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灵素节注类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寒温不时,以致寒汁流于肠中,则虫因寒聚于下脘,脐上二寸也,虫聚下脘,故肠胃充廓,卫阳之气不得上营, 
邪气居之,其虫因食而上,上则下脘虚而邪气胜,积聚而成壅,壅则下脘约,约者闭也。其壅在脘内者,按之 
其痛深,壅在脘外者,按之其痛浮,壅之皮上热,以其阻闭在下,故食饮 时乃出也。楠按∶《素问·阴阳 
别论》曰∶一阳发病,其传为膈。又曰∶三阳结,谓之隔。盖一阳者,少阳经 
也,少阳为枢,枢病而气阻滞不转,故久而传变为膈病也。三阳者,太阳经也,太阳为开,其气由内以达外者, 
其经结而不开,则内阻隔而不流通。是皆言阳气郁逆而成膈病,即此条所云气为上膈者也。又云下膈者,以 
寒汁流于肠中,积聚结而成痈,当以通阳破瘀为主,治与一阳发病、三阳结之证源不同也。又言卫气不营者, 
以卫气起于下焦,营气起于中焦,卫气自下而升,与营气交通,由胸而分行营卫,今下脘积聚而卫不得交营, 
则阴阳正气失位,邪僻之气居之,而充廓于肠胃,故饮食 时不化而复出,其与后世名反胃病者相类也。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属性:《灵枢·四时气篇》曰∶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 ,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 
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肝胆抑郁,故长太息以舒之也;胆气虚而逆于胃,故心 ,恐人将捕之,而呕苦水也, ,心怯而 
动之貌。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属性:《灵枢·口问篇》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 
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有物有声谓之呕吐,此言有声无物者也。凡谷入胃,化精气而上注于 
肺,因有故寒气在胃,新故相乱,真气邪气相攻相并而上逆,乃为哕也。肺气主降,用针补手太阴经以降逆也;肾 
为胃关,泻足少阴经以利其关,使 
胃中邪气下行则愈。后世之呃逆,古亦名哕。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属性: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 
明。一曰补眉本也。 
噫气比哕轻,上逆至胸,太息气转即已。亦因寒邪在胃,脾阳不运,而厥逆从下上散,而出于胃,故但温 
补脾胃二经之气,使浊降清升则愈。一曰补眉本,亦内助其阳气之法耳。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太息
属性: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各脏皆有系通心,故各脏之气随心所使。心系急而气道约者,则中气郁而不舒,太息以伸之也。故宜补心 
经、心包、胆经之气,以和之也。 

卷八噎膈反胃呕哕噫太息饥不欲食
饥不欲食
属性:《灵枢·大惑论》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 
消谷,消谷则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本经云∶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胃者,如贮食之鼎,少火在下,聚而不炎,则蒸腐水谷,以生精气也; 
壮火者,炎而不聚,则反耗蚀元气,而不能化水谷也。故如精气偏并于脾而不输布,则运化失度而胃火外炎, 
其脘中反寒,故火炎似饥,而脘寒仍不嗜食, 
以鼎下无火也。仲景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不欲食。盖以厥阴中相火而化邪热, 
由胃上冲,故使消渴心热而似饥,其胃气逆甚,则不欲食也。 

卷八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属性:《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肠 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 下白沫何如?岐 
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 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 之属,身 
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肠 者,久伤湿邪,传导失职而便不固,垢秽血液杂下,下多则亡阴,阴为阳之根,阴竭则阳气离根, 
而外露身热,故死;身寒者,阳藏不动,故生也。下白沫者,虚寒气陷也,脉沉,尚可温中助气以治之;脉浮 
者,下竭而气上脱,故死也。下脓血则挟热邪,脉滑大,与证合而元气未败,可生;脉悬绝者,细小欲绝, 
本元败而邪热盛,故死也。如身不热,脉不悬绝,统指以上三证而言,脉滑大为元气未损,可生;悬涩者, 
脉无胃气矣,故死,审其五脏之生克时日为期也。后世名痢疾者,与此病相类,惟痢疾有积而必腹痛,故《内 
经》名滞下,以其数便不得畅下也。此不言腹痛,则与痢疾大同小异耳。 

卷八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便红飧泄
属性:《灵枢·论疾诊尺篇》曰∶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易已。 
下泄而完谷不化,名飧泄,多由虚寒。此言赤瓣,则湿邪伤 
血也。脉小本为顺,手足寒,则中阳衰矣,气血两伤,故病难愈;手足温,其中土未伤而邪易去,可愈也。 

卷八
淫邪发梦
属性:《灵枢·淫邪发梦篇》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岐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 
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脏, 
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岐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 
燔;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 
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 
腰脊两解不属。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 
泮衍者,漫溢延绵也。正邪谓寻常风寒,而非虚邪贼风之猛厉者,故受之而不甚觉,其邪从外袭内,未有 
定舍定处,与营卫之气混淆,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邪气混乱,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发梦。以 
邪淫之处为有余,无邪之处为不足,脏为阴为内,腑为阳为外,邪或在阴在阳,则使阴阳偏亢不和,而心神亦 
必不宁。盖神无形而气有形,神者气之体,气者神之用,故气和则神定而安,神动则气乱不顺,是以邪扰其气, 
则神变幻而成梦,情欲动神,则气耗伤而致病,以神气本为一物,而分体用者也。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 
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 
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 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 
节拜起;客于胞 ,则梦泄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 
上言客邪之病,故泻之可已。此言厥气者,以自伤本元之气,致阴阳厥逆不和。故凡此十五种梦,皆为不 
足之病,而当补其虚,调其阴阳和平,立已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短虫、长虫,腹内之蛔虫也。余与《灵枢》同。 
《素问·方盛衰论》曰∶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籍籍,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 
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恐畏;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 
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此皆五脏 
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前《灵枢》章言五脏气盛,是邪盛也。此言虚者,本脏阴气不足,阴不足则阳有余,阳主动而变幻成梦也。 
盖以五脏禀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性,故其梦亦各随性之所变现而不同,则必按五行生化之理,延医而调之,其 
阴阳方和,要在使经脉流行升降,循度不失而后已。言得其时者,得时令之旺气也,如肺金旺于秋,或遇庚辛 
之日时,虽非秋令,亦为得其时,余脏皆然。而 
《灵》、《素》各篇,皆有言因病发梦,大同小异,总不外阴阳五行之气偏亢不和之所致,而其因则有外邪、 
内伤,或虚或实之异,故临证者亦可因其梦象,以察识其所病,故汇集以广延医之法也。 

卷八
惑病
属性:《灵枢·大惑论》岐伯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 
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为系,上属于脑, 
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 
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 
阴阳合敷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 
故曰惑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感,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闻者为迷,甚者为惑。 
此详言目由五脏六腑之精气聚会而成者也。其瞳子为骨之精,是根于肾,乃髓之光华,而神寓于中,故能 
见物。若瞳子散 
大,神光不聚,虽有黑珠,即不能见物矣。脑为髓海,故目珠之脉系上属于脑也。太阳经脉上连脑,下循项, 
故邪之中项,因其体虚而脑不足。其邪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则脑因邪气而转动,牵引目系紧急,则目 
因之眩以转,故病患视物转动者,物本不动,由目光动也。目精受邪,其气血乱而不相比洽,则精华散而视歧, 
见一物成两物,此言因外邪所伤者也。盖目由脏腑精华、营卫魂魄之所营聚,神气之所生者,故神劳则魂魄散, 
志意乱也。瞳子黑珠在里法于阴,白眼血脉在表法于阳,阴阳之气合敷而精明也。然其所主在心,故目为心之 
使,即神之用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散乱,则目光闪烁,卒然见非常境界,反动其心,使精神魂魄散不相 
得,故曰惑也。如其心有所喜,神有所恶,而喜恶之事,卒然相感,则精气乱而视亦歧误,故惑;久之神定情 
移,忘其喜恶,乃能复元。是故耳闻而情动不甚者为迷,目见而情动甚则为惑矣。此言皆由心志妄动,精散神 
移,致目见异物,以成迷惑,如重即变痴癫痼疾,非因外邪之所致也。 

卷八癫疾
癫疾
属性:《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癫疾之 
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此明癫疾之轻重死生也。由外邪痰浊胶结于血脉,血脉心所主,故蒙蔽心窍而神昏乱,其腑气流通,故食 
便如常而不死。邪居阳分为狂,杀人放火;邪居阴分为癫,不省人事。以其邪实,故脉大搏指而有力,滑者, 
气血尚活而流行,久久邪衰痰化,可以自愈;若脉小,则元气已戕,坚急,则邪气痼结,必死不能愈 
矣。如不搏大而虚者,邪结不甚,尚可助正以解邪;如不滑利而但坚实,则邪结甚而无阳和之气,故死不可治。 
诸厥篇中有怒狂一证,用铁落饮者,以阳邪亢极而名阳厥,宜与此合观之。 
《灵枢·癫狂篇》曰∶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 
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癫病在手经,邪结血脉,其始发也,郁热上冒,故先不乐而头重痛,目皆赤,发作极而心烦也。颜者, 
阙庭,心肺之部位,故当候之于颜,观其色泽之浮沉明晦,以辨邪之轻重、正之虚实也。取手太阳小肠经、 
阳明大肠经、太阴肺经以泄其邪,视其血变正色,则邪去而愈。此言针法,如用药亦当从三经治之矣。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乃止。 
此痰闭风动,癫而兼痫者也,故口牵引啼呼而喘悸,其肢体或左或右而强急。候其大肠、小肠两经而针 
治之,邪在左,则右强,故攻其左,邪在右,则左强,故攻其右,以邪闭经脉,而血气不得流注于无邪之处, 
故筋脉燥急而强也。 
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反僵者,如角弓反张,因而脊痛,以足太阳经行于背,邪闭其经,故反张而脊痛。兼治脾胃经者,以其统 
一身之阴阳也。然仍不离于手经,故皆当取之,以小肠为心之腑,心病必泻其腑也。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 
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 骨也。 
癫邪结在血分,治之必刺出其血,置于瓠壶中,至病发时而血动,亦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之理。其能应 
而动者,其人元气未败,可治;如不动,灸其 骨,助督脉之阳,以开其结邪也。按以上诸证,皆言时发时止, 
即世俗所称羊癫风之类,非痴癫之病,而无心清之时也则伤肝、 
肾、心三脏,其又呕沫,气下泄,是脾胃俱败,故死不可治也。 
癫疾,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邪居阴分为癫,居阳分为狂。本居阴分而疾发如狂者,则邪遍阴阳而元气败矣,故死不可治。 

卷八癫疾
癫狂
属性: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