气之生化敷布也,如此,则泾渭异同 然矣。 
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 
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帝曰∶善。余闻上焦如 
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酒由水谷酿造,以其气清而悍,故行于三焦迅利,其水即渗入膀胱而出也。清气氤氲,涵蓄于上焦,故如 
雾;水谷蕴酿糟粕于中焦,故如沤;水液滓浊,皆出于下焦,故如渎。此总结三焦之功用也。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灵枢·五味篇》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 
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 
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此专明胃中水谷精微,出于中上两焦,滋溉五脏,而分别营卫二气,乃与岐伯所言营出中焦、卫出下焦, 
互明其理也。《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常着胃,土之精也,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是言脾胃之 
气,行于一身上下内外,如天地之气,无处不周,故能生化万物也。夫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始由中焦而分。 
其清者,至上焦积于胸,而为气海,名宗气也;其清中之悍者,循咽喉直上,冲头入脑,出额下面,合阳明经, 
入于颈旁人迎之脉而下行,义详四诊门《灵枢·动输篇》。其循咽喉之气,则随呼而出,随吸而入,与天地精 
气和会而出入,其出也常三,入也止一,故半日无谷入则气衰,一日无谷入则气少矣。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灵枢·营气篇》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 
手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 
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 内注目内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 
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 
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 
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 
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 ,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 
阴。此营气之所行,逆顺之常也。 
此言纳谷为宝者,明营气由谷气而生,流行于上下表里者也。营气出中焦,手太阴肺脉亦起于中焦,故营 
气流行,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从肝复归于肺,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昼夜五十周行于身,而无阴阳之分, 
其与卫气之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者不同。更可见前篇之论上焦宗气,云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 
度者,是言宗气合营卫之气而行也。盖谷气之清浊,由中焦而分,以行于营卫。宗气者,先天元阳之气,与谷 
气相合也。谷气出于胃,元阳之气出命蒂,其发源不同,而流行合一,此经之所以详细辨别也。营行脉中,故 
营气流行,与十二经脉相同,但十二经惟论经络贯注,其营卫之气血流行,则外而经 
络,内而脏腑,无不周遍。故此营气与十二经脉,各分篇而论,乃圣人精微之旨也。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灵枢·五十营篇》岐伯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 
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 
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 
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 
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 
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 
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此明营气流行于经脉者,合天象列宿之度。凡一昼夜,天宿行一周,而人之营气行于身者,恰五十周。 
所谓交通者,经脉连接,阴阳相贯,循环无已也。并行一数者,并阴阳经络脏腑周遍一回也。如是十二时,共 
计五十营周于身,备得尽天地之寿者,以不失其度,合乎天地之纪,故可尽其天寿,而无病夭之虞也。周身 
经脉共十六丈二尺,其气行五十周,共计八百一十丈,是为天人合一之道也。但本文所云日行漏下分刻,错误 
不准,马元台原注校核详明,更宜参考。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素问·痹论》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 
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此言谷气之所以分营卫者,以其清气和柔,如湛水优游,遍周沟壑,故能入于脉也;其浊气 悍,如狂澜 
奔涌,四散漫溢,故止行于皮肤分肉间也。虽营卫分途,而流行自有轨度,故逆之则病,顺之则安,凡风寒湿 
三气杂至,逆其营卫之气,则病痹矣。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灵枢·卫气行篇》伯高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 
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 
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 
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 ,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 
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 ,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 
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 
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 
目,故为一周。 
此明卫气之行于脉外者,合天象列宿之行度也。其气虽行脉外,而亦如经脉流行之序,故如上节《痹论》所 
云∶逆之则病,顺之则安。盖营卫之气,本出一源,故流行自同轨度,其异于营气者,昼行于皮肉之阳分, 
夜行于五脏之阴分。故自平旦从阴出于目内 太阳经之睛明穴,则目开而寤,乃循三阳经之部而行于身者,二 
十五周;至日没从阳入于足心少阴经之涌泉穴,则目瞑而寐,乃循三阴经行,周于五脏,至夜半与营气会合,其 
行于阴者,亦二十五周于身,至平旦又出于阳,如是周流不已矣。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素问·经脉别论》岐伯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 
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 
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 
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此言谷食所化之气,先由肝心,而浸淫筋脉,脉气流经,由经归肺,盖谷食入胃,必赖元阳之气消化,阳 
气出于肾,由肝而之心,故食气先随肝心而滋筋脉,以肝主筋、心主脉也。然后由脉流经,而肺朝百脉,故归于 
肺,乃随肺气输精于皮毛,则毛脉之精气相合,而内行于府,是先上行走表,而后下行入府,府 
者,如云背为胸之府、腰为肾之府之类,不独指六腑而言也。府中精气,随神明而留于心肝脾肾四脏,故言脏 
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魂意志者,皆出神明之运动也。故必由神明,以摄 
精气,留藏于脏。其流行之气,先归肺脏,权衡平准,敷布内外,以入两手气口之脉,而成尺寸部位,以决验 
生死吉凶也。其水饮入胃,比食气清淡,故不入于经脉,由脾气鼓运,上归于肺,走三焦水道,下输膀胱而泄 
也。原其始,由胃而分水谷精气,布于四旁,行于五经,而皆合乎四时气化,及五脏阴阳升降流行揆度,以为 
常也。五经者,五脏之经也。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 
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谓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 
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纪,寒暑之异也。 
此明阴阳六经,所以分太少者,二气相生之理也。阳生阴,阴生阳,故二气流行生化,循环不息。其气之 
初生名少,既旺名太,太少两阳合明为阳明,太少两阴交尽为厥阴,尽者,极之谓也。故有三阴三阳之分布, 
以成一岁之功。而人身经气,衰旺相同,故阴极则阳生,正是冬至之时;阳明者,阳极也,阳极则阴生,正是 
夏至之时。阴极,故幽而不彰;阳极,故明而不晦。幽明之纪,即冬寒夏暑之气象也。人身之气,随天地之气 
而浮沉升降,故经脉因之以分三阴三阳,以候气之得失消长也。 
《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血多气,少阴常少 
气少血,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此即如上节所云,气有多少异用者也。盖气血由阴阳所化,少阳阳气始生,故气多于血;太阳阳气渐旺, 
阳旺则血生化多,故血多于气;阳明者,阳极也,故气血皆多矣;少阴,阴气始生,故气血皆少;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